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的水飲化熱,出現的上熱下寒和厥陰的上熱下寒是同一個意思嗎?

2021-02-12 遇見經方

請問老師:太陰的水飲化熱,出現的上熱下寒和厥陰的上熱下寒是同一個意思嗎?太陰的水飲化熱在六經上是歸屬厥陰?這2種病機怎麼區分?謝謝老師。

作者:馬家駒

本文內容來源為馬家駒老師線上班答疑內容。馬家駒老師線下班正在招生,馬老師以經方醫學體系詳解《傷寒論》的398條、113方,快速建立經方思維,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學中醫就要有體系的學,經方的六經辨證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系,這也是張仲景被譽為醫聖的緣由,不在於給了我們113個方,而通過113個方、通過398個條文,幫助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經方辨證論治的體系。這就是馬家駒老師設置《經方醫學訓練營》課程的緣由。在建立辯證體系的同時,解決臨床疑難問題。

馬家駒老師經方醫學訓練營

    

課程收穫

1.兩天時間,構建起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掌握六經實質及辨證要點,以及臨床常用方證,幫助迅速提升臨床療效;

3.掌握經典體系,未來可以融合各種模塊,自主學習,融會貫通,深度提升。

1. 易學易懂,乾貨滿滿,讓你僅用2天時間收穫最系統全面的知識,快速進階為臨床實戰派;

2.兩天封閉式訓練,3個病位,2個病性,6證8法,30味藥,40個方,足以保障你成為經方高手;

3.中醫在線聯合最強大腦教練設置課程,快速、準確、牢固的記憶所學知識,學完就會用。

馬家駒老師講授的六經辨證體系以「簡單易學、療效突出」為特點,授課風格清晰易懂、不留疑問,幫助你系統學習經方思維,快速提升臨床療效。

馬家駒老師臨床看病療效顯著,就是有獨特的六經辨證體系,問診有方向,處方有思路,現在就是你向名醫看齊的機會。

名師經驗結合古籍經典,系統、全面、實用,是有效提升中醫臨證水平的絕佳好課。

6證8法,臨床複雜問題簡單化

胡希恕經方醫學釋六經,妙法重讀《傷寒論》

常用經方與常見高發病

經方醫案剖析,手把手帶你梳理臨床思維

現場案例帶教,手把手教你準確辨證

30味藥,40首方,構建完整的經方體系

掌握常見疾病的經方診治

學會治療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如發熱、感冒、咳嗽、喘證、哮病等

學會治療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如便秘、腹瀉、消化不良、呃逆、胃痛、腹痛等

學會治療心臟系統常見疾病如心悸、不寐、胸痺等,

學會治療肝病系統的黃疸、脅痛等

學會治療腎病系統的水腫、小便不利等

學會治療其他如婦科痛經、月經不調,反覆口腔潰瘍、眩暈、免疫功能低下等

馬家駒,中醫在線精醫大學創始教授,中醫在線最受歡迎講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本碩博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

擔任北京中醫藥學會師承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成員。

長期跟隨首都國醫名師、當代著名經方臨床家馮世綸教授等學習經方臨證,著有《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講記》。

臨床倡導經方六經八綱方證辨治體系,堅持中醫臨床思維,採用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藥簡而效。

河南地區正在火熱報名中,

歡迎您來現場和馬家駒老師一起學中醫!

詳情諮詢河南工作人員:

18603775567(張老師

相關焦點

  • 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少陽配相火,陽明配燥金,太陽配寒水,厥陰配風木,少陰配君火,太陰配溼土,必然都是很熟悉了,但是很多人心裡,會想為什麼會這樣配對
  •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上熱下寒」首出自《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 改善現代人「上熱下寒」體質的5個方法
    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後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乾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以下給大家分享「上熱下寒」的症狀以及對治方法供大家參考——人一思考,能量即積聚到頭部,想得多總伴隨著焦慮,緊張,心火就一直騰騰在上。運動得少,身體的循環能力差,加上吃得寒涼,穿得少,脾腎陽虛,那麼下焦就會越來越寒。而脾胃,因為過度的思慮,因為吃得太撐也太粗速,承擔了太多的負擔,人人都有一點脾虛,脾胃代表的中焦,也相對運化的弱一些。減弱了身體上焦和下焦的運動。於是,現代人都有一點上熱下寒。
  •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一喝溫性中藥就出現上火、煩躁,原因是什麼?
    我就碰到過這種患者說我找過其它的中醫,也幫我育陰清火了,可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出現了,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潛陽所導致的!那麼應該用何種的中藥哪?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上面來說對於上熱下寒的體質是不可以喝溫性類的中藥。
  • 反覆口腔潰瘍失眠牙齦出血,封髓丹這樣用解決你的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這個詞,是中醫對一些疾病在某個階段,證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什麼是證,什麼是症。症就是我們簡單的自身主體能感受到的體徵跟症狀,比如頭痛,流涕,鼻塞,畏寒,自汗等等,這些一定是我們個體的主觀感受;而證則是對疾病在某個階段的大體總結,比如乳房脹痛這個症狀是由於氣滯血瘀這個證引起的……失眠,牙齦出血,口腔潰瘍這類症狀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我說的這個上熱下寒。它的意思是上部表現為熱證,下部表現為寒的一組寒熱錯雜的症狀。
  • 怕冷卻又經常上火,身體「上熱下寒」是怎麼回事?怎樣調理?
    從中醫角度來分析,我們將既怕冷又容易上火的體質稱為外熱內寒體質或者上熱下寒的體質,很難想像體寒和火熱這兩種體質會出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那麼,這種「上熱下寒」的體質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上熱」又稱為外熱,這是一種身體虛熱的表現,上熱帶來的主要症狀包括容易長痘、眼睛乾澀眼屎較多、容易流鼻血、容易出現口腔潰瘍以及牙齦出血等症狀。而「下寒」又稱為內寒,主要是因陽氣不足,體內寒溼過重導致,下寒帶來的主要症狀有,手腳冰涼、腰酸腿疼、大便稀、痛經等。人體講求陰陽平衡,心火向下,才能夠驅散寒冷,腎氣向上,才能滋養全身,真正達到陰陽兩相和的效果。
  •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是「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
    現在的人多是上熱下寒的體質,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是什麼樣的體質,就是說上半身是容易上火,下半身是有體寒的症狀,如手腳冰涼,這個是很多女性的一個身體現狀,出現這樣的體質跟平時的生活習慣是有很大的關係。上熱是因為平時的飲食以及作息非常的不好,偏重口味,喜歡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這些都是屬於熱性,食用之後是互使得非常多的熱毒進入身體,加重身體的負擔,這些熱毒在體內是難以排出的,就會在體內造成淤堵,使得代謝能力下降,那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特別是皮膚,會出現長痘、長斑、面色暗沉等情況。
  • 上熱下寒愛上火,如何把旺盛的火氣,變成你的元氣?
    最近天氣熱了,很多人卻變得怕冷了。群裡就有這樣的小夥伴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
  • 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是啥病?別慌,教你4招補陽氣、散寒氣
    不少粉絲還跟妙姐笑說:現代作為「社畜」壓力特別大,渾身毛病特別多,好想跟個富婆走啊~上熱下寒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有時候長痘痘、口腔潰瘍的同時,還覺得自己手腳冰涼、宮寒經痛。按照中醫的說法,口腔潰瘍是因身體有熱證,但宮寒經痛又是寒證,這個時候就犯迷糊了,這到底是熱證還是寒證呢?
  • 傷寒論:太陰、少陰、厥陰病的下利證有哪些?
