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吃土人,主場不在「雙十一」,而在臨期食品特賣會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谷河傳媒 布穀島

文 | 孫海蛟

《重慶森林》裡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面都有個日子,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但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專門盯住接近的時間期限低價購買臨期食品。時間在食物上的流逝為他們節省了金錢,而食物帶來的快樂只增不減。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和時間討價還價的獨門技巧。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創建於2020年9月17日,10月6日攀升至小組日榜第2位。和此前各種主打「摳門」、「省錢」為主的小組論壇一樣,該組成員致力於分享購買臨期食品的心得,以達到用最少的錢購買食品的目的。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但仍然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北京市工商局曾出臺「食品保質期臨界」6級標準:

在國外,臨期食品是次優食品的一種。次優食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基於外觀標準,其中包括重量、形狀或尺寸等多種指標。例如有褐色斑點的香蕉,就屬於這類食品。第二類,根據其日期標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臨期食品。第三類則是基於其包裝。包裝紙被撕裂或是有凹陷的罐頭則屬於這種類別。

次優食品的概念中,食品的質量或安全性並沒有偏差。因此,臨期食品仍然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商家為了避免食品真正過期所帶來的損耗,會選擇以低廉的價格甩賣即將過期的產品,以期在最後期限內,完成利益的最大化。

這就是很多人願意購買臨期食品的最大驅動力之一——保證生活品質,降低生活成本。

小錢與大快樂

林逃就讀於廣州某大學,接觸臨期食品是在大三下學期的考研備考期間。在家中自行複習時,為了規避誘惑,她關閉了所有娛樂設施。她為自己緩解壓力的方法是學習間隙吃零食,通過咀嚼刺激疲憊的大腦。「沒有生活費時,感覺要支撐自己的零食胃口是個生存的難題。」一次,她發現了淘寶平臺上專賣臨期食品的店鋪,從此開始了「真香」的購物之路。

圖為淘寶搜索「臨期食品」關鍵字後出現的商品推薦

半年多的摸索和交流,林逃總結出了一套購買經驗。糕點、餅乾、糖果、飲料等等最不容易踩雷。她曾購買過一種進口的波子汽水,價格只有3.8元一瓶,與11元的原價相比十分優惠。拿到手的飲料還有9天的保質期限,她立馬打開喝了一瓶。草莓味的碳酸飲料撞擊她的味蕾時,林逃覺得「學習一天的疲憊在氣泡裡破碎了」。

撇開購買臨期零食帶來的財務節約,林逃覺得這能模糊地喚起一些童年的回憶。她將這種感覺稱作「食物DNA」。幼時母親經常帶她去家附近奶製品商店購買牛奶,一來二去和女店主熟絡起來。店主把24天保質期的牛奶分為兩檔,一檔是「新鮮日期」的牛奶,另外一檔是據過期還有7天的牛奶,被稱作「頂期」的牛奶。

女店主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方式:有客人來零零散散買一兩包的牛奶時,看起來是要短期飲用時,她就會拿出頂期的牛奶,在價格上優惠5角;而像林逃母親這種成箱購買的顧客,店主還是會儘量賣給他們新鮮日期的商品。

有天早上林逃為了節省5角的零花錢,自行決定買了「另一種」牛奶。但她出乎意料的是,這和母親平時購買的並沒有區別。5角錢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筆可觀的可支配收入。這意味著她每天中午可以額外多吃一根雪糕。

和她經歷相似的人不少。很多尚未經濟獨立的大學生都會對生活費的規劃十分謹慎。小瓏是追星女孩,為了攢出演唱會的門票和路費,將自己每天的夥食費壓縮至20元。臨期的牛奶和糕點讓她擁有了奢侈的「tea time」。

「現在不需要攢錢了,但這個習慣還是改不掉。可能我的潛意識裡,已經把購買臨期食品當作了一種應對危機的保護措施了。」

本地菜葉與舶來點心:臨期食品的發展之路

2012年1月27日原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

臨期食品的概念並非剛剛走紅。但是近年來,從線下生鮮食品的打折銷售策略,到發現商機的進口臨期食品特賣商店,再到如今的電商平臺上火爆的「臨期食品」搜索標籤,臨期食品的種類正由寥寥數種變得豐富多樣,從本地生鮮擴展到進口商品,受眾面也從原來的主婦、老年人,逐漸向年輕人蔓延。

