尋訪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

2020-12-22 浙江新聞

  衙前鎮全體機關幹部、有關單位負責人近200人在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    

  浙江在線7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董潔 區委報導組 蔡卡特 華興橋)日前,記者來到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這些天,杭州的雨水幾乎沒斷過,但絲毫沒有影響浙江乃至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來到蕭山衙前鎮的熱情。

  衙前鎮鳳凰山腳下,有一段讓浙江人引以為傲的紅色記憶:1921年9月,中國共產黨剛成立不久,衙前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書寫了黨史上的「四個第一」:發動了第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成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發布了第一個農民革命行動綱領,創辦了第一所教育農民子女的農村小學校。

  白牆黛瓦的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肅穆莊重;館內收藏著一件件承載著革命歷史的物件,其中最珍貴的就是《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這兩件文物,把參觀者的思緒帶回到96年前。

  1921年4月,一個農民打扮、頭戴氈帽、操著一口蕭山方言的年輕人從上海回到了家鄉衙前。他叫沈定一,是我黨早期黨員之一。他出資興辦了衙前農村小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向廣大農民宣講革命道理。

  同年9月27日,經過4個多月的思想發動和緊張籌備,衙前農民協會在當地的東嶽廟正式成立。協會發布了《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提出了「土地應該歸農民使用」「土地該歸農民所組織的團體保管分配」等主張,還民主選舉了以李成虎為首的6位農協委員。

  該《宣言》和《章程》,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維護了他們的權益。蕭紹地區的廣大農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他們有的步行,有的搖船,聚集到衙前索取《宣言》和《章程》,並邀請沈定一等人前往演講。初次印刷的幾千份《章程》很快被散發完,每天仍有數百人湧到衙前索要。一時間,往來船隻竟阻塞了河港。

  「農戶們興奮地說,這兩樣東西可是個寶貝,年底地主來收租,拿出來一看,減租是農會規定的,地主就無話可說了。但地主們不同意減租,他們租了上百艘收租船打算去農戶家裡收租,農協會領導知道後,就召集了上千名農民在碼頭阻止收租船靠岸……」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通過現代化的3D動畫效果,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奮起抗爭的歷史場景。

  「衙前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運動,雖然時間不長,但它揭開了中國現代農民革命鬥爭的序幕,充分展示了衙前人敢為人先的精神。」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負責人王國龍說。自1999年紀念館開館以來,已接待來訪參觀人士近70萬人次。這場農民運動雖以失敗告終,但「敢為人先,永不滿足」的衙前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96年後的今天,在這片紅色沃土上,一座工業大鎮拔地而起。如今,衙前鎮擁有650餘家工業企業,一家全國500強企業,4家全國民營500強企業,打造出化纖紡織和鋼構網架兩大支柱產業,是中國化纖名鎮、國家鋼結構產業化基地和國家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工業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第八、杭州市第一。

  「回憶歷史,不忘初心,我們黨員幹部要時刻不忘紅色印記,奮勇拼搏開創新業績。」衙前鎮黨委書記俞沈江說。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之一是要在提升綜合實力和質量效益上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設富強浙江。居民、企業、財政三大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而衙前鎮正用實幹踐行著這一宏偉藍圖,2016年,衙前鎮實現農民人均收入3.7萬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超過1億元。

  「衙前鎮在小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的成績,與農民運動的精神密不可分。」王國龍說。作為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往年一樣,黨的生日來臨之際,衙前鎮全體機關幹部、各村(社區)新上任的班子成員、企事業黨組織負責人近200人來到紀念館,在宣誓牆前重溫入黨誓詞。

