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是啥病?別慌,教你4招補陽氣、散寒氣

2020-12-16 奇妙的本草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都面臨著生活與工作的兩座壓力「大山」,越來越多的人身體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就是一種沒大病大痛,但卻小毛病不斷地一個「灰色地帶」,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這種狀態有一種病可以基本概括:上熱下寒。

一位叫珍珍的女性讀者跟妙姐抱怨:「不知道是不是經常熬夜加班的原因,嘴巴上火潰瘍還牙痛,以為是上火,但平時坐久了還手腳冰冷整個人好像很畏寒,我簡直就像臺內部零件已經亂七八糟的『工作機器』!」

不少粉絲還跟妙姐笑說:現代作為「社畜」壓力特別大,渾身毛病特別多,好想跟個富婆走啊~

上熱下寒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有時候長痘痘、口腔潰瘍的同時,還覺得自己手腳冰涼、宮寒經痛。按照中醫的說法,口腔潰瘍是因身體有熱證,但宮寒經痛又是寒證,這個時候就犯迷糊了,這到底是熱證還是寒證呢?其實,這是體內寒熱錯雜的表現,中醫一般稱之為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時期,上部有熱證,下部有寒證的情況。

上熱下寒體質有什麼症狀?

現代人經常熬夜,又愛胡吃海塞,什麼甜的辣的、油炸的膨化的都愛吃,又不愛運動,經常久坐,造就了許多現代人上熱下寒的病症。那上熱下寒有什麼具體的症狀呢?

上熱就是指上半身的熱證,常見的症狀有臉部浮腫、口腔潰瘍、牙痛、煩躁失眠、長痘痘、喉嚨幹疼、眼乾眼澀等。

下寒就是指下半身的寒證,常見的症狀有手腳冰冷、冷不丁打寒戰、尿頻便溏、畏寒怕冷、女性有痛經宮寒等。上熱下寒的體質就是體內同時出現上半身的熱證和下半身的寒證。

上熱下寒如何調理?

與陽虛不同,上熱下寒是火被擋在了中焦,那麼,上熱下寒該怎樣調理呢?

1. 刮痧。

上熱下寒是因為淤堵,而刮痧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是調理上熱下寒的好方法。但由於刮痧需要特製的器具和手法,操作不當可能會有不良反應甚至加重病情,最好不要自己在家隨意操作,可以去保健場所或醫院由專門的人員進行操作。

2. 運動。

每天鍛鍊身體有益身心健康,還可以提高免疫力,加快血液循環,對上熱下寒體質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簡便高效。不一定要去專門的運動場所,每天上下班走走路,多起來活動活動,飯後散散步,做一些太極拳、瑜伽運動,就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了。

3. 泡腳。

每天用熱水泡泡腳,可以解乏又有利於睡眠,還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對上熱下寒體質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4. 中藥調理

古代名醫張仲景有一個甘草瀉心湯,對上熱下寒很有用,將炙甘草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一起用水煎服即可。除了這個外,一些中藥方子也是可以調理上熱下寒體質的,如烏梅丸、梔子乾薑湯等,但其用藥側重不同,最好詢問過醫生再進行服用。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應注意哪些?

上熱下寒既不是簡單的熱證又不是簡單的寒證,所以大熱大寒之物最好少吃一些。現代人很多都愛重口高糖的食物,但是上熱下寒體質的人應忌口過於辛辣或者過於刺激的食物、油膩高糖的食物,還有太過寒涼的水果蔬菜。當然,這裡的忌口不是不能吃,是一次性不能吃太多,偶爾吃一點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以多吃溫補類的食物,有益身體。還有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身體休息好了才能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好保持不少於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身體是最重要的,身體健康是重中之重,現代人多數繁忙,但也不要忘記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上熱下寒體質和症狀比較複雜,輕症一般是可以靠自己的調理得到緩解的,但是如果症狀比較重,最好去醫院求助醫生,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隨便服用藥物或相信沒有行醫資格的土醫生。

