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商:與時間賽跑的人

2020-12-20 騰訊網

文|楊泥娃

編輯|斯問

「我們組真的火了嗎?」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組的組長發帖說自己「大吃一斤!」,先是湧進了一波新人,又是在網站、公眾號、報紙等各種媒體上看到小組的報導,就好像一群「貧民窟少年」的精神樂園被曝光在了大眾視野裡。

圍繞這一話題的核心,其實是破圈的臨期食品。

每當看到「百億」、「千億」的標題,許多人會驚訝於臨期食品也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實際上,臨期並不意味著過期和變質,他們只是被供應鏈「耽誤」的一批庫存商品,清庫存的概念在服裝行業雖被提及多年,但在食品領域,它同樣是創造新價值的「後市場」。

臨期食品有著許多驚喜與意外,一群喊著「窮」的消費者沉迷於「薅羊毛」的快樂中,但其實被商業化的臨期食品並不是下沉市場的專屬,它的目標客戶更是那些樂於嘗新的年輕「打工人」。

而做著這門生意的人們,一邊尋覓著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一邊收攏著零碎又複雜的供應鏈,被打上倒計時烙印的臨期食品,也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燙手山芋。

這些臨期食品商們要做的,是與時間賽跑。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

做食品生意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在與時間賽跑。

每一個包裝食品走出生產線,都會被打上保質期的烙印,這是比品牌本身更能決定它價值屬性的一串字符。

在食品行業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距離保質期到期時間過了1/3的商品,就不能進入大潤發、家樂福等連鎖零售商店,同樣在線上渠道也有相應要求。比如一包餅乾的保質期是12個月,如果距離出廠過了4個月了,那這個餅乾就沒機會在超市上架了,這也被稱為食品流通行業的允售期。

允售期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消費者可以買到新鮮商品,但也讓大量被供應鏈耽誤的食品成了庫存貨。比如那些進口食品,漂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經歷了海運、海關、物流一連串的路徑下來,剛見天日可能就超出允售期了。

這些超過允售期,並且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就被稱為臨期食品,所以它並不是過期也不意味著變質。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每一環都頂著保質期的壓力在賽跑,但這也對各個環節的能力提出要求,完美的流通效率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臨期食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現象。

食品企業自然會盡所能提高轉化效率,把損耗率控制在1%左右,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整個行業的損耗率大概在5%。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20年國內休閒食品行業總規模預計將超過11000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如此計算下來,臨期食品市場近900億元。

誰在賺錢?

臨期食品並不是新鮮事物,做這門生意的人也非常多樣化。

在國外,臨期食品店是一種公益行為,賣掉的錢都是用來捐給慈善機構而並非盈利手段。其實造成國內外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保質期的概念。國外的食品標註的是「Best Before」也就是最佳食用期,如果食品過了這個時間,風味會有變化,但並不是變質,因此這個時間段會很短,也就沒有再次轉化的時間條件。

而國內保質期「一刀切」模式,給了更多再次流通的時間條件。原本臨期食品的流通路徑是一些品牌方自行報廢,或者送往更下沉的市場,甚至監獄、飼料廠和工地。

但食品廠和供應商們自行消化這些庫存需要很大成本,也讓臨期食品成為了「負資產」,隨著零售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費升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也有人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的生意。

在百度貼吧和58同城等網站上,能搜到許多臨期食品的收購商,他們打著「上門收貨」、「高價收貨」的標籤,瞄準了食品庫存貨。

在貼吧中,「電商在線」看到有人清倉一款臨期「素毛肚」,定價1.5/斤,而這款食品在官方店鋪的售價是28.5/斤,相當於打了0.5折。

「電商在線」聯繫了其中一些收購商,他們表示收貨量要在300-500箱,量小的不收,收購價一般是商品原售價的1-2折,會看貨的情況再給定價,收購目的是他們有銷售渠道。

