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醫給出這些方法

2020-12-17 騰訊網

今天是大年三十,老郝也終於要放假了,可惜私信留言可沒放假。

這不,一大早還有一個放假已經好些天的大學生給我留言:寒假回湖南,因為家裡溼冷,手腳也冰冷,就經常出去吃火鍋,結果現在又是滿嘴潰瘍了。眼看著春節的大餐無福消受,這該怎麼辦?

其實,剛看完她的描述,我心裡基本有底了,這多半是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下寒」。

說起中焦,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總稱——三焦:

所謂三焦,其實是中醫上的特有名字,屬於六腑之一。

顧名思義,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難經》中對三焦的闡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也就是說,以膈為界限,膈膜以上至胸口為上焦,膈膜以下至胃為中焦,十二指腸以下至膀胱為下焦。

那麼,這種「上熱下寒」的症狀,問題為什麼出在中焦上呢?

上熱下寒,是中焦不通所致

中醫認為,中焦不通,是「百病之源」。《中藏經》中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而中焦處於上焦、下焦之間,是氣血生化的場所,更是保證五臟六腑相通的樞紐。因此,保持中焦暢通,是健康的根本。

當中焦不通時,體內的毒素不能及時排出;氣血不暢通,就會形成「氣滯血瘀」、「陰陽失衡」的症狀。

當中焦淤堵,上焦的氣機滯阻無法下行,就會出現咽喉不適、口腔潰瘍等症狀。此外,因為氣血通行不到下半身,也常會造成「上熱」卻「下寒」。

因此,要解決「上熱下寒」的問題,關鍵在於「通三焦」。針對這個問題,中醫上可通過艾灸穴位來解決。

艾灸穴位,通三焦

通三焦的第一種方法是「引火下行」,也就是通過艾灸下焦和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穴位有足三裡穴、三陰交穴和湧泉穴等。在艾灸之前,還可以先用熱水泡腳,腳暖和了,經絡也就通了,上焦的火自然就被「引下來」了。

第二種方法是「重灸關元」。關元穴是元陰和元陽之氣閉藏的門戶,通過艾灸這個穴位,能夠使命門真火旺盛,元氣得到補充,自然會將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症狀也會自動消失。

除了通中焦,調理上熱下寒的方法還有服用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由炙甘草、乾薑、大棗等組成,能夠固攝脾胃的正氣,通過「健中」的方式,打通中焦。

此外,三焦不通還能服用黃連和黃岑兩味藥進行調理,它們可以將上焦的火「滅掉」,還能將阻塞中焦的痞塊、結節等掃除,起到疏通三焦的作用。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遭受「上熱下寒」的困擾,記得及時調理。畢竟,三焦對於人體健康來說異常重要,保障三焦暢通,則能避免許多問題的困擾。

參考資料:

[1]「三焦分治溼熱」理論在內傷雜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20-01-13

[2]三焦形質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1-19

[3]基於三焦論治心腎症候群[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9-11-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三焦」的說法。三焦不是一個區域,而是三個區域,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為心肺所在的區域,中焦為脾胃所在的區域,下焦為腎、膀胱以及大小腸所在的區域。三焦的作用也是由空而產生的,五臟之間需要相互聯繫,並不斷運轉養分、水液以及氣等。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除了通達水道,三焦還是氣機運行的通道,氣機有養育經脈、臟腑的功效,全身的功能都有賴於氣機運行。原氣在體內生成之後,首先進入的正是三焦,再運送到身體其他部位。因此,有「上焦出宗氣,中焦出營氣,下焦出衛氣」的說法。既然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那這三焦是如何劃分的呢?
  • 上遊•文薈丨小雪節氣天地不通,上熱下寒的你,這3個方法管用!
    3上熱下寒,應該怎麼辦?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只是身體裡的熱能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身體不夠通暢,阻塞了能量的運轉。這時候,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最重要的就是通。上焦有熱,下焦有寒,關鍵在於中焦沒有起到運轉的作用。
  • 中醫常說「三焦不通,百病叢生」,怎樣打通三焦?方法並不難學
    這種矛盾綜合型體質就是中醫所說的上熱下寒性體質,而導致這一體質的根本原因在於三焦不通。「三焦」是什麼意思?三焦是中醫領域的專有名詞,它屬於五臟六腑中的六腑,三焦與其他五腑不同,它並不是一個實質性的人體組織,而是將所有身體臟器都包括在內的一個巨大腔室,涵蓋了胸腔和腹腔的所有內容物。
  • 改善現代人「上熱下寒」體質的5個方法
    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後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乾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以下給大家分享「上熱下寒」的症狀以及對治方法供大家參考——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只是身體裡的熱能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身體不夠通暢,阻塞了能量的運轉。這時候,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最重要的就是通。上焦有熱,下焦有寒,關鍵在於中焦沒有起到運轉的作用。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因此疏通脾胃是關鍵!
  • 搞懂了人體「三焦」,所有疑難雜症,都迎刃而解!
    很多朋友都去看過中醫,也經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那什麼是上焦,什麼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麼呢?「三焦」是藏象,首見與《黃帝內經》,是「五臟六腑」中最大的「腑」,與「心包經」聯繫。包含「上焦、中焦、下焦」。中醫根據溫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症狀變化的特點,以上焦、中焦、下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各種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以區分病程階段、識別病情傳變、明確病變部位、歸納證候類型、分析病機特點、確立治療原則並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醫裡說的上焦、下焦,都是從「三焦」引出來的。
  • 說說三焦
    三焦,就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概念在中醫基礎中比較多,我們暫時只講比較簡單粗暴的一種解釋,可以直接用西醫解剖。首先體腔內有橫膈膜,橫膈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間的分隔,它位於心臟和雙側肺臟的下面,肝臟、脾臟、胃的上方,就像一個大圓盤平放在身體內部,分隔了胸腔與腹腔,隨著呼吸而上下運動。
  • 打通三焦最好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諸症自消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腎虛、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等各種婦科雜症。中醫如何治療「三焦不通」?治病的成方中有一方叫做"三仁湯"的,出自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一書,是治療溼熱內蘊、三焦不利和溼溫初起的鼻祖處方。"三仁"者,是對三種種仁藥味的簡稱,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三仁湯的命名也因此而來。
  • 中醫診斷:三焦辯證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 養生文化:詳說三焦以及疏通方法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中藏經》)。2、疏通水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一喝溫性中藥就出現上火、煩躁,原因是什麼?
    上熱下寒體質本來就是身體陰不能涵陽所導致的,所以喝溫性藥更是陰不能涵陽,所以才會導致上火!其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產生的原因、調理的方法以及平時應該如何正確的保養上面談一談自己的理解!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上面來說對於上熱下寒的體質是不可以喝溫性類的中藥。因為溫性類的中藥會引動上面的熱進一步的進行上浮,上浮到上焦心肺或許就會引起口腔的口舌生瘡,口腔出現潰瘍,非常容易導致自身的情緒不穩或者是激動,上升到頭部或許就會出現耳鳴。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中藏經》)。2、疏通水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
  • 上焦不通容易上火,中焦不通容易積食,下焦不通容易氣血瘀結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時間長了就得腎結石「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 引火歸原 坎離交泰——泰安市中醫醫院郗洪濱以中醫經典思維治療患者
    《內經·靈樞·刺節真邪》云:「上熱於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引火歸元」作為中醫治療上熱下寒、腎火上升的獨特治法之一,運用得當,每能提高療效。腎火上升又稱為「腎火上浮」、「腎火妄浮」、「虛陽上浮」、「孤陽上越」、「虛陽不斂」、「浮火」、「浮陽」等等。於滋腎藥中加附子、肉桂之類引火下行, 使陰陽平調, 虛火不升,上熱下寒諸證皆可消除。
  • 它是「十總穴」之一,不同時間,分別能健脾、養腎、通三焦
    它是「十總穴」之一,不同時間,分別能健脾、養腎、通三焦。中醫有哪些手段?相信大家都能說出幾個,首先當然是中藥,其次是經絡穴位。幾乎每一味中藥都有「一物多用」的特點。也就是說,同樣一味中藥,用在這個方劑裡可能是為了「補氣」,用在裡一個方劑裡卻可能是為了理氣,比如黃芪就有這個特點。
  • 豬板油,是現成的「通三焦」藥引子.大便不通、乳腺結節要常吃
    最近一個想要減肥的朋友去看中醫,開的食療方,主打的就是「豬板油」,搞得她很不解;豬油可不只是肥油,它可以疏通身體的水道,通大便、小便。人體氣血、津液、精,貴在流通。三焦,是衛氣、水汽、津液環流全身上下、內外的通道。當人體三焦系統運行正常的時候,人體內水液就會循環良好,藉助三焦水循環,水汽和津液會去到需要它的地方,體內濁水也會藉助三焦系統,排出體外,五臟元真通暢。中醫是很看重三焦通利的,三焦不通是病,得治。
  • 八段錦教學之雙手託天理三焦
    今天接著給大家分享八段錦第一式:雙手託天理三焦。八段錦的動作非常簡單,大家要有信心能學好練好。雖然簡單,卻包含了中國傳統健身功法的基本元素,比如調神、調息、調形的層次,以意導氣,以氣導形的原則,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的要求。簡單的動作裡蘊含了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調節五臟六腑功能的方法。
  • 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治療三焦溼、熱症候。梔子清洩三焦之說,便是人們在數千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 三焦經疏通我們的怒氣(附八段錦教學)
    還有好多慢性病,也說不出到底哪裡出問題,長期不愈的症狀很多,這時好好調一下三焦經,氣調順了,身體就能正常地運行了。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