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的力量,即為工作及生活尋找解決問題或跨越痛苦的意義

2020-12-20 直面truth

生活中不會沒有任何困難和麻煩,重點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以及我們用怎樣的行為來對應。如果困難能夠被逐個解決,那麼你就會享受到解決問題所帶給你的快樂及意義

這種體會是獲得一件物品所無法觸及的自我滿足感,也就是說,真正的快樂源於你對自己的思想、及行為的自我實現及自我滿足感。

沒有人喜歡痛苦,但是生活又並非完全沒有痛苦,人生總歸要有生離死別吧,每個人都清楚這幾件事情會給人帶來痛苦,可為什麼人們還願意去接納帶有生離死別的人生,人生本來就是具備創造力的。

能夠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願望而不斷激發自己的創作力和想像力,這世上很多奇蹟都是這樣發生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通過自我實現獲得的快樂遠遠大於痛苦,因此人們會為了豐富人生的意義,而不斷尋求自我實現的機會。

換言之,痛苦會成就更大的快樂。「病樹前頭萬木春」,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怎樣才算是自我實現呢?不斷為自己所做的事找尋價值感,或是能夠為自己挖掘更具自我價值感的事並將其持續做下去,可以說你就已經走在自我實現的路上了。

比如說在職場中,大部分員工都希望自己通過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獲得更大的晉升空間,難道完全是為了賺錢嗎?至少在我眼中看到的員工們並沒有這麼膚淺。

他們內心具備強大的自我實現的動力,包括爭取上級及社會等各個群體對他們的認可,通過努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平臺及相應的酬勞,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價值並能為家人創造更優厚的生活質量等等。

當一個人工作時一心只想著安安穩穩地賺錢,那麼他晉升的空間就不太大了。

可如果他們能為自己的工作挖掘更深遠的意義,他們也就能為了在工作中創造價值而走得更遠。

對於那些正在自我實現的路上的人們來說,遇到些荊棘是常有的事。

他們也並不會被這些困難和痛苦所打敗,相反,他們會想辦法跨過一道道溝渠,令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內心越來越富足與豐盈。

自我實現的力量可以強大到無可替代。

當然前提是:你賦予給工作及人生的意義必須是正向的,能夠讓你將這股力量持續下去、永遠不必動搖。

很多人為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會去走一些捷徑,比如為了快速獲取錢財而利慾薰心,做出違背社會秩序及道德良知的事,進而使財富來得更加容易。

也許他們在創造財富時遇到的困難並不多,但是他們在心理上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及心理壓力最終將令他們親手斬斷自我實現的意義。

我們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所做的事,都需要我們去賦予它意義,一旦人們自己都不再追求這個意義了,或者根本找不到這個意義,那麼他們也就會逐漸失去對生活、工作乃至社會的參與感。

整個人也會變得越來越被動,做起事來也很容易隨波逐流或變得越來越將就,這時候可以說他們的生活很簡單了,是簡單而不是簡約哦,簡單到做任何事都可以不用思考,因為他們放棄了追求,放棄了自我實現。

如果你沒有在生活及工作中找到做事的意義,你也就沒有自我實現的願望,那麼你可能連跨越痛苦的勇氣都沒有。

如此說來,人需要為自己做的事賦予意義,沒有意義的事情做起來也似乎沒什麼動力。

你可以試著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1、你工作是為了什麼?

2、持續努力工作能夠得到什麼?

3、你的工作為你帶來了哪些財富以外的附加價值?

