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3模式,「史地生」是最好選擇嗎?學霸和學渣都表示反對

2020-12-16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新高考3+3模式在2020年高考將會推向更多省市。對於這種新的高考模式,各學校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自然也要研究相應的對策。

對於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除了加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減少失誤率以外,拼的還是學生的基本素質,沒有什麼太多好的辦法。

但對於其他6門中選出的3門,則有多達20種選擇,顯然如何挑選這小三門,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考大學,首先要考慮的是總分,如果總分不夠,那專業再好也和你沒什麼關係了。因此,選擇小三門的第一原則就是總分第一。

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是否作適當的調整以方便以後專業的選擇。比如,選擇「史地生」也就是歷史,地理,生物最有把握,但希望將來選擇的專業是計算機。

顯然,選擇計算機物理必選,則在歷史,地理,生物這三門中必須替換一門。如果替換一門依然有把握拿到足夠的考分,則毫不猶豫就換。但如果換了一門後,總分就很懸了,那就必須另作考慮了。

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很多人都青睞「史地生」這個組合,其主要原因有這麼4個:

第一,生物和地理是在高二下半學期就考完了,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全力準備其他4門,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考試壓力上都比較佔便宜。

第二,生物和地理是選擇人數最多的課目,選擇人多,因為賦分制的原因,高分也多,得高分的機會就要大得多。

第三,歷史相對於物理和化學來說,難度要低,這個難度不是說歷史本身的難度,而是歷史不像物理和化學,學霸可以有碾壓的優勢。歷史學霸們再強悍,差距也不會太明顯。大家都有機會。

第四,因為選擇了生物,在專業選擇上並不太吃虧,生物工程方面的專業幾乎都可以選擇,只要不是向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方面發展,沒有必要和學霸們死磕物理。

總體上來說,這個算計邏輯上沒什麼問題,也確實是個比較合理的選擇。但這個選擇也就是對大部分中遊學生有點優勢。

學霸們就不說了,他們選什麼都沒問題,一般學霸們都是物理化學雙選,這樣可以將專業的選擇最大化。另外一門則可能是生物和地理。

但學渣們的選擇則完全不同,學渣去和中遊拼「史地生」是不會有任何機會的,通常情況下,學渣會放棄一門最渣的,直接選擇物理。拿個基本分。

這個選擇的邏輯是這樣的,學渣的對手不是學霸,是中遊學生,因此,一樣是墊底,學渣寧可把分數給學霸,也不能給競爭對手中遊學生,避免自己和中遊學生的差距拉大。

包括一些中遊的學生也是這個想法,寧可讓分給學霸,絕不給競爭對手加分的機會。今年的上海,已經有這方面的選擇。且這類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多。

那麼,選擇「史地生」的反而會面臨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沒學渣墊底了,學霸爭不過,大部分都是同等級的對手在PK,能不能勝出則完全沒有把握。

因此,「史地生」也未必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歸根到底,沒有最強的選擇,只有最合適的選擇,對於任何一個考生來說,於其算計過頭,還不如加強自己的實力,這比任何算計都要更加靠譜。

