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成了熱門名詞好久了,一直想寫一點,苦於沒有思路,直到看到這句流傳了多年的俗語,感覺這是對內卷最好的註解。
有內就有外,「外卷」是啥?這個容易代入一下,我們被外卷,就是被侵略,我們外卷別人,就是開疆拓土,能給中華民族留下一片永久土地的都是一代雄主,如秦皇漢武,丟失土地的都是昏君,無論個人操守如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是跑不了的。
外卷的時候往往是雄壯的。如我國歷史上第一隻職業軍人隊伍——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吳起創立的「魏武卒」。在這支隊伍之前,沒有大規模職業軍人,主力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農民,平時種田,戰時參軍,戰鬥力肯定比不上天天訓練的職業軍人。但是,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農耕時代,養活一支成規模的職業軍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國有一個非常貶義的詞叫「窮兵黷武」,如果不顧國力發展軍隊,國家可能一時「強大」,轉眼就距離滅亡不遠了。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有很多。
用數據推算一下農耕時代的產出就知道徵兵的比例了。
我們現在吃得飽穿的暖,根源在於我國的工業發展了,工業發展之後,才有了農業大發展的基礎:化肥,農藥,機械。有了化肥、農藥,畝產過千斤不是夢,南方一年三熟,每畝地可以產出三千斤以上的糧食,有了農業機械,少數幾個人可以耕種幾千畝土地,人工智慧和5G技術成功後,估計一個人管理幾萬畝土地不是夢。這幾個人才吃多少糧食?加上他們的家人能吃多少?剩下的可以做飼料養殖豬牛羊,此處插一句,我國每年產肉最多的省份是山東,而不是我們憑主觀認為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也不是佔我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2018年,我國人均消費肉類60公斤,另外還有平均每天一個的雞蛋,五十公斤左右的水產,還有幾十公斤奶及奶製品,此外還要加上500公斤蔬菜,山東壽光成為全國的「蔬菜之鄉」,因為冬暖式大棚讓植物冬天也能利用太陽能了,根源還是工業化,大量塑料薄膜的應用。近海的水產養殖,荒漠化土地的滴灌技術,這一切保證了我國人民的餐桌是最豐盛的,雖然人均消費肉類只能排全球第十。吃得多,吃得好,才有了前幾天公布的數字:我國19歲的平均身高局東亞第一,跟美國一致了。
而農耕時代,歷史上關中平原在鄭國渠修建以後,有水灌溉的「膏腴之地」,畝產才達到了70公斤。而當時平均一名勞動力只能種十畝地,即使不種植棉花大豆等面油作物,每年只能收穫700公斤糧食。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至少五口人,人均才能分多少糧食?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印象,在沒有肉油的時候,一個體力勞動者的胃簡直就是無底洞。小說《平凡的世界》中,記錄了多次孫少平吃飯的情景,那種飢餓感,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作者路遙也是飢餓歷史的體驗者,才能寫出這種力透紙背的文字。毛主席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以一國領導人之尊,寫下了「忙時吃幹,閒時吃稀」來指導工農業生產。說起來背後滿滿都是淚。
言歸正傳,「魏武卒」都是二十歲左右的棒小夥子,飯量低不了。一家農民每年能從嘴裡省出100公斤就不少了。而一個棒小夥子,每天訓練,飯量又大,少了一公斤糧食根本頂不住,
(碰巧看到這個數據,偷偷拿來做個參考。換算成糧食,僅僅米麥肉就至少需要2公斤糧食。就日本那「大漢」,平均身高才1.55米。我國戰國時的壯士呢?)
