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學習《傷寒論》厥陰病篇的一點體會

2021-02-07 中醫書友會

中醫書友會: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
新書友可點標題下方藍字快速關注


作者/劉渡舟 ⊙ 編輯/司鵬飛


編者按由於我們工作的疏忽,昨天把這篇劉渡舟先生的文章錯誤署名成了肖相如老師,在此特向肖老師和劉老的學術繼承人等致以誠摯的歉意。為此,我們將本篇文章重新編輯之後再次推送給大家,如果您昨天已經轉發了那篇文章,希望您將其刪除並重新轉發本文,非常感謝!


  《傷寒論》厥陰病篇內容繁雜,向來為歷代醫家爭訟不休,更被陸淵雷稱為「千古疑案」。小編今天特意整理了肖相如老師對於厥陰病篇的不同解讀(點底部閱讀原文),以饗讀者。



學習《傷寒論》厥陰病篇的一點體會


《傷寒論》的厥陰病篇歷來被醫家們所重視,但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爭議的一篇。為共同研究起見,談一談我們對《傷寒論》厥陰病篇的一點膚淺體會,其中錯誤的地方希望同道們批評指正。


六經為病的提綱證各有自己的特點,而厥陰病的特點是「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經的提綱證則截然不同。


對這條的解釋,注家見解不一,有說是熱證的,也有說是寒證的。說熱證的有成無己,他說:「邪傳厥陰,則熱已深也。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腹滿而嗌幹,未成渴也。邪至少陰者,口燥舌幹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陰成消渴者,熱甚能消故也……此熱在厥陰也。」


說寒證的有錢天來,他說:「邪入厥陰,則陰邪自下迫陽於上,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而消渴也。消渴者,飲水多而渴不止也。陰中之陽,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覺飢,然終是陰邪,所以不欲食。客熱尚不殺谷,況陰邪乎?」


除上述認為熱證、寒證以外,還有認為厥陰病是陰陽混淆、寒熱錯雜證的。例如,舒馳遠的見解就是這樣,他說:「按此條,陰陽錯雜之證也。消渴者,膈有熱也。厥陰邪氣上逆,故上撞心;疼熱者,熱甚也,心中疼熱,陽熱在上也。飢而不欲食者,陰寒在胃也。強與之食,亦不能納,必與飢蚘俱出,故食則吐蚘也。此證上熱下寒,若因上熱誤下之,則上熱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熱、寒、寒熱錯雜三種意見,究以何者為是?我認為舒馳遠的陰陽錯雜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而成氏、錢氏的單熱、單寒的說法,就值得商榷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厥陰病的特點和少陰病不一樣,如果把厥陰說成或寒或熱的一個側面,那就和少陰病的寒化證、熱化證相等同,也就無法反映厥陰病的特點,則有失六經分證的基本意義。


況且,中醫學是以樸素辯證法思想作為說理工具的,而中醫學能夠反映客觀的證候,能夠反映證候的本來面目,就在於它的陰陽辨證方法的正確。


就以厥陰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陰經最末的一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可見厥陰的「厥」字,是有極盡的意思在內的。


這一名稱表示了病至厥陰,是陰寒到了極點,而陽氣也到了極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極」,就會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突變,也叫「物極必反」,或者叫「物窮必變」。所以,「極」是事物變化的內在條件,如果不認識這點,就談不上中醫陰陽學說的完整性。


為此,我們認為厥陰病應該是在它的陰寒之極的時候,則陰寒開始走向了衰退,而陽氣則相反地由衰轉復。因為陽氣一直處在陰寒壓抑之下,所以,當陰寒由盛轉衰的時刻,陽氣的來復也必然很強。反映在症狀上的「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就是一種「鬱極乃發」的陽復現象。


但此時的厥陰之寒,猶未從人體完全消除,所以同時又有飢不欲食,食則吐蚘等的寒證出現。由此而論,厥陰之熱是來自肝膽的風木相火的上衝,厥陰之寒則是由於脾胃的陽衰和陰寒的不化。所以,這個病是肝膽熱而脾胃寒,從而構成了厥陰為病的特點。


厥陰病既是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病變,所以在治療上必須陰陽兼顧而不能偏於一面。我們說,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理論的是否可靠,對厥陰病來說,也只有通過治療實踐,才能檢驗我們對其認識是否正確。


比如,像成無己那樣把厥陰病的提綱證認為是熱證,那麼只有用寒涼藥去進行治療了,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做是行不通的。錢塘二張的老師張卿子曾說:「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蓋厥陰消渴皆是寒熱錯雜之邪,非純陽亢熱之證,豈白虎、黃連等湯所能治乎?「


