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70%的毛利,是筆好生意?

2020-12-20 電商在線官方

文|楊泥娃

編輯|斯問

「我們組真的火了嗎?」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組的組長發帖說自己「大吃一斤!」,先是湧進了一波新人,又是在網站、公眾號、報紙等各種媒體上看到小組的報導,就好像一群「貧民窟少年」的精神樂園被曝光在了大眾視野裡。

圍繞這一話題的核心,其實是破圈的臨期食品。

每當看到「百億」、「千億」的標題,許多人會驚訝於臨期食品也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實際上,臨期並不意味著過期和變質,他們只是被供應鏈「耽誤」的一批庫存商品,清庫存的概念在服裝行業雖被提及多年,但在食品領域,它同樣是創造新價值的「後市場」。

臨期食品有著許多驚喜與意外,一群喊著「窮」的消費者沉迷於「薅羊毛」的快樂中,但其實被商業化的臨期食品並不是下沉市場的專屬,它的目標客戶更是那些樂於嘗新的年輕「打工人」。

而做著這門生意的人們,一邊尋覓著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一邊收攏著零碎又複雜的供應鏈,被打上倒計時烙印的臨期食品,也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燙手山芋。

這些臨期食品商們要做的,是與時間賽跑。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

做食品生意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在與時間賽跑。

每一個包裝食品走出生產線,都會被打上保質期的烙印,這是比品牌本身更能決定它價值屬性的一串字符。

在食品行業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距離保質期到期時間過了1/3的商品,就不能進入大潤發、家樂福等連鎖零售商店,同樣在線上渠道也有相應要求。比如一包餅乾的保質期是12個月,如果距離出廠過了4個月了,那這個餅乾就沒機會在超市上架了,這也被稱為食品流通行業的允售期。

允售期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消費者可以買到新鮮商品,但也讓大量被供應鏈耽誤的食品成了庫存貨。比如那些進口食品,漂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經歷了海運、海關、物流一連串的路徑下來,剛見天日可能就超出允售期了。

這些超過允售期,並且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就被稱為臨期食品,所以它並不是過期也不意味著變質。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每一環都頂著保質期的壓力在賽跑,但這也對各個環節的能力提出要求,完美的流通效率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臨期食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現象。

食品企業自然會盡所能提高轉化效率,把損耗率控制在1%左右,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整個行業的損耗率大概在5%。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20年國內休閒食品行業總規模預計將超過11000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如此計算下來,臨期食品市場近900億元。

誰在賺錢?

臨期食品並不是新鮮事物,做這門生意的人也非常多樣化。

在國外,臨期食品店是一種公益行為,賣掉的錢都是用來捐給慈善機構而並非盈利手段。其實造成國內外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保質期的概念。國外的食品標註的是「Best Before」也就是最佳食用期,如果食品過了這個時間,風味會有變化,但並不是變質,因此這個時間段會很短,也就沒有再次轉化的時間條件。

而國內保質期「一刀切」模式,給了更多再次流通的時間條件。原本臨期食品的流通路徑是一些品牌方自行報廢,或者送往更下沉的市場,甚至監獄、飼料廠和工地。

但食品廠和供應商們自行消化這些庫存需要很大成本,也讓臨期食品成為了「負資產」,隨著零售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費升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也有人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的生意。

在百度貼吧和58同城等網站上,能搜到許多臨期食品的收購商,他們打著「上門收貨」、「高價收貨」的標籤,瞄準了食品庫存貨。

在貼吧中,「電商在線」看到有人清倉一款臨期「素毛肚」,定價1.5/斤,而這款食品在官方店鋪的售價是28.5/斤,相當於打了0.5折。

「電商在線」聯繫了其中一些收購商,他們表示收貨量要在300-500箱,量小的不收,收購價一般是商品原售價的1-2折,會看貨的情況再給定價,收購目的是他們有銷售渠道。