相關焦點

  • 衙前,一堂「特殊黨課」
    衙前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運動,被稱為"全國農民運動的最先發軔者"。民建一行人首先來到了位於衙前鎮鳳凰村鳳凰山南的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在鎮黨委書記帶領下,大家觀看了電視記錄片。紀錄片充分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通過二維、三維技術,結合傳統圖片和雕塑作品等,讓民建支部會員們在全新的視聽氛圍中感受衙前農民運動的崢嶸歲月。
  • 中央及省市級新聞媒體赴衙前考察浙東運河相關遺址古蹟
    為展現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成就,12月18日下午,中央省市媒體採訪報導組到衙前考察調研衙前官河等浙東運河相關遺址古蹟考察組首先參觀了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認真聆聽衙前農民革命的故事,重溫官河邊那段崢嶸的農運歷史。
  • 新羅龍門:農民運動領風潮
    紅土「青天」傳火種「1926年春,毛澤東在廣州籌辦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龍巖市新羅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符維健介紹說,當時恰逢中共廣東區委派羅明同志到廈門招收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龍巖縣郭滴人、陳慶隆、李聯星等人經選拔,進入講習所。郭滴人是閩西黨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
  • 萬溪入衙前,盱衡憶老街
    在虎形山的東面,大沙河的西岸,依山傍水有一條頭在西,尾擺向南的「C」形小街——衙前街。這條小街,始建於宋元時期。由於多戰亂,因而各姓都有祖先,先後遷入山裡避亂。也有傳說,部分人家還是從江西瓦屑壩搬來的。
  • 衙前鎮召開深化平安創建暨「藍盾」衙前行動啟動儀式
    4月27日,衙前鎮召開深化平安創建暨「藍盾」衙前行動啟動儀式,全體機關幹部等150餘人參加會議。
  •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武昌毛澤東舊居)舊址紀念館
    2000年11月由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和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合併,組建武漢市革命博物館,辦公地點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負責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舊居、陳潭秋烈士早期活動舊址及武昌起義門舊址的管理、保護和對外開放;負責武漢地區近現代文物的徵集、保護、展示、研究及武漢近現代史的研究;負責舉辦反映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專題展覽。
  • 安平縣「五億農民的方向」紀念館迎來了一群小朋友
    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激發為祖國貢獻力量的熱情,南王莊小學開展了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參觀南王莊紀念館。旨在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們整齊列隊,蓄勢待發。
  • 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做好紅色精神火炬手 西安大學生尋訪陝甘寧邊區革命舊址
    西安新聞網訊 西安交通大學「紅色精神火炬手」社會實踐隊伍,日前到延安市開展關於傳承延安精神為主題的調研活動,先後尋訪了南泥灣、王家坪、陝甘寧邊區各機構等革命舊址。隊伍抵達南泥灣後,先後參觀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延安炮兵學校舊址。在參觀過程中,隊員深感勝利來之不易,同時了解了延安精神指導下的南泥灣生產活動,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翔悟青年紅色遺址「雲尋訪」
    建軍節來臨之際,為了更好地推動廣大學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尋訪紅色記憶,參觀革命舊址,傳承紅色精神,投身於廣大青年共同參與的「紅色課堂」。7月31日,洛陽師範學院第十四期翔梧班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實踐隊員孫夢圓的帶領下,直播連線翔梧小學的孩子們,於洛陽市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進行了以「尋訪紅色洛辦,重溫革命精神」為主題的紅色尋訪直播活動,與孩子們一同追憶革命前輩們的崢嶸歲月,築牢向黨愛國心。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為「工」成。紅樓建成後,以當時「雄視一方」的西式樓房風格,成為北京大學的標誌和象徵。
  • 福建農林大學:尋訪蘇區紅色足跡,傳承先輩革命精神
    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2009年,邵武市、詔安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在3日至5日,拾憶逐夢的三位隊員分別前往邵武市、詔安縣、寧化縣,開啟尋訪蘇區紅色足跡的實踐活動
  • 第四屆臺灣大學生「尋訪中山足跡」夏令營開營
    本報訊(記者 劉全民 丁劼 實習生 戴雨舒南) 昨天上午,第四屆臺灣大學生「尋訪中山足跡」夏令營開營儀式在中山陵園孫中山紀念館舉行。本次活動由南京市臺辦、中山陵園管理局主辦,從8月27日開始至8月31日結束,為期5天。
  • 山西師範大學數計學院「三面看紅色」紅色記憶尋訪
    幾十年已然過去,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安逸的環境當中,但是歷史不容我們忘記,為了銘記歷史,弘揚先輩精神,山西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三面看紅色」紅色記憶尋訪實踐隊在暑期分為抗日第一槍、抗日主戰場以及抗日大後方三部分進行紅色尋訪,牢記歷史。
  • 歷史永遠銘記於心 —雨中尋訪楊土司紀念館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中國西北角」甘南小分隊師生一行17人抵達卓尼後,立即整隊趕往楊土司革命紀念館。&nbsp&nbsp&nbsp&nbsp1935年,年僅26歲的範長江單槍匹馬,歷經10個月的奔波,深入考察了風雲動蕩的大西北,有了舉世聞名的《中國西北角》。
  • 海豐農民運動的風暴
    (圖為廣東省農民協會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委員合影,後排左2為彭湃。)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大力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也開始發動和領導農民運動。在中共早期農民運動先驅彭湃的領導下,廣東海豐成為全國農民運動最先興起的地區之一。   1922年5月,彭湃開始在他家鄉海豐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同年7月,彭湃發動五位青年農民和他一起,成立了僅有六個人的農會。農會成立後,他們在貧苦農民中進行宣傳發動工作。不但幫助會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反對封建惡習,而且帶領農民打擊土豪惡霸的剝削,取消苛捐雜稅,因此逐漸獲得了農民的信任。
  • 「農民運動大王」——彭湃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據新華社廣州6月15日電(記者李雄鷹)彭湃,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191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曾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  1921年5月回國後,在家鄉海豐創辦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傳播馬克思主義。  1922年5月,與楊嗣震、李春濤等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組織。1922年夏,他隻身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疾苦,開展農民運動。他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成為從事農民運動者的必讀書,他也被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復興足跡——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2020年8月4日上午,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知信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達天津市南開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本次實踐旨在重溫偉人事跡,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激勵青少年勇於擔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 藝術百家啟動尋訪徐州古村落系列活動
    (徐淮網文化欄目 張文一 鑾翠翠訊)3月29日,藝術百家尋訪徐州古村落文化系列活動在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吳邵村拉開帷幕。在尋訪吳邵古村現場,藝術百家總監張文一向大家講述了20年前在吳邵工作期間對吳邵村的初次走訪過程,並介紹了文史專家李世明先生、夏凱晨先生等對吳邵古村的研究成果,帶領大家實地考察了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