2019年9月1日,一則以「晚上9:30之前的盒馬鮮生,和之後的盒馬鮮生,是兩個世界」為主題的微博引起廣泛討論。為了保證鮮食不過夜的原則,晚上九點半之後,盒馬的員工會將臨近過期的食品整理並統一回收銷毀。很多網友對這種「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是否有浪費食物傾向」的質疑。

事實上,很多線下生鮮零售商家都面臨著損耗成本帶來的經營挑戰。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對變質、超過保質期或者回收的食品進行顯著標示或者單獨存放在有明確標誌的場所,及時採取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並如實記錄。

很多大型商超選擇引進了電子價格標籤技術。商家提前在後臺設置好打折的規劃,根據商品後臺系統數據、營業時間變化自動改價,達到智能打折、吸引客戶購買,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目的。

而零食產業的臨期生意,與生鮮市場有所不同。保質期明明白白地標在商品上,商家需要考慮的不是和自己經營原則的博弈,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將特賣信息傳遞出去,趕在期限之前創造商業價值。

在「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有人列出了幾個最火爆的購買渠道:淘寶直接搜索「臨期食品」標籤、支付寶「好食期」小程序和「甩甩賣」app。

好食期創始人雷勇在新華網的專訪中說到,「倒計時」定價法創新了銷售模式,減少了食品損耗。

(進入某臨期食品銷售平臺的程序首頁,可以發現,商品展示的信息緊緊抓住「保質期」和「折扣」的中心話題。保質期倒計時期限、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日期、折扣力度、商品銷售出的庫存,最終都指向標紅加粗的折後價格,極大刺激了消費欲望。)

據好食期所屬的上海多維度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維度公司)的融資信息顯示,2015年2月4日,多維度公司進行了B輪融資,阿里巴巴投資數千萬。2018年1月,好食期接入了支付寶生態。2018年7月22日,多維度公司完成了阿里巴巴獨家1.1億元的C輪融資。

臨期食品、尤其是臨期零食這一領域,正在不斷受到資本青睞。商務部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從4240.36億元增長到22156.4元。2018年中國進口食品零售額首次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的庫存損耗,也隨之成為身價上百億的市場。

窮酸相與救世主:恥感道德感並存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自願進入這場市場競爭。keka做的進口零食生意在疫情期間受到很大衝擊,價值百萬的貨源積壓在倉庫裡。她發了一條微博感慨:「大批進口的零食麵臨臨期,它們本來應該作為禮物送給愛的人!」

圖為在keka公司倉庫積壓的零食

沒有多久,她收到了很多回復。有人建議她低價甩賣,也有人問她店鋪的連結。她在拼多多上上架了自己的產品,價格幾乎相當於付郵白送,但銷售量並不理想。連送帶捐,keka的倉庫裡還是剩了五六十萬的貨物。

接受採訪時,keka好像剛知道有專門做臨期食品的生意。面對谷河傳媒關於貨源處理的提問,她沉默了半天才回覆:「我們是做禮物(生意)的,送禮物的人是不會想要把臨期產品送給心愛的人的。」

同樣的糾結也發生在買家一方,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坦然接受臨期食品。組內最熱門的帖子,題為「你會覺得買臨期食品丟人嗎」。這體現出了很多人在對食品本身品質之外的附加內涵的擔憂。雖然絕大多數人表示臨期食品的安全可以保證,就不需要有額外的心理壓力,但仍然有人處在微妙的掙扎裡。

安妮發現這個「省錢小竅門」後,把一盒離保質期限還有58天的黃油曲奇帶到公司,在休息時間和同事分享。「在我和她們說是臨期食品之前還吃得很開心,我說過之後氣氛就變得很奇怪。」

因此,安妮決定不再和外人談起這個話題。她覺得,人們對自己的不理解,把「撿漏」臨期食品帶來的快樂抵消了。她害怕在別人眼裡,自己一副每天斤斤計較的窮酸相。但是她仍然會購買臨期的食品作為「本人限定」,也會在下班的路上去逛逛超市,把晚上特價區的蔬菜帶回家。

