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抗日部隊裡如果有個會說日語的中國兵,會有什麼奇效?

2020-12-13 飛春讀傳

一個抗日部隊裡如果有個會說日語的中國兵,會有什麼奇效?

這不是神劇瞎想,而是歷史中的真實記載。事情就發生在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

(配圖)

1938年3月,在華北失陷、上海南京淪陷後,日軍調集8個師團重兵襲徐州,意在奪取貫穿中國南北的津浦鐵路,妄圖完全控制中國。

藤縣、臨城、棗莊等地迭次失守,徐州告急!

我軍急調各部主力大舉往徐州守衛,史載為64個師3個旅60萬人。

3月21日,黃樵松的27師從河南洛陽星夜兼程,經商丘赴徐州,在24日傍晚抵達徐州東北30公裡外的臺兒莊南站附近,在這裡與日軍開始了第一場大戰。

黃樵松是原馮玉祥部下一枚悍將,典型的西北軍戰風,彪悍、習武、持大刀,善夜襲。

(配圖)

舉個例子:

1933年長城喜峰口戰役中,西北軍打不過日軍精銳,專挑夜間奇襲,天亮返回。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趁日軍熟睡,摸著光膀子的就是一刀,夜殺敵軍3000人,臨走還放一把火。

以至於最後日軍常從夢中驚醒,驚呼:「大刀隊來了,快跑!」

後來,日軍為了防止睡覺間腦袋搬家,索性在脖子上帶著鐵圈睡覺。

再舉個例子:

半年前北京良鄉鎮失陷後,黃樵松作為27師79旅旅長,帶兵組成敢死隊,趁夜黑爬城牆入敵營奇襲日軍,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奪回良鄉鎮。

夜襲是落後裝備的我軍奇襲精銳日軍的絕招,黃樵松屢試不爽。

(西北軍大刀魂)

這第三個例子,就是這次的臺兒莊戰役了。

這次,黃樵松的任務是佔領臺兒莊右側地區,側擊敵人,協助31師保衛徐州的外圍屏障臺兒莊。

戰前,他對全師尉級以上軍官講話說:「如果犧牲,那是最大的光榮,倘若取勝,更是全國同胞唯一的願望。現在全國都在祝福我們勝利,回去傳話給弟兄們,我們應以必死的信念來死守臺兒莊!」

作戰中,他組建百人敢死隊,親自率隊向敵人側背襲擊。同時,在夜裡組織一小股部隊,在敵人周圍放冷槍,聲東擊西。

(配圖)

為混淆敵軍視聽,他令人在油桶中放鞭炮,冒充機槍的聲音。

最令人叫絕的,是後彭村之戰中冒充日軍殺日軍。

據其傳記載,當時,黃樵松部隊中有一個懂日語的中國兵,他組織一股精兵,讓大家換上繳獲的日軍戰服,讓那個會說日語的中國兵冒充日軍隊長在前面帶路,一路人馬就這樣大模大樣地走進了日軍宿營,然後趁日軍不備大開殺戒,弄得日軍徹底暈菜,亂中取勝,兵不厭詐也!

(黃樵松,1901-1948)

黃樵松在臺兒莊戰役中有英勇的表現,而一個出色的軍官,不但要勇,還要有謀。

後彭村奇襲日軍能夠傳為佳話,除了有個會日語的部下不可複製,黃師長誓死報國的決心、豐富的指揮經驗,靈活機智的戰術、親率尖兵搗黃龍的武德,才是此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最後說下,黃樵松是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蔡莊鄉人。