相關焦點

  • 高一選科||新高考兩種選擇:史化地&史地生,優劣分析
    2、學科間關聯弱,學習起來難以相互促進,需要思維切換者不同領域都有所擅長。3、競爭壓力大:化學、地理兩個科目選考人群中高分學霸較多,所以在賦分和志願填報過程中可能要與理科學霸比拼,選擇該組合的人要慎重。
  • 新高考模式下,選擇這3個「選科模式」,中等生也可變「學霸」
    對於高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們對科目的選擇,我們高中時期學習的科目其實不算太多,除了語數外這三科基礎學科,學生們還是會在理化生與政史地中進行一個選擇,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科和理科,學生選擇的就是接下來每天都要學習的。
  • 新高考史地生和史地化選科分析,「3+3」地區偏愛
    導讀:自主選拔在線特意推出新高考各個選科模型解讀的系列文章,為廣大考生和家長做選科指引,本期自主選拔在線團隊就來分析史地生和史地化兩個選科組合的選考規模、組合特點、適合考生、優劣對比及相關推薦的專業院校。一、組合特點史地生和史地化兩個組合都屬於偏文科組合。
  • 新高考暴露新問題,什麼組合「更容易」上名校?學渣最好這樣選
    新高考從啟動到現在一共有6年了,今年採取新高考模式的山東省,出現了大面積滑檔情況,可以看出新高考暴露出了很多新問題,模式新並且還是第一次採取,大家對新高考都不了解,而2020高考結束之後,新增了8個省市地區採用新高考模式,那麼什麼組合更容易上名校呢,學渣又要怎麼選科呢?
  • 新高考賦分制度下,只有超級學霸和學渣選它了
    自從開始實行新高考制度了以後,不分文理科6選3自由組合物、化、生、政、史、地三門。物理開始遭遇人數銳減式的惡化。上海和浙江新高考改革試點的結果,其中有一個話題最具熱度那就是考生對物理科目的退避大多數能在理科科目中考到優異成績的學生,願意選擇物理,為什麼因為物理是有機會衝刺滿分的學霸們會覺得自己具備衝刺高分段的能力和優勢,所以更願意選擇能和其他學生拉開差距的科目。
  • 新高考暴露新問題,什麼組合「最吃虧」?選科不小心學霸變學渣
    傳統高考結束之後,緊接著各個省份新來新高考,2021年,8省市首次迎來新高考模式,對於這8個省份來說,新高考具體是一個什麼情況還是一個未知數,和傳統高考不同的是,新高考賦予了考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不再是簡單的文理分科。
  • 高中生這3樣文具普通又「稀奇」,會用的都是學霸,學渣:厲害了
    因為高中以後很多學生將會面臨各種不同的選擇。高考的分數也將會拉開學生們之間的距離,讓每一位同學都進入到自己人生新的階段。所以高中生的學業就變得非常緊張了。當然為了能夠更高效的學習,學生們手中的文具就變得至關重要。好的文具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變得更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加分不少。所以孩子們在選擇文具上面可能就會更看重實用性能和一定的功能性好的文具。
  • 天津市新高考3+3和選科6選3
    2020年是天津高考改革後的第一年高考,天津新高考採用3+3的模式。3+3」是選考和基礎學科的考試,選考實際就是把選擇權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學生按照自己興趣、特長來選擇科目,另外一方面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而且能夠讓學生對以後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發展有一個規劃。
  • 新高考:3+3的模式中,河北的高一考生該如何進行選科?
    新高考:3+3的模式中,河北的高一考生該如何進行選科?對於不太清楚學科的同學和家長來說,可以把握三個原則進行選課即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科目,這三個原則就是「學得好的、我要學的、競爭小的」。同樣是臨床醫學,首都醫科大學的要求是必須選擇物理和化學學科。而天津醫科大學則要求必須選考化學和生物學科。這樣的話,你至少要選擇其中的兩科,最好選擇理化生三科,才能滿足臨床醫學的要求,當然,前提是你的物理不能學的太差,否則上不了好的醫科大學。
  • 新高考模式下「學霸」應如何選科?物理是首選,其餘兩科這樣選
    文|小玉說 隨著2021年全國各省份新高考模式的實行,選科成了家長考生熱議的話題,雖然選擇「物理」在專業上佔盡優勢,但是由於受賦分的限制,物理難度高,很可能學霸變學渣。
  • 4種新高考「3+1+2」選科組合,老師:繞開學霸很可能成黑馬
    也許大家早有耳聞新高考模式「3+1+2」,在2020年的高考中,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海南省這四個省市第一批實行了傳說已久的新模式。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體驗者,許多考生和家長表示在無比慌亂中熬過了這一年,因為前無古人沒有任何借鑑的經驗,全靠摸著石頭硬趟過河。
  • 新高考 3+3模式,3+1+2模式
