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3模式在2020年高考將會推向更多省市。對於這種新的高考模式,各學校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自然也要研究相應的對策。
對於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除了加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減少失誤率以外,拼的還是學生的基本素質,沒有什麼太多好的辦法。
但對於其他6門中選出的3門,則有多達20種選擇,顯然如何挑選這小三門,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考大學,首先要考慮的是總分,如果總分不夠,那專業再好也和你沒什麼關係了。因此,選擇小三門的第一原則就是總分第一。
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是否作適當的調整以方便以後專業的選擇。比如,選擇「史地生」也就是歷史,地理,生物最有把握,但希望將來選擇的專業是計算機。
顯然,選擇計算機物理必選,則在歷史,地理,生物這三門中必須替換一門。如果替換一門依然有把握拿到足夠的考分,則毫不猶豫就換。但如果換了一門後,總分就很懸了,那就必須另作考慮了。
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很多人都青睞「史地生」這個組合,其主要原因有這麼4個:
第一,生物和地理是在高二下半學期就考完了,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全力準備其他4門,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考試壓力上都比較佔便宜。
第二,生物和地理是選擇人數最多的課目,選擇人多,因為賦分制的原因,高分也多,得高分的機會就要大得多。
第三,歷史相對於物理和化學來說,難度要低,這個難度不是說歷史本身的難度,而是歷史不像物理和化學,學霸可以有碾壓的優勢。歷史學霸們再強悍,差距也不會太明顯。大家都有機會。
第四,因為選擇了生物,在專業選擇上並不太吃虧,生物工程方面的專業幾乎都可以選擇,只要不是向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方面發展,沒有必要和學霸們死磕物理。
總體上來說,這個算計邏輯上沒什麼問題,也確實是個比較合理的選擇。但這個選擇也就是對大部分中遊學生有點優勢。
學霸們就不說了,他們選什麼都沒問題,一般學霸們都是物理化學雙選,這樣可以將專業的選擇最大化。另外一門則可能是生物和地理。
但學渣們的選擇則完全不同,學渣去和中遊拼「史地生」是不會有任何機會的,通常情況下,學渣會放棄一門最渣的,直接選擇物理。拿個基本分。
這個選擇的邏輯是這樣的,學渣的對手不是學霸,是中遊學生,因此,一樣是墊底,學渣寧可把分數給學霸,也不能給競爭對手中遊學生,避免自己和中遊學生的差距拉大。
包括一些中遊的學生也是這個想法,寧可讓分給學霸,絕不給競爭對手加分的機會。今年的上海,已經有這方面的選擇。且這類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多。
那麼,選擇「史地生」的反而會面臨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沒學渣墊底了,學霸爭不過,大部分都是同等級的對手在PK,能不能勝出則完全沒有把握。
因此,「史地生」也未必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歸根到底,沒有最強的選擇,只有最合適的選擇,對於任何一個考生來說,於其算計過頭,還不如加強自己的實力,這比任何算計都要更加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