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組織應處理好的邏輯組織形式的關係包括:
(1)直線式與螺旋式:
直線式:課程內容前後基本不重複
螺旋式:不同單元乃至階段或不同課程門類中,課程重複出現,加深記憶。
(2)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縱向組織:按照已知到未知,從簡到難的順序編排課程內容;
橫向組織:各門學科聯繫起來。(注重綜合性和廣度)
(3)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邏輯順序:根據學科自身知識體系組織課程內容;
心理順序: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組織課程內容。
(1)課程計劃
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2).課程標準
①含義:
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②構成:
完整的課程標準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術語解釋)五部分組成
(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所有學生基本要達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
③功能: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注意:並不等於是對教材、教學和評價方方面面的具體規定)
(3)教材
含義: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也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
教材的編排方式:螺旋式;直線式;過渡式。
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
含義:課程實施即將已經編定好的課程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三種取向:
①忠實取向(設計好的課程不可改變)
②相互調適取向(設計好的課程可以變動)
③創生取向(設計好的課程不是固定不變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課程的設計過程)
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合理性、和諧型、明確性、簡約性、可傳播性、可操作性)
①學區的特徵;
②學校的特徵(校長的作用、教師的影響(決定性));
③校外環境(政府部門、外部機構、社區與家長等支持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