    3+3中的後一個3指的是從高中政史地物化生六門科目中任選三門作為高考科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這個自由還不是完全自由,並非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還需要結合職業定位去選,要結合大學可選專業範圍、個人興趣喜好、成績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去選科。高考3+3採取的是等級賦分模式,也就是選出的三門選考科目不直接評分,而是以等級形式呈現,然後再換算成分數。
  • 新高考「3+1+2」模式,理清思路是關鍵,你準備好了嗎?
    2021年高考,將有河北、遼寧、湖北、湖南、廣東、重慶、江蘇、福建8個省份實行新高考「3+1+2」模式。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語文、數學、英語3個科目試卷均由教育部考試院統一命題。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6門選擇性考試科目由各省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實施。
  • 新高考史地生和史政化選科分析
    一、組合特點 史地生和史化地兩個組合都屬於偏文科組合。兩者都是歷史、地理兩個文科搭配一個理科組合,選考特點和專業覆蓋率都有很多共通點,並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一些選考專業限制。 說明:分析學科特性的方法自主選拔在線團隊已經做過多次解讀,這裡不贅述。
  • 高考3+1+2模式,選擇物化生,還是選擇物理、化學、地理?
    2017年以後,各省對原先的文理分科方案都陸續做了改革,有3+3模式,也有3+1+2模式。3+1+2模式是指語數外三門必考,物理或者歷史必選一門,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信息技術等裡再選2門考。新高考方案出來後,我的一個教授群裡的教授們極為不滿,都在那裡討論。我嘲笑他們,幾乎每件事都會有不同意見,難道他們不覺得有什麼不錯的方案嗎?有位教授說,有啊,就是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物化生。他的發言得到了好幾人的同意。
  • 新高考模式:正確理解「3+1+2」中的「等級賦分制」
    2021年新高考「3+1+2」模式在湖南、湖北、河北、重慶、福建、遼寧、廣東、江蘇這八個省市正式實施。高考總分750分(語文、數學、英語各為150分;物理、歷史各為100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各為100分)。「3+1+2」新高考改革,除了走班、排課、選考科等熱門話題討論。
  • 《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從學渣到學霸的真實故事
    可以說,高中三年是我近30年人生裡,活得最充實的3年,那3年裡,我也從一個成績不那麼好的學生變成了一個可以擠進年紀前20名的優等生。一、《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一本關於人生態度的書籍《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的作者鄧祥是一個安徽大學的大二學生。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剛進入高中的差生,通過三年的努力和挑戰,最後在高考中逆襲的書籍。
  • 老師:學霸和學霸比語文,學霸和學渣比數學,學渣和學渣比英語
    一、學霸和學渣之間,比拼的是數學!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數學都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但是作為一門主科,數學又不得不學,所以數學就成了學生的一個「分水嶺」。 對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學霸而言,數學並不是很難,他們能夠輕鬆考到130分以上,考140分甚至是150分,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 微耽|學霸和學渣的高考前一天……
    這一整天,學霸都笑盈盈地看著學渣,早晨醒來在他枕頭邊支著頭看;刷牙的時候他坐在馬桶上看;吃早飯的時候他趴在桌子上看;讓學渣忍無可忍的是……上個廁所他都要在門口探頭探腦。這一整天,學渣走到哪裡,他跟到哪裡,完全沒有了學霸的高冷,妥妥的一隻粘人精。學渣想說:哎!
  • 險些輟學、高考落榜復讀,卻逆襲哈佛大學:學渣蛻變學霸關鍵3點
    在學習這條漫漫長路,學霸大多都有出眾的天資,但是也有很多人並不是天生聰慧,而是經過後天努力,走入了夢想的學習殿堂,唐國勝就是其中之一。對此唐國勝感到非常不切實際,因為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學霸。小學時候,他的成績是全班倒數幾名,畢業之後他甚至萌生了輟學的想法。初中、高中的學習對他而言也非常艱難,因此高考落榜也是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