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9:告訴孩子,積極主動是王道

2020-09-07 築時生涯

今天,很多學校都開始陸續迎接新生的到來。

在接待新生報到時,我看到很多家長在校門外,遠遠的看著孩子,揮手告別。



我能理解家長心裡的那份不踏實。畢竟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真正的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生活、學習,能不能適應呢?

孩子能適應這裡的宿舍生活嗎?同宿舍的同學都是第一次見,天南海北的,有不同的脾氣秉性,會不會有性格不合的,互相之間鬧矛盾?自己家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多半都擁有獨立房間,連家長都需要敲門才能進入。突然和幾個同學一起,過集體生活。真不知道自家孩子能不能適應。



孩子能適應這裡的食堂夥食嗎?之前每天的夥食搭配都是家長管的,早飯、晚飯和夜宵,水果、牛奶全搭配,都精細著呢。就這樣,還生怕孩子營養跟不上,耽誤成長。現在好了,每天就是在食堂吃大鍋飯,這飯菜是不是能和自己家孩子的胃口呢?如果不合胃口,就更擔心了,不會總叫外賣吃吧?!



孩子能適應這裡的人際關係嗎?大學已經有點「小社會」的味道了。有宿舍內的人際關係、班級內的人際關係,孩子還會參與到不同的學生組織中:例如,學生會、興趣社團、老鄉會等等。這和孩子高中時代的人際關係相比,顯然複雜了很多。同時,家長還會擔心,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好和老師的關係。孩子性格內向,家長擔心孩子不愛說話、不合群,會吃虧;孩子性格外向,家長擔心孩子大大咧咧、沒心沒肺,會吃虧。



孩子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嗎?高中6門課,一講講3年。大學的課程是一學期一結算,這學期沒跟上,下學期受影響;一旦成績確定,則不可更改,對後期的發展都有影響。平時上課,老師不重複,一節課講的內容,能翻書30頁。留給孩子課後學習的壓力很大。孩子突然進入到這樣的學習狀態,能適應的了嗎?



這些問題,我覺得,都有可能出現。咱們不能跟孩子說,讓他們多注意,別出現大學適應方面的問題。而是提醒孩子,要勇敢面對,積極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作為家長,過多擔心孩子會否遇到這樣的問題,並沒有什麼益處。而且容易出現,一旦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又比孩子還焦慮的情況。最應該做的,是在孩子進入大學時,鼓勵孩子,告訴孩子,「積極主動是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大學中,孩子遇到的很多問題,解決方案其實都很簡單。之所以會變得困難,是因為孩子自己不主動問,不主動嘗試。

我曾遇到過這樣的學生,自己腹部不適,但一直不願意跟別人說,後來發現腹部腫脹的很厲害,才告訴宿舍的其他同學。醫務室的老師趕緊到宿舍看她,然後送往醫院,那時已經是比較嚴重的肝腹水了。

經過治療恢復後,老師問她為什麼不早點說呢?原因就是:不好意思說。



還有學生因為和宿舍另一個同學有些誤會,但一直不說開。兩個人的關係處理的越來越差,直到有一次在宿舍裡發生了衝突。等坐到一起說明原因的時候,發現其實兩個人一直都在為對方著想,而不自知。



可能,很多孩子的高中生活都過多的以學業為重,從而忽略了與人溝通的練習。進入大學,我們不求每個孩子都能很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但希望孩子們能「積極主動」的為自己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辦法。

大學的老師,確實不像高中老師那樣,總陪在學生身邊。但只要孩子懂得「積極主動」,老師們都會認真聽孩子的需求,並努力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想法。



