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理論精華

2021-03-02 高博新視野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裡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下意識和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思想觀點

弗洛伊德對兩種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原理有很大的影響:他同時發展了人類心理構成和內部運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組織狀況是如何決定了人的行為。這使得他贊成嘗試用一些臨床技術來幫助治癒精神疾病。他在理論上闡述了人格的發展是基於個人的童年經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他主張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他被頌揚為「二十世紀無神論者的試金石。」

 

 

主條目:潛意識

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於弗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洛伊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異。弗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潛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洛伊德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主條目:性心理發展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展,如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欲望客體——初為口欲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戀母情結,但因此欲望有著禁忌的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話和當代民族志為比較素材。弗洛伊德戀母情結一詞,原名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裡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說:「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洛伊德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欲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視俄狄浦斯衝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欲望的必要。他轉求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俄狄浦斯衝突。

任何對弗洛伊德思想的討論,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法稱之完備。雖弗洛伊德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辯言,不過弗洛伊德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洛伊德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謹記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陰莖欽羨與閹割恐懼等術語,描述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傷害,增加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洛伊德的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而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洛伊德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認為弗洛伊德的論點基本上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洛伊德早先認為歇斯底裡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之後捨棄此稱為誘姦理論(sedu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逾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自於想像。轉而重視俄狄浦斯理論,認為人潛意識均希望與雙親發生性關係。

 

 

主條目: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產生衝突的方式。

這三個系統錯綜複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採取適當措施。

 

主條目:心理防衛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欲(Eros)——此為希臘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丘比特(Cupid)。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衝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衝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但她將首開防禦機制先河的榮耀歸於其父。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洛伊德的「否認」,與尼採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的欲望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而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滿腦子想著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對別人成天想著性的樣子感到憤怒。

「理智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合理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的形成原因,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自我成長課程而購買MP3播放機,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古典搖滾才購買播放機。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第一個小孩很會讀書,第二個小孩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博取注意。

「升華」是將衝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愛蜜莉·狄金森,其創作活動即為一例。

 

「退化情感」指行為回朔到較幼年期(較早發展階段)中的愉悅及滿足的行為,藉此平衡心理衝突。其常見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過度進食、易怒與小孩腔調。

生死驅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類由互相衝突的兩種欲望所驅動:原欲能量愛欲與死亡驅力死欲。弗洛伊德所說的愛/原欲,包含所有創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死亡驅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內在的衝動,欲回歸至平靜狀態,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認知到死亡驅力,而這兩種驅力的對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風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學

弗洛伊德於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慾,此戀母情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係而嫉妒他。兒子們了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後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藉此將父親的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後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並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亂倫與婚姻的禁忌,並以象徵性的動物犧牲(獻祭)(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弗洛伊德裡論重建聖經歷史,然而聖經學者與歷史學史家,因其說法與現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揚。論及宗教為一種幻象(illusion),弗洛伊德強調其為一幻奇結構,人若要進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無神論。

