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放眼2020,證券業仍嚴字當頭;
強監管大網下,不乏問題大魚。
比如國泰君安和首創證券。
作者:紅杉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又一千萬級罰單,花落券商界。
這次,指向了業界巨頭。
千萬罰單VS違規執念
6月22日下午,香港證監會宣布,因反洗錢、處理第三者資金轉帳和配售活動等存在違規行為,國泰君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下稱「國泰君安香港」)被罰2520萬港元。
罰金之巨,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魏建新評價稱,因國泰君安的嚴重系統性缺失和內部監控缺失而對其採取的紀律行動,應可令持牌法團有所警惕……」
具體看,最突出「疏漏」是第三者資金轉帳異常。
經證監會調查發現,國泰君安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為客戶處理15584筆,合共約375億港元的第三者存款或提款時,沒採取合理措施,確保設有合適的保障以減低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風險。
具體看,其多次沒有記錄及識別有關第三者資金轉帳的原因、客戶與第三者之間的關係及/或第三者的身份;沒有向其職員提供充足的指引,說明須就有關第三者資金轉帳向客戶作出何種程度的查詢;沒有設立充足的程序規定其洗錢報告主任須在識別可疑交易一事上發揮積極作用;營運部與合規職員之間的溝通不足,無法確保客戶的活動得到有效監察。
在配售方面,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國泰君安在擔任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全球發售配售代理時,5名客戶用於認購該上市公司價值2880萬元股份的資金,是由同一名第三者存入他們各自客戶帳戶內,有關金額遠超自行申報的資產淨值。經查明,該五名承配人中有三人是該上市公司僱員。
在偵測虛售交易及延遲匯報方面,香港證監會發現,國泰君安香港公司在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間未能及時偵測到590宗潛在的虛售交易,原因是該公司缺乏足夠書面交易監察程序或指引,交易模式監控系統出現技術故障。
2016年7月,其察覺到了210宗潛在虛售交易,但直至七個月後才向香港證監會匯報。
值得注意的是,國泰君安已不是第一次,在上述違規中入坑。
早在2016年5月,香港證監會就譴責國泰君安並處以罰款130萬元,原因即是不遵守與確定客戶身份有關的監管規定。
何以罰而不改,保持違規執念呢?
不止國泰君安。
近年來,隨著香港金融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從嚴,多家中資券商及子公司登上罰單榜。香港證監會官網顯示,僅一月內已有3家「上榜」。
6月23日監管公告:禁止國信證券(香港)經紀有限公司前負責人員、董事兼交易部主管朱麗華重投業界12個月,理由是其處理第三者存款時違規。
2019年2月,國信證券子公司國信證券(香港)經紀有限公司也被開罰,因沒有制定任何制度或監控措施以識別及監察存入客戶銀行子帳戶的第三者存款等問題,遭罰1520萬港元。
今年4月,因內部監控缺失,交銀國際證券遭香譴責及罰款1960萬港元。
可以看出,回顧兩年罰單,違反反洗錢制度、承銷保薦未盡責是中資券商違規主因。
而從中國證監會的處罰案例看,內幕交易和信披違規是券商重災區。同時,還存在市場操縱、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傳播虛假信息、從業人員炒股等多種違法違規行為。
業績高漲VS債券亂象
來看首創證券。
6月11日晚間,中國證監會官網處罰公告:2019 年下半年,首創證券在開展債券自營業務中存在以下問題:對債券交易管控不足,在交易員和銀行帳戶信息空白的情況下完成部分債券交易的審批流程,對交易對手方等要素的管理流於形式;尚未建立現券交易的交易對手白名單及額度管理制度。
由此,首創證券被暫停債券自營業務3個月(存量自營債券可賣出,不得新增買入,為防範流動性風險而從事的必要債券交易除外)。相關業務負責人張志名2019年績效獎金被限,並接受監管談話。
業內人士指出,債券交易正處強監管階段。尤其是近年『代持養券』業務相關風險暴露後,監管對相互租借帳戶、利益輸送、內幕交易等行為明令禁止,並對券商、公募機構債券投資交易業務內控做出強要求。如債券交易納入系統管理、嚴控槓桿率、回購交易入表等不一而足。
而首創證券此次被查,「反映出首創證券內部控制等存在缺陷,未能充分有效控制債券交易風險」,證監會表示,「部分交易鏈條與交易目的不明晰,存在為他人規避監管提供便利、發生利益輸送或幹擾市場秩序的風險」。
公開資料顯示,首創證券成立於2000年,經過多輪擴股增資,截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首創證券63.08%股份,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首創證券現註冊資本6.5億元。
