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在幼年時期都是可愛的小傢伙,小孩子們的思維天馬行空,配上一張稚嫩的小臉,就算說出什麼"氣死人"的話,成年人也不會跟他們計較,這就是所謂的"童言無忌"。
不過還有另一種觀念,認為"七歲看老",這個7歲是小孩子的世界觀初步定型的年齡,這個時期的小孩子,基本上就從他從小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了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就會根深蒂固地影響他的一生。
前些年人們激烈討論的"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印證了這個"七歲看老"的道理,說明孩子在4-7歲時最容易定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若是固執地愛說這3句話,基本上我們可以斷定他將來沒出息,如果太過偏執,更有可能長成一個"白眼狼"。
喜歡說這句話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多半是親戚長輩們的"寵兒",這些親戚最喜歡無理由地護著孩子,有任何錯誤都會被一個成年人推給另一個成年人,然後"背黑鍋"的成年人還樂樂呵呵地接受。
這樣就會在孩子面前完整地表演出一套幫助孩子推卸責任的戲碼,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不利的,也屬於溺愛的一種形式。
孩子如果從小就習慣了被這樣"優待",那麼他們心中就會漸漸失去負罪感,對自己的錯誤不能夠正常地感到羞愧,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會先想著如何推卸責任、嫁禍給別人。
現實中也確實有很多孩子有這樣的毛病,乃至成為高中生、大學生,甚至走向社會工作之後,都不能夠糾正這個心態。這些人一旦犯了大錯,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錯誤推給別人,甚至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果你家孩子也總是說這句話,一定要儘早糾正過來,否則形成慣性思維就晚了,相當於給孩子的人生埋了一顆定時炸彈。
我們常常提倡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精神,但是也有不少家長喜歡強行讓孩子分享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這種錯誤的教育觀念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會導致孩子積怨頗深,最終對所有的人都使用"不準碰我的東西"這樣的命令式語言。
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常常說這句話,那就說明孩子很有可能不滿情緒已經很嚴重了,家長需要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錯誤的思路。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他們的家長沒有犯上述的錯誤,這些孩子會自發地說出這種話來,這就屬於天生自私的性格,有可能是因為家人溺愛導致,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性格的缺陷。
天性自私的孩子,如果一開始就很熟練使用這種命令式語言,對身邊的人頤指氣使。那麼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漸漸地不把身邊所有的人放在眼裡,對父母、對朋友都是以利用為主,他們會過分以自我為中心,最終很有可能長成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不會有什麼出息,更嚴重的還有可能長成"白眼狼"。
這類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對任何一件事,無論困難與否,都不願意去做,他們通常會撒嬌似的說"我不會"或者"我不做",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希望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說這些話的孩子,一種解釋是幼兒時期探索外界的時候,被家長過度保護而變得嬌氣,另一種解釋是他們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心機,可能是看到成年人的行為而很敏銳地學會的,這類愛撒嬌、喜歡拒絕做事、"賣萌"以期盼別人代勞的心態,最終會讓他們長成一個沒什麼用的"廢人"。
毫不誇張地說,這類孩子很有心計,從小就懂得賣弄可愛來達成目的,長大之後更是會竭盡全力修飾自己的外表,從不想著憑自己的本事來做事。
這樣的孩子如果不早早糾正,長大之後很可能會糾結於周圍混亂的人際關係中,引發一系列複雜的事件,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傷害。而且這類孩子也很容易早熟,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容易走上歧途,三觀扭曲,過度崇拜物質、喜歡攀附別人,最終成為令正常人避之不及、卻讓不懷好意者趨之若鶩的人。
"七歲看老"雖說有些誇張,但它能夠成為廣為流傳的人生經驗,可見有無數人"踩坑",作為家長,就應該理智地對待自家孩子,不要被親情蒙住了眼,把小時候那些能夠扭轉的壞毛病縱容成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