「我有一種奇特的共情。食品被生產出來,和自己一起的朋友都被買走了,但自己無可挑剔還要等著過期被銷毀。我覺得這樣的食品很可憐。」安妮說,購買臨期食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忍不住去做它們的「救世主」。

這也是一些業內人士的看法。臨期產品促銷的平臺「善食者聯盟」創始人邱喆曾表示:「食品不應該有臨期品,臨期品只是資源錯配,沒有找到合適它的人。」

程序安全與心態失衡

美國的食品日期標註按照保質期時長可分為3類:安全截止日期標註(Use by)、質量截止日期標註(For Maximum Freshness/For BestQuality/Best Before)、準賣截止日期標註(Sellby)。

其中安全截止日期即為保證食用安全性的最後期限。但是這裡規定的 「準賣截止日期」是從食品經營者角度提醒經營者儘快在 「準賣截止日期」到來之前處理還未出現質量問題的食品。

我國現行的保質期標註標準主要有《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本標準將保質期定義為: 「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此標準與美國的準賣截止日期標註大致相似,保質期被定義為判定預包裝食品是否可以正常售賣的日期。因此,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安全,在原則上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我國的保質期標準並未對根據食品是否容易變質的特性作出詳細分類,而不同的食品變質風險程度確實存在差異。這就涉及到「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什麼樣的食品值得買?

Umi在組裡開了個帖子分享自己曾踩過的雷。按照概率來講,臨期的肉類零食的口感常常有很大變化,堅果類的也會不夠酥脆。有大量油脂類的零食也有很多會出現油脂變質的「哈喇味」。她曾經購買過一大袋常吃品牌的鳳爪,內裡採用獨立小包裝,保質期還剩四十幾天。但裡面吃起來但口感和平時在超市購買的區別很大,失去了鳳爪的嚼勁。

後來Umi在另外一個帖子裡找到了一種解釋方法:小包裝的食品要過期時,就會用重新打了生產日期的大袋包裝。此外,不乏有人用自家親屬的工作經驗「現身說法」:有的食品廠會把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抹去,再打上新鮮的日期售賣。

鱷魚曾在淘寶某銷售量排名靠前的店鋪買了幾袋牛肉乾,吃完後出現了食物中毒的症狀。聯繫售後後,客服要求提供嘔吐物鑑定證明。「當時我只顧著看病,沒有留證意識。投訴了一個多月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鱷魚拉黑了店鋪,告訴谷河傳媒,自己再也不會買臨期食品了。在她看來,這種店鋪同時售賣大量不同品牌、不同期限的臨期食品,出現漏洞的概率要高於普通店鋪。「今後我會選擇在品牌旗艦店購買,出現問題也好維權。」

王小魚疫情之後回到學校,扔掉了一大箱過期零食。疫情之前她在學校以購買臨期零食為樂,三個月的時間體重增長了5公斤。「當時進入了一種心態失衡的狀態,只會去比較折後價和原價的差距,折扣力度越大,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至於保質期限、食品品牌,甚至是食品本身的種類,我都不是很在意了。」

經過大半年的「冷靜期」,她決定改變自己的購物模式,在真正有需求的時候再進行購買,而不是被便宜的價錢衝昏頭腦。「很多沒吃過的品牌,味道並不合口味,但又不能浪費。最後是錢沒少花,肉沒少長。」

很多人逐漸忘記了他們購買臨期食品的初衷——保證生活品質,降低生活成本。但是如果不能做到保證生活品質的前提條件,降低生活成本的實現倒不如雙十一前夕風行的那一句話來得實在:

不買立省百分百。

參考文獻:

消費者對臨期食品購買意願的影響因素研究[D] .陳冠君. 吉林大學 2020

好食期創始人雷勇:用「倒計時」定價法創新食品降損管理新模式 .新華網2019-11-21

臨期食品成了熱門生意.人民日報.2019-08-08

美國食品日期標註立法及對中國的啟示[J].肖平輝.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6,22(12):10-14.