    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下利溲清,苔薄白,口和,脈浮,無裡熱見證。 2.葛根芩連湯證之下利。太陽之邪內傳陽明,內迫大腸。治以表裡雙解,清熱斂陰止利(重在清裡) 表現為發熱,喘而汗出,下利,口乾而渴,苔黃,脈滑數,有裡熱見證,穢臭,肛門灼熱。 3.桂枝人參湯證之下利。太陽表邪未解,太陰虛寒不運。治以溫中解表(重在溫中) 表現為發熱,惡寒,心下痞,下利不止,舌淡苔白,不渴,脈浮遲弱,以裡虛寒為主。
  • 上熱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醫給出這些方法
    其實,剛看完她的描述,我心裡基本有底了,這多半是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下寒」。也就是說,以膈為界限,膈膜以上至胸口為上焦,膈膜以下至胃為中焦,十二指腸以下至膀胱為下焦。 那麼,這種「上熱下寒」的症狀,問題為什麼出在中焦上呢? 上熱下寒,是中焦不通所致 中醫認為,中焦不通,是「百病之源」。
  • 上熱下寒太痛苦,一個穴位,把火引下來!
    ☞ 關注後輸入對應的數字,獲取免費課程☞ 輸入「400」,獲取400個穴位視頻☞ 輸入「33」,獲取人體反射區使用指南課程☞ 輸入「22」,獲取面診指南課程☞ 輸入對應穴位名稱,或者對應病症,獲取解決方案在後臺看到很多灸友留言,可以說80%的問題,都屬於上熱下寒
  • 為什麼:你上熱下寒、大腹便便、婦科不好...原來是因為這......
    很多人粉絲留言,我是上熱下寒體質我說:你不僅上熱下寒、大腹便便、婦科也不會太好實際上你也不是什麼上熱下寒體質,你只是帶脈不通、腹部不通而已!敲帶脈吧。根據經絡分布的規律,腹部有7條重要的經絡經過(六條陰經和一條任脈),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的地方。中醫認為:陰屬寒,寒則凝,凝則結,結則聚,聚則不通,不通則痛。腹部寒涼是導致腹部肥胖、經絡堵塞的最大原因。
  • 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
    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
  • 上邊痘痘、咽痛;下邊酸冷、洩瀉;屬於上熱下寒,有4種方式調理
    上熱下寒是怎麼形成的坐臥之間,陽氣不能生發,陰氣就在下面堆積,便在身體下肢形成深淵寒潭,陰氣愈重,寒氣愈冷,腳下湧泉穴的湧泉活水因為活動量少幾乎不再湧動,殘餘的力量不能刺透寒潭,疏導腎水、補益腎氣,腎水沒有湧泉的向上之勢,上升力量不夠,不能溝通心火,水火不通,心腎不交,下面的愈加冷,上面的愈加熱,從此上熱下寒,一發不可收拾。
  • 上遊•文薈丨小雪節氣天地不通,上熱下寒的你,這3個方法管用!
    1上面熱,下面寒,究竟是什麼樣?就是這樣凝滯或是肅殺的冬天裡,上熱下寒的人,上面的熱,和下面的寒,也越發感覺到明顯了,具體是什麼樣子呢?大頭做的這個表,說的會非常清楚。對於「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來說,一般會同時出現下述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症狀:上愛上火:口腔潰瘍、嗓子疼、牙疼、腮腫、流鼻血慢性中耳炎目赤紅腫,眼乾眼澀成年人也依然長痘痘甲狀腺類問題
  • 劉渡舟:學習《傷寒論》厥陰病篇的一點體會
    六經為病的提綱證各有自己的特點,而厥陰病的特點是「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經的提綱證則截然不同。對這條的解釋,注家見解不一,有說是熱證的,也有說是寒證的。說熱證的有成無己,他說:「邪傳厥陰,則熱已深也。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腹滿而嗌幹,未成渴也。
  • 嘴裡上火長瘡,腿腳卻像個冰疙瘩,上熱下寒體質到底如何調理?
    上半身在被熱折磨著,牙齒、嗓子不間斷地疼痛,時不時地還在長出潰瘍,臉上有痘痘。下肢又是比較寒涼的,一到冬季更是像冰疙瘩一樣沒有溫度,腿腳還會有點臃腫。上熱下寒,說的就是這一類的人。所謂的「上熱下寒」,也就是身體內的寒熱之氣得不到疏通,心火降不下來,腎水又送不上去,長此以往,一熱一寒就不斷折磨著身體。現在人表現出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也比較多,多以女性為主,原因也非常簡單。人到中年後,可能會發現體質在不斷變差,經常便秘,睡不著覺之類的。
  • 蔡長福:乳腺病的熱化與寒化,經方怎麼辨治?
    人體有三條經脈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陽同乳有直接聯繫,其中意義可見一斑,另外足厥陰肝經也同乳房關係密切乳腺病早期在脾胃,中晚期在肝膽。脾喜乾燥,喜溫怕寒,遇寒就病,遇寒就發,女人平時不覺,月經來時少腹脹乳房痛,身上怕冷,痛經難耐,周期一過就好了。什麼造成的?平時貪涼,不注意保暖。經血一走寒氣同行,經後就好多了。
  • 經常屁股涼、愛上火,或不僅是上熱下寒那麼簡單,怎麼調理好?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如何改善,讓自己的屁股暖起來、身體暖起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完照著做,一整個冬天身體或都暖暖的。這種體質其實是上熱下寒,很多人上半身是熱火朝天的,但是下半身卻一派虛寒,上面經常會臉色發紅、頭暈頭熱的,而腹部腰部和屁股卻很涼,甚至輕輕一碰還有疼痛感,這與很多人平時久坐不動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長時間久坐,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受阻了,影響到了氣血的運行,身體中間的部分沒有聯通上下,使得上面的火下不來,下面的水又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