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是周三科技唯一一次趕時髦,翻一篇近期的文章。這篇評測依然來自國外媒體 AnandTech,原文題為:《HiSilicon Kirin 970 - Android SoC Power & Performance Overview(海思 Kirin 970 - Android SoC 功耗與性能概述)》本文在技術層面的乾貨其實是比較少的(而且浪費了一些篇幅在沒必要的技術內容上),大體上都是分析性內容。但文章就 Kirin 970 這顆 SoC 得出了不少極有價值的結論,各位可以仔細看一看。
另外 AnandTech 在評測 Kirin 970 性能、能效時,拉來了高通和三星的旗艦競品,所以還從總體上描繪了現如今移動 SoC 領域的現狀,此文還是挺具可讀性的。
CPU 部分已經不是評測重點,畢竟隨著高通去年的驍龍 835 開始採用 ARM 的 BoC 授權形式,加上驍龍 820 的表現其實沒那麼盡如人意,高通現如今已經基本算是放棄深度定製 CPU 架構的路線了。各位去看驍龍 835 的浮點運算性能,其實比驍龍 820 差了一截——浮點運算原本一直都是以往 Kryo、Krait 之類核心的強項;而驍龍 835 的整數運算性能有較大提升。這基本上已經表明,驍龍 835 的 Kryo 280 本質上只是 A73 的一個小改款,高通已經放棄「胖」核心思路。
於是戰場更多轉移到了 GPU——高通 Adreno 在整個 Android 陣營的 SoC 中,GPU 表現到目前為止是越來越一騎絕塵了,這也會在文章中提到。去年我也編譯了 Kirin 960 的評測,GPU 部分用 AnandTech 的話來說是他們見過能效最差的沒有之一,而且功耗發熱高到離譜,所以今年 Kirin 970 的 GPU 表現如何就更受關注了。另外 Kirin 970 的 NPU 也算是本文探討的一個重點,雖然談得並沒有很詳細,畢竟有關這顆 NPU 的資料,到現在也還是不多的。
AnandTech 對於 Kirin 970 的總體評價很高,對華為也給出了好評。由於文章篇幅較長,按照常規,我還是把本文一些有趣的結論羅列出來;如果你沒耐心看完全文,看這部分羅列即可:
CPU 與 GPU 部分
近 2 年,移動 SoC 的 CPU 部分絕對性能變化都很小,不管三星、華為還是高通都如此;
但近兩代 SoC 的 CPU 能效卻出現了飛躍,即在實現相同性能的前提下,效率高了非常多;
Kirin 970 的 die size 僅為 96.72mm²,而 960 為 117.72mm²——要知道,這是在 970 的 GPU 多了 4 個核心,另外還增加 NPU 之類單元的前提下;
就絕對性能而言,Kirin 970 的 CPU 相比 960 出現了小幅下滑;
Kirin 970 CPU 部分的絕對性能在某些測試項中,只比 2 年多以前的 Kirin 955 快了 10%;
從測試結果來看,驍龍 835 的 CPU 性能稍強於 Kirin 970,但總體處在同一水平線,高通所用的內存控制器及子系統有著更高的效率,所以前者在對內存有一定要求的測試中有優勢;
Exynos 8895 在對內存有一定要求的測試項目中,被華為和高通全面斬殺;
一個冷知識,由於驍龍 820 採用的仍然是高通深度定製的核心,所以其浮點運算性能在測試中默秒全;
所有受測 SoC 的 CPU 相較上代都出現能效飛躍,Kirin 970 的 CPU 相比 960 最多有 30% 的能效提升;驍龍 835 在效率方面在某些測試項中更是比驍龍 820 翻了一倍;
Kirin 970 的 GPU 部分(12 核 Mali-G72),相比 960 的 GPU(8 核 Mali-G71),性能提升最多 20%;
Kirin 970 的 GPU 性能跑分與 Exynos 8895(20 核 Mali-G71)互有勝負;
Kirin 970 的 GPU 能效相比 960 完成飛躍,相同性能下效率提升將近 100%,峰值性能效率提升 55% 左右;
Kirin 970 的 GPU 能效、功耗弱於三星 Exynos 8895,尤其功耗數據依然不夠好看;
但總體而言,Kirin 970 的 GPU 已經不再構成其短板(超大勝果);
但是、but、しかし,無論是驍龍 820/821 還是驍龍 835,高通 Adreno GPU 的能效都甩華為和三星九條街,在所有項目中持續領跑;
Kirin 970 GPU 雖然功耗、能效比 960 有極大提升,但平均功耗仍遠高於發熱控制閾限,所以其持續跑分會出現 GPU 性能的明顯下滑;
AnandTech 認為,高通是唯一一家把移動 SoC GPU 做到位的廠商;
AnandTech 聲淚俱下聲討現在的廠商毫無責任心,以後再這麼搞,以後「我們不公布 GPU 峰值性能了」,玩兒蛋切吧...