參考資料:[1]中醫養生——細講上熱下寒體質.鳳凰網.2019年3月26日[2]「上熱下寒」證的中醫辨證及其新發展.中國醫藥導刊雜誌.2015年第17卷第11期[3]愁死人了,上熱下寒到底什麼鬼?今天徹底講清楚!.騰訊網.2019年5月2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改善現代人「上熱下寒」體質的5個方法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症狀,其主要表現是熱症與寒症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 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後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乾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以下給大家分享「上熱下寒」的症狀以及對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 花椒皮這麼用,秒變「暖寶寶 」,散寒氣、暖陽氣!春天就用它
    寒氣進入身體,沒有及時排出,長期滯留,就會變成沉寒痼冷。手指是人體「陽氣之末」,如果陽氣不足,手指受寒就會收縮,所以小手指會出現伸不直的情況。我們可以用3個辦法來緩解這種上熱下寒的體質。1艾灸貼用艾灸貼貼在能夠補陽氣的穴位上,比如湧泉穴、太溪穴、關元穴,以及腎腧穴等,可以幫助人體補陽散寒。2花椒皮有一個特別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用花椒皮來暖腳。
  • 不補身體虛,一補就上火,上熱下寒的人,這樣做既通又補,火氣變元氣!
    明明覺得自己上火了,可是卻大便洩下清稀便溏、雙腳發冷、腰膝酸冷。整個身體完全是冰火兩重天。其實這種就是我們中醫裡面常見的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人體內的陰陽總是平衡的,當平衡狀態被打破時,就變成了病理狀態,上熱下寒就是其中一種平衡被破壞的狀態。
  • 你體內這麼寒,不胖才怪!簡單四招,祛寒又減肥!
    這個你更明白了,都是冰激凌惹的禍,雪糕冰棍冷飲,多少女生的最愛,這個更有誘惑力,現在的女孩子呀,內火都大,有內熱再架不住現在的冰激凌都好吃,就不分時候的來一碗或者各種冷飲果汁這都是寒性的,卻不知,很多情況下這種內火都是虛火,都是因為內寒導致的虛火上炎,是一種假象,但大部分女生不懂這個,就覺得熱就想吃涼的,想吃就吃,於是內寒就吃出來了。
  • 上遊•文薈丨小雪節氣天地不通,上熱下寒的你,這3個方法管用!
    就是這樣凝滯或是肅殺的冬天裡,上熱下寒的人,上面的熱,和下面的寒,也越發感覺到明顯了,具體是什麼樣子呢?大頭做的這個表,說的會非常清楚。上熱下寒,上面,是滿滿的火,下面是一派寒氣,上下部交通,心腎不交,自然很難睡著。身體各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如上圖所示,唯有這個圓運動流暢運轉,升降有序,身心才能調和。
  • 學會推揉腹部,趕走體內寒氣
    夜尿多以上情況有兩到三種就要警惕你的體內有寒氣了導致體寒的原因在中醫看來,子時覺至關重要,晚上十一點前要進入睡眠。加之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對身體正能量變本加厲地消耗,就導致內臟功能虛弱,內臟運轉慢就滋生出內寒了。動為陽,靜為陰,生命在於運動,只有常運動,氣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現代人最缺的就是這個,在家歇著,出門坐車,上班一坐坐一天,總不動,氣血運行就弱,體力就會下降,內臟功能減弱,則寒從內生。
  • 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現代人都顛倒了!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在飲食上,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吃點兒熱的就上火,吃點兒寒的就傷陽,只能吃溫的東西。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黃帝內經》裡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 體「寒」百病生?這4習慣做越多,體內寒氣越重,別讓身體變冰冷!
    有的人說,自己手腳冰涼,渾身不適,雖說不像冬天一樣冷的刺骨,就是體內寒氣較重。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體內寒氣較重多是因為生活、飲食上長期不節制所致。穿的較少,極易得老寒腿,關節病等,作為一個過來人來說,還是建議媽媽叫你穿秋褲的時候,就穿上吧。習慣4:熬夜晚上是體內陰氣較重的時候,尤其是過了11點之後。
  • 嘴裡上火長瘡,腿腳卻像個冰疙瘩,上熱下寒體質到底如何調理?
    所謂的「上熱下寒」,也就是身體內的寒熱之氣得不到疏通,心火降不下來,腎水又送不上去,長此以往,一熱一寒就不斷折磨著身體。現在人表現出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也比較多,多以女性為主,原因也非常簡單。人到中年後,可能會發現體質在不斷變差,經常便秘,睡不著覺之類的。