作為中小型券商,除了監管罰單,還有業績煩惱。
天眼查數據顯示,首創證券2015-2018年營收分別為16.33億元、11.02億元、9.31億元、8.1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17億元、4.28億元、3.15億元、1.86億元,連續四年業績下滑。
2019年,這一尷尬局面突然好轉。營收13.53億元,同比增長65.52%;歸屬母公司淨利潤4.24億元,同比增長128.57%。
尷尬的是,在首創證券2019年報中提及,「2019年,債券市場運行相對平穩,經濟政策處在轉型的觀察期。公司固定收益部門抓住市場發展新機遇,重點發展自營投資、債券交易、量化對衝等業務。公司固定收益業務聯動發展,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取得的收益率超過同期債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和中債總財富指數」。
根據萬德公布中債統計的2019年證券公司交易量排行情況,首創證券位列第18名;根據上交所公布的會員交易統計數據,其位列會員現券交易排行第6名;根據深交所公布的會員交易統計數據,其位列會員現券交易排行第13名。
債券業務對首創證券的業績貢獻,不言而喻。
那麼,從上述處罰看,突然暴漲的業績成色幾何?合規性又幾何呢?而此番債券自營業務被按下暫停鍵,對其後續業績衝擊又會如何呢?
事實上,債券交易粗放經營的「好日子」早已過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3日,已有中山證券、東海證券、華林證券、太平洋證券內蒙古分公司等券商及分支機構收到罰單,部分高管也被要求限薪。
而2019年,華創證券、東海證券、萬聯證券、國融證券、國海證券等9家券商因在債券發行、承銷等過程中違規而收到罰單。
淨資本持續下滑 風控指標惡化
強監管,也對券商的短期業績產生影響。
5月,A股38家上市券商中超九成營收環比出現下滑,合計實現營收165.19億元,合計實現淨利59.67億元,環比分別下滑50.56%、57.17%,股權融資合計募集金額891億元,環比下降27%;融資合計募集金額8149億元,環比下降22%,投行業務承壓。
行業巨頭國泰君安,亦不例外。營收13.89億元,同比增長21.39%,但環比下降20.89%;淨利6.12億元,環比下降23.88%。
上述成績,也並不意外。2020一季報時,國泰君安實現營收61.45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8.2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26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39.25%。
業績下滑,疊加罰單,國泰君安在2020年的走勢並不順暢。
拉開時間維度,也不光鮮。
具體看,2016年至2018年,國泰君安營收持續縮水,分別同比下滑31.47%、7.61%和4.56%;歸母淨利潤也呈下滑趨勢,同比變化分別為-37.32%、0.41%和-32.11%。
與首創證券類似,多年業績不振的國泰君安突然翻身:營收299.49億元,同比增長31.83%;歸母淨利潤86.37億元,同比增長28.76%。在37家上市券商中,僅次於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位列第三。
分業務看,經紀、投行、資管、自營四大券商主要業務板塊均同比增長。
不過,也不乏利空數據。
年報顯示,國泰君安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20.5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109.89%,主要是孖展和股票質押式回購。
而受股票質押式回購利息收入下滑等影響,2019年其利息淨收入52.3億元,同比下降10.38%。
報告期末,國泰君安股票質押業務待購回餘額410.7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6.6%。其中股票質押回購融出資金328.5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7.5%;約定購回交易待購回餘額7.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26.7%。
華泰證券大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沈娟表示:股票質押和孖展均發生較大信用減值損失,對業績會形成一定拖累。
更值注意的是,淨資本也持續下滑。
過去三年,國泰君安淨資本分別為963.65億元、865.76億元和859.71億元。2018年和2019年各同比減少97.89億元和6.05億元,降幅分別為10.16%和0.70%。
眾所周知,作為衡量證商資本充足和資產流動性狀況的綜合指標,淨資本下滑代表券商的償付能力,防範流動性風險在減弱。
以此來觀,國泰君安的流動性風險在加大。
銠財還注意到,2019年末,國泰君安的資本槓桿率為19.97%,較上年末下降1.5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7.5%,較上年末上漲5.31個百分點。
