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2020-12-17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

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易旭東

一部古蜀邦交史。

一部戰爭史、遷徙史。

戰國早期。前387年的中國,大地一片寧靜。

烏雲翻滾。成都平原的古蜀國與渭水一帶的秦國,戰爭一觸即發。

秦國再次攻取南鄭(今陝西漢中),司馬遷稱為「伐蜀,取南徵」。

衝突與較量。兩國的軍事磨擦,已長達300年。

斷斷續續。國力難分伯仲,圍繞漢水上遊重鎮——漢中展開激戰。

早在春秋初年,開明王朝建立初期。

前676年,秦國還沒有正式遷都雍都。

「攻秦至雍」。鱉靈的兒子、開明二世盧帝便率蜀軍北上,逆漢水,從「故道」殺出,越過渭水,從天而降,出現在「平陽宮」(今陝西眉縣西)附近,秦國為突如其來的「入侵」驚駭不已。漢中的褒國發兵前來?旗幟卻明顯不是褒國人。

兩軍激戰,秦軍退守雍都。

圖騰時代,神兵天降,容易摧垮防守意志。秦軍不敢久戰,並非怕死膽怯,而是害怕褻瀆神靈,雍都剛修築不久,城高池寬,足以容納10多萬軍民,躲進城,一直到「神兵」糧盡退去。

雍都在關中西部,陝西寶雞附近。

事後,秦人才知,漢中南方尚有一個蜀國。

古蜀國滅了漢中的褒國,再北上攻擊秦國。

雍地,在今天的陝西鳳翔一帶。整個關中平原,實際掌握在古蜀國手中。

古蜀國的富裕強大,秦國冷汗驚出一身。

前451年,秦國率先出手,迅速拿下漢中。

西漢水上遊,秦人的發祥地。

天際的銀河,先秦稱「漢」。

漢江之水天上來。雍都城高池寬

蘊含著天人感應思想。甘肅東南部,位於中國的幾何中心,因與陝西略陽以北的嘉陵江上遊同在古漢水流域,對應著「銀漢銀河」的「天河之水」,山地,名為天水,大江,名為漢水。

大禹帶領「治水」的主力部隊「川軍」,在這裡曾有濃墨重彩一筆。

《禹貢》中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漢水又稱沔水,古代人們寄託政治理想、激發生活情趣的河川。

關中西部,周秦文化之發祥地。

洋洋蕩蕩,一條漢水。

「天河注水」。秦國在隴西天水一帶起家,並非「大漠戈壁,金戈鐵馬」,而是一塊水木茂盛的風水寶地,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宜牧馬養畜」。

在《詩經•秦風》中,《蒹葭》自豪地描述天水。

天水,秦人小試牛刀之地。

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遊牧生活仍佔居主導。

「在西戎,保西垂」。與西戎各族雜居,以保衛西周門戶,攻伐相爭,既能積極從先進的中原文化中吸收養料,促進自身社會制度進步、經濟飛速發展,又能在同戎人的頻繁接觸中,融遊牧文化中膘悍、勇敢,長於騎射徵伐的風格,不斷壯大,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詩,為「羌戎文化」注入富有活力與創造性的新鮮血液。

地理文化因素,形成粗獷豁達、堅忍不拔的精神;尚武好戰、形成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廣納人才、博採眾長的開放精神;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主動性強,服務於現實的務實精神。

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獨特。一種草原文化,百姓停留在「淳樸忠厚」的半野蠻狀態,尚武團結:「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簡單、質樸、粗放與功利主義氣質,與法家文化一拍即合。

法家誕生於晉國故地,「法家故西北民族之精神」。

陝西話以天水話為基礎,又叫秦州腔,簡稱秦腔。

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

漢中屬梁州之域。

《禹貢》記載,大禹時分天下為九州,「華陽黑水惟梁州」。

夏、商、周三代的「王化」之區。

春秋戰國秦、蜀、楚的爭奪地帶。

西周王朝的「南國」,南北文化轉換的「軸心」。

「地形連楚闊,山勢入秦豪」。

「風氣兼南北,語音雜秦蜀」。

分割南北。秦嶺、淮河一線,隔開關中平原和漢江谷地。

「秦巴咽喉,襟隴帶蜀」。

山川形勝獨特。北面,橫亙高峻險拔的秦嶺,與寶雞(古名陳倉)、關中平原相接;南面,經渾厚綿長的巴山(米倉山)與四川相接;西抵隴山,與甘肅接壤;東連熊耳山、伏牛山,與安康接壤;大巴山延綿於川、陝、鄂邊境,與武當山、荊山、巫山等山相連。

