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前是王進喜的雕像。南都記者 韓福東 攝
王進喜流傳最廣的照片,在1960年一次井噴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跳到泥漿池,搏鬥近3小時制服井噴。南都記者 韓福東 翻拍
王進喜識字不多,常畫圖表達。南都記者 韓福東 翻拍
識字不多的王進喜,卻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最知名的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在黑龍江大慶,則有數百名各界人士來到鐵人廣場王進喜塑像前,手捧燭光進行追思。除了這兩個王進喜曾工作過的城市,全國其他地方已經淡忘了這位曾任中央委員的模範石油工人。他更多已屬於歷史,而非現實。
王進喜,1923年生於甘肅玉門赤金區巷口子村,14歲開始為油礦做臨時工,新中國成立後,聲名鵲起,綽號「鐵人」,被譽為中國工人階級典範。1970年11月15日,他因胃癌病逝於北京301醫院。生前身後,王進喜的名字一直和「工業學大慶」聯繫在一起。
1989年,他和雷鋒、焦裕祿、史來賀及錢學森五人,被中央組織部譽為新中國成立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2000年,新華社《半月談》評選的「百年中國十大人物」中,也有他的名字;去年,他亦無懸念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回溯新中國史,王進喜就是繞不過去的人物。在大慶,從油井、學校、道路、廣場、紀念館一直到公安分局,都以鐵人命名,但他的面目,在大慶人心中其實也已日漸模糊:刻板教材之外的王進喜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這一個特殊年代的符號人物必然呈現出其複雜性。仔細梳理當年有關王進喜的新聞報導、文藝創作,並與他曾經的戰友訪談,這些互有差異的敘事,所建構出的三重歷史圖景,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真實的「鐵人」王進喜。
第一重鏡像:新聞報導中的鐵人
「王進喜這匹『黑馬』冒得太突然」
1964年1月底,新華社記者田流等人悄悄來到大慶———中國東北當時尚少人知的油田。他們此行帶著北京特別的囑託。
「那時大慶出於保密的需要,對外一直用秘密稱號『農墾場』,仿佛是關押勞改犯的地方。內部則叫『松遼勘探局』。」1960年從大慶文工團下派到王進喜身旁「寫實」的孫寶範對南都記者說,雖然大慶油田在1960年就進行了採油大會戰,但在1964年之前,並不為外界所知。
田流在大慶與「鐵人」王進喜談話五次,和其他相關人談話兩次,並召開座談會兩次———與「鐵人」的單獨談話次數之多。「田流見到他,第一個問題就是叫他憶苦思甜。」孫寶範回憶,當年4月19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了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第二天,人民日報刊發全文,對大慶的宣傳報導開始鋪天蓋地。
全程參與田流與王進喜訪談的孫寶範說,《大慶精神大慶人》之後,緊接著的報導原定是田流撰寫的王進喜人物特稿,但王進喜對報導不滿意。「他認為稿子光寫他一個人了,他原話是:第一,沒怎麼寫黨的領導,第二,沒怎麼寫群眾,把我寫成了孤家寡人,我只15%-20%同意,得改。」因為時間倉促,修改來不及,田流的王進喜特稿最終沒能刊發,「但因其他稿子中有重點提他,他照樣出名了。」
1964年,是宣傳大慶精神及「鐵人」王進喜的第一波高潮。但事實上,在此之前,王進喜的名字就已多次出現在各類報導中,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標兵。王進喜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新華社,是在1958年10月17日:「去年,全國沒有一個鑽機能月進千公尺的,而今年9月份月進千公尺的井隊就有九十二個。玉門王進喜鑽井隊更創造了月進五千零九公尺的全國最高紀錄。這個紀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這些情況表明,我國鑽井速度已跨進世界先進行列。」接下來的報導還稱,「玉門油礦鋼鐵鑽井隊隊長王進喜,保證在9月份完成兩年鑽井進尺計劃。」「王進喜鑽井隊在1958年一年內的鑽井進尺,比玉門油礦解放前十年內鑽井進尺的總和還多兩千多米。」
當時正值大躍進的高潮,石油戰線也開始了「鑽井大戰」,頻頻放衛星。1958年的3月,新疆張雲清鑽井隊,率先宣布實現月鑽井上千米的目標。在玉門的景玉海鑽井隊則很快聲稱達到2445米……這兩個模範隊你爭我趕之際,只是「一般先進隊」的貝烏五隊也在8月份加入了戰局,隊長王進喜一鳴驚人,8月僅用了13天就「實現了月上千」。在制定9月份鑽井計劃時,王進喜則上報了「五千米」,並且「超額完成」(5009米多)。讓當時在新疆的張雲清也慨嘆,王進喜這匹「黑馬」冒得太突然。
鑽井速度月進5000米並不是王進喜的最高紀錄,1960年轉戰大慶後,他領導的1205鑽井隊創造的數字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9個月交井19口,總進尺21258米。創造了月進尺5466米,日進尺432.98米的當時最高紀錄。」(大慶油田鐵人傳寫作組編著,孫寶範、盧澤州執筆《鐵人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這個數字逐年上升,在「文革」開始時達到了巔峰。據大慶《戰報》1966年5月26日報導,王進喜的1205隊「5月18日18點18分,用一隻鑽頭,以十五小時三十八分鑽進一千米,平均機械鑽速達每小時八十七點一八米。以一天十四(原文如此)小時,鑽完一口一千二百二十一米深的井,最大井斜一點八度,打出了會戰以來『三一』(一天用一個鑽頭打一千米———記者注。)優質井的最新水平……與去年最好的一口『三一』優質井比較,上千米時間縮短三十二分。」在設備沒有根本改進的情況下,一個鑽井隊十幾小時的鑽井進度已超過1957年全年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