此外,與淨資本相關的一些風控指標也出現惡化。
風險覆蓋率271.23%,較上年末下降71.92個百分點;流動性覆蓋率為258.18%,較上年末下降114.35個百分點;淨穩定資金率為146.85%,較上年末下降4.27個百分點;核心淨資本與表內外資產總額的比例為19.97%,較上年末下降1.57個百分點。
連串飄綠數據,凸顯國泰君安業績高增光環下的別樣隱憂。看來,這位頭部企業,也有不少煩心事。
「新掌門」的合規之戰
梳理之下,無論頭部企業國泰君安,還是中小券商首創證券,都有種種風控煩惱。
而一切風控與合規的問題,都是管理問題。
如何突破內控圍城,念好「合規經」,考驗著高管層的大智慧。
說來,二者當家人,都是「新掌門」。
2019年9月23日,原中國太保總裁賀青調至國泰君安證券擔任黨委書記。今年2月13日晚間,國泰君安公告其正式擔任董事長。
一位金融高管評價說「他在銀行、保險兩大行業都工作過,從一線業務幹起,在業務上是個全能手,同時又在兩家機構都主抓過組織架構改革和戰略規劃,思路清晰,富有戰略遠見。為人正直、實幹。」
上述言語並非誇大。
在其任職期間,中國太保開始推進轉型2.0戰略,形成轉型項目月度檢視制,對每個轉型項目進行復盤,也形成了季度紅、黃、綠燈評估制度,制定了年度考核激勵制度。2018年底,集團總部首次組織架構改革,在一個多月裡平穩完成了所有崗位和1400多名總部人員匹配到位。高質高效,可圈可點。
而國泰君安的行業地位自不必說,新帥賀青不乏機遇,亦有挑戰。
對內而言,雖然國泰君安整體實力較強,但部分體現券商能力的專項業務有待提升。
首先,證券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位居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前五,國泰君安15.3億元位列第六位,僅為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的52.61%。
顯然,這不匹配其頭部券商地位。
有媒體報導,國泰君安的一位內部人士曾言,今年科創板抓住了一些機遇,加大IPO業務投入,不過後續華泰、中建投還是很生猛。如何既穩健又能有狼性,是個挑戰。
其次,部分線下輕型營業部長期虧損。
2016-2017年,國泰君安新設立營業部104家。其中,大部分為輕型營業部(C類部),這些營業部客戶資源相對有限,很難覆蓋營業成本,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如何妥當處理,是個棘手問題。
今年3月,國泰君安董事會通過了公司《2019-2021年戰略發展規劃綱要》。三年戰略規劃中,全面發揮零售客戶服務和企業機構客戶服務兩大戰略體系的集群效能,實現財富管理、買方生態、國際化三大戰略引擎強力拉動。
目前看,國泰君安財富管理轉型仍在路上。
外部看,「嚴監管」之劍高懸。過去一年中,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涉及行業經紀、信用、資管、創新等業務領域的監管政策,穩健、合規是主基調。
這也再次凸顯,國泰君安內控提升的當務之急。
再看首創證券當家人吳禮順。
2019年初,首創證券原董事長因醉駕被開除公職。2019年10月15日,吳禮順出任董事長一職。2019年4月,公司原合規總監、總法律顧問、首席風險官周某離任。
公開信息顯示,1975年生的吳禮順今年45歲,曾任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股份代號:600008)董事及ECO工業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加盟首創集團前,吳禮順曾任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經理,北京大嶽諮詢有限公司總監,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計劃財務部副經理、計劃融資部經理等。
據悉,首創環境近4年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4.45%、86.44%、238.31%和23.18%。
不難看出,在吳禮順任職首創環境執行董事兼主席的2017年期間,首創環境業績增長最為迅猛。
這或也是其成為首創證券當家人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債券業務暫停的當下,如何提振業績,考驗著吳禮順的大智慧。
2019年10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首次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將於2020年啟動。
因此,被暫停債券自營業務後證券公司還會被「扣分」,直接影響其2020年分類評級結果。
顯然,吳禮順的擔子也很重。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新人亦有新氣象,如何衝出問題圍城,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