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
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易旭東
一部古蜀邦交史。
一部戰爭史、遷徙史。
戰國早期。前387年的中國,大地一片寧靜。
烏雲翻滾。成都平原的古蜀國與渭水一帶的秦國,戰爭一觸即發。
秦國再次攻取南鄭(今陝西漢中),司馬遷稱為「伐蜀,取南徵」。
衝突與較量。兩國的軍事磨擦,已長達300年。
斷斷續續。國力難分伯仲,圍繞漢水上遊重鎮——漢中展開激戰。
早在春秋初年,開明王朝建立初期。
前676年,秦國還沒有正式遷都雍都。
「攻秦至雍」。鱉靈的兒子、開明二世盧帝便率蜀軍北上,逆漢水,從「故道」殺出,越過渭水,從天而降,出現在「平陽宮」(今陝西眉縣西)附近,秦國為突如其來的「入侵」驚駭不已。漢中的褒國發兵前來?旗幟卻明顯不是褒國人。
兩軍激戰,秦軍退守雍都。
圖騰時代,神兵天降,容易摧垮防守意志。秦軍不敢久戰,並非怕死膽怯,而是害怕褻瀆神靈,雍都剛修築不久,城高池寬,足以容納10多萬軍民,躲進城,一直到「神兵」糧盡退去。
雍都在關中西部,陝西寶雞附近。
事後,秦人才知,漢中南方尚有一個蜀國。
古蜀國滅了漢中的褒國,再北上攻擊秦國。
雍地,在今天的陝西鳳翔一帶。整個關中平原,實際掌握在古蜀國手中。
古蜀國的富裕強大,秦國冷汗驚出一身。
前451年,秦國率先出手,迅速拿下漢中。
西漢水上遊,秦人的發祥地。
天際的銀河,先秦稱「漢」。
漢江之水天上來。雍都城高池寬
蘊含著天人感應思想。甘肅東南部,位於中國的幾何中心,因與陝西略陽以北的嘉陵江上遊同在古漢水流域,對應著「銀漢銀河」的「天河之水」,山地,名為天水,大江,名為漢水。
大禹帶領「治水」的主力部隊「川軍」,在這裡曾有濃墨重彩一筆。
《禹貢》中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漢水又稱沔水,古代人們寄託政治理想、激發生活情趣的河川。
關中西部,周秦文化之發祥地。
洋洋蕩蕩,一條漢水。
「天河注水」。秦國在隴西天水一帶起家,並非「大漠戈壁,金戈鐵馬」,而是一塊水木茂盛的風水寶地,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宜牧馬養畜」。
在《詩經•秦風》中,《蒹葭》自豪地描述天水。
天水,秦人小試牛刀之地。
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遊牧生活仍佔居主導。
「在西戎,保西垂」。與西戎各族雜居,以保衛西周門戶,攻伐相爭,既能積極從先進的中原文化中吸收養料,促進自身社會制度進步、經濟飛速發展,又能在同戎人的頻繁接觸中,融遊牧文化中膘悍、勇敢,長於騎射徵伐的風格,不斷壯大,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詩,為「羌戎文化」注入富有活力與創造性的新鮮血液。
地理文化因素,形成粗獷豁達、堅忍不拔的精神;尚武好戰、形成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廣納人才、博採眾長的開放精神;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主動性強,服務於現實的務實精神。
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獨特。一種草原文化,百姓停留在「淳樸忠厚」的半野蠻狀態,尚武團結:「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簡單、質樸、粗放與功利主義氣質,與法家文化一拍即合。
法家誕生於晉國故地,「法家故西北民族之精神」。
陝西話以天水話為基礎,又叫秦州腔,簡稱秦腔。
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
漢中屬梁州之域。
《禹貢》記載,大禹時分天下為九州,「華陽黑水惟梁州」。
夏、商、周三代的「王化」之區。
春秋戰國秦、蜀、楚的爭奪地帶。
西周王朝的「南國」,南北文化轉換的「軸心」。
「地形連楚闊,山勢入秦豪」。
「風氣兼南北,語音雜秦蜀」。
分割南北。秦嶺、淮河一線,隔開關中平原和漢江谷地。
「秦巴咽喉,襟隴帶蜀」。
山川形勝獨特。北面,橫亙高峻險拔的秦嶺,與寶雞(古名陳倉)、關中平原相接;南面,經渾厚綿長的巴山(米倉山)與四川相接;西抵隴山,與甘肅接壤;東連熊耳山、伏牛山,與安康接壤;大巴山延綿於川、陝、鄂邊境,與武當山、荊山、巫山等山相連。
群山環抱中,生長出南北窄、東西長的盆地。
鑲嵌在秦嶺、巴山之間。
一派成都平原風光。
不聞氣壯山河的安塞腰鼓,不見古老滄桑的巍峨雄城。
長江最大的支流。在兩道天險之間,發源於境內的漢水,從西南部的寧強縣發源,自西向東橫貫漢中全境,在盆地中留下一塊廣袤的衝擊平原,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再往東,安康到丹江口段,就是「清可濯纓,濁可濯足」的滄浪之水,最後,在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漢中的「漢」、武漢的「漢」出處。
「天池大澤」。漢水上遊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河道大多通航,交通便利。從漢中,逆流而上,舟行可抵達隴西入陝,順流而下,行船一直抵達荊楚,至東海。
聯繫隴南、漢中、荊楚間的重要通道。
頂端的關中平原,上遊的漢中盆地,中遊的南陽盆地、襄宜平原、下遊江漢平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開發較早的水稻農業區,而且又以南北交匯、地居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有「江河淮漢」「維天有漢」之說。
連接中原、西南、嶺南間的必經之地。
孟子用「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論述天下大勢的治亂順逆。
大禹從嶓冢山疏導漾水,東注漢水。茂密層林間,還能見到被古人認為是「漢江源頭」的石牛洞,洞中橫臥著石灰巖受流水侵蝕形成的「石牛」。是傳說中,大禹牽來的「鎮水神牛「。
南北文化,在古漢水一帶,爭奪與融合。
地緣,南北縱向,川陝之間的樞紐門戶。
東西橫向,有陸路和水路連通甘肅、湖北等。
既佔有天然的地理交通特殊位置,還擁有氣候、物產優勢。
漢中不南、不北,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稻麥兩熟;大河橫貫東西,漢江、嘉陵江流經,構成豐富的水系;群山四方環繞,土地肥沃,美麗富饒,「氣候居南北之適中,物產兼東西之共有」;空氣品質絕佳,夏代時就養育出「一笑亡國」的高冷美人——褒姒,患有屬於精神學科的嚴重憂鬱症,衍生了「烽火戲諸侯」的史話。
歷史長河中,因昏君無道而導致亡國,一個最冤枉的替罪羊。
中國歷史開國一般沒有女人的事,只有亡國必定要扯出個美女。
農耕基地,具備養民、屯兵,支援軍事的有利條件。
相比於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
深居陝南,卻深藏江南特有的嫵媚與靈氣。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反映了古人對漢水的讚美,對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的嚮往。
秦始皇以「漢水遊女」為女神,立祠於漢中祭祀。
屈原將漢水女神轉化為「湘君」「湘夫人」,納入文學的暢想中。漢代揚雄、馬融、張衡、王逸,魏晉時期的阮籍、陸機、何遜,唐宋時代的李白、孟浩然、蘇軾等文學作品中,作為漢水女神的「遊女」「漢女」,都是寄情的對象。曹植在《洛神賦》中,將「漢濱遊女」「南湘二妃」與他心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宓妃,相提並論。
漢中中間是漢中平原,四周是崇山峻岭。
與成都平原相同,四周山川之固。
適合關起門來過日子。兩個大平原,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秦蜀咽喉。拿下漢中,退可保蜀地,進可蠶食雍涼。
對南北政權分合影響重大。
得漢中,南北一體。
失漢中,南北對峙。
關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門戶和緩衝地,南北政權的樞紐重要銜接帶。漢中為南方政權所控制時,雙方往往以秦嶺為界做為攻防天險;為北方政權所控制時,南方只能憑大巴山防禦。
東西延伸。西出甘肅,東貫湖北,聯通長江流域。
東西橫貫,比較順暢、開闊;向南北,要翻越秦巴高山。
「得隴望蜀」。隴西地勢高於關中、巴蜀,下攻二地較易。
漢水自古是溝通隴西、陝南與華中地區的水路。
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同學縱橫之術的蘇秦,在策劃「合縱」時,談到秦國自漢中、下漢水擊楚國郢鄢之地的便利:「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素有「千裡漢水黃金道」之稱。
「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漢中之險,在於聯結成都、雒城(廣漢)、劍閣等地,形成首尾相接的階梯級縱深防禦體系。三國之所以能「鼎立」,就是漢中與成都的連通。
商國與古蜀國的戰爭,多發生在漢中。
隨後,秦國與巴國、古蜀國,多次發生衝突和拉鋸戰。
春秋戰國時起,為了連通關中與成都平原,人們分別在跨越秦嶺、巴山的山谷中,鑿石架木,修築谷道,斷斷續續,修繕、建築……
前451年,楚國勢力北擴,置漢中郡(郡治在今安康)。
西守江關,以扼秦軍自三峽東出之路。
「漢中」之名,始見於史籍。
儘管位於漢水上遊,但「地名漂移」之稱,延用至今……
「南鄭之爭」,一場攸關雙方生死的重要戰爭。
措手不及。古蜀國靠劍門山區的葭萌關隘,暫時阻擋了秦軍南下。
古蜀王集結兵力反撲。
修築城牆,秦國重兵把守,史稱「秦左庶長城南鄭」。
十年後的前441年,付出巨大代價,古蜀國才將漢中艱難收復。
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南鄭反。」
秦國曾對漢水上遊一帶,有過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幾度佔領漢中,大都無功而返。
蜀國再次兇猛地反攻。
守城一方與攻城一方。
高大堅固的城牆,野外的軍營寨門、長短不同的刀槍、方圓不同的盾牌、戰場的高大樹木、雙方統帥的指揮所在,軍書捲軸在案。雙方武士,橫著稜口,下頜輪廓、顳弓線條分明,顯得氣氛凝重森嚴。雙方將領,臉形瘦削,眉弓突出、雙目圓瞪,眼輪匝肌誇張突出,表情肅穆深沉。詳實而精細,四川一收藏家一套保存完好的古蜀國玉兵陣器物,「記錄」了戰爭場面。
「無所不用其極」。
除疆場上金戈鐵馬的壯麗豪邁,也有草廬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詭詐奇謀。
戰場上,率軍將領不需披堅執銳,騎馬肉搏,但必須會運籌帷幄,排兵布陣。陣法運用,將領重要的基本技能。古蜀國的戰爭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軍事實踐、軍事理論都比較成熟。
蜀國重新奪回漢中,「蜀有褒漢之地」,劃沔中(漢水上遊)與葭萌地為苴國,建宗藩。
在《史記》中,司馬遷又記載:「蜀取我南鄭。」
又再次佔據優勢。秦國勢力退出秦嶺以南。
漢中南北有秦嶺、巴山兩個巨大屏障,成為掃視天下的障礙,視野和發展空間自然受限,難以達到大開大合、長驅直入的軍事效應。這,也決定了漢中的迴旋餘地有限,容納體量狹小。
獲勝的古蜀國,沉浸在驕傲中。10年大戰的消耗,不願再去冒險。收復漢中,並沒有作為戰略平臺,只當作不毛之地。根本沒有打算作為勝利的水陸「通道」,一鼓作氣殲滅鄰國秦人……
「遠交近攻」。開明一世、二世和三世都曾經騎著戰馬,帶著強大的軍隊與古蜀文明,手持劍鉞,通過強弓、硬弩和鋒利的青銅兵器,在古蜀國四面八方的邊境上衝鋒陷陣,為發現的「新大陸」前赴後繼,不斷拓展自己的疆土,不僅保有「褒斜前門」,越秦嶺,達到渭水平原,一直進逼到秦國都城……
「帝以會昌,神以建福」,頌詞不是偶然唱起。
「攻秦至雍」。開明二世「生保子帝」 。
保應作褒,即殷卜辭中的「缶」,地在漢中褒城。
開明三世「保子帝」,即以褒為名,陝南漢中盆地一帶,已全部入於古蜀國的北部版圖……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的紀實作品400餘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