(圖片來源: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

這些所謂的銷售渠道,其實就是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零售商家。一類是在線下開臨期食品超市,這類超市一般開在社區周圍,店鋪面積不會太大,但貨品擺設很滿,SKU數量多;另一類是在線上經營店鋪,在淘寶搜索臨期食品店鋪就多達3000多家,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

進貨價可以低至1折左右,並且自主掌握定價權,這意味著零售端的利潤空間也非常大。一位臨期食品店主在知乎上分享道,這個行業的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依然可以達到40%。

而在消費者眼中,臨期食品就像發現了「寶藏」,也讓這個行業在消費端有著一定的熱度。

79元24瓶的巴黎水,原價59元的網紅威化餅乾只需6.9元,26元900克的高價奶粉……「物有所值」的消費體驗吸引了許多忠實消費者。就像豆瓣小組的標語寫的那樣,這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買臨期食品並不丟人。

低價的雙刃劍

說到底,便宜是臨期食品最大的賣點,但這樣的「便宜好貨」卻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在各大商超,其實都能見到臨期食品的打折櫃檯,盒馬和一些進口精品超市,也會在晚上定點放出折扣臨期食品。

但這種打折促銷無法成為大規模動作,一方面會損害商超的品質感,另一方面也對品牌帶來傷害。

同樣的道理在線上渠道也不合適,即便像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都有「低價好貨」的心智,但臨期食品並不能算作單純的打折貨,因為消費者的預期並不一樣。

消費者顧婷就有這樣的經歷,她在直播間看到原價78/箱的牛奶,活動價只需35.8/箱,下單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打折的臨期牛奶。

「當時心裡覺得很彆扭,立刻就退貨了。」顧婷對「電商在線」說。

好食期創始人雷勇對「電商在線」說道,其實電商平臺最不想幹的事情就是用臨期食品搞特價,銷量雖然蹭蹭就上來了,但「災難」也隨著來了。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消費者覺得平臺是賣好東西的,賣常規的、新鮮的東西,當他發現買到的東西和他預期不符,體驗不好;二是消費者買了就退貨,因為覺得便宜一下子買了太多,商品的保質期又比較短。」

雷勇為此想到了一個通過效期動態定價的商業模式,首先是把保質期完全透明公開,確定低價的原因來自於保質期的限制;其次,按照保質期倒計時的方式來進行商品定價,比如還有六個月以上就六折,五個月五折,四個月四折,三個月三折。

「這最主要解決了消費者預期的問題,便宜的邏輯是根據它的保質期進行倒計時的定價,所以我們某種意義上不是覆蓋只想要便宜貨的用戶,我們其實是要覆蓋有一些品牌認知能力,對商品品質有一定辨別能力,但是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雷勇說。

類比生鮮店,這種「倒計時」定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銷手段,比如錢大媽從晚上7點開始賣折扣肉的模式,還被廣泛複製到許多生鮮零售門店。兩者雖然設計邏輯相同,但生鮮「倒計時」更像是理所應當,因為生鮮更追求時效性,差一小時很可能鮮度就掉了很多,但對於薯片餅乾之類的包裝食品,精確到某月某天的「倒計時」法則,更有營銷的意味。

「我們的核心不是等到快過期那一天一下子賣空,而是通過中間的這一段時間來降低食品的降低最終的損耗,這種批次快銷的邏輯,本就不是像天貓、京東這類電商平臺的賣法。」雷勇說。

與此同時,雷勇指出,臨期食品平臺並不會主打下沉市場,反而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會更樂於購買,地理位置並不會成為門檻,而是要找到與臨期食品匹配的一群人。