NPU 部分(所謂的「人工智慧」晶片)
現如今的卷積神經網絡 IP 模塊(如華為的 NPU),都不參與模型訓練過程,而是為加速模型執行而設立的專門硬體;
GPU、DSP 其實也能用於完成 NPU 的工作;
高通也有開發神經網絡執行加速的 API——可以利用 DSP 和 GPU 進行硬體加速;
NPU 跑分,AnandTech 採用魯大師進行,這是因為魯大師是為數不多的支持華為、高通兩家神經網絡模塊 API 的基準測試工具(魯大師本局完勝)...
高通驍龍 835 的 Hexagon DSP 的神經網絡任務執行性能,相比神經網絡跑在 CPU 上,能快出 5-8 倍;
但 Kirin 970 的 NPU 跑神經網絡的性能依然比驍龍 835 的 Hexagon DSP 快了 3-4 倍;
一個冷知識:預計驍龍 845 的 Hexagon 685 在性能表現上將是 835 的 3 倍(華為無語凝噎:靠 DSP 想超越我 NPU?...不過 DSP 畢竟不是神經網絡工作負載的專用設備,它還需要處理別的工作);
什麼人工智慧?都是吹!不就卷積神經網絡的 inference 工作?
NPU 目前的使用場景還非常有限,但 AnandTech 表示看好;
一個冷知識:Kirin 970 內部所用的 DSP 是 Cadence Tensilica Vision P6 DSP,這顆 DSP 其實也支持高效的神經網絡執行.
正文開始在我看來,現如今真正擁有垂直整合能力,而且能夠完全把控其晶片產品的移動 OEM 廠商只有兩家,那就是蘋果和華為;甚至某種程度上,華為的整合程度更甚,因為華為具備內部研發 modem 的能力。華為旗下半導體子公司,海思過去幾年的作為是很多廠商都沒有達到的:進入到高端市場,解決方案能夠和行業領導者——高通對壘。
我還記得當年榮耀 6 發布時,其 SoC 以全新的品牌 Kirin 920 問世,我們先前也評測過。隨後的 Kirin 930 還存在諸如內存控制器非常耗電、ISP/DSP 管線表現不盡如人意等缺憾。我覺得 Kirin 950 是海思產品的一個轉折點,這顆 SoC 表現很棒,水準全面提升,在半導體領域也獲得了大量關注——包括我們自己在對華為 Mate 8 的評測中也給了這顆 SoC 較高的評價。
過去這些年,移動半導體行業變化很大。像德州儀器這類原本是核心競爭者的企業,現如今也已經不再推移動 SoC 產品。而英偉達一類企業的嘗試,也未能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聯發科一直在試圖用 Helio X 產品線進軍高端 SoC 市場,成績也很不理想,反而是 P 系列成為其主要營收組成部分。
如 Samsung LSI,雖然旗艦的 Exynos 系列的確是很不錯的產品,但它甚至未能贏得三星自家移動業務的完全信任。三星始終沒能在 Galaxy 系列產品中,徹底擺脫高通驍龍 SoC 的束縛。這也就不難理解,生產高端 SoC 及其半導體組件是個多麼複雜的事情。
去年的 Kirin 960 表現喜憂參半:這顆 SoC 相較 Kirin 950 的確有不錯的提升,但在與三星和高通旗艦 SoC 的競爭中仍然有短板——後兩者甚至有製程工藝方面的優勢。華為新一代 SoC 的發布時間線這次和蘋果更靠近,和行業常規第一季度推產品的節奏有所不同。
在將 Kirin 和驍龍、Exynos 進行比較時,我們依據工藝結點、IP 等新技術的引入來進行。Kirin 970 是採用 10nm 工藝基於 Cortex-A73 的 SoC,從工藝結點來看是滯後於高通和三星的,論及採用 ARM 計劃中的 DynamiQ 和 A75、A55 又有些為時過早。在驍龍 845 和 Exynos 9810 春季問世之前,Kirin 970 現在的競爭對手也應該是驍龍 835 和 Exynos 8895。
這篇文章當然還是主要集中在 Kirin 970 身上,不過另外也期望藉由這篇文章來順便談談 Android 設備 SoC 的市場現狀。
其實 Kirin 970 在 IP 方面並沒有什麼大變革,這顆 SoC 所用的 ARM 中央處理器單元 IP 和 Kirin 960 是一樣的。而且這次甚至都沒有提升 CPU 的頻率,A73 核心頻率仍然是 2.36GHz,A53 則為 1.84GHz。當初 ARM 發布 A73 的時候,我們樂觀預計採用臺積電 10nm 工藝,頻率至多可推至 2.8GHz,現在看來這個預估還是存在問題的,移動 SoC 頻率推高的難度越來越大,能夠從工藝節點得到的紅利也越來越少。
