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為家長分享了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家長之道後,很多家長紛紛表示以前因為不了解傳統文化,所以大家並不知道,中國的根文化其重點就在這個「根」字上——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凡事掌握規律,即可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根本。
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其根本就在「內觀、內求——自修、自證——實學、實幹」上。心外求法,將一事無成;唯有做好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好了周圍的世界。
一旦接受這種觀點,我們將不再抱怨、不再索取,而從自己內在升起力量,升起智慧,升起信心。
如果用傳統道德文化來看家長之道,核心就是四個字:做好自己!
家長做好自己,孩子自然會好。
有一位家長就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感受。
她的孩子滿三歲入園後,她也重回職場。但由於工作的特殊原因,她的手機必須24小時待機,要時不時地檢查一下。雖然她不想被手機捆綁,但無奈手機對於她而言,就是工作。
當她手機不離手時,三歲的孩子也特別喜歡手機,總是拿著手機看動畫。對此,她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而她越是急躁,放任自己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她發現不但沒有解決手機的問題,連孩子的情緒也出現了問題——孩子變得越來越敏感、愛哭,有時候讓她感到簡直無法溝通,母子倆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最後,在做了冷靜的思考之後,她發現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她身上——媽媽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原件;孩子是媽媽的鏡子,媽媽的複印件。
現在複印件有問題,作為原件,卻一味與複印件較勁,最後兩敗俱傷,還是解決不了問題。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回過頭來,內觀自己、改變自己。
經過認真的思考,她決定調整自己的工作,在孩子幼年的關鍵時期,做好陪伴!
當她放下手機,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時:她不看手機,孩子也不鬧著要手機;她看書,孩子也看書;她不發脾氣了,孩子也安靜了,不敏感了。
現在,當她在看書學習時,三歲多的孩子,就守在她身邊。孩子喜歡玩迷宮類的書籍,在媽媽身邊,往往一坐就是一個半小時,非常專注。母子倆,有時擱著書,相對一笑,一種平靜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這位媽媽說,過去一直在用外求的方法對付孩子,現在知道傳統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優秀方法可以——對付自己,感覺非常有興趣深入學習!
因為,她感受到了: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看到什麼,就做什麼。
所以,當我們發現鏡子裡的自己有問題時,我們不能批評鏡子,而應該調整照鏡子的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08:
09:
10:
11:
如果喜歡的話,請您給予一個溫暖回復!
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鼓勵——您永遠不會知道,有時候,您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別人的一生!
更多道德經生命規律,和真實學用故事,請您關注: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了解生命,綻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