(圖片來源: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

這些所謂的銷售渠道,其實就是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零售商家。一類是在線下開臨期食品超市,這類超市一般開在社區周圍,店鋪面積不會太大,但貨品擺設很滿,SKU數量多;另一類是在線上經營店鋪,在淘寶搜索臨期食品店鋪就多達3000多家,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

進貨價可以低至1折左右,並且自主掌握定價權,這意味著零售端的利潤空間也非常大。一位臨期食品店主在知乎上分享道,這個行業的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依然可以達到40%。

而在消費者眼中,臨期食品就像發現了「寶藏」,也讓這個行業在消費端有著一定的熱度。

79元24瓶的巴黎水,原價59元的網紅威化餅乾只需6.9元,26元900克的高價奶粉……「物有所值」的消費體驗吸引了許多忠實消費者。就像豆瓣小組的標語寫的那樣,這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買臨期食品並不丟人。

低價的雙刃劍

說到底,便宜是臨期食品最大的賣點,但這樣的「便宜好貨」卻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在各大商超,其實都能見到臨期食品的打折櫃檯,盒馬和一些進口精品超市,也會在晚上定點放出折扣臨期食品。

但這種打折促銷無法成為大規模動作,一方面會損害商超的品質感,另一方面也對品牌帶來傷害。

同樣的道理在線上渠道也不合適,即便像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都有「低價好貨」的心智,但臨期食品並不能算作單純的打折貨,因為消費者的預期並不一樣。

消費者顧婷就有這樣的經歷,她在直播間看到原價78/箱的牛奶,活動價只需35.8/箱,下單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打折的臨期牛奶。

「當時心裡覺得很彆扭,立刻就退貨了。」顧婷對「電商在線」說。

好食期創始人雷勇對「電商在線」說道,其實電商平臺最不想幹的事情就是用臨期食品搞特價,銷量雖然蹭蹭就上來了,但「災難」也隨著來了。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消費者覺得平臺是賣好東西的,賣常規的、新鮮的東西,當他發現買到的東西和他預期不符,體驗不好;二是消費者買了就退貨,因為覺得便宜一下子買了太多,商品的保質期又比較短。」

雷勇為此想到了一個通過效期動態定價的商業模式,首先是把保質期完全透明公開,確定低價的原因來自於保質期的限制;其次,按照保質期倒計時的方式來進行商品定價,比如還有六個月以上就六折,五個月五折,四個月四折,三個月三折。

「這最主要解決了消費者預期的問題,便宜的邏輯是根據它的保質期進行倒計時的定價,所以我們某種意義上不是覆蓋只想要便宜貨的用戶,我們其實是要覆蓋有一些品牌認知能力,對商品品質有一定辨別能力,但是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雷勇說。

類比生鮮店,這種「倒計時」定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銷手段,比如錢大媽從晚上7點開始賣折扣肉的模式,還被廣泛複製到許多生鮮零售門店。兩者雖然設計邏輯相同,但生鮮「倒計時」更像是理所應當,因為生鮮更追求時效性,差一小時很可能鮮度就掉了很多,但對於薯片餅乾之類的包裝食品,精確到某月某天的「倒計時」法則,更有營銷的意味。

「我們的核心不是等到快過期那一天一下子賣空,而是通過中間的這一段時間來降低食品的降低最終的損耗,這種批次快銷的邏輯,本就不是像天貓、京東這類電商平臺的賣法。」雷勇說。

與此同時,雷勇指出,臨期食品平臺並不會主打下沉市場,反而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會更樂於購買,地理位置並不會成為門檻,而是要找到與臨期食品匹配的一群人。