不過就 GPU 部分,Kirin 970 的變化還是比較大的,這是第一顆用上 12 核心 ARM Mali G72 GPU 的 SoC,核心數目相比 Kirin 960 G71-MP8 多出 50%。GPU 頻率方面縮減至 746MHz,之前的 Kirin 960 是 1033MHz。先前 Kirin 960 的評測中,我們就提到其能效比較糟糕。期望這次 G72 架構方面的提升,更低的頻率、更新的工藝節點,相較前作能夠帶來改觀。
Kirin 970 採用的新款 modem 實踐了 3GPP LTE Release 13,支持下行速率最高至 1200Mbps,這主要得益於 5x20MHz 載波聚合和 256-QAM 調製,就這個數字來看,和高通的 X20 是一樣的——也就是高通將整合到驍龍 845 中的那個 modem。
這次 Kirin 970 的重點宣傳部分在於其特別集成的 NPU 神經處理單元。NPU 是海思給的名字,這實際上是個專屬的加速模塊,著力於卷積神經網絡(CNN)。很多人在看到 NPU 的介紹時,可能會聽到各種有關人工智慧的話題,實際上正確的術語應該是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這個模塊在不同的產品中有不同的名字,但它其實並不進行所謂的深度學習,而是用於加強神經網絡模型的執行(inference),實際上模型訓練仍然是在雲、或者 SoC 的其它模塊(如 GPU)中進行的。就現在看來,這一加速模塊的引入仍處於早期,本文會簡單地談到 NPU。
Kirin 970 的一大提升應該是在於轉而採用臺積電 10FF 製程節點。10nm 對三星的工廠而言應該是個長期節點——我們會看到兩代 SoC 採用 10LPE 與 10LPP 生產——但臺積電只是將 10FF 製程節點當作是個短期節點,以及往 7FF 節點的過渡方案,後者應該會在 2018 年晚些時間真正出現。所以,採用臺積電 10FF 的移動產品目前主要有少量生產的聯發科 X30、夏季的蘋果 10X、大規模量產的蘋果 A11 和 3-4 季度的海思 Kirin 970。Kirin 970 相比三星大規模生產的驍龍 835 與 Exynos 8895 晚了 2-3 個季度。
海思對於新節點的預期比較保守,他們預計相同性能下的效率提升約為 20%,這比 ARM 之前 30% 的預期要低。功耗表現的這一點提升,可能也是海思沒有在 Kirin 970 上增加 CPU 頻率的原因,相較 Kirin 960,海思選擇了降低功耗和 TDP。
在 die size 方面,Kirin 970 從上一代的 117.72mm² 降低到了 96.72mm²——這還需要考慮到這次 GPU 部分多了 4 個核心,整個 SoC 還增加了諸如 NPU 這樣的新 IP 模塊。TechInsights 先前也已經公布了 Kirin 960 和 Kirin 970 的模塊尺寸(block size)對比,970 每個模塊尺寸的縮減達到了 30%-38%。其中四個 A73 大核心簇面積僅為 5.66mm²,和蘋果 A11 兩個大核心簇面積增加兩倍的做法完全相反。
CPU 性能:SPEC2006SPEC2006 算是基準測試分析的重要標準了,甚至有不少晶片供應商都用它來進行架構分析和開發。實際上去年 SPEC2017 就發布了,而 SPEC2006 正式在 1 月 9 日退役,我們測試選擇用 SPEC2006 進行,和這個時間點純粹只是個巧合。
而且現如今 Android SoC 在能效和性能方面都有著不錯的提升,針對消費級智慧型手機,採用 SPEC2006 也算是更為實際的方案。就以前的經驗來看,值得關注的是諸如 MCF 這樣的存儲使用子項測試,當然了還有一些考驗運行時間的測試。這幾個禮拜,我一直忙著把 SPEC2006 改成為定製版 Android 應用。
結果還是挺清楚的,無論是性能還是效率,各 Android SoC 供應商都有提升。其中 Kirin 970 在效率方面和驍龍 835 已經比較接近,把 Kirin 960 和 Exynos SoC 甩在身後。絕對性能方面,Kirin 970 並沒有提升,而且實際上相較 Kirin 960 還有略微降低——所有 SoC 廠商近代產品相較上一代都沒有太大的性能變化。