排版 | 李釧瑜

編輯 | 袁向南

初審 | 劉頌傑

覆審 | 張志安

終審 | 黃 毅

往期精選

做「真相的守門人」 | | | | | | | |

親切、好看、有溫度、有力度

原標題:《真正的吃土人,主場不在「雙十一」,而在臨期食品特賣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掘金臨期食品
    說到臨期食品,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市酸奶的「買一贈一」,那個用於促銷的贈品往往就是臨期商品。 此外,一些超市也會不定期推出一些由臨期商品擔任主角的折扣優惠活動。
  • 白菜價的臨期食品,能給孩子吃嗎?
    臨期食品孩子能吃嗎?正常情況下,食品的保質期是這樣確定的:該食品開始變得不好吃的天數乘以0.7-0.8的係數,得出的就是保質期天數。換句話說,市面上出售的不同品牌的同一種食品,保質期大多是相同的。並不是說監測了每一種食品後再去確定保質期,而是各個食品廠家採用密封、防腐劑等技術,使食品達到國家標準保質期要求。因此,健康人群吃過期天數在20%以內的食品,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具體能不能吃,需要進行專業鑑別,並不能只靠目測和感官。所以,不建議大家給孩子吃過期食品。
  • 臨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過期一天還能吃嗎?
    原創 長生果健康 長生果健康長生果健康:我們經常能在超市看到臨近保質期的食品低價出售,價格很誘人,但看到將近的保質期,又有點擔心吃了安不安全。那麼,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到底可不可以買來食用?或者說哪些建議購買,哪些不建議購買?
  • 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有人還是會有疑問,這畢竟是食品啊,是要吃下肚的,能保證安全嗎?雖然各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法》都明確規定,只要過了保質期,食品不能再銷售。事實上,接近保質期或者過了保質期但並不長的食品,本質上不會馬上變成有害食品。
  • 臨期食品70%的毛利,是筆好生意?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組的組長發帖說自己「大吃一斤!」,先是湧進了一波新人,又是在網站、公眾號、報紙等各種媒體上看到小組的報導,就好像一群「貧民窟少年」的精神樂園被曝光在了大眾視野裡。圍繞這一話題的核心,其實是破圈的臨期食品。
  • 臨期食品成了熱門生意
    這些新模式能否解決食品零售行業的臨期難題?消費者需注意什麼?    臨期不是過期,折扣帶來人氣  「這些產品都還在保質期內,臨期不是過期,不影響食用。店裡商品周轉得快,像餅乾、咖啡、生魷魚圈,我經常買,進口的礦泉水也是成箱往家搬。」北京的張阿姨是一家連鎖進口折扣店的老主顧,「會員卡裡已經充了好幾千塊錢!」
  • 臨期食品: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
    但是有一類商家卻專門銷售臨期食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臨期食品這個「潛力股」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進口餅乾9.9元一箱,方便麵9.9元一箱,乳酸菌7.6元一箱,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商品價格。同品牌、同品質的商品,渠道也正規,但價格差異驚人。
  • 尋求臨期食品處置「最大公約數」
    近日,一位網友發帖稱,因目睹某品牌鮮生門店將當天賣不完的食物「大規模丟棄」的場面,她的母親「受到了近年來最大的心靈震撼」。鮮生門店「大規模丟棄」臨期食品的舉動,讓不少人感到心疼。可是,食品安全無小事,為了食品最佳品嘗體驗和新鮮品質,為了讓顧客吃得放心、健康和安全,作出這樣的選擇,也能夠理解。儘管如此,仍有人認為食物被下架丟棄是「浪費資源」,不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這種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背後,是對臨期食品處置方式、處置時間節點的爭議與「論戰」。
  • 臨期食品是灰色地帶,還是下一個風口?
    兩塊錢的星巴克,五塊錢的好時巧克力,13塊錢的山姆芝士……不是白日做夢,臨期食品滿足你的消費自由。「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臨期食品可以買!臨期食品不丟人!」這是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簡介,目前該小組已有將近3萬成員。B站、小紅書上關於臨期食品的測評視頻也越來越多,且播放量不俗。
  • 便宜的「臨期食品」,如何撐起一個百億市場?
