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已到,相信每位學生哥已經開心到飛起啦!如果一定要說放寒假會令他們不開心,應該只有無窮無盡的作業,以及和學校門口平靚正小吃的暫別了!
▲比如說推車檔的牛雜啦!圖片來自網絡
放學就去校門覓食,是在校園流傳了n年的傳統習俗,而每一代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校門小吃的c位也一直在改變。
不過,在廣東,有一種小吃,不但霸佔了幾代學生哥的童年回憶,更「入侵」了廣東無數街頭巷尾,它就是——缽仔糕!
▲圖片來自網絡
這款百變外表媲美變色龍、號稱廣東街頭的「任性果凍」,到底是怎樣成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校門走鬼檔的標配之一?!
這些曾經有著高人氣的傳統缽仔糕店,現在為何見少買少呢?
上百年的歷史
雖然只是一種街頭小吃,但缽仔糕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鹹豐年間。
「缽仔糕……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
史書記載了人們如何用缽仔來蒸糕,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今。
據聞缽仔糕誕生的原因十分樸素——為了「填肚」。
舊時食物匱乏,婦女擔心打工或耕田的男士會「肚仔餓」,便想到了用小缽仔製作米糊糕,讓他們備著缽仔糕來「填肚」。
後來,這種「填肚」小吃因當地人外傳而流傳各地,更成為了粵式小吃的代表之一。
▲圖片來源見水印
出身於廣東臺山,在粵港澳地區流行,近年更慢慢徵服其他地方人們的味蕾。
小小一件缽仔糕,能一步步實現版圖的擴大,它到底有多講究?
傳統的舊味道
舊時的人講究起來,會用石磨磨出的米漿製作缽仔糕,所以有人說「吃缽仔糕就應該吃沒有紅豆的」,因為米香才是缽仔糕的靈魂所在。
現在石磨已經不是每家每戶的必備品,石磨米漿大多變成了製作方便的粘米粉或缽仔糕粉。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作者所有
還記得《新不了情》中,袁靚靚見到缽仔糕攤便興奮地走過去:「畀個白色嘅我,畀個啡色嘅佢呀。」
這種不透明的缽仔糕是老式做法,將糖煮融後趁熱撞入粉漿中,白色是砂糖,啡色則是黃糖。
現在缽仔糕已經不局限於兩種顏色,抹茶的綠、南瓜的橙黃、蝶豆花的藍……
只要你想,缽仔糕連彩虹都可以給你。
▲圖片來自網絡
糖水和粉漿準備好,就可以倒入「碗頭仔」中拿去蒸。「碗頭仔」就是那個小小的瓦缽,缽仔「的的骰骰」,受熱均勻,且蒸出來的糕不大,兩三口就能搞掂一個。
的的骰骰:小巧玲瓏。
▲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了瓦缽,人們還會用小瓷碗、形狀各異的塑膠模具來製作缽仔糕。
一些店主堅持用瓦缽來蒸糕,是因為瓦缽能夠吸收米香,用得越久的瓦缽蒸出來的缽仔糕越有味道。
▲圖片來自網絡
識食的人都知道,有「肚臍眼」的缽仔糕才好吃。
只有蒸糕時火氣足水蒸氣才會上升,再下沉時令糕身中間受壓,壓出「肚臍眼」,這樣的缽仔糕咬下去「軟軟熟熟」。
▲圖片來源見水印
據說在八、九十年代,缽仔糕口味不多;
到了90後的童年時期,才出現很多不同顏色、口味的缽仔糕:紅豆綠豆、菠蘿椰子、朱古力粟米、提子桂花等;
▲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的口味更進階到酸梅燒鵝、豬腳姜、鹹蛋黃、檸檬茶……
傳統和新派,你更愛哪種?
▲圖片來自網絡
回憶中的情懷
從前為了充飢而誕生的缽仔糕,如今已成為一種粵式情懷的代表。
影視劇總愛用缽仔糕來表達情意,男女主角明明人手一個缽仔糕,卻總會有「你餵我一口,我餵你一口」這樣的纏綿。
大概是因為傳統缽仔糕有「煙煙韌韌」的口感,正正契合情侶之間甜蜜的感覺?
更多人對缽仔糕的定義是童年的味道。
放學之後飛奔到缽仔糕小攤,看著老闆熟練地用竹籤,沿著缽仔邊轉一圈就取出整個缽仔糕,一下子就將幾個缽仔糕交到你手上。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曾經有媒體採訪過缽仔糕店的店主,他對於缽仔糕的未來感到十分擔憂:
「小朋友寧願吃麵包、薯條也不會吃缽仔糕,這些手作糕點前景並不明朗,相信後繼無人了!」
缽仔糕檔前的顧客,其實很多都是長大了的、我們的同齡人,為了找回從前的味道,再嘗一個缽仔糕。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現在廣州街頭還能找到缽仔糕檔,偶爾還有一些新派口味推出市場,但是也有一些老闆將缽仔糕形容為「有血有汗,後繼無人」。
在「熱辣辣」的廚房裡忙著磨米、煮糖水、看蒸爐,人手不夠的話還要同時兼顧門面賣糕。
一件傳統的缽仔糕賣得並不貴,卻要經過繁雜的工序才能做好,如此辛苦的工作,又有多少人願意入行呢?
「小吃,看似簡單,卻充滿了飲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與調味原理,了解每一個小吃背後的艱辛,才能看懂製作者從小處用心的美好。」
正因為包含著濃濃的人情味(幾塊錢就能重拾童年回憶),缽仔糕的每一口美好,都值得我們去愛惜和尊重。
各位自己友
你知道有哪家店缽仔糕做得好吃?
你最愛哪種口味的缽仔糕?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