看看細節我們用官方 Android NDK 來編譯定製的 SPEC2006。本文所用的 NDK 版本為 r16rc1,編譯器採用 Clang/LLVM,帶 -Ofast 優化標識(加相應測試可移植標識)。選擇 Clang,是因為谷歌已經在 NDK 工具鏈中棄用了 GCC,預計 2018 年還會全面移除 GCC,我們未來也不會再用 GCC 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測試中,GCC 4.9 在某些 SPEC 子項測試中,相較 Clang 仍然能夠產生更快的代碼。不過,選擇 Clang 以後也更便於 Android 和蘋果間的對比。可能會有人說:SPEC 跑分應該針對每種架構採用最佳編譯器標識來進行,但我期望採用相同的二進位代碼進行更為一致的比較(這也是實際使用場景中的情況)。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選擇了編譯加 -mcpu=cortex-a53 標識,這能夠針對所有測試 CPU 給出最為平均的總體成績。有個例外,Exynos M2 在 perbench 測試項中因此獲得了額外 14% 的性能紅利。
(譯者註:針對這一段做一點簡單的普及,所謂的 Android NDK,就是 Android 原生開發套裝——應該是谷歌在 Android 2.3 時代就引入的,算是 Android 平臺真正支持 C/C++ 開發的開端;Android SDK 原本是基於 Java 實現的(就是傳說中的 Dalvik 虛擬機嘛,現在是 ART),而 NDK 可以幫助開發者開發 C/C++ 動態庫,然後最後把動態庫和 Java 應用一起打包。
GCC 是比較有名的編譯器了,Linux 家族就採用 GCC 作為標準編譯器;蘋果原本也一直默認使用 GCC 編譯器;不過聽說後來 GCC 對蘋果給自家高級語言新增的特性支持不好,所以蘋果 2005 年發起了 Clang 項目,Clang 是個編譯器前端,整體包含在 LLVM 編譯器工具集裡面。聽聞對 Object-C 的編譯,Clang 效率比 GCC 高很多。
如果這段你不能理解,那麼只需要知道,AnandTech 的編輯自己做了個定製版的 SPEC2006,用 Clang/LLVM 編譯的,這也會是他們未來跑分測試的方向。)
下面得到的 SPEC 跑分並未提交至 SPEC 網站,所以我們需要說明,這些數字只代表大概值,並不能作為正規的有效參考。
除了完整的 CINT2006 之外,我們還跑了 CFP2006 的 C/C++ 子測試項。悲劇的是 CFP2006 的 17 個測試項中,有 10 個都是用 Fortran 寫的,只能用 Android 中的 GCC 編譯,NDK Clang 缺個 Fortran 前端。
下面這張表對各部分子測試項進行了說明,詳情還可以參見 SPEC 官方網站(譯者註:想了解這些項目測試側重點一般英文水平都不會差,我就不翻譯了...)。
需要特別指出 SPEC CPU 與其他 CPU 基準測試的差異,比如 GeekBench。SPEC 不光是 CPU 基準測試,更多是個系統基準測試。SPEC CPU 的負載和代碼庫尺寸明顯更為龐大,對內存子系統的壓力測試更甚。所以,對內存控制器頻率進行限制,其實就能看到子測試項的個體成績差異。
主內存延遲從 80ns 提升至 115ns(訪問窗口內的隨機訪問),在 SPEC CPU 對內存訪問較為敏感的許多測試項中,產生的影響就會相當大。但同樣這麼做,對 GeekBench 4 的單核跑分成績卻不會造成影響,只是在某些多線程跑分中出現微小差異。
總的來說,這些測試項可以分成三類:受存儲影響的(memory-bound)、內存與執行相對平衡的(balanced memory and execution-bound),以及受執行影響的(execution-bound)。從上面這張內存延遲敏感性圖表中,基於性能下滑情況,很容易發現不同測試項屬於哪個類別。受內存影響最大的項目包括很多人都知道的 429.mcf,還有 433.milc、450.soplex、470.lbm 和 480.sphinx3。影響最小的有 400.perlbench、445.gobmk、456.hmmer、464.h264ref、444.namd、453.povray;458.sjeng 和 462.libquantum 性能方面的提升表明執行單元利用率很高。其餘測試項則比較平衡,性能方面的影響不是很大。當然了,這是個簡單的劃分,結果還是會根據架構和平臺有差異,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執行和內存訪問偏向的測試區分。