 
心理療法

弗洛伊德身受醫師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後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如朱立葉特‧米契爾(Juliet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於弗洛伊德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欲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了關於世界本身,屬於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洛伊德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洛伊德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洛伊德生前所經歷的醫學與學院,維持相同的曖昧關係。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洛伊德取向,發展各種精神動態(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是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精神醫師(psychiatrists)身受醫學訓練,但如同弗洛伊德時代的醫師,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激活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之今爭議仍大,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師,認為他不過是個郎中;但也有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視為純然的腦疾,基本上屬遺傳性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弗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是誰 弗洛伊德有哪些著名理論
    近年來心理學越發被看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樂意把時間花在研究心理學上,而學習心理學,我們就不得不提及「心理學三大勢力」,其中就包括了弗洛伊德、華生、馬斯洛三大著名的心理學人物。提及心理學,更是有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弗洛伊德這個人。那弗洛伊德是誰?弗洛伊德有哪些著名理論?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1.本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是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的,以追求非理性的、衝動性的和無意識的自我滿足為目標進行活動。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即要求自由表達尋求快樂的各種欲望。如果每個人的人格都只受本我控制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世界定會處於無法想像的混亂之中。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美國心理學家T.H.黧黑說:「如果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可以用他對後世的影響來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幾乎沒有一項探討人性的問題沒有被他觸及過。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
  •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他的理論描述了個性在童年時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雖然弗洛伊德的個性發展理論在心理學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它在弗洛伊德時期和現代心理學中一直頗有爭議。需要注意的是,當代人格發展的心理分析理論已經納入並強調了關於內在關係和互動的想法,以及我們保持自我意識的複雜方式,這些模型始於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性慾發展階段理論
    在上一月的「每月一話」的複習指導中我們共同學習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理論的指導。那麼在本月的講解中,我們將帶領大家共同去學習人格發展中的弗洛伊德的「性慾發展階段理論」的學習。關於這一部分在全國的考試中所佔比重來說比較少,但是呢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知識點,考試的題型有單選和多選居多,在有些地方可能會考察到論述題、簡答題等大題;此部分作為單選題一般來說考察的是通過每個時期的特點來選擇性慾發展的階段或者年齡,多選題考察的就比較簡單了,直接考察弗洛伊德的性慾發展分為那幾個階段來進行考察。
  • 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問題】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解析】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慾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幾個先後有序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的區域成為力比多興奮和滿足的中心,此區域被稱為性感區。
  • 心理學2-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
    |我們通過上篇文章的學習已經對「驚人假說」、「二元論」、大腦及其功能有了基本認識,現在需要進一步學習一些基礎理論。這全都屬於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範疇,所以這些事情可以通過我們無法覺察到的認知系統予以解釋,如果無意識是臺理智的計算機,它非常聰明,總在為你尋求最佳利益,那其實也倒沒什麼,但弗洛伊德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Ⅱ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你的頭腦中存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結構。
  • 弗洛伊德理論體系(二)
    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相當於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 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衝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展論。 口唇期(oral stage):從出生到 1 歲左右。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常闇與幽光—對弗洛伊德《釋夢》的理論解讀
    在這裡,我不打算討論任何爭議話題,只想指出兩個無可爭辯的事實,第一:所有的精神分析學派,都源自弗洛伊德,儘管某些理論確實脫胎於他的謬誤或忽視。第二,所有的學派都遵循著共同的基本假設和基本框架,否則就不是精神分析。阿德勒就徹底跳出,至於榮格,還存在著一些爭議。
  • 【高頻考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一、理論提出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
    關於此內容在四川基本上還是考察人物與觀點的對應為主(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具體來說,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性本能、早期經驗、冰山理論、潛意識等內容考的比較多,精神分析理論這五大階段的考頻較低,大家能夠記住每個階段的關鍵特徵、性感區域以及在此階段沒有發展好會有什麼衝突即可。
  • 基礎心理學 丨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前意識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無意識(潛意識)是原始的衝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性心理理論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 心靈秘密的探索者弗洛伊德夢的理論
    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內容相當豐富,我們前兩次講了夢的性質,也就是夢是人的願望的達成。和夢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在講他的方法之前,先批評了古代人釋夢的方法。他稱之為非科學的方法。弗洛伊德的方法是,凡是夢中所出現的象徵都必須加以分析,這些象徵關係極複雜,必須把每個象徵的來源是什麼搞清楚,才能給出意義。但是它也不同於所謂密碼破譯法。這是古代釋夢書中的方法。它給一些象徵規定一個固定的意義。弗洛伊德說,「比如我夢到一封信,還有葬禮,我就去解夢書中查,發現解夢書裡規定,信代表煩惱,葬禮代表約定」。他稱這種釋夢的方法是機械性的。
  • 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我園上周開展的《幼兒階段的性教育》課程收到家長廣泛的關注,所以我們今天來簡單了解一下,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當中最值得借鑑的經典的理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個有組織的整體,這個整體是分成不同層次的,各個層次起著不同的作用,執行不同的功能。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能》一書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組成部分。他認為人格的這三個部分是經常發生衝突的。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部分。
  • 【重視】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社會性發展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以簡答的形式進行了考察
  • 2019教師資格證筆試: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論
    2019教師資格證筆試: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論 1856年的一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降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弗洛伊德過人的天賦就表現了出來,在求學過程中,他廣泛涉獵了生物學、醫學、外科手術、病理學等多方面課程。1881年弗洛伊德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老師的鼓勵下,弗洛伊德調轉到精神病治療所,因此對精神分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4歲時,他隨他的家庭遷移到維也納,他一生不僅創建了精神分析職業,並且創建了精神分析理論。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也有重要的影響,它通過傳播批判學派、帕洛阿爾託學派、拉斯韋爾、霍夫蘭等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傳播學領域。上世紀初,維也納成了精神分析理論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