4、你願意跨過這些痛苦後,繼續按照現有的軌跡行進嗎,為什麼?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如果你願意持續行進,那麼不用多問,能讓你勇於面對困難與挑戰、且毅然決然地大步向前,這件事在你心裡一定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並且曾讓你感受過何為自我實現。

人並非不能承受痛苦,承受痛苦的意義在於:當你能夠為了自我實現而不斷跨過痛苦時,你就會見到只屬於你自己的曙光。

最後送諸位一句話,「沒有痛苦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渾渾噩噩、枯燥無味絕不是生活。」它出自《尋找內在的自我》。

如果經過反覆思考後,你也覺得這句話十分有道理,待疫情結束後,可以抽空去書店找來這本書讀一讀,不做強制推薦。

相關焦點

  • 生活的意義:自我實現是答案嗎?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一定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當然,你是否認可這個答案為所謂的真理,還需要持續追問,並且,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真正的結果。有些人專注於尋找真正的快樂(馬斯洛,1943),有些人專注於青史流芳(Geher & Wedberg, 2020)。
  • 《斷舍離》斷舍離痛苦煩惱,讓生活不再停滯,實現人生的新陳代謝
    生物,即有生命的物體,有自身的新陳代謝機制,輸入養分,經過消化吸收,輸出代謝物,實現生物體的生長發育與維持生命的循環。非生物,即不能自身維持新陳代謝的物體,比如家居用品、衣櫥、某個空間等,也需要有輸入、消耗和捨棄,只是它的輸入與捨棄,需要我們去幹預和實施。
  • 孫正聿 | 尋找「意義」:哲學的生活價值
    人類的生活活動以其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為中介而創造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哲學作為「意義」的社會自我意識,它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中的特殊作用,它在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活世界中的獨特價值,就在於它是對「意義」本身的自覺尋求和理論表徵。
  • 原生家庭(2)意義治療:痛苦的原生家庭依舊能盛開出鮮花
    來訪者的痛苦經歷過多,童年家中失火房子被燒成斷壁殘垣、投資失敗受人牽連傾家蕩產、車禍撞人被圍毆、意外被卡車掛鈎拖行搶救了三天三夜等……一直在尋找答案、吃齋念佛進行自我救贖。【三種價值尋找自我的生命意義】1 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s) 指透過某種類型的活動以實現個人的價值,即功績或成就之路,亦即工作的意義。
  • 《思維的囚徒》7步跳出思維局限,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思維的囚徒》作者是亞歷克斯·佩塔克師,作者的老師正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書跟活出生命的意義有一脈相通的地方。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發現美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生存的價值呢?
  • 決定停止尋找生命的意義
    02「生命的意義」無疑是重要的,在某些特殊場合,人生意義的終極問題能決定一個人生死攸關的選擇。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慘絕人寰的集中營遭遇中,仍然追尋存在的意義和精神的自由,成功影響了無數人;失去孩子的母親需要依靠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重新站起來迎接生活。
  • 日復一日的社畜生活,因為找不到意義而痛苦丨無意義感
    最近我常常在深夜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社畜的生活真的太累了,很多時候我感覺不到意義,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這樣沒日沒夜地工作到底為了什麼?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其實,覺得生活沒意義的時刻我也有過,不過和他有一些不同。
  • 釋放人性中「自我實現的力量」|人本主義心理治療
    熟知卡爾·羅傑斯作為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技術為很多心理學家和諮詢師所認同和運用,但認識也就到此為止了... ...事實上,人本主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人性預設,對心理諮詢和家長育兒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即,人的內在是值得信賴的,且傾向於自我實現的。
  • 定位自我,尋找生活意義|重慶南之山書店心理健康分享會現場
    「順著指路牌走到活動場館,以色列劇作家 漢諾赫列文 巔峰巨作——《安魂曲》中文版系列活動,『定位自我,尋找生活的意義』心理健康公開課已準備就緒」「出於對本次'死亡'主題分享會的好奇,我坐下來聽了這場意義非凡的講座,收穫非常大!
  • 追問馬斯洛:「通過工作自我實現」這套話語的陰暗面在哪裡?