除了對性能進行測試(SPECspeed),我還利用設備本身的電流測定數據進行了功耗追蹤。下面公布的數值僅代表平臺的活躍功耗,也就是在負載期間,從總的絕對加載功率中,減去閒置功率,以期抵消諸如顯示屏之類的其他平臺組件。我要強調,這裡的功率和能耗數字不止代表 CPU,而是整個 SoC 系統,包括互聯、內存控制器、DRAM 和 PMIC 開銷。
除了 Kirin 970 之外,我也找來了更早的一些 SoC 產品,對比過去兩年中 Android 平臺,以及 CPU 微架構各代之間發生的變化。由於即便是最快的設備,所有測試運行時間也超過 5 小時,我們用一個外部風扇對這些手機進行主動散熱,確保所有子項測試持續的 DVFS 頻率——這在我們先前的測試中是不曾採用的做法。
SPEC2006 - 完整測試結果下面的圖表看起來挺擁擠的,不過在比對性能、功耗和效率方面,是比較完整的呈現方式。圖表左邊部分表現的是能效(相應測試項的總能量(焦耳)/ SPECspeed 得分,另外也包含測試期間的平均活躍功耗(瓦特)。對左邊這部分而言,柱狀條越短,則表明能效越高;平均功耗雖然是第二量度,但這個值也是比較重要的,應當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圖表的右邊則是相應測試的 SPECspeed 得分,這部分的柱狀條越長就表示性能越好。
(譯者註:容我吐槽下,這個圖還真心的很不好看。這裡稍作解釋,左邊部分的柱狀條表示的就是能效情況,越短越好,即-能量(J)/跑分;長條右邊有兩個數字,逗號後面的數字才表示柱狀條的值,也就是能效值;逗號前的數字表示的則是該測試項的平均功率-單位瓦特,也就是文中提到所謂的「第二量度」,大部分人一般都習慣把功率和功耗劃等號;右邊部分的柱狀條是絕對性能,越長越好。)
正好借著這次機會順便來談談高通和三星近兩代產品的情況。在幾乎所有子項測試中,驍龍 820 和 835 都表現出了較大的能效差異。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星 Galaxy S7 有兩個版本,分別採用 Exynos 8890 和 驍龍 820,當時針對這兩個版本的對比爭論就很有趣,我們當時就推測採用 Exynos 8890 的版本會更好,不僅性能更出色,而且續航時間也更長。在這次的測試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Exynos 8890 在不少測試中的性能成績都領先驍龍 820,而且效率還更好,雖然功率也普遍較高。
2017 年,Galaxy S8 的情況則相反,驍龍 835 版本的性能明顯更好,而且還有電池續航方面的略微優勢。上面的成績也能表現這一情況,Exynos 8895 明顯不是功耗更低的驍龍 835 的對手,雖然 Exynos M2 和 Cortex A73 的性能差異其實比前代 Exynos M1 與 Kryo 的性能差異更大。
再來談談 Kirin SoC,先前的 Kirin 955 採用的是 Cortex A72 核心,955 稱得上是相當成功的一顆晶片。我們在先前 Cortex A73 微架構的分析文章中提到過,ARM 更多強調核心的浮點運算和內存子系統性能提升。這一點在對內存訪問更為敏感的測試中,表現得很明顯,A73 的 IPC 成績高很多。而在純粹的整數執行輸出測試中,A72 的 3-wide 解碼器仍然比 A73 的 2-wide 表現更好,從 445.gobmk 和 456.hmmer 子項測試中就能看出來。