「我們發現年輕白領、年輕寶媽等追求品質性價比的消費者,是平臺的主要客群。」

低價貨與貴流量的平衡

雷勇坦言,流量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但自己並沒有選擇補貼換增長的路子。

其實這樣的選擇與食品清倉平臺的定位有直接關係,成立僅4年的好食期「擠」在各大綜合型電商平臺中,很難抓到流量紅利,而本身低價貨的定位也不適合通過高額補貼換取用戶。

在「貨找人」的邏輯下,許多臨期食品電商平臺都選擇了異業合作模式,比如與本地生活、金融服務等App合作,成為會員權益的入口。

「臨期食品是真正的低價好貨,非常適合作為會員權益。」 好食期平臺運營經理三三對「電商在線」說。

實際上,對於很多垂直品類的商家來說,小程序都是非常好的流量入口,既有獲取流量的入口,又免去了自營App高額的開發和維護費用。這其中,微信小程序對實物類電商似乎更佔優勢,靠著微信內容化和去中心化的流量模式,商家可以通過社群互動和多元化的內容,來完成私域流量的轉化。

好食期卻選擇了支付寶小程序作為核心平臺,三三算了筆帳,目前自有平臺的獲客成本在10-20元,微信小程序的成本在3-5元,而支付寶小程序的獲客成本只有幾毛錢,流量成本的優勢顯而易見。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支付寶的中心化流量,更適合通過異業合作來形成轉化,與此同時,支付寶是通過支付場景沉澱的客戶群體,對於交易和購買的心智會更強。

「小程序用戶的粘性也很高,7日的復購在20%左右,如果是按月維度去看的話,已經可以達到40%多。」三三說。

被時間追跑的壓力

這個被倒計時成就的行業,也更容易被時間「反噬」。

一位臨期食品商對「電商在線」坦言,因為拿的貨保質期普遍在1-6個月,所以出貨慢了會影響倉庫,以及遇到好貨的時候也可能沒地方放,甚至放到過期還沒賣出去的話也是蠻心疼的。

「我自己都吃了好久的過期食品和飲料,後備箱一打開全是依雲和巴黎水。」

其實很多臨期食品本就是因為銷量不好,而造成的積壓庫存,這樣一批貨再經過層層傳導,反而臨期零售商們成了「接盤俠」,抗風險能力弱,也是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的問題。

同樣受制於供應鏈的壓力,臨期食品的貨源並不穩定。不同於正常供貨商能夠幫助貨品的供給,臨期食品由於拿貨渠道不穩定,導致貨品供應不穩定,無法保證熱銷產品隨時能夠供應。

其實食品行業的供應鏈本身就非常複雜,不同與服裝、電子產品往往是品牌直營或者是指定代理商運營,食品品牌銷售網非常複雜,可能一個品牌就有上千個代理商,並且地區之間存在區域保護。所以想要打通和整合食品供應鏈,是非常難的事情。

