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內心和小孩一樣,缺乏安全感,需要愛的抱抱。」
「他們把電視機開得很大聲,是因為覺得這個聲音可以陪著自己。」
從專業角度來看,鄭琴(應本人要求採用化名)認為這就是老人需要陪伴的原因。鄭琴曾在北京一家社會組織工作8年,專做老年人心靈呵護。一年前來到杭州後,她也一直在做陪護老人的專業義工。
現在,像鄭琴這樣懂得如何陪伴老人的志願者、社會工作者越來越多。政府部門推出多種政策,針對老年人的社區服務日益完善。各種力量都在想辦法解決「子女沒時間」和「老人需要陪伴」這對矛盾。
陪伴的力量:
臥床奶奶坐起來唱兒歌
「奶奶站起來後,有些傷感,像是對自己說『又要走了』。雖然奶奶還是笑著,但是眼角的淚花再也止不住……」這是鄭琴記錄的一個工作情景。她和義工同事經常會碰到類似的事。
很多老人會眉飛色舞地描述子女孝順,說子女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也經常來看望。但當義工們準備離開,幾乎每位老人都依依不捨。「老人需要的是心與心連在一起。」鄭琴說,如果老人的心無處寄託,即使身邊一直有人,他們也會被孤獨包圍。
鄭琴說,走進老人心裡其實並不難。來到杭州後,她遇到的一些老人喜歡用杭州話聊天,儘管聽不太懂,她也會專注地聽著,時時作出回應,讓老人感受到信任與接納。有些老人不愛說話,或是因為疾病不能說話,鄭琴就只是和老人一起呆著,聽聽音樂,用專業手法做做撫觸。「感受到老人的感受,理解老人的理解。」鄭琴說,重要的是讓老人知道,有人與他同在,與他的生命連接。
陪伴的力量有多大?一位長期臥床的老太太,起初覺得自己身上有異味,不願接受鄭琴和同事的服務。當看到義工熱情地圍過來和她說話,她竟然坐了起來,拿過一件好看的衣服穿上,和義工們玩起自拍。一旁的老伴也被感染了,加入到合影中,還在義工的提議下親了親老太太。
「奶奶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拍著手唱起一首年代久遠的兒歌。老爺爺更是拉住我們的手捨不得放,一個勁地說謝謝。」鄭琴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社區服務:
營造家的親切感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社會隔離和獨居等造成的孤獨心理疾病,可能比肥胖症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更嚴重,而更多的社會聯繫能降低50%的過早死亡風險。
專家建議,各方面都應高度重視並行動起來。科研機構應增加相關研究,醫生應將社交納入醫療檢查,個人應為退休後的社會交往做好準備,社區應提供娛樂中心和社區花園等用來聚會、互動的場所。
在浙江每一個村(社區)附近,幾乎都能找到一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人們可以來這裡吃吃飯、聊聊天,不少照料中心還有心理慰藉方面的服務。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說,社區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能讓老人在社區裡感受到家的親切,彌補部分陪伴缺失,減少精神孤寂。
楊建華同時認為,家庭的作用無法被完全替代,子女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扶養義務的人員,應履行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義務,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愛,積極營造家庭養老社會氛圍。
為此,多個省市推出子女護理照料假制度。比如,2020年11月發布的《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杭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探索建立子女護理照料假制度,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鼓勵用人單位支持其子女進行護理照料。楊建華認為,這有助於為子女和父母創造增進了解的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陪伴」焦慮。
延伸閱讀
至少19地推出子女護理假
雲南省昆明市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子女帶薪護理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19地出臺相關規定。
福建:規定自2017年3月1日起,父母年滿60周歲的福建省獨生子女,每年可享有不超過10天的護理假。
湖北:獨生子女的父母年滿60周歲,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其子女護理照料,並給予每年累計不超過10天的護理時間,護理期間工資福利待遇不變。
廣西: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患病住院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假。護理期間的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其用人單位不得扣減。
四川:獨生子女的父母年滿60周歲,患病住院醫治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其子女進行照料,並給予每年累計不低於3天的照料假,照料期間工資福利待遇不變。同時,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供養人省親休假的權力。
河南:凡是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老年人住院治療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20日的護理假,護理假期間視為出勤。
昆明: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其子女的用人單位應當支持護理照料,給予獨生子女每年累計20天的護理時間,給予非獨生子女每年累計10天的護理時間,護理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