不過 Kirin 960 未能完整表現出 ARM A73 的能效提升,在更偏向 execution bound 的測試中,Kirin 955 的效率表現與其持平或稍好。但鑑於 A73 新的內存子系統,在 429.mcf、433.milc、450.soplex 和 482.sphinx3 測試項中,A73 的表現都要明顯優於 A72。由於這裡的功率數字是整個平臺的活躍功耗,所以很可能 Kirin 960 的內存控制器在整體提升方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Kirin 970(相較 960)並未改換 CPU IP,不過內存控制器引入 LPDDR4X,這可以提升針對 DRAM 的 I/O 功耗表現,將電壓從 1.1V 降至 0.6V。雖然性能應該還是一樣的,不過按照海思援引臺積電 10nm 製程的說法,能效會有 20% 的提升,另 LPDDR4X 有幾個百分點的貢獻。
這次 Kirin 970 的性能和 960 差異還是很小的,實際上是略微下滑。不過整體在能效方面卻有最多 30% 的提升。看來海思這次是打算把製程方面的紅利全都放在壓低整體功耗上,Kirin 970 無論在整數還是浮點運算測試中,功耗整體都下降了。
拿驍龍 835 和 Kirin 970 做個對比會比較有意思:兩者的 A73 CPU 跑在基本相同的頻率上(譯者註:驍龍 835 的 Kryo 280 可以認為是小改款的 A73),不過驍龍 835 採用的是三星的 10LPE 製程,而 Kirin 970 則採用臺積電的 10FF 工藝。從各類型的負載測試中,我們可以因此得到有關 CPU 和內存子系統的更多信息。在 445.gobmk 和 456.hmmer 測試中,兩者的性能表現差不多,Kirin 970 有輕微的能效優勢。這應該可以說明,臺積電的製程在功耗表現上相較三星有一定優勢,不過這也沒什麼奇怪的,驍龍 835 已經上市超過半年了。
如果我們去看 memory bound 偏向內存方面的測試,就會發現驍龍 835 相較 Kirin 970 有大約 20% 的優勢。其中成績差別最大的測試項是 429.mcf,這是所有測試中對內存要求最多的測試項,驍龍 835 在性能方面領先 32%,能效則有更大幅度的領先優勢。我們因此基本可以斷定,在這兩顆晶片中,高通的內存控制器及子系統實施方案更為高效。
而內存子系統看起來是三星 Exynos 8895 的弱項。在 execution bound 偏向執行方面的測試中,Exynos M2 核心尚有競爭力,但在對存儲有更多需求的測試中卻明顯落敗。我不確定這種低效是不是內存控制器造成的,更有可能與 M2 的 uncore 部分有關(譯者註:據我所知,uncore 最早是 Intel 提出的一個詞,uncore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其實是發端於北橋晶片,一顆 CPU 的 uncore 部分包括有 L3 緩存、內存控制器、互聯控制器等等;維基百科提到 L1、L2 cache 不屬於 uncore 部分,但從這篇文章來看,似乎並非如此)。實際上,這裡的整數功耗測試會讓一個核心滿載,額外線程的更多功耗則在剩餘的 3 個核心。我們猜測,因為三星的 Exynos 9810 採用全新的緩存層級結構(基本確定是 DynamiQ 技術),所以早前 M1 和 M2 核心可能沒有把過多的精力和努力放在 core 核心本身以外的地方。採用新的核心簇設計,持續提升核心本身,可能是三星 Exynos 9810 單線程性能得以翻番的原因。
看一下 SPEC2006 的 IPC 總體得分情況(SPECSpeed / GHz),Kirin 960 和驍龍 835 的表現差不多,由於內存方面的差異,Kirin 970 略微落後。Exynos 8895 相較前代在 CINT2006 測試中有 25% 的 IPC 提升,在 CFP2006 測試中則有 21% 的提升,相比 A73 略有 3% 的優勢。
驍龍 820 在浮點運算性能方面表現很出色,這得益於早前 Kryo 的四個主要的「胖」執行管線,既能處理整數又能處理浮點操作。理論上這樣的核心相較 ARM 和三星,會擁有好得多的浮點運算執行力,所以在 470.lbm 這樣的測試項中,驍龍 820 的表現突破天際——這也最終為其綜合 IPC 得分獲益良多。
來源:網絡 維修獅 整理髮布
領導說,小編工資已與下方廣告掛鈎,點擊一次漲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