=============

文獻參考:尉氏縣檔案局《黃樵松烈士傳略》(尉氏縣檔案信息網2012-9-4)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日本兵會說中文嗎?漢奸為什麼學日語那麼快?
    有網友問: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兵會說中文嗎? 實事求是說,二戰期間日本人懂中文的人非常罕見。日軍主要依靠的是翻譯,還有寫字。日軍早期主要依靠從東北和朝鮮來的翻譯,後來就開始自己培訓翻譯官。舉一個例子,在河北獻縣的日軍為1個步兵大隊,但是規模不大,屬於治安部隊。從1941年開始,這個部隊就開始自己培訓翻譯官。最早是特務隊分為幾個小隊和作業班,主要任務就是收集情報,抓人審訊,還有收糧收稅。但是,這些人不懂日文,那就無法交流,日軍就對他們進行日語培訓,日本陸軍軍曹們的日式教學,特點就是見效快。
  • 「原創小說」抗日挺進隊的娃娃兵
    範樹民滿腹牢騷地說,「沒有被批准,嫌我們年紀小,沒有戰鬥經驗,說還不如他的幾個傳令兵呢!」「什麼!我們還不如他的幾個傳令兵?」「那些傳令兵才多大啊,我看比我們也大不幾歲?」「他們有什麼本事呀,不過就是比我們多吃了兩天軍糧。」「堅決到前線去,打個鬼子叫他們瞧瞧,等打死了鬼子,看看他們還瞧得起瞧不起我們!」
  • 如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現在的經濟實力,日本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現在的經濟實力,日本會有什麼後果?別看日本這個國家領土面積小小的,但是他們的野心卻超乎尋常大的。80年前日本入侵我們中國領土,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這麼大的地盤日本想全部吃掉。
  • 中國抗日部隊實力與日軍相比差距有多大?看看岡村寧次怎麼說
    這個老謀深算的中將說,汝等不知,中國兵力再多我從不放在眼裡,九江之戰最大的擔心地形和天氣。地形,湖北江西山連山,敵人伏擊我被動,十分不利;天氣,酷暑武漢,堪比蒸籠,難保不會中暑折兵,這是我10年前隨孫傳芳當參謀時就知悉的。
  • 抗日劇中的翻譯官都是什麼背景呢,會日語的人那麼多嗎?
    我們平常在看抗日劇的時候,都會在劇中看到這樣一種人物,這種人就是日本人身邊的翻譯官,而且從事的人數還不在少數,這可能是眾多的抗日劇裡邊比較合理的設定了。按理說,日軍每一個小分隊裡面都會有一個專門的翻譯官,但是那個時候中國的文盲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是半文盲。很多人覺得民國大概就是《情深深雨濛濛》裡面所演的那樣,燈紅酒綠、小姐少爺等等,但是實際上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才是事實,教育也成為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麼留洋會日語的人應該很少,那日軍的那麼多翻譯是哪裡來的?
  • 一村一個翻譯官,這些會日語的中國人到底是鬼子從哪找的?
    抗日劇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一群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闖進村莊,旁邊跟著長相猥瑣,點頭哈腰的漢奸翻譯官,翻譯官和領頭嘀嘀咕咕一陣,就達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後在老百姓憤恨的目光中,翻譯官得意洋洋地宣告日軍的命令。
  • 徵兵體檢要求身高160cm以上,為何部隊會有1米5的兵?
    徵兵體檢要求身高160cm以上,為何部隊會有1米5的兵?   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是每一位士兵的追求,但是想成為合格的軍人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要先合格的進入部隊,每年的徵兵季節,會有很多青少年報名參軍,新兵入伍要經過嚴格的體檢,徵兵體檢不符合要求的人就不能進入部隊
  • 軍嫂如果「隨軍」,在部隊裡會做什麼工作?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軍嫂如果「隨軍」,在部隊裡會做什麼工作?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軍人是偉大的,他們常年在部隊服役,哪裡有危險他們就趕往哪裡,舍小家為大家,很少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他們扛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家庭的責任則落在了另一半的的身上。
  • 一槍一個日軍旗語兵,步槍擊落日軍戰機,抗日神劇並非向壁虛構
    這整整14年的抗戰歷史中,我們華夏大地上所湧現出來的抗日英雄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白乙化老照片其中有許多革命前輩的一生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就拿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這位英勇的抗日團長白乙化來說,他這一生便留下了傳奇是奇蹟。
  • 董其武:「我的部隊是抗日的部隊」
    「父親生前有記日記的習慣,保存下來的有一百多本,這些日記記錄了他一生的戎馬生涯,關於抗戰的歲月是最精彩的一筆。」每當憶起父親董其武將軍抗戰經歷,董都祥都會翻出這些字跡已經有點兒模糊的日記。這些日記是董其武彌留之際留給兒子的唯一物品。