    所謂「臨期食品」是即將達到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所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看的話,這類食品仍然可以使用。「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省錢、實惠成為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在某寶搜索「臨期食品」就會發現,相關店鋪數量眾多。不僅僅電商平臺有這類店鋪,線下也會有專門的小店。
  • 摳門的年輕人,成就了上千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好食期以臨期時間來定價,但是不一定價格越低的賣得越好。  沒想到,本已掉價的臨期食品,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但食物耽擱不起,它們很容易就拖成了「臨期」。  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出售過期食品。於是,在臨期食品市場興起之前,大型商超會把這些即將臨期的食品退回給供貨商,而供貨商則會把這些貨以低價出給對保質期要求更低的小店,其餘的那些臨期時間更短的,不得不面對被銷毀的命運。
  • 你會在超市購買臨期食品給孩子吃嗎?寶媽的回答,意外又現實
    你會在超市購買臨期食品給孩子吃嗎?寶媽雪兒說,她經常會在超市買一些臨期食品回家,尤其是進口食品,「臨期並不代表品質有問題,只要在保質期之前食用就可以,現在有些進口零食真心賣得挺貴的,打折時入手才不那麼心疼,好吃又划算。」
  • 進口食品折扣店有不少臨期食品,進貨渠道複雜,選購也有「門道」
    此外,當記者問及是否會特別在意購買的是臨期食品時,許多居民展示出對這些進口食品的充分信任。「這是進口的,過了保質期還有三個月能用呢。」一位阿姨對記者說道。另一位帶小孩來購買零食的母親則聲稱:「就算是過期了,也一樣可以吃的,國外進口的食品質量會比較好一些,過了它的保質期,三個月內還是沒問題的。」
  • 松友飲: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銷售臨期食品
    除了國內,我國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海外食品。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進口食品零售總額就突破了1萬億人民幣。就算按照每年1%的庫存沉澱計算,也是百億以上的市場了,何況遠不止1%。2. 人群廣臨期食品,擔心安全,沒人吃嘛?
  • 便宜的「臨期食品」,如何撐起一個百億市場?-虎嗅網
    「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2020年9月才剛剛成立,已經吸引逾兩萬的臨期食品愛好者,省錢、實惠成為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豹變在電商平臺搜索「臨期食品」發現,相關店鋪數量眾多。
  • 「點石成金」挑選得當,臨期食品也挺「香」
    ——老子今日熱點「挑選得當,臨期食品也挺『香』」。在豆瓣平臺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自今年9月創建以來,不到3個月就吸引了兩萬多網友加入。但網上與臨期食品相關的傳言也不少:吃臨期食品會影響身體健康、千萬不能給孩子吃臨期食品、臨期食品都是被挑剩下的……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 最低0.5折,臨期食品憑什麼賣得比白菜還便宜?
    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變化,讓他們成為近乎矛盾的集合體——這邊熬夜,那邊養生;口中說著要減肥,嘴裡吃著能量棒;既要求生活品質,又追求高性價比。據「臨期捕手」創始人陳杰觀察,當前的臨期食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其佔比大大超過其他年齡段的群體。
  • 超市裡的臨期商品能不能買?剛過期食品吃還是扔?看完你就懂了
    (圖片截取自新浪微博)什麼是食品保質期?臨期食品能不能買?過期一兩天的東西還能吃嗎?因為,保質期真正「保質」的前提,是貯藏條件也符合標準。食品包裝上常標註的貯藏條件有:常溫、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凍保存等。
  • 500萬家超市每天倒掉的臨期食品,潛藏著百億商機!
    不誇張地說,好食期堪稱電商圈的一個新物種。它具體跟普通電商平臺有什麼不同呢?首先,只賣臨期食品,品類極其有特色。打開APP首頁,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臨期食品,比如還有 30 天就過期的鴨脖,還有 47 天就過期的堅果。這樣的品類在其他任何平臺都是很難遇到的。
  • 「臨期」進口食品一折特賣,灰色地帶還是新時尚?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北京一家進口(含國產)食品特賣店正在全國拓展加盟店,其宣稱單店月流水有20萬,可獲30%至50%的綜合毛利。「沒有賣不出的產品,只有賣不動的價格。」一位店主說。僅北京朝陽區某街道2公裡內,就有2家進口食品折扣店,它們開在大學或小學校門旁,兼售冷飲雪糕,或賣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