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家電行業那個品類最不賺錢?答案肯定是電視。
如果要問哪個行業最熱鬧?答案肯定也是電視。
看似兩個矛盾的問題,答案卻驚人的相似。
既然電視現在已經「很不賺錢」了,為什麼傳統企業還樂此不疲呢?為何手機廠商還要削尖腦袋往裡擠呢?
先說兩個「賺到錢」的典型。據非正式消息,2019年電視行業僅有兩家整機廠商實現了盈利。一是通過賣內容(會員)實現贏利的小米,二是通過賣硬體實現贏利的索尼。
通俗點說,小米賣電視是為了佔據用戶的客廳,硬體不賺錢甚至虧錢,但小米電視通過把內容會員賣給其用戶實現了贏利。小米電視的商業邏輯是:電視賣得越多,會員就能賣得越多。而從內容商處獲得內容資源的成本是固定的,贏利多少取決於其會員的數量,會員越多,其利潤越大。
索尼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延續了CRT時代的理念:做好產品,借索尼品牌自身的拉力,提高產品溢價能力,給產品留足巨大的利潤空間。索尼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不賣對的,只賣貴的,越貴的機型利潤越高。
小米電視熱銷背後,是小米電視在55、65、70等黃金尺寸上的重點布局,甚至推出了3799元的超低價70英寸液晶電視,震驚業界。
剩下的其他不賺錢的品牌,堅持的理由有三種:一是家大業大不能說撤就撤;二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憑藉不錯的海外市場需求,國內不賺國外賺;三是搶佔用戶家客廳,布局智能家居,也為旗下其他品類帶貨。
如此一來,國內電視品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賺錢的和不賺錢的。但如此分法過於殘酷和籠統。
正式的分法主要有兩個維度:規模、技術陣營
規模:海內外差異大 國內階梯明顯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彩電產業在全球產業發展中,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製造能力,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先看全球市場,根據奧維雲網發布的《2019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彩電市場增速放緩,全年出貨2.26億臺,同比微增0.4%;中國彩電出口規模首次出現回落,全年出口9356萬臺,同比下降3.1%。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前六大電視品牌分別是三星、LG、TCL、海信、小米和創維。三星以高達4100萬臺的出貨量高居第一名,它已連續十多年居於全球第一,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它的領先優勢依然明顯。
第二名的LG和第三名的TCL的差距在縮小,2019年LG的出貨量同比下滑4.5%,而TCL的出貨量則同比增長16.5%,TCL的上升勢頭明顯。TCL不僅以自家品牌銷售電視,它還為小米等企業代工生產電視產品。TCL自曝的全球總銷量達到了3200萬臺,所以如果算上TCL為其他企業代工的電視產品,那麼2019年它的電視出貨量已超過LG。
位居第四名的海信和位居第六名的創維是老牌的電視企業,2019年它們的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10.6%、6.7%。海信位居全球電視市場第四名已有多年,創維則是首次擊敗索尼躋身前六名。
最為人矚目的當屬位居第五名的小米,小米的增速最快,同比增長47.9%,在所有電視企業當中增速高居第一名,這也是它首次躋身全球前五。
回到國內市場,從過去的一年來看,我國彩電市場依舊低迷。
2019年彩電市場全年零售量4772萬臺,同比下降2.0%,零售額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行業均價2809元,創十年最低。雖然量額較上一年同比降幅有所減少,但下降趨勢依舊明顯。而行業均價為2809元,創十年最低。
2019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進一步收縮,全年零售量4613萬臺,同比下降3.3%;和上一年同比降幅相比,有增大趨勢。
從規模上劃分,第一陣營,由海信、創維、小米組成。2019年,三大品牌的總銷量超過了市場總容量的55%。
第二陣營由TCL、夏普、長虹、康佳等組成。第二陣營的總銷量約為市場總容量的25%。
第三陣營由海爾、飛利浦、索尼、樂融、風行、松下、華為、榮耀等組成。第三陣營的總銷量約為市場總容量的20%。
每次臨近年末,都會發生各大彩電品牌巨頭「我是第一」的爭執。《艾肯家電》認為,第一梯隊的三大品牌之間差距並不大,所以,其對行業引領的作用是同樣的,「誰是第一」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技術:8K是必然 OQ難分伯仲
電視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其創新速度遠超其他家電品類。雖然消費段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購買)在逐漸提升,但高端機型在總容量中的佔比依舊很小,消費者普遍還是以用口袋裡的錢投票,更樂於購買大尺寸低價格的液晶電視。但即便如此,從目前來看,各品牌也有著明顯的站隊,這樣的站隊也可以理解為對未來技術下的賭注。