「我們發現年輕白領、年輕寶媽等追求品質性價比的消費者,是平臺的主要客群。」

低價貨與貴流量的平衡

雷勇坦言,流量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但自己並沒有選擇補貼換增長的路子。

其實這樣的選擇與食品清倉平臺的定位有直接關係,成立僅4年的好食期「擠」在各大綜合型電商平臺中,很難抓到流量紅利,而本身低價貨的定位也不適合通過高額補貼換取用戶。

在「貨找人」的邏輯下,許多臨期食品電商平臺都選擇了異業合作模式,比如與本地生活、金融服務等App合作,成為會員權益的入口。

「臨期食品是真正的低價好貨,非常適合作為會員權益。」 好食期平臺運營經理三三對「電商在線」說。

實際上,對於很多垂直品類的商家來說,小程序都是非常好的流量入口,既有獲取流量的入口,又免去了自營App高額的開發和維護費用。這其中,微信小程序對實物類電商似乎更佔優勢,靠著微信內容化和去中心化的流量模式,商家可以通過社群互動和多元化的內容,來完成私域流量的轉化。

好食期卻選擇了支付寶小程序作為核心平臺,三三算了筆帳,目前自有平臺的獲客成本在10-20元,微信小程序的成本在3-5元,而支付寶小程序的獲客成本只有幾毛錢,流量成本的優勢顯而易見。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支付寶的中心化流量,更適合通過異業合作來形成轉化,與此同時,支付寶是通過支付場景沉澱的客戶群體,對於交易和購買的心智會更強。

「小程序用戶的粘性也很高,7日的復購在20%左右,如果是按月維度去看的話,已經可以達到40%多。」三三說。

被時間追跑的壓力

這個被倒計時成就的行業,也更容易被時間「反噬」。

一位臨期食品商對「電商在線」坦言,因為拿的貨保質期普遍在1-6個月,所以出貨慢了會影響倉庫,以及遇到好貨的時候也可能沒地方放,甚至放到過期還沒賣出去的話也是蠻心疼的。

「我自己都吃了好久的過期食品和飲料,後備箱一打開全是依雲和巴黎水。」

其實很多臨期食品本就是因為銷量不好,而造成的積壓庫存,這樣一批貨再經過層層傳導,反而臨期零售商們成了「接盤俠」,抗風險能力弱,也是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的問題。

同樣受制於供應鏈的壓力,臨期食品的貨源並不穩定。不同於正常供貨商能夠幫助貨品的供給,臨期食品由於拿貨渠道不穩定,導致貨品供應不穩定,無法保證熱銷產品隨時能夠供應。

其實食品行業的供應鏈本身就非常複雜,不同與服裝、電子產品往往是品牌直營或者是指定代理商運營,食品品牌銷售網非常複雜,可能一個品牌就有上千個代理商,並且地區之間存在區域保護。所以想要打通和整合食品供應鏈,是非常難的事情。