大學需要孩子獨立面對的問題會很多,但只要孩子能懂得「積極主動」,努力鍛鍊自身技能、認真了解相關知識和信息,對於絕大部分問題,都能掌握很好的解決方法。

所以,在大學之處,與其成為一個將孩子送到大學而焦慮的家長,不如認真的告訴孩子,學會積極主動的面對大學生活中的各種機遇和挑戰,讓它們都成為孩子成長的階梯。

相關焦點

  • 「孩子上大學」11:主動告知過往病史
    有些孩子在上大學前,曾有過一些疾病。出於一些原因,家長和孩子並沒有及時主動告知,而造成孩子在大學期間,發生一些緊急情況。而上了大學後,因為大學學習、未來發展、同學關係、集體生活等多方面的改變而造成的壓力,會讓一些孩子心理承受更多負擔,進而造成一些疾病的惡化或者復發。
  • 3歲奶娃自我激勵的「咒語」鼓舞千萬人,如何教孩子積極賦能
    在孩子幼年期,我們無意中的語言,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意識或潛意識裡的各種信念。甚至,家長的語言,會成為孩子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頭腦中的內部對話模式。我們很多人,是在自己父母的負面語言裡「泡」大的。每天我們 60,000-80,000 個想法裡大約有 80-90% 的想法都是消極的。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直接示範怎麼說、怎麼做我們平時在家裡,跟家人互動時,也會說「幫我一下好嗎?」但是這些時候,孩子並不會主動注意這些話,因為對孩子的幫助,大人們往往都是自動「奉上」的。孩子想要拿一樣東西,大人要麼堅持讓孩子自己拿,要麼就主動上前給取過來,也有玩笑一句「你笑一個我就給你拿」。
  • 積極人生大學劉一凡:這個孩子說:談戀愛可以,我們去清華談!
    追逐夢想之路從平凡女孩到名列前茅/本文內容來源積極人生大學「 父母訓練營 直播大課」,郭宇宸&劉一凡 老師分享。世界上最完美的答案是什麼?那就是談戀愛可以,我們去清華大學談,這個智慧就是孫晶老師的女兒生發出來的。她是五年級上學期的假期參加了訓練營,到五年級下學期的時候,他就收到了一個男孩兒的情書,又是青春叛逆期。那個男孩告訴他「我喜歡你,可以談戀愛嗎?」孫晶老師的女兒就把這個事情處理的非常的美好。不是孫晶老師教的,也不是我教的,是這個孩子自己生發出來的智慧。
  • 4個育兒妙招,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成為動力滿滿的「自雞娃」
    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William Stixrud 在其暢銷書《自驅型成長》中寫道:越來越多「直升機」家長和「割草機」家長正在按照自己的意圖(為了孩子好)行使控制權,撫養出了沒有計劃性、缺乏目標和方向,缺乏自我控制、沒有自驅力的年輕一代。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說明:雖然蒙氏是自由選擇工作,卻能清楚了解到孩子是否有平衡的發展,因為蒙氏老師每日操作時間都有非常詳盡的觀察記錄,用科學化的方式在看孩子在各區的學習狀況,當孩子有過於「偏食」在某一區的狀況時,老師就會主動介入引導,然後再退出讓孩子重複練習直到滿足為止。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某天,她正在做家務,兒子過來說要幫忙,雖然也幫不上什麼,但是媽媽很開心呀,兒子可以主動來幫忙做事情了。媽媽說:「你真是個好孩子,真棒!」孩子聽了,也很開心。還有次周末,一家人去公園玩,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孩子很安靜的坐在草地上。難得見到兒子這麼乖的樣子,媽媽忍不住誇了兒子一句:「寶貝你真乖!」誰知道孩子聽了這句後,就把旁邊的花草連根拔起。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積極養育孩子的5個法則
    即,看到並主動回應孩子的需要。孩子只有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按部就班地成長,否則便會表現出行為問題。孩子也是人,理應被我們尊重,就像我們尊重其他成年人一樣。比如,你若是想要抱起孩子,或是用手去摸孩子的頭髮,那麼便要事先和孩子打招呼,告訴孩子說,「我現在要碰你了」。
  • 那些一吵架就把孩子「支開」的父母,後來都後悔了
    當孩子面吵架,能讓他/她「學會理解」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楠,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教授謝麗爾·比勒<Cheryl Buehler而在這些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更強,他們更有合作意識,對待潛在的問題、矛盾,也有更積極的心態、更多的解決辦法。
  • 《積極養育》:告別養育失控,給孩子溫暖的童年的3個建議