首先,從8K技術來看,主要以夏普、三星為主推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品牌均有布局。在這一點上,大家達成了共識。
其中,8K技術領軍品牌夏普以8K生態不斷進行布局,將8K與5G進行結合,形成全新的8K+5G+AIoT的全新戰略,不僅從上遊8K內容採集的軟硬體進行布局,還將8K技術擴展到了除電視以外的8個應用生態,涉及醫療、交通等等社會的各方面。
三星則以產品普及為目的,首先在8K領域打造自身的影響力,佔據主要地位,力求在行業技術轉換過程中先發制人。
其次,OLED和QLED(量子點)為當下主要的競爭焦點。
其中,OLED主要由上遊面板商LG Dispaly牽頭,組成OLED陣營。由LG、創維、索尼、飛利浦、長虹、康佳等品牌組成。其中,創維作為OLED的絕對主力軍,不僅佔據了中國OLED電視銷量的半壁江山,更是率先將55英寸OLED電視的價格降至8000元以內,加速OLED電視在國內的普及。
QLED主要由上遊面板商三星牽頭,組成QLED陣營。和OLED陣營相比,三星的陣營要小得多,主要由三星和TCL組成。
除去OLED和QLED,還有一些中立的品牌,例如海信、小米和華為、榮耀等。以海信為例,雖然也布局了OLED,但其重心依舊在ULED(獨家)。在2019年,海信還推出了疊屏電視。但無論是疊屏還是ULED都是海信基於LED技術的改良,填補LED市場和OLED市場之間巨大的空間。而小米則選擇了先後布局QLED和OLED,華為也表示將布局OLED。兩者的OLED機型都將於2020年初推出。
除了顯示技術外,2019年不得不提的就是「鯰魚」華為的出現,華為、榮耀推出了「智慧屏」的概念。雖然始終宣稱「智慧屏」不是電視,但電視行業並不認同這一說法。華為和榮耀推出「智慧屏」後,海信、創維、TCL等一眾彩電領軍企業紛紛行動,推出各自的智慧電視產品。但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的熱潮可謂來去匆匆,彩電廠商事後發現原來自己早就推出了智慧電視,消費者則發現原來智慧電視就是多了個和手機互聯的功能。另外,一加、OPPO、VIVO、魅族等手機企業紛紛或官宣或暗示要入局,但大多雷聲大雨點小,或遲遲不推出產品,或未進入中國市場。也許,對於這些手機企業來說,通過智慧屏佔據中國消費者家的客廳,布局AIoT是個不錯的路徑和入口,但是中國彩電市場可謂是水很深且暗流湧動,貿然入內,風險極大。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雷射投影領域,雖然這一陣營遲遲未得到電視企業的「入行」認可,但在終端消費者中的拉力並不可小覷。這一陣營以海信為主導品牌,不僅持續對其雷射產品進行迭代,還在2019年拉攏長虹、PPTV在蘇寧易購的牽頭下組建了雷射電視聯盟,共同推進雷射電視產品的普及。除了這一聯盟外,堅果、極米、海爾小帥等品牌也在雷射投影領域具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趨勢:難止下滑 各司其職
根據奧維雲網發布的《2019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將進一步收縮,全年零售量4613萬臺,同比下降3.3%;零售額1262億元,同比下降5.8%,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
在技術上,2019年中國5G已正式商用,2020年,4K/8K超高清發展戰略將得到更好的落地。如上文所述,8K技術已成為各家品牌的標配,而夏普和三星猶如行業的兩架馬車,將持續推動8K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普及,價格和8K內容將決定8K電視產品普及的速度。
在OLED、QLED等高端技術上,競爭將更為激烈,但短期內難分伯仲。隨著LG Dispaly在中國市場的持續推動,OLED的陣營有望進一步擴大,而OLED的價格是否能夠進一步下探,將決定OLED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走向。
此外,MiniLED、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在2019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整個顯示產業在技術層面迭代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在軟體及內容上,目前的內容商相對均衡,內容聚合一定是未來電視廠商努力的方向,而在軟體上,融入智能家居,讓電視成為智能客廳的入口和中心一定是2020年電視產品的必備功能。
除此以外,線上教育、社交等等智能應用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從結果來看,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依舊很難讓人滿意,但從行業的未來為視角,電視產業依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電視行業也將敞開胸懷接納更多的新興品牌的到來。(Vel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