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曾到連雲港參加一個新媒體峰會,會後主辦方邀請我們瞻仰了坐落於花果山大聖湖畔的海清寺,近距離地觀瞻這座始建於唐的蘇北地區古老寺院,並禮拜供奉其中的臥佛和阿育王塔。
可能是由於雨天的緣故,寺內有人不多,非常安靜。我們在寺院值日僧的帶領下,踩著青磚鋪就的通道,慢慢地由山門而大殿,再轉到阿育王塔。這些由各地而來眼高齊額的新媒體大V們,一改往日的高傲和張揚,連往日大開的相機鏡頭和手機都收了起來,關注地聽引領的僧人介紹海清寺的歷史。
據說海清寺的鼎盛時期,寺院規模恢弘,香火鼎盛、高僧雲集,講經說法。海清寺阿育王塔內碑記中有:天聖二年(1024年)供僧850人,天聖三年供僧900人。有「敲梆開齋,騎馬關山門」說法。其實,敲梆開齋並不稀奇,很多寺院都是聽鐘聲或者敲梆為號令,統一早課,開齋,入堂和休息的。至於騎馬關山門,那的確證明寺院的規模非常不一般。而且800僧人的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一所中等專科學校。
寺內的阿育王塔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九級八面,全磚結構,高40.58米,歷時九年建成,有「第二至尊」之譽,塔內有樓梯,參觀者可以沿梯而上,直到塔頂。據說這是我國目前現存最高的一座佛教原始古塔。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中供奉佛陀真身舍利。據《長阿含經》記載,佛陀在臨入涅槃時,曾囑咐弟子,將其荼毘後之舍利於四衢道中,興塔建寺,供大眾瞻仰禮拜,以生起向道之心。公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更於各地興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讓朝拜者如睹聖容,進而啟發慈悲與智慧。
據史料記載,阿育王塔歷經千年,自漢以來境內發生大小地震18次,引起山崩、城傾的6次。清康熙七年(1668年)發生大地震,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塌」,而海清寺塔未見傾斜或不均勻下沉。1978年,國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將該他列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築。
參觀完整個寺廟,我在上車的時候回過頭來,再一次認真地看了海清寺一眼,尤其是那座阿育王塔,深深地映人我的記憶中,仿佛就是家門口的景觀,熟悉而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