張氏以善治傷寒病而聞名於世,他的話確是臨床經驗之談。如果像錢天來那樣,把本證誤認為是陰寒為主,把上熱解為下寒引動陰火上衝所致,認為是真寒假熱之證,單純去用姜、附扶陽救逆之法治之,則必助陽熱,耗陰液而使消渴、氣衝之證更加劇烈,甚或動其肝血,發生吐衄之變。


由此可知,治療厥陰的寒熱錯雜證,不能像太陽之汗,陽明之下,以及太陰、少陰之溫補那樣簡單,而必須陰陽兼顧、寒熱兩治方為合法。


正因為厥陰病以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為其特點,所以在本篇列有烏梅丸證、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麻黃升麻湯證,以體現治療方面的寒熱並用的特殊治療方法。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正證的,除上述的提綱證外,而又見胸中時煩、吐蚘、手足厥冷等證;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是治寒格吐利之證,是因裡氣虛寒,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寒熱阻格,而以飲食入口即吐為其證候特點;麻黃升麻湯治誤下邪陷,陽鬱於上,寒凝於下,陰陽兩傷,手足厥逆,瀉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膿血等證。


以上三方,雖皆為寒熱並用之法,以解陰陽混雜之邪。但烏梅丸治在肝而偏於潛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在胃而偏於苦降;麻黃升麻湯治在肺而偏於升透,故三方同中有異,不能等量齊觀。


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證存在於同一人體之中,它們不可能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無時無刻不在不停地運動與變化著的。因此陰陽之間就必然發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的變化。為此,繼厥陰病陰陽錯雜的病理特點之後,必然又會有陰陽消長的機轉出現。陰陽消長的病機在證候上的表現則是厥與熱的勝復,即通過臨床的厥利與熱的孰多孰少,而了解陰陽消長的具體情況,這是厥陰病的第二特點。


這裡的厥與熱,厥是真寒、熱是真熱,不存在真假格戴的問題,也是其他五經所沒有的一種情況。厥與利反映陰寒之盛,陽消陰長;發熱則反映陽氣之復,陰消陽長。厥利見則熱去,熱見則厥利去,這種厥熱往還,儼然如少陽病的往來寒熱一樣,亦見肝膽在發病中的近似之處。文中以厥、熱時間的孰長孰短來辨正邪消長之勢。


如厥、利的時間長而發熱的時間短,主陰寒之邪佔優勢,其病為進;如發熱的時間長而厥利的時間短,則陽氣必佔優勢,其病為退。若厥與熱時間相等,而不偏長於一方的,是陰陽已達到新的平衡,則病可望愈。


若陰消而陽長,陽復太過時,則可出現熱證;陽消而陰長,陰盛太過時,則可出現寒證。凡轉化為熱證的,若邪熱上攻於喉,則生喉痺、發熱、汗出;若邪熱外泛肌膚時,則可發生癰膿之變;若邪熱下迫於腸時,則見下利便膿血等證,這就反映了厥陰陽復之熱,每有傷陰血的特點。雖然文中未提出相應的治法,而清熱涼血解毒之治,自在言外。


如果陽復不及,陰寒為盛,則可出現內拘急,四肢疼,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寒證,治療可選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破陰回陽,通達內外。


厥陰病的第三個特點,叫做陰陽順逆。陰陽順逆是從陰陽錯雜和陰陽消長中產生的,是和以上陰陽乖戾的病變分不開的。厥陰病的陰陽順逆,不外陽復陰退為順,陰極陽亡為逆;陰陽平衡為順,陰陽離決為逆;陰陽相接為順,陰陽氣不相順接為逆。


凡陰陽氣不相順接者,則手足必然發生厥逆,而莫一例外。手足厥冷之證雖一,但寒熱虛實則各有不同,今分述如下: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此證叫做熱厥。熱厥是熱邪深入,陽遏於裡,不能外達,所以厥與熱成正比,即「厥深者熱也深,厥微者熱亦微」之義,其證雖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必然發熱,以及伴見口渴飲冷、舌紅苔黃、脈滑而數等證。治療可用白虎湯清熱生津和陽,則其厥自回。若不審此,誤認為寒,投用姜附等劑,則禍不旋踵。


若裡熱成實,大便秘結,腹中脹滿,疼痛拒按,脈沉按之有力,而手足厥冷不溫的,則可選用大柴胡湯或大承氣湯,瀉熱破結通陽,以復其厥。論中有「厥應下之」之語,即指此證而言。