  • 你的體內是寒多還是熱多,怎麼才能辨別?方法教你,讓你快速明白
    每到冬天的時候,有些人就會很怕冷,手腳總是冰冷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解釋說自己是偏寒體質。確實會存在這樣的情況,體內的寒氣過重,就會讓人很怕冷。有偏寒體質,也就會有偏熱體質,這類人就很容易發生上火的情況,體內的火氣就會比較旺盛。
  • 提個醒:一味藥:葉似蔥、根如蒜,可散「上中下之寒」,孫思邈說「骨鯁食之則去」
    長壽之人增多,與生活條件提高息息相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它「火蔥」,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骨鯁在咽不下者,食之則去」。現代認為它養生「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可以散上、中、下之寒氣。薤白的花很有特點《本草求真》記載:「薤白,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就錮寒滯立解」。
  • 上邊痘痘、咽痛;下邊酸冷、洩瀉;屬於上熱下寒,有4種方式調理
    上熱下寒是怎麼形成的坐臥之間,陽氣不能生發,陰氣就在下面堆積,便在身體下肢形成深淵寒潭,陰氣愈重,寒氣愈冷,腳下湧泉穴的湧泉活水因為活動量少幾乎不再湧動,殘餘的力量不能刺透寒潭,疏導腎水、補益腎氣,腎水沒有湧泉的向上之勢,上升力量不夠,不能溝通心火,水火不通,心腎不交,下面的愈加冷,上面的愈加熱,從此上熱下寒,一發不可收拾。
  •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腿是寒氣的大本營
    「火在上,寒在下」,寒氣是往下走的。寒氣進入人體後,會從臀部往下沉,一直到大腿、膝膕窩、腳,所以,腿是寒氣大本營! 腿部靜脈回流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而腿寒會影響小腿肌肉的收縮功能,積存廢棄物的靜脈血就難以經由毛細血管、小靜脈、靜脈回流到心臟,長此以往,會誘發心臟病。 3、溼氣叢生 溼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而,溼邪為病,多傷及人體下部,像常見的水腫、溼疹等病下肢較為多見。
  • 上熱下寒愛上火,如何把旺盛的火氣,變成你的元氣?
    最近天氣熱了,很多人卻變得怕冷了。群裡就有這樣的小夥伴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
  • 三伏天應順時養生,給身體補陽祛寒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自然界中天地之氣相交,陽氣旺盛,萬物繁榮茂盛。養生應以養長陽氣為主,切勿遏制損傷陽氣。養陽,就是保養陽氣。比如說夏季養陽,起碼要做到不要無謂地耗傷陽氣,比如長時間待在溫度很低的空調房,晚上在風口睡覺,大量喝冰鎮啤酒、冷飲等。再進一步的養陽,就可以叫作溫陽了。
  • 享美滋:擁有好「孕」氣先要祛寒
    宮寒,在中醫上是指女性子宮(包括輸卵管、卵巢等)的寒冷症。由於子宮環境寒冷,即便受精成功也會出現難以著床、易流產的情況發生,因此臨床上就出現了宮寒性不孕。據調查,10名女性中,就有6名有宮寒的問題。「宮寒」已經成為備孕大軍的頭號「敵人」。所以,想要擁有好「孕」氣,首先要先解決「宮寒」問題。備孕過程中,解決宮寒問題,首先就是切忌貪涼,注意保暖,祛寒」根本在於「避寒」。其次,要適當運動,俗話說「動則生陽」,固陽養陽也可以去除體內寒氣。
  •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上熱下寒」首出自《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如果你是這麼怕冷,也可能是自身陽氣不足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就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它很明白地告訴人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
  • 太陰的水飲化熱,出現的上熱下寒和厥陰的上熱下寒是同一個意思嗎?
    請問老師:太陰的水飲化熱,出現的上熱下寒和厥陰的上熱下寒是同一個意思嗎?太陰的水飲化熱在六經上是歸屬厥陰?這2種病機怎麼區分?謝謝老師。
  • 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
    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如果你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並且氣鬱的指數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來也常常是涼的……如果你臉上容易長痘,但其實你還常常手腳冰涼……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