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話題從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議發布之後就一直被大眾議論著,這其中有不少人始終不願意接受這個殘酷的、即將到來的新變化。可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上一句,「延遲退休」乃大勢所趨,反對也是沒用的!
而我之所以敢如此肯定,原因來自三方面:
第一點,寫入了十四五規劃。
我國每五年就會做一次國民經濟計劃,而列入計劃中的內容都是未來五年需要重點著力解決的關係民生、經濟的大問題。在此次的十四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及「延遲退休」話題,並確定了未來主基調是「漸進式」、「統一和自願相結合」、「小幅逐步」的做出調整。
這也意味「延遲退休」已經從曾經的討論猜想階段要正式「落地開花」了,面對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此時此刻再跳出來反對,已經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了。
第二點,接軌國際,延長勢在必行。
幾十年前,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中國人均壽命不過50歲,在如此艱難困苦條件下,我國依舊將退休年齡定在了60歲、55歲和50歲三個基本檔位,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國人均壽命為77.3歲,超過了絕大多數世界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壽命。
同世界上人均壽命相似的國家比較,比如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都是65歲退休,這麼看,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顯得確實有點太早了。不僅如此,大部分發達國家還計劃進一步延遲退休,比如澳大利亞計劃延遲至70歲,如果我國仍然不做出任何改變,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第三點,老齡化、少子化現狀倒逼。
我國有14億人口,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們在制定任何政策時都要比世界上其他各國更加小心謹慎。藉助於人口優勢,前期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各項數據更是一騎絕塵,但高興之餘,我們也要冷靜下來面對另一個可怕是事實,那就是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年輕一代生育意願並不強。
截止2019年底,我國65歲(含65)以上人口超過1.76億,同比增長5.88%,而生育率在二胎全面放開的前提下,因成本費用壓力增大而連年創造新低,這意味著我們的人口增長不可穩定持續。
人口的斷層能給一個社會帶來毀滅性傷害,具體可參考現今日本,日本因人口問題已經焦頭爛額,仿佛走進了死胡同。既然我國這一局勢無法短期內扭轉,那麼只能將部分壓力轉移到兩者之中的銜接者,也就是在職人員身上了,只有保持他們的相對穩定,才能有更多時間尋找解決方案。
綜合上述三點來看,「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與其花更多時間在反對和抱怨上,不如學習專家們的做法,接受客觀事實,並努力給出自己的建議,也許最終能收穫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咱們來參考下已經「延遲退休」的那些政策。
在全員「延遲退休」大方針出來之前,有部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敢在做著試點工作。比如在他們在內部提倡「彈性退休」,鼓勵高知人群到了年齡後繼續在崗位上發光發熱。
「彈性退休」的試點說明了兩個問題。一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改革難度要小些。畢竟大家都是吃國家糧的人,一旦成功不僅能起到帶頭作用也可以將其作為典型做大面積推廣。二來沒有「一刀切」,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崗位和身體素質將主動權交給了個人決定,大家認同感增強。
其次,在試點「延遲退休」基礎上,看看專家們的那些意見。
現階段最流行的兩種觀點,一是整體在原有基礎上整體延遲幾年,二是先延長女性退休年齡,然後再次整體往後延長。在這兩種觀點中,社科院專家鄭秉文主任的提議引發了熱議。
鄭秉文主任提出「延遲退休」時最好將男女退休年齡調成一樣!他的理由有三點,第一點,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這麼幹。第二點,女性壽命比男性長。第三點,統一退休年齡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
對於鄭秉文主任的說辭,你是否同意呢?站在我個人立場看,我恐怕還是很難支持。
首先,未必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做法就是先進的,我們就必須要效仿。其次,雖然女性壽命長於男性,但這並不意味女性的身理和心理更適合工作。最後,如果說退休年齡不一樣是一種歧視,那麼這種「歧視」從制定初期就已經存在和默許了,根本不會成為新的矛盾爆發點。
鄭秉文主任隨之也提到了,如果男女退休短時間內保持一致的話,必然導致女性的節奏快於男性,比如同樣延長到65歲退休,女性跨度就有15年,而男性僅5年,前者是後者的三倍,真要這麼做,必然帶來更多負面影響,也會阻礙改革的進行。
當然,關於「延遲退休」的一些好提議,不論是鄭秉文主任的還是其他專家提出的,都不是「延遲退休」的最終方案,所以也請大家保持冷靜、不要激動。
每個人都有從自身角度而做出自由言論的權利,只是希望在正式政策出臺之前,大家能積極踴躍給出一些意見。別看個人微不足道,但涓涓細流可匯聚成河,說不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