  • 會不會有什麼兵種不需退役,可永遠待在部隊中?還別說真有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其實,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軍人夢,都想穿著軍裝,保護祖國。但是事實是,很多人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成為軍人。在我們固有印象裡,軍人總會有退役的那一天,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會不會有什麼兵種不需要退役,可以永遠待在部隊中呢?還別說真有,在我國軍隊中,這三種兵就沒有退役之說。第一種兵,是高級軍士長。很多人高級軍士長了解的不多,但是加上這個「高級」二字後也能了解到成為高級軍士長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國的解放軍中,高級軍士長的數量也不多。
  • 抗日神劇在日本竟然有「真愛粉」?!還專門寫了本百科全書!
    總之是一個光靠蠻力就能壓倒一切,頭腦反而空空的傻瓜角色。」他的「手斬鬼子」以及在中國報導中的相關畫像,某種意義上可說是這部電視劇的標誌。旁邊也就是一句大字吐槽:撕裂日本兵!問作者都是在哪兒看的抗日神劇?
  • 如果那年高考考的是日語,會有什麼不一樣?
    原標題:如果那年高考考的是日語,會有什麼不一樣? 6月是畢業季、也是高考季。在高考各類科目中,外語佔分比重較高。眾所周知,大部分高考考生的外語科目是英語,但也有一部分考生的外語科目是小語種,其中就包括日語。 這類考生從初中開始學習日語,在高考前,他們已經歷六年的日語學習。
  • 浴血中國戰場的"朝鮮義勇隊":華北前線並肩抗日
    他們用日本話或朝鮮話向日本鬼子的炮樓喊話,高唱瓦解敵軍的歌曲,在牆壁上寫朝鮮文或日文標語,給碉堡裡的日本人、朝鮮人寫信,有時還喬裝日本部隊到碉堡裡面去把日本兵活捉出來……   有一次,八路軍一個小部隊要在晚上通過平漢路,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朝鮮義勇隊的同志設法找到了一個日本炮樓的朝鮮翻譯官。
  • 抗戰中抓日軍俘虜有多難?開國上將苦學日語抓到一個卻被暗算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士兵都是非常頑固的,他們一個個都深受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的荼毒,加上日本人本身就用虐殺戰俘的方式來警告日本兵成為俘虜之後的後果,所以日本士兵都對成為中國軍隊的俘虜非常恐懼,更多的時候寧願選擇直接自殺。
  • 他起日本名字會日語,13歲起為日軍效力,日軍投降時看到他都懵圈
    「鈴木三郎」可是個標準的日本名字,事實上,「鈴木三郎」的真名叫陳敏學,他是中國人,會日語,13歲他就潛伏在日軍大本營當翻譯,做翻譯的同時,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斷給遊擊隊提供情報,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抗日劇中鬼子說的是不是真正的日語,還是演員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抗日劇中鬼子說的真的是日語。 哪能胡說八道呢,那麼大個中國,總有些人懂日語的吧。現在電視劇中的一個穿幫鏡頭都會被噴幾天的,何況是亂說日語呢。 有人肯定要問了,莫非那些演員都會說日語嗎? 這得分幾種情況。
  • 在部隊當2年兵、5年兵、8年兵、12年兵退伍發展,有什麼區別?
    當兩年兵退伍的情況每年退伍人數最多的老兵就屬義務兵,雖然兩年的軍旅生涯比較短暫,但是學到的東西不少,在部隊這所「大熔爐」裡面,每一個人都能淬火成鋼,在軍營這所「大學」裡面,每一個人都能學有所成。當兩年兵比較適合那些想盡義務還是提升自己的人,還有就是在校大學生,他們選擇當兵主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是感覺現在的自己比較迷茫,想讓自己變得更自律、自信、自強;第二個原因是想在部隊考軍校,在校大學生在部隊考上軍校的也是不少,特別是「985、211」或者是「雙一流」的大學生。
  • 在抗日神劇裡聽到不少日語,但是這句日語才是最恨的!
    我們在抗日劇中,經常會聽到日本人在欺負和辱罵中國人時會把一句「八嘎呀路」掛在嘴邊,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一句好話,但是由於是日語的發音,我們大多數人也未必知道這句話的具體含義,只是知道日本人在嫉妒或者憤怒的時候才說這句話!
  • 外語難學,但抗戰時卻有一大批會說日語的漢奸,其中緣由引人深思
    外語難學,但抗戰時卻有一大批會說日語的漢奸,其中緣由引人深思從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開始,我們國家開始了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期間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獻身,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嘆,但是有優秀的,那麼就一定差的,從影視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也出現了一大波漢奸。但是當漢奸也需要良好的日語基礎啊,他們是怎麼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