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都面臨著生活與工作的兩座壓力「大山」,越來越多的人身體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就是一種沒大病大痛,但卻小毛病不斷地一個「灰色地帶」,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這種狀態有一種病可以基本概括:上熱下寒。
一位叫珍珍的女性讀者跟妙姐抱怨:「不知道是不是經常熬夜加班的原因,嘴巴上火潰瘍還牙痛,以為是上火,但平時坐久了還手腳冰冷整個人好像很畏寒,我簡直就像臺內部零件已經亂七八糟的『工作機器』!」
不少粉絲還跟妙姐笑說:現代作為「社畜」壓力特別大,渾身毛病特別多,好想跟個富婆走啊~
上熱下寒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有時候長痘痘、口腔潰瘍的同時,還覺得自己手腳冰涼、宮寒經痛。按照中醫的說法,口腔潰瘍是因身體有熱證,但宮寒經痛又是寒證,這個時候就犯迷糊了,這到底是熱證還是寒證呢?其實,這是體內寒熱錯雜的表現,中醫一般稱之為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時期,上部有熱證,下部有寒證的情況。
上熱下寒體質有什麼症狀?
現代人經常熬夜,又愛胡吃海塞,什麼甜的辣的、油炸的膨化的都愛吃,又不愛運動,經常久坐,造就了許多現代人上熱下寒的病症。那上熱下寒有什麼具體的症狀呢?
上熱就是指上半身的熱證,常見的症狀有臉部浮腫、口腔潰瘍、牙痛、煩躁失眠、長痘痘、喉嚨幹疼、眼乾眼澀等。
下寒就是指下半身的寒證,常見的症狀有手腳冰冷、冷不丁打寒戰、尿頻便溏、畏寒怕冷、女性有痛經宮寒等。上熱下寒的體質就是體內同時出現上半身的熱證和下半身的寒證。
上熱下寒如何調理?
與陽虛不同,上熱下寒是火被擋在了中焦,那麼,上熱下寒該怎樣調理呢?
1. 刮痧。
上熱下寒是因為淤堵,而刮痧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是調理上熱下寒的好方法。但由於刮痧需要特製的器具和手法,操作不當可能會有不良反應甚至加重病情,最好不要自己在家隨意操作,可以去保健場所或醫院由專門的人員進行操作。
2. 運動。
每天鍛鍊身體有益身心健康,還可以提高免疫力,加快血液循環,對上熱下寒體質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簡便高效。不一定要去專門的運動場所,每天上下班走走路,多起來活動活動,飯後散散步,做一些太極拳、瑜伽運動,就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了。
3. 泡腳。
每天用熱水泡泡腳,可以解乏又有利於睡眠,還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對上熱下寒體質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4. 中藥調理
古代名醫張仲景有一個甘草瀉心湯,對上熱下寒很有用,將炙甘草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一起用水煎服即可。除了這個外,一些中藥方子也是可以調理上熱下寒體質的,如烏梅丸、梔子乾薑湯等,但其用藥側重不同,最好詢問過醫生再進行服用。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應注意哪些?
上熱下寒既不是簡單的熱證又不是簡單的寒證,所以大熱大寒之物最好少吃一些。現代人很多都愛重口高糖的食物,但是上熱下寒體質的人應忌口過於辛辣或者過於刺激的食物、油膩高糖的食物,還有太過寒涼的水果蔬菜。當然,這裡的忌口不是不能吃,是一次性不能吃太多,偶爾吃一點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可以多吃溫補類的食物,有益身體。還有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身體休息好了才能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好保持不少於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身體是最重要的,身體健康是重中之重,現代人多數繁忙,但也不要忘記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上熱下寒體質和症狀比較複雜,輕症一般是可以靠自己的調理得到緩解的,但是如果症狀比較重,最好去醫院求助醫生,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隨便服用藥物或相信沒有行醫資格的土醫生。
參考資料:[1]中醫養生——細講上熱下寒體質.鳳凰網.2019年3月26日[2]「上熱下寒」證的中醫辨證及其新發展.中國醫藥導刊雜誌.2015年第17卷第11期[3]愁死人了,上熱下寒到底什麼鬼?今天徹底講清楚!.騰訊網.2019年5月2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