    對於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及受其「動機理論」啟發的管理界學者來說,人們的工作動機無法僅僅以工資單來衡量。相反,馬斯洛和他的追隨者在管理類文獻和培訓研討會上辯稱,人們還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而工作。人們工作是為了完成自我實現並追尋意義——如果在世俗現實的職業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意義」的話。
  •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者(或說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少有,因社會並未為人的自我實現創造適當的條件,社會環境束縛人的創造性,多數人達不到自我實現的水平。中國人的自我實現觀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
  • 為什麼要尋找生活的意義?一一人性世界六十九
    為什麼要尋找生活的意義?一一人性世界六十九趙中川意義,看不見,摸不著,卻每每讓人抓狂。人只要感覺此事沒意義,便象洩了氣的皮球,不帶勁,懶得做;如長時間處在無意義狀態,便精神空虛,生活蒼白,自慚形穢,象無頭蒼蠅,原地打轉,非得尋找點刺激,才能讓麻木的神經轉動,酗酒,賭博,吸毒等,常常是這樣發生的!無意感竟讓人墮落不堪!有意感能使人奮發向上!意義,這勞什子,還真不能小瞧了她!那麼,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有什麼表證?
  • 心理學家:你命由你不由天,要尋找痛苦的意義
    他要給哥哥創造最優越的物質條件,不為生活所負重。讓哥哥活得簡單些,這是他作為弟弟的夢想。痛苦或苦難,成為了很多人走向心智成熟、卓越人生的路徑之一。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部分人被人生的苦難一開始就擊垮。心理學家:不在於你遭遇了多大的痛苦,而在於你能否找到痛苦的意義。
  • 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人生意義這個問題時,是在讀大學時,那時因為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處理的人生難題,陷入了巨大的痛苦,這才翻書尋找答案,然後便走上了尋找人生意義的道路。是的,挫折和痛苦的出現,是一個人追問人生意義的最常見動因。
  • 自我懲罰也是強迫症?解決痛苦的辦法,是給自己更多痛苦?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用更多的篇幅來討論後者,粗淺地談一談一個人可能如何在自我懲罰的行為中從對自我的提升演變為對自身的傷害。文章最後,我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停止不健康的自我懲罰行為的方法,並尋找更積極正向的自我調節方式來幫助我們完善自我。 什麼是自我懲罰?
  • 重讀《海的女兒》:超越愛情,從自我成長到自我實現
    多少年來,我們為小美人魚為愛犧牲而感動,然而《海的女兒》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安徒生通過童話向我們展示了小美人魚從自我成長到自我實現的全過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 心理學家:你命由你不由天,要懂得尋找痛苦的意義
    他要給哥哥創造最優越的物質條件,不為生活所負重。讓哥哥活得簡單些,這是他作為弟弟的夢想。8月,高考放榜。子璇以657分的成績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錄取。這個專業,用心之苦,不言而喻。以前小時候母親尚且可以給弟弟洗澡餵飯哄睡覺,如今他個頭躥得和我一樣高,長出喉結鬍鬚,我不知道現在的母親哪來的力量抱起這個七尺男兒。我很心疼母親勞累辛酸,也心疼弟弟困於疾病,同時也不知前路漫漫,我該如何行走。以前的我一直在想母親百年之後,我該怎樣平衡家庭、工作和弟弟?現在的我,似乎知道了答案」--子璇九月,秋實春華。子璇乘上列車一路向東。
  • 【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
    關於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教育無目的」的觀點。在杜威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因此,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而不問他們年齡的大小。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因此,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
  • 《當下的力量》​第十章:臣服的意義
    有了它,你就不會為你自己、為他人、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創造任何痛苦。不像思維能量,它不會汙染地球,它不會受限於兩極定律,即任何事物都是有對立面的,也就是沒有惡就沒有善。那些被思維控制的人仍然佔世界人口的絕大部分,他們仍然沒有意識到精神能量的存在。這種精神能量屬於不同層次的現實,當足數目的人進入了臣服的狀態,並完全由消極狀態中釋放出來之時,它將會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 院長獎學金 | 陳潔瑤:不斷探索,不斷取捨,不斷去尋找意義
    可能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吧,熱衷於把事情力所能及的做好,大一的時候無心插柳拿了個專業第一的時候還是挺懵的,然後從那以後就開始進行一定標準的自我要求,這一路上經歷的相比起拿到的這些榮譽成果,我更享受在學習中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這樣一個過程。喜歡所有美的事物,願意了解,保持觀察,不求甚解,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