    尊重孩子也是人,理應被我們尊重,就像我們尊重其他成年人一樣。比如,你若是想要抱起孩子,或是用手去摸孩子的頭髮,那麼便要事先和孩子打招呼,告訴孩子說,「我現在要碰你了」。比如,你發現孩子總喜歡在沙發上跳個不停,但你不允許這一點發生。那麼,你除了要告訴孩子「禁止在沙發上跳躍」,還需要一個出口來滿足孩子玩耍與跳躍的需求,如,去院子裡玩。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如何破除孩子 9歲的「閱讀之壁」?看完影響孩子一生閱讀習慣.
    羅巧雲(化名)在女兒上小一那年成為學校故事媽媽,羅巧雲說故事,女兒就聽故事,她從不擔心女兒有閱讀的困難。一直到女兒升小四才發現她不愛看書,功課也慢慢吃力:「仔細回想好像從小三就開始,為什麼她一、二年級時我都沒感覺?」
  • 每日一句|「積極」
    於是,不妨用這篇文章,大概談談「積極」這個有些 tricky 的詞,怎麼處理才好。首先,要先明確「積極」有哪些意思。查《現代漢語詞典》,「積極」有兩個意思:【積極】jījí [形] ❶ 肯定的;正面的;有利於發展的(跟「消極」相對,多用於抽象事物):起~作用|從~方面想辦法。❷ 進取的;熱心的(跟「消極」相對):~分子|他對於社會工作一向很~。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教育孩子的迷思:「虎媽貓爸」還是「嚴父慈母」?我的鄰居小王,他們家的孩子是標準的「嚴父慈母」型管教方式。父親的形象在孩子面前是極其權威的。有一次孩子玩完樂高后,沒有及時收拾整理。家長們的考慮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家長合唱「紅白臉」的方式,孩子就好管了嗎?玫瑤老師看來未必。家長合唱「紅白臉」,可能帶來這些危害父母雙方「一人唱白臉,一人唱紅臉」的管教方式,可能短期會看到管教孩子上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從長期來說,可能隱藏著以下四點危害。
  • 經典「棉花糖實驗」最新拓展,孩子表現背後,除自控力外另有玄機
    這是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最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範式。最近,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就在「棉花糖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這些孩子們被分成了三組——「老師組」,這組孩子被告知老師會知道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同學組」,這組孩子被告知同學會知道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標準組」,這組孩子未被告知任何內容。
  •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 輸給了這個教育真相
    轉眼朵朵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學,她爸爸的「幼升小」焦慮開始越發嚴重了。看朵朵幼兒園的同學們一放學就奔赴各種補習班,而朵朵還完全處於自由散養的狀態,她爸不禁有了「輸在起跑線」的擔憂。狼爸們對孩子的未來都考慮得非常長遠和周全——只有上了好大學,才能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優勢,從而獲得一份好的工作,賺到足夠的工資,提供得起好的生活質量。
  • 做孩子的守夢人,幫助孩子將夢想「落地」,李佳琦父親做到了
    孩子落淚:「媽媽,我真的很想踢足球,我保證不會耽誤學習,我很想當一名足球運動員,大伯,我會用實力告訴你,我就是這塊料!」於是李佳琦恢復了信心,繼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高考的時候,別人都選好就業的專業,他卻報考了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專業,也是與美有關。大學畢業後的他找了份工作——化妝品顧問。
  • 每周「玩」一首經典英語童謠,搞定孩子的英語啟蒙
    以句子為例,起伏停頓,輕重緩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涵義,產生不同的節奏,相聲中的「說話大喘氣兒,意思大變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美國西北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節奏感好的學生其語言技能會更好。2013 年美國西北大學邀請 125 名芝加哥的高中學生,參與「音樂節奏感和閱讀能力之間的關係」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