在雷勇看來,這個市場才剛剛起步,仍有70%-80%的市場還待整合。

「無論對於供應鏈還是消費者,我們仍在普及雙方對這個市場的認知。」雷勇說。

相關焦點

  • 摳門的年輕人,成就了上千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這家店,原來是「臨期食品」的專賣店。  很長一段時間,食品行業對「臨期」二字諱莫如深,不管是線上平臺還是線下門店,在對待臨期食品上,都更願意用折扣、促銷、尾單、清倉來替換「臨期」二字。  此外,甚至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獨立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像是好食期,還開創了「日期越近越便宜」的賣點,把臨期食品按照臨期時間來標價,保質期越近的,價格就越低。  臨期食品的利潤有多大? 知乎上有臨期食品店店主介紹,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就能塞下300多種臨期商品,單日營業額經常有1萬多。
  • 臨期食品70%的毛利,是筆好生意?
    每當看到「百億」、「千億」的標題,許多人會驚訝於臨期食品也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實際上,臨期並不意味著過期和變質,他們只是被供應鏈「耽誤」的一批庫存商品,清庫存的概念在服裝行業雖被提及多年,但在食品領域,它同樣是創造新價值的「後市場」。
  • 掘金臨期食品
    說到臨期食品,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市酸奶的「買一贈一」,那個用於促銷的贈品往往就是臨期商品。 此外,一些超市也會不定期推出一些由臨期商品擔任主角的折扣優惠活動。
  • 快消品臨期銷售實戰技巧,2招教你管理好臨期產品
    快消品臨期產品銷售實戰技巧分為兩個部分。1、處理臨期產品:發現臨期產品,並將臨期產品快速地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確保不再產生回收和換貨。2、控制臨期產品的產生:通過流程管理,控制臨期產品產生的數量在合理範圍。
  • 臨期商品,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
    但凡是做臨期的,一般的電商倉庫保質期超過1/3就很難入庫了,一般大賣場保質期超過2/3就得下架。所以真正的臨期商品,並非是只有3、5天時間,一般都在1-6個月內,就得提前處理。因此在安全方面的擔憂是多慮的。相反購買臨期商品的用戶,對於臨期時間反而沒有那麼的敏感,他們更加在乎商品本身的價格、數量。
  • 臨期食品: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
    但凡是做臨期的,一般的電商倉庫保質期超過1/3就很難入庫了,一般大賣場保質期超過2/3就得下架。所以真正的臨期商品,並非是只有3、5天時間,一般都在1-6個月內,就得提前處理。因此在安全方面的擔憂是多慮的。
  • 臨期食品是灰色地帶,還是下一個風口?
    拿某品牌的牛奶舉例,新鮮日期的一箱售價大概在45元,但是臨期的一箱只需要25元就能買到,價格可能還會更低。方便,也是臨期食品吸引消費者的優勢之一。比起需要早起排隊才能買到的低價雞蛋,臨期食品購買起來實在是方便很多。豆瓣上有人發帖說「自家小區門口開了家臨期超市」,有很多人在評論區表示流下羨慕的淚水。還有一部分人購買臨期食品是因為環保的生活理念。
  • 尋求臨期食品處置「最大公約數」
    鮮生門店「大規模丟棄」臨期食品的舉動,讓不少人感到心疼。可是,食品安全無小事,為了食品最佳品嘗體驗和新鮮品質,為了讓顧客吃得放心、健康和安全,作出這樣的選擇,也能夠理解。儘管如此,仍有人認為食物被下架丟棄是「浪費資源」,不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這種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
  • 白菜價的臨期食品,能給孩子吃嗎?
    最近,這陣「臨期食品風」颳得很大,很多人都會囤上一箱,既滿足了味蕾,又省了錢,美哉美哉~不過,這些白菜價的臨期食品,可以給孩子吃嗎?而食品沒過期前都是達標的,所以,給孩子吃臨期食品是可以的。比如,臨期奶酪和一般奶酪的營養價值相差不大,但臨期奶酪的價格卻很喜人,大可以放心加入購物車了~這幾種臨期食品,不建議給孩子吃!
  • 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這裡不但能夠買到貨真價廉的外國商品,還能藉此讓自己的生活改善不少,臨期食品的銷售模式,讓精明的上海人得以提高生活的質量和情調了。上海有優勢,畢竟這是開阜早的沿海城市,人們見過市面。何況,每天老人們在超市搶購臨期食品的時間段,年輕人們基本都擁擠在地鐵或公交車上,去接受996的「洗禮」呢。沒時間逛實體店,也就讓不少年輕人失去了購買臨期食品的機會。
  • 臨期食品成了熱門生意