加上糧食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每人每年至少需要四百公斤,四戶農家養一個職業軍人,徵兵比例最高二十分之一,這還是建立在沒有計算鎧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醫務工作者、國家管理人員(官員)、商業從業者等非農業生產者的基礎上。5萬「魏武卒」,需要100萬人口提供糧食。巨大的財政壓力,註定了這支部隊不會停留在國內白吃飯。這隻職業軍隊的生存方式有且只有一個——「外卷」。隨後,從吳起到龐涓,這支部隊把魏國東西南北四面的國家打了一遍,直到全軍覆沒於一代軍事家孫臏於馬陵設下的埋伏。從此,魏國一蹶不振。
有人從議論「魏武卒」的覆滅,認為關鍵在於魏國四面樹敵,如果只打一個國家,打則滅國,就不會覆滅了。
說這句話的人,八成不懂政治。為什麼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後,英法兩國要對德宣戰?答案是赤裸裸的:如果放任德國吞併周邊小國,一旦消化吸收這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德國遲早成為整個歐洲的代名詞。即使我國古代戰國時期,齊國吞併宋國,也引來了秦楚燕趙魏等五國聯軍,差點被滅國。這段歷史在電視劇《羋月傳》中也有體現,宣太后對群臣輕描淡寫一句:齊國,滅了。
後來就有了著名的田單火牛陣破敵的故事,雖然齊國隨後復國,但從此再也不能成為與秦國可以並稱東帝西帝的國家。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誠哉斯言。
後來秦國統一六國也是建立在不斷消耗各國國力的基礎上,消耗而不滅國,否則真能把六國逼團結了,就不需要縱橫家了。直到徹底耗盡各國國力,可以短短數年平定六國時才把統一天下的功勞給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魏武卒」不能發動滅國之戰還有一個核心關鍵的問題——後勤。
打仗就是打後勤,大凡軍迷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古代為什麼一旦打仗就容易斷糧?智慧介於人神之間的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敗了,除了第一次,剩下幾次都是缺糧被迫退軍;曹操一把火燒掉袁紹軍糧,迅速扭轉戰局;即使新中國成立後,有了火車汽車,四億人提供資源,我志願軍也僅僅只能維持七日攻勢。
這其實還是個技術問題。設想一下,在沒有機械的時代,即使有足夠的牛馬(註: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一個免疫問題就註定了牲口數量不會太多,《水滸傳》中,時遷偷了一隻雞,整個村子都要跟他拼命,因為整個村子需要這僅有的一隻公雞報曉,估計祝家莊母雞能否繁衍小雞也全靠它了。雞屁股是銀行的歷史,在我國並沒過去多少年。靠雞蛋給老弱病殘孕補充營養的歷史也發生在同期。),千裡運糧,百不存一。一輛馬車拉400公斤,日行三十裡,往返需要66天。每天趕車人吃2公斤,馬吃4公斤(已經是極限了,只吃草的馬,沒時間趕路。),396公斤就沒了,還剩百分之一。再遠點呢?
秦統一全國後,修築了讓見多識廣的司馬遷都要感嘆「輕民力」的秦直道,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否則蒙恬在驅逐匈奴七百裡後,只能退回內地,我國的長城就要南下幾百裡了。漢武大帝承四世之積累,以長城為起點,才鑿通西域,設立了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四個郡:酒泉(傳說霍去病把御酒倒在水泉中與將士痛飲),威武(揚我國威),張掖(張我腋庭),敦煌(盛大輝煌),順便讓新疆成為自古以來。但在輝煌的軍事成功背後,是民生凋敝,漢武大帝被迫下了《罪己詔》,休養生息。
說了這麼多,只為說明「外卷」之不易,那都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加千古一帝才能實現的,不要動輒喊打喊殺。
難道我們只能「內卷」嗎?
一旦內卷,人與人之間將朝著王朝末期狀態飛奔。魏武帝曹操有一句著名的詩句形容那個時代: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三國鼎立時,人口不到一千萬,大漢朝鼎盛時,人口五千萬,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活下來的都是體力好智商高還得運氣好的,我對我們中華民族充滿信心,在無數次人口減少百分之八十之後,留下來的的確都是最優秀的人才,還得是天佑的。
如何避免內卷?
於國內,一是提高科技水平,發展生產力,核心只有一個,做大蛋糕。商鞅變法獎勵耕織就是這個意思,做大了蛋糕,才有的分。現在我國的工業產值是美日德之和,約為美國的1.5倍,今年新冠疫情之後,很可能達到美國兩倍。農業有了工業的加持,產值達到了美國的5倍,是不是讓一直感覺我國是「小農經濟」的你倍感驚喜?倍感意外?如果傳說中的「紅旗河」建成,我國國力直接提高百分之四十,想想就感覺幸福。
二是分好蛋糕,提升居民過得感,滿足感。精準扶貧,伸向西北西南的高速公路、鐵路,讓所有人享受到到發展的成果,這一點,我黨是認真的。作為聯繫貧困戶的一名基層工作者,我深有體會。
對外,打開國門,實現大循環,我兔新聞叫做「實現國際國內雙循環」。其實換個說法叫「外卷」。一帶一路是大方向,剛剛籤訂的RCEP是階段性進展。黑叔叔們的非洲資源豐富啊,從毛主席時代開始,我們深耕了七十年(那些以國內還有貧困人口為由,認為不能對外援助的,非蠢即壞。這才是山大「學伴」事件發酵的根本原因。)。巴西阿根廷的牛肉不香嗎,看著它們所在的南美洲就像一條羊腿。老歐洲雖然比較亂套,快斯坦化了,爛船還有三斤釘,有些技術還是極好的,「拿來主義」不應該嗎?即使鷹醬,資本家們為了利潤,不惜出賣勒死自己的繩子,該拿來的還是要拿來啊。
這幾天我兔連施組合拳收拾袋鼠,沒底氣能行嗎?即使如此,鐵礦石還是要買的,畢竟,那都是用人民幣結算的。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說的就是袋鼠,節操還不如下面這位呢。
對外無力外卷,對內只能忽悠,一個賣礦和土特產的,該內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