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隱私的保護成為了重之又重的一個環節。其中不僅包括個人的隱私,也包括了組織的隱私,很多時候一張照片所代表的含義要遠比相信想像中的多。比如說因為我國「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日本人仔細研究後竟從中獲利了千萬,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人對「鐵人王進喜」的照片最熟悉的應該是他這張跳入水泥漿池裡用身體攪拌水泥的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為結束「洋油」的時代,開展咱中國自己的油田。王進喜組織全隊職工把鑽機化整為零。
他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硬是將井架立在了荒原之上。再打開第二口井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井噴。因為沒有重晶石粉,所以王進喜便用水泥來代替,但是沒有攪拌機,王進喜竟跳入到水泥漿池用身體來攪拌。
王進喜因為此事而被冠以了「鐵人」的名號,成為了中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為了宣揚王進喜的「鐵人」精神,王進喜的照片經常在各大媒體報刊中出現,1964年,《人民畫報》百年發布了一張鐵人王進喜在大慶油田穿戴「大皮帽」的照片。
早這張照片中,王進喜身穿厚厚的棉襖,手中拿著鑽機的手柄,在他身後是高大的井架。天上還下著白茫茫的大雪,王進喜則眺望著遠方。但是因為這樣一張照片,日本人看準了時機,竟從中獲利了千萬,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日本人從王進喜的穿著上來看,王進喜身穿大棉襖,所處的環境應該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地方,而中國能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的對方,大多都是東北。日本人最開始在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首先入侵的便是東北三省,並在東北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
所以他們東北一帶是十分了解的,甚至在東北的地理環境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都十分的有可能,並且他們從報導中看到了「馬家窯子」這四個字,將王進喜所在的範圍極大地縮小了。推測出油田的位置大概在黑龍江海倫縣的東南方向,也就是大慶附近。
得出位置的數據後,他們又展開推測大慶油田的規模以及生產能力。這一點就要從王進喜手中的鑽機手柄和身後的反應塔來做數據分析了,反應塔的直徑大概在5米左右,加工的能力應該不超過100萬噸。
他們推算,當年大慶油田的石油產量應該在360萬噸左右,如果發展到1971年,應該能贈產至1200萬噸。所以中國一定要購買新型的設備,來供應生產的需求。而生產量越大對設備要求便越高。
於是日本便加大了油田生產設備的研究投入,沒有過去多久,中國石油部門向世界範圍內公開了購買新型煉油設備的消息,而日本則搶佔了先機,將新型的設備出口到了中國,因此而獲利千萬以上。雖然這不屬於竊密行為,但不得不說日本依舊在持續的關注中國的發展,好的方面可以接受,但希望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動什麼歪心思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