在雷勇看來,這個市場才剛剛起步,仍有70%-80%的市場還待整合。

「無論對於供應鏈還是消費者,我們仍在普及雙方對這個市場的認知。」雷勇說。

相關焦點

  • 臨期食品成了熱門生意
    同樣是進口食品,因為保質期限臨近,商品會以明顯更低的價格出售,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從線下不斷生長的門店到線上陸續興起的平臺,近兩年來,臨期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看中的「財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讓剩餘的保質期限成為商品價值的折算依據。這些以往讓食品廠商、經銷商和商超門店都頭疼的問題,似乎有了新的解決辦法。  臨期食品如何被做成了一門生意?
  • 掘金臨期食品
    據「臨期捕手」創始人陳杰觀察,當前的臨期食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其佔比大大超過其他年齡段的群體。 「一包零食,假設保質期為12個月,日期非常新鮮的是原價10元,距離保質期還有4個月的只要2元,你會買哪個?」新零售商業評論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研,人群涉及70後~90後。
  • 最低0.5折,臨期食品憑什麼賣得比白菜還便宜?
    題圖源自電影《三個金幣》作者:田巧雲,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是灰色地帶,還是一門好生意?」最近,臨期食品在年輕人群體中成了熱詞。火到什麼程度呢?豆瓣有小組,知乎有回覆,B站還有UP主專門開箱測評。據「臨期捕手」創始人陳杰觀察,當前的臨期食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其佔比大大超過其他年齡段的群體。「一包零食,假設保質期為12個月,日期非常新鮮的是原價10元,距離保質期還有4個月的只要2元,你會買哪個?」新零售商業評論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研,人群涉及70後~90後。
  • 「臨期」進口食品一折特賣,灰色地帶還是新時尚?
    2018年7月,以「日期越近越便宜」為賣點的電商平臺「好食期」的母公司獲得阿里巴巴獨家1.1億元C輪融資;臨期食品電商平臺「甩甩賣」也於2019年3月獲得3500萬元戰略投資;還有將校園作為首要落地場景的微信小程序善食者聯盟等也在開拓臨期食品市場。「做臨期食品特賣的平臺很多,大多數都死掉了。我覺得他們並沒有用心在做降低食品損耗這件事。」好食期創始人雷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臨期食品商:與時間賽跑的人
    而做著這門生意的人們,一邊尋覓著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一邊收攏著零碎又複雜的供應鏈,被打上倒計時烙印的臨期食品,也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燙手山芋。 這些臨期食品商們要做的,是與時間賽跑。
  • 摳門的年輕人,成就了上千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不僅眾多超市專門設置了臨期食品專櫃,在線上線下,還出現了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店鋪。這些臨期食品,以極低的價格讓天天喊窮的打工人沉迷於薅羊毛、撿漏的快樂。  「臨期」二字背後,是一個價值上百億的食品消費王國。  「 涅槃重生」的臨期食品  「人氣爆款好時月餅到貨了,臨期3個月,一盒原價188元,現價20元。」
  • 被忽視的「頂級流量」,臨期食品背後的千億市場待挖掘
    但其實,臨期食品屬於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符合安全食品的範圍。來源:北京市工商局,35鬥整理在創立臨期食品超市之前,為了避免造成食物浪費,國外會把這些食物分發到各個救助站,從而把它們變成了窮人的救濟糧。今天,各國人們對臨期食品的意識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關於臨期食品標準化的市場仍沒有出現,對臨期食品的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 500萬家超市每天倒掉的臨期食品,潛藏著百億商機!
    事實上,已經有人在著手解決這件事情了,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做臨期食品生意。既然商家不知如何解決臨期食品問題,那不如將臨期食品拿去銷售吧,既減少商家損耗,又減少了浪費現象。臨期食品,很可能會是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百億級市場。
  • 臨期食品是灰色地帶,還是下一個風口?
    兩塊錢的星巴克,五塊錢的好時巧克力,13塊錢的山姆芝士……不是白日做夢,臨期食品滿足你的消費自由。「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臨期食品可以買!臨期食品不丟人!」這是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簡介,目前該小組已有將近3萬成員。B站、小紅書上關於臨期食品的測評視頻也越來越多,且播放量不俗。
  • 「高級貨」只賣「白菜價」,揭臨期食品背後的百億市場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5%的沉澱庫存計算,臨期食品市場也超過了八百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瞄準這個好機會,打起了賣臨期食品的主意。雖然看似不太起眼,但是大額的銷售流水、高利潤率和高復購率,都讓這個曾經的小眾生意逐漸變得熱門。