    從線下不斷生長的門店到線上陸續興起的平臺,近兩年來,臨期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看中的「財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讓剩餘的保質期限成為商品價值的折算依據。這些以往讓食品廠商、經銷商和商超門店都頭疼的問題,似乎有了新的解決辦法。  臨期食品如何被做成了一門生意?這些新模式能否解決食品零售行業的臨期難題?消費者需注意什麼?
  • 松友飲:一個被忽視的百億零售市場:銷售臨期食品
    但凡是做臨期的,一般的電商倉庫保質期超過1/3就很難入庫了,一般大賣場保質期超過2/3就得下架。所以真正的臨期商品,並非是只有3、5天時間,一般都在1-6個月內,就得提前處理。因此在安全方面的擔憂是多慮的。相反購買臨期商品的用戶,對於臨期時間反而沒有那麼敏感,他們更加在乎商品本身的價格、數量。二、臨期商品的進貨渠道1.
  • 真正的吃土人,主場不在「雙十一」,而在臨期食品特賣會
    但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專門盯住接近的時間期限低價購買臨期食品。時間在食物上的流逝為他們節省了金錢,而食物帶來的快樂只增不減。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和時間討價還價的獨門技巧。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創建於2020年9月17日,10月6日攀升至小組日榜第2位。
  • 【2nd Sunday of Advent】將臨期第2主日
    彼拉多是在猶太地區的第六任羅馬總督,他的執政時間在主歷26-36年之間,耶穌就是在這位羅馬總督的執政期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分封的王 福音中提到加利利的分封的王希律,這個人並不是大希律,而是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分封的王」的意思是統治四分之一地區的最高長官。
  • 便宜的「臨期食品」,如何撐起一個百億市場?-虎嗅網
    在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有一個題為「你會覺得買臨期丟人嗎?」的帖子,發帖人表示,自己和朋友分享划算的臨期食品,可是朋友卻說快過期的東西對身體不好,於是自己就算買臨期也不會再分享,怕別人覺得自己窮酸。兩百多個人在那個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購買臨期食品的快樂。
  • 臨期商品倒進垃圾桶也不送人,盒馬鮮生被批浪費網友吵翻!長沙的...
    有網友表示,世界上還有那麼多餓肚子吃不起飯的人,這裡卻在成噸地扔掉食物,實在大感「痛心」。還有網友直言,每次看到大家都這樣浪費資源,就覺得地球總有一天會完犢子。不過也有不少網友給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盒馬鮮生下架當日未售食品,僅從食品安全角度考量,是正確且應被支持的。還有網友為此打抱不平,覺得盒馬太難了!
  • 臨期奶粉為什麼這麼便宜?能不能買?
    對於奶粉,打折促銷、買多贈送等活動屢見不鮮,特別是日期比較舊的奶粉,在某些電商平臺上根據日期不同,價格低至幾十到一百多元一罐不等,那麼臨期奶粉為什麼那麼便宜?臨期奶粉為什麼這麼便宜1、消費者心理因素對於選擇食品,我們心理都有一種傾向就是選擇越新鮮的、生產時間越靠前的。
  • 被忽視的「頂級流量」,臨期食品背後的千億市場待挖掘
    順著這一思路,國外興起了許多專門做臨期食品的超市,與以往只把價格作為賣點的粗暴銷售方式不同,它們開始倡導商品的低碳性、環保性,打出了拒絕食物浪費的口號。這些超市的消費者也不再僅限於愛買打折商品的老年群體,許多年輕人也成了超市的消費主力軍。臨期食品,顧名思義是指即將到達保質期的食品,許多人對它接受無能是因為質疑它的安全性。
  • 「高級貨」只賣「白菜價」,揭臨期食品背後的百億市場
    他們倡導「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因而省錢、實惠自然成了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買過「臨期食品」?所謂臨期食品,是指保質期臨近到期的食品,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這類食品的安全性,但其實臨期食品屬於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符合安全食品的範圍。
  • 踏入將臨期 預備自己迎接耶穌基督
    然而你是否知道聖誕節之前的將臨期呢?自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的星期日起至聖誕節止,這段時間是歡慶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稱為將臨期。拉丁文Adventus意指即將到來,意義上除了古代希伯來人等待彌賽亞(救主)到來之外,另也包括基督徒等待耶穌的再次降臨。同時,將臨期第一主日(11月30日),還是教會日曆中一年的開始。那麼基督徒要在此期間如何預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