至於寒厥,則與熱厥相反,它是陽氣衰微,陰寒內盛,陰陽不相順接而出現手足厥冷之證,同時必伴見下利清谷,畏寒踡臥等證。可選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等回陽救逆。


厥陰病除上述的陰陽錯雜、陰陽消長和陰陽順逆的病機特點外,其中還涉及肝氣和肝血的問題,這也是不應忽視的一個方面。


厥陰者,肝也。凡肝之病,無不和它的疏洩不利與推動新陳代謝的功能失常有關,因而厥陰病中,亦可發生六腑氣機不暢和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的病證。


具體地講,它有嘔吐、下利、噦逆等病的特點,如以嘔吐論:若厥陰肝胃氣寒而濁陰上逆時,則有乾嘔吐涎沫,巔頂疼痛之證出現,治用吳茱萸湯溫寒降逆止嘔。


若因厥陰之邪,由陰出陽,而髒邪還腑時,則見嘔而發熱之證,治用小柴胡湯和解肝膽而調胃止嘔,如以下利論,亦有寒利與熱利之分:若下利清冷,手足厥冷者,則為寒,治用四逆湯等溫裡止瀉。


若因陽復變熱,熱迫於腸,則見下利後重,大便帶膿血,渴欲飲水等熱象,治用白頭翁湯清熱堅陰而治下利。噦之一證,也有虛實寒熱之異,如胃虛寒而噦者,多與汗下傷陽有關;如腑實腹滿而噦者,則視其二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厥陰主肝,肝體陰而用陽。體陰者,指肝藏血,以血為體也;用陽者,指肝以氣為用,而有疏洩之能。因此,厥陰病中,不但敘述了疏洩不利的氣證,同時也論述了相應的血證。


如當歸四逆湯之治「脈細欲絕」的血虛受寒之手足厥冷;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之治內有久寒。而皆以當歸名湯者,則厥陰多病血證的特點亦卓然可見。至於厥陰熱證的唾膿血和下利膿血等證,也都是與肝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凡研究傷寒者,亦不可不知。


總的來說,厥陰病篇是《傷寒論》中比較難懂的一章,由於注家的觀點不同,更給後人增添了學習上的困難。本文本著中醫傳統說法,試圖用陰陽錯雜,陰陽消長,陰陽順逆和氣血不調這一條主線,將厥陰病篇的整個內容貫穿起來,並力求使用這一觀點對本篇的證候表現與病機特點進行分析,從而能使讀者在紛亂難懂的條文中,有一個比較可靠的綱領可尋。這樣,則便於學習和理解全篇內容,以及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應用。


最後,一言以蔽之曰:厥陰病的陰陽錯雜、陽明消長、陰陽順逆等變化,不過是陰陽矛盾運動中的幾個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超出陰陽學說之外,這就是厥陰病的根本。


【本文摘自《劉渡舟醫論醫話100則》,人民衛生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可以查看肖相如老師對於厥陰病篇的不同解讀。