群山環抱中,生長出南北窄、東西長的盆地。

鑲嵌在秦嶺、巴山之間。

一派成都平原風光。

不聞氣壯山河的安塞腰鼓,不見古老滄桑的巍峨雄城。

長江最大的支流。在兩道天險之間,發源於境內的漢水,從西南部的寧強縣發源,自西向東橫貫漢中全境,在盆地中留下一塊廣袤的衝擊平原,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再往東,安康到丹江口段,就是「清可濯纓,濁可濯足」的滄浪之水,最後,在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漢中的「漢」、武漢的「漢」出處。

「天池大澤」。漢水上遊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河道大多通航,交通便利。從漢中,逆流而上,舟行可抵達隴西入陝,順流而下,行船一直抵達荊楚,至東海。

聯繫隴南、漢中、荊楚間的重要通道。

頂端的關中平原,上遊的漢中盆地,中遊的南陽盆地、襄宜平原、下遊江漢平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開發較早的水稻農業區,而且又以南北交匯、地居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有「江河淮漢」「維天有漢」之說。

連接中原、西南、嶺南間的必經之地。

孟子用「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論述天下大勢的治亂順逆。

大禹從嶓冢山疏導漾水,東注漢水。茂密層林間,還能見到被古人認為是「漢江源頭」的石牛洞,洞中橫臥著石灰巖受流水侵蝕形成的「石牛」。是傳說中,大禹牽來的「鎮水神牛「。

南北文化,在古漢水一帶,爭奪與融合。

地緣,南北縱向,川陝之間的樞紐門戶。

東西橫向,有陸路和水路連通甘肅、湖北等。

既佔有天然的地理交通特殊位置,還擁有氣候、物產優勢。

漢中不南、不北,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稻麥兩熟;大河橫貫東西,漢江、嘉陵江流經,構成豐富的水系;群山四方環繞,土地肥沃,美麗富饒,「氣候居南北之適中,物產兼東西之共有」;空氣品質絕佳,夏代時就養育出「一笑亡國」的高冷美人——褒姒,患有屬於精神學科的嚴重憂鬱症,衍生了「烽火戲諸侯」的史話。

歷史長河中,因昏君無道而導致亡國,一個最冤枉的替罪羊。

中國歷史開國一般沒有女人的事,只有亡國必定要扯出個美女。

農耕基地,具備養民、屯兵,支援軍事的有利條件。

相比於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

深居陝南,卻深藏江南特有的嫵媚與靈氣。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反映了古人對漢水的讚美,對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的嚮往。

秦始皇以「漢水遊女」為女神,立祠於漢中祭祀。

屈原將漢水女神轉化為「湘君」「湘夫人」,納入文學的暢想中。漢代揚雄、馬融、張衡、王逸,魏晉時期的阮籍、陸機、何遜,唐宋時代的李白、孟浩然、蘇軾等文學作品中,作為漢水女神的「遊女」「漢女」,都是寄情的對象。曹植在《洛神賦》中,將「漢濱遊女」「南湘二妃」與他心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宓妃,相提並論。

漢中中間是漢中平原,四周是崇山峻岭。

與成都平原相同,四周山川之固。

適合關起門來過日子。兩個大平原,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秦蜀咽喉。拿下漢中,退可保蜀地,進可蠶食雍涼。

對南北政權分合影響重大。

得漢中,南北一體。

失漢中,南北對峙。

關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門戶和緩衝地,南北政權的樞紐重要銜接帶。漢中為南方政權所控制時,雙方往往以秦嶺為界做為攻防天險;為北方政權所控制時,南方只能憑大巴山防禦。

東西延伸。西出甘肅,東貫湖北,聯通長江流域。

東西橫貫,比較順暢、開闊;向南北,要翻越秦巴高山。

「得隴望蜀」。隴西地勢高於關中、巴蜀,下攻二地較易。

漢水自古是溝通隴西、陝南與華中地區的水路。

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同學縱橫之術的蘇秦,在策劃「合縱」時,談到秦國自漢中、下漢水擊楚國郢鄢之地的便利:「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素有「千裡漢水黃金道」之稱。

「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漢中之險,在於聯結成都、雒城(廣漢)、劍閣等地,形成首尾相接的階梯級縱深防禦體系。三國之所以能「鼎立」,就是漢中與成都的連通。

