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龐華幸)中華遺囑庫將從即日起至清明節期間,免費開放「幸福留言」小程序,方便公眾留下「微信遺囑」。3月21日,記者從中華遺囑庫獲悉,該公益組織發布了「微信立遺囑」功能,有需要的市民可通過小程序發布幸福留言,進行微信遺囑。
新冠疫情以來 網絡諮詢量暴增
據悉,此次新冠疫情以來,中華遺囑庫考慮到員工以及市民的安全,暫停了各登記中心的現場接待和登記服務,但網絡諮詢、預約以及針對疫情開放的 「微信遺囑」正常開放。記者從中華遺囑庫了解到,目前線上諮詢、預約以及微信遺囑的人數有明顯的增加。中華遺囑庫管理服務部主任湯婷婷介紹,以往一天網上諮詢量一般在十幾人次,但在2月份疫情最嚴重時每天的諮詢量曾達到400人次,進入3月以來每天諮詢量在200人次左右。其中北京地區的諮詢量約佔全國諮詢總量的一半。
記者了解到,40歲至50歲這個年齡段的諮詢人數和預約人數最多,30歲至40歲之間的諮詢人數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從性別比來看,諮詢人中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性別比大約為6:4。」湯婷婷說。
「微信遺囑」或將成為大眾情感表達新渠道
記者還從中華遺囑庫了解到,疫情期間,很多人萌生了為至親好友留下囑託與寄語的念頭。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中華遺囑庫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緊急開通了「微信遺囑」服務功能。之所以選擇在3月21日發布微信遺囑功能,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既是因為這個倒計時的日子裡,能讓人們更加珍惜當下,發現生活中的美化,思考人生的意義,也是為了紀念中華遺囑庫在2013年3月21日啟動的特殊含義。
據悉,目前法律上並沒有「網絡遺囑」這種遺囑方式。陳凱表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遺囑通常會被認為是一種對家人的囑託,對後人的寄語。中華遺囑庫推出此項服務也是基於廣大群眾的這種需求。」中華遺囑庫此次推出的「微信遺囑服務實際是一種「情感遺囑」,主要是用來傳遞叮嚀和囑託。開通一個月以來,已有近千位網友訂立,這其中既有八旬老人也有剛剛成年的年輕人。
據了解,目前「微信遺囑」的內容主要以「對子女的寄語」「交代親人相互照顧」「對親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回憶往事」等情感內容為主。在這些「遺囑」中,表達最多的還是對子女的囑託和祝福。年輕人中對父母的寄語多於對戀人的叮囑。也有一些對戀人對配偶的表白,但數量不多。「這一點也很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習慣。而對於涉及財產內容的遺囑,還是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辦理。」
訂立過「微信遺囑」的市民張女士介紹,以前她寫過幸福留言給女兒,寫的是「女兒,媽媽希望你做一個善良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她介紹,這句話是父親留給她的,父親在世時一再給我們姐妹三人說這句話,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父親兩年前去世的,他去世前要求做遺體捐贈,當時全家人都不理解,但還是按老人的意願做了。「所以,我要把這句話留給女兒,也希望她能夠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覺得『幸福留言』留給孩子們的可能比物質的財產更重要。」
1、「微信遺囑」可以些什麼?
「微信遺囑」目前主要用於傳遞親人、朋友間的情感,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都是合法有效的。但需要特別說明,「微信遺囑」並非法律意義的遺囑,對於涉及房產、財產分配的內容不合適放在微信遺囑中。對此有需求的市民可以打開手機微信,關注「中華遺囑庫」微信公眾號即可。
2、可以給誰:
可以給孩子、父母、親人、閨蜜、愛人,也可以留言給自己。
3、除了文字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嗎?
當然有,「微信遺囑」除了可以通過文字形式以外,還可以上傳錄音、視頻和照片。
幾個感人的「微信遺囑」
寫給父母的:
「謝謝您們!這一生我虧欠您們太多太多!媽媽,您有病本來不能要孩子,但卻冒著風險生下了我。您這一生一直在為我操勞,甚至我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您仍然怕我太辛苦,是不是的就跑來幫我帶孩子,您嘴上不饒人,總是在數落我,但在心裡對我確實百般得的疼愛。爸爸,您雖然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父親,但對我付出的父愛,卻比任何一個爸爸都要多。小時候,您知道我喜歡吃糖葫蘆,媽媽不讓吃說髒,但是您卻總是偷偷的給我買,無論我想吃什麼,都是您第一時間帶回來。這一生您們捨不得吃穿,卻擔心我的生活,還為我的養老存下了一大筆積蓄。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我對你們的感謝!爸爸媽媽,謝謝您您們!我永遠愛您們!」
寫給愛人:
「親愛的,感謝你這麼多年的陪伴,風風雨雨我們一起走過。沒能給你帶來別人豔羨的幸福,但有你的每一天都很幸福。如果我有天離去,希望你不要埋怨我走得那麼匆匆。把孩子們和我們的長輩們照顧好。我離開後所有的一切都留給我們的兒子們,希望他們能為人機靈且善良、快樂且幸福,兄弟永遠齊心,努力創造出無悔的燦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