相關焦點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學好《傷寒論》,還必須學習《金匱要略方論》。它與《傷寒論》原本為一書,均系張仲景所著,現在分為兩部書,但它們在學術思想、所論病證以及理法方藥等各個方面,都是互相聯繫,互相發明,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如《傷寒論》在舉出半夏瀉心湯證時,由於只強調與柴胡證、結胸證的鑑別,故述證有些不太完備,但這一不足,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篇》得到了補充與發揮。
  • 劉渡舟親傳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劉渡舟為我國一代經方大家。那他又是怎樣學習傷寒論的呢?
  • 【劉渡舟】《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於《內經》「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篙矢。張仲景把經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於亡佚,這是一個偉大收穫。
  • 劉渡舟:《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於《內經》「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篙矢。張仲景把經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於亡佚,這是一個偉大收穫。
  • 劉渡舟教你如何學習《傷寒論》(乾貨)
    對於怎樣學好《傷寒論》,劉渡舟老先生已經告訴我們了,看下文吧~另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本篇文章給了大家一個驚喜彩蛋,誰先來誰先得,抓緊機會吧~學習《傷寒論》應先打好一定基礎,其中包括學好《內經》中的陰陽辨證思想和方法,以及學好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知識。
  • 九個問題,劉渡舟帶你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怎樣掌握五瀉心湯證治要領;「煩躁」和「躁煩」有何不同等問題,大家知道答案麼?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問:《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答:《傷寒論》中方名有四種由來:(一)以主藥命名。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芍藥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
  • 【中醫文化】劉渡舟:《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於《內經》「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篙矢。張仲景把經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於亡佚,這是一個偉大收穫。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如有人把《傷寒論》當做治外感的專書,還說:「外感學仲景,內傷法東垣」,我認為《傷寒論》不是專治外感,而是一部辨證論治的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起見,從以下幾點進行敘述。張仲景在原序中,很自負地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從這兩句話,可以體會張仲景著書目的在於廣治諸病,並不只治一個外感病。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我是如何學習《傷寒雜病論》的
    《傷寒論》成書時代天災戰亂不斷,《東漢會要》記載「中原大地,白骨委積,人相食啖,……不死於兵,即死於病」。那時紙張也未大量使用, 所以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散落於民間,流傳開來十分艱難。後經晉代王淑和、唐代孫思邈、王燾,宋代林億,孫奇,明朝趙開美,現代劉渡舟等人的收集、整理、編次,才較為完整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 我的老師(1):傷寒大家劉渡舟
    我點點頭。  後來老師告訴我,我是他「私人帶徒的第四位弟子」。就這樣,從1980年2月到1983年10月,整整三年零八個月,跟隨老先生攻讀中醫經典,尤其以《傷寒雜病論》著力最勤。  為了閱讀上的方便,這裡有必要先簡單解釋一下中醫「傷寒」的概念:  傷寒有廣狹之分。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如果說把足太陰脾經大家一講的話,這個太陰病,講的就是足太陰脾,大家很好理解,脾虛寒的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一看就是太陰脾虛的症候。但是,手太陰肺呢?幾乎沒有談到。厥陰也是的。厥陰肝,但是不談心包的問題。 所以這個形成一個千古疑案,就大家都搞不清楚,為什麼《傷寒論》的六經只傳足,不傳手。實際上這個千古疑案是怎麼來的?是曲解了傷寒論的六經形成的疑案。
  •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作者:劉渡舟       研究《傷寒論》的理論,可稱豐富多採,美不勝收。
  •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解密………………
    研究《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理論是很多的。
  • 顧植山:當「厥陰病欲解時」用烏梅丸
    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強調「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如:「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故病至厥陰,兩陰交盡,由陰出陽,若陰陽氣不相順接,則陽氣難出,陰陽失調。《諸病源候論》云:「陰陽各趨其極,陽並與上則熱,陰並與下則寒」,故寒熱錯雜。
  • 劉渡舟教你如何學習《傷寒論》(乾貨)|文末終極福利等你拿
    對於怎樣學好《傷寒論》,劉渡舟老先生已經告訴我們了,看下文吧~另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本篇文章給了大家一個驚喜彩蛋,誰先來誰先得,抓緊機會吧~學習《傷寒論》應先打好一定基礎,其中包括學好《內經》中的陰陽辨證思想和方法,以及學好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知識。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前一段的課程,我們對《傷寒論》的概論部分談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機字仲景,生於東漢末年。由於在歷史上,有他關於做過長沙太守的傳說,所以,後世醫家用「長沙」作為張仲景的代稱,或者是張仲景著作的代稱。他是東漢末年的南陽郡人,所以在他的著作裡常常出現當地的一些方言,這是我們在學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時候應當注意的問題。
  • 六氣本標中氣學說對《傷寒論》重新進行病證分類及六經致病特點的思考
    2.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中病證分類的運氣學原理太陽之上,寒氣治之,標本異氣,在太陽病篇病證分類的應用,太陽從標從本,標為「太陽」本為「寒」氣。2.2《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篇中病證分類的運氣學原理「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從中為化,在陽明病篇病證分類的應用,陽明多由傷寒或它因化燥傷津轉化而來,陽明致病多以邪熱傷津化燥,實熱亢盛為主症,結積而成實者治用三承氣湯,急下而存陰,邪熱充熾上下內外而無結實者治用白虎湯,熱盛津傷者方用白虎加人參湯。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方變通用法傷寒藥性解,此篇最獨、最精、最透傷寒和溫病,這篇文章講得最全"傷寒"為萬病之源,傷寒方治療雜症應用指南萬病皆傷寒,傷寒思維你必須掌握[精]傷寒臨床總結(重點是裡面的方與證思維)經方:中醫的靈魂十世遺風:經方的故事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例如在《素問·熱論》之中,提到熱病的三陰三陽發病規律,雖然文中沒有稱作「六經病」,但由於該篇文中所說的三陰三陽的確是指經脈而言,故此稱作「六經」實為合理。《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