  • 真正的吃土人,主場不在「雙十一」,而在臨期食品特賣會
    商家提前在後臺設置好打折的規劃,根據商品後臺系統數據、營業時間變化自動改價,達到智能打折、吸引客戶購買,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目的。而零食產業的臨期生意,與生鮮市場有所不同。保質期明明白白地標在商品上,商家需要考慮的不是和自己經營原則的博弈,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將特賣信息傳遞出去,趕在期限之前創造商業價值。
  • 價格低至兩折,你會為臨期食品買單嗎?
    1月17日,家住北辰三角洲E4區的陳小姐,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起購物車內的「戰利品」,「都說臨期商品很便宜,沒想到這麼好買。」 陳小姐口中的臨期食品,是指即將超過最佳賞味期的食品。通常而言,大型商超會設置臨期食品貨架,並貼上提醒標籤,將兩件臨期商品捆綁「買一贈一」促銷,或者直接貼上2-7折的折扣標籤進行銷售。
  • 臨期食品有多暴利 有人靠它身價千萬,有人擺攤日賺2000
    這些被降價處理的產品就是今天二姐要說的臨期食品,一起跟著二姐看看臨期食品的背後故事。因為臨期食品的利潤太大了,所以這幾年專業做臨期食品的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稱之為「暴富項目」。前兩天跟好友去北京實地探訪了兩家做臨期食品的店,倉庫裡商品琳琅滿目,有零食、紅酒、日化等等。倉管管理員調侃說,在這裡隨便配點貨就能開個超市。
  • 靠賣臨期食品一天淨賺3000元,如何尋找商機?
    或許你很難想到,一家臨期食品專賣店,毛利潤能夠達到70%,有人一天就能淨賺3000元。中國人崇尚節儉,臨期食品並不是馬上就到期了,而是快到保質期了,理論上還是在保質期內。很多進口零食,價格比較昂貴,而臨期食品正好可以滿足這些消費者嘗鮮的心理。
  • 進口臨期食品賣白菜價,價格、保質期、渠道,你最關心哪一樣?
    作者:從淺,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臨期食品是一門好生意嗎?」丹麥,哥本哈根。消費理念符合流行趨勢,消費群體也具備超強的購買力,表面看,臨期食品具備了一門好生意必需的所有外在條件,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遍地開花瑪拾特進口食品折扣店、德力士進口食品折扣店、百特進口食品折扣店……在上海,各類臨期進口食品折扣店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到社區、菜市場等人流聚集區。
  • 臨期食品: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
    但是有一類商家卻專門銷售臨期食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臨期食品這個「潛力股」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進口餅乾9.9元一箱,方便麵9.9元一箱,乳酸菌7.6元一箱,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商品價格。同品牌、同品質的商品,渠道也正規,但價格差異驚人。
  • 進口食品折扣店有不少臨期食品,進貨渠道複雜,選購也有「門道」
    近來,北京各區出現了多家進口食品折扣店,網絡上一些臨期食品app也備受關注。由於臨近保質期,原本售價不菲的進口零食,以「白菜價」出售,成了一門單獨的生意。北京晚報記者走訪多家折扣店或者折扣櫃檯發現,在人流密集的地段臨期店銷量可觀。不過,有些折扣食品背後存在進貨貨源不明、來路複雜的情況。專家提醒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時,除了看保質期,還得關注食品的儲藏條件。
  • 便宜的「臨期食品」,如何撐起一個百億市場?
    好食期、膳食者聯盟等線上臨期食品銷售平臺也隨之誕生。相較於線下折扣店,這些線上平臺將臨期食品這一市場擴展到了更多的消費者。藉助於線上銷售的優勢,更多此前沒有接觸過臨期食品的消費者能夠參與其中。同時,相較於線下來說,這些線上平臺都有完整的問題賠付方案,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 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價格是最大的吸引力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臨期食品?臨期食品就是指接近保質期的食品。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浪費的13億噸食品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臨期食品。如何處理這些臨期或過期的食品,著實讓商家頭疼。扔掉、送給慈善機構、打折出售等形式五花八門。
  • 松友飲: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銷售臨期食品
    但是有一類商家卻專門銷售臨期食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臨期食品這個「潛力股」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進口餅乾9.9元一箱,方便麵9.9元一箱,乳酸菌7.6元一箱,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商品價格。同品牌、同品質的商品,渠道也正規,但價格差異驚人。這個看似虧本的買賣,卻有人每年因此能賺到成百上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