商國與古蜀國的戰爭,多發生在漢中。

隨後,秦國與巴國、古蜀國,多次發生衝突和拉鋸戰。

春秋戰國時起,為了連通關中與成都平原,人們分別在跨越秦嶺、巴山的山谷中,鑿石架木,修築谷道,斷斷續續,修繕、建築……

前451年,楚國勢力北擴,置漢中郡(郡治在今安康)。

西守江關,以扼秦軍自三峽東出之路。

「漢中」之名,始見於史籍。

儘管位於漢水上遊,但「地名漂移」之稱,延用至今……

「南鄭之爭」,一場攸關雙方生死的重要戰爭。

措手不及。古蜀國靠劍門山區的葭萌關隘,暫時阻擋了秦軍南下。

古蜀王集結兵力反撲。

修築城牆,秦國重兵把守,史稱「秦左庶長城南鄭」。

十年後的前441年,付出巨大代價,古蜀國才將漢中艱難收復。

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南鄭反。」

秦國曾對漢水上遊一帶,有過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幾度佔領漢中,大都無功而返。

蜀國再次兇猛地反攻。

守城一方與攻城一方。

高大堅固的城牆,野外的軍營寨門、長短不同的刀槍、方圓不同的盾牌、戰場的高大樹木、雙方統帥的指揮所在,軍書捲軸在案。雙方武士,橫著稜口,下頜輪廓、顳弓線條分明,顯得氣氛凝重森嚴。雙方將領,臉形瘦削,眉弓突出、雙目圓瞪,眼輪匝肌誇張突出,表情肅穆深沉。詳實而精細,四川一收藏家一套保存完好的古蜀國玉兵陣器物,「記錄」了戰爭場面。

「無所不用其極」。

除疆場上金戈鐵馬的壯麗豪邁,也有草廬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詭詐奇謀。

戰場上,率軍將領不需披堅執銳,騎馬肉搏,但必須會運籌帷幄,排兵布陣。陣法運用,將領重要的基本技能。古蜀國的戰爭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軍事實踐、軍事理論都比較成熟。

蜀國重新奪回漢中,「蜀有褒漢之地」,劃沔中(漢水上遊)與葭萌地為苴國,建宗藩。

在《史記》中,司馬遷又記載:「蜀取我南鄭。」

又再次佔據優勢。秦國勢力退出秦嶺以南。

漢中南北有秦嶺、巴山兩個巨大屏障,成為掃視天下的障礙,視野和發展空間自然受限,難以達到大開大合、長驅直入的軍事效應。這,也決定了漢中的迴旋餘地有限,容納體量狹小。

獲勝的古蜀國,沉浸在驕傲中。10年大戰的消耗,不願再去冒險。收復漢中,並沒有作為戰略平臺,只當作不毛之地。根本沒有打算作為勝利的水陸「通道」,一鼓作氣殲滅鄰國秦人……

「遠交近攻」。開明一世、二世和三世都曾經騎著戰馬,帶著強大的軍隊與古蜀文明,手持劍鉞,通過強弓、硬弩和鋒利的青銅兵器,在古蜀國四面八方的邊境上衝鋒陷陣,為發現的「新大陸」前赴後繼,不斷拓展自己的疆土,不僅保有「褒斜前門」,越秦嶺,達到渭水平原,一直進逼到秦國都城……

「帝以會昌,神以建福」,頌詞不是偶然唱起。

「攻秦至雍」。開明二世「生保子帝」 。

保應作褒,即殷卜辭中的「缶」,地在漢中褒城。

開明三世「保子帝」,即以褒為名,陝南漢中盆地一帶,已全部入於古蜀國的北部版圖……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的紀實作品400餘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七: 「歌舞凌之」川劇起源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七 「歌舞凌之」川劇起源易旭東與時俱進。前1046年,古蜀文明再次跨出成都平原。在《蜀都賦》中,左思把成都之門,延伸到玉壘(四川汶川與茂縣交界的九頂山)、靈關(四川寶興、天全一帶)一帶,「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華陽國志》中,更是把成都描述得四至完備:北以漢中褒斜谷為前門,中間以玉壘山、峨眉山為城郭,西部以汶川、茂縣盆地為牧場,南部以雲南、貴州的南中地區作為苑囿,城前以岷江、渠江等為池沼。
  • 【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富裕古蜀國的頑強抵抗易旭東商湯建立新的政權,背後有伊尹的「指點」。伊尹的母親,居住在伊水之上的桑蠶奴隸。商紂王之前200年,王后「婦好」率軍徵討西方,把商朝的勢力,擴張到成都平原邊緣地區。遠徵,在甲骨文獻中的規模最大,全軍有1.3萬人。遇到富裕古蜀國的頑強抵抗。追隨夏桀部族、親近部族,如九夷之族、三苗等,四散。九夷之族,活動於今豫東、山東半島,裡面包括「古成都人」。
  • 【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⑨:以「中和之...
    (未完待續)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50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原創 易旭東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父親蘇洵成家之年,二伯父蘇渙27歲。 父親蘇洵發憤讀書時,27歲。 蘇軾出生時,母親27歲。 結髮之妻王弗離開人世時,年僅27歲。 似乎只是巧合。繼室王閏之,暱稱27娘。青神人王介的幼女,時年21歲。因為排行,家中暱稱27娘。
  • 【方志四川•書評】易旭東 ‖ 「草根教授」的「底層寫作...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會展+」:闊步邁向「國際會展之都」》《「智慧+」:開啟成都新經濟2.0時代》等,對「成都之變 」的性格與命運解構深刻、生動。「誠實記錄」和「經濟解讀」。強調實證、精緻分析與歷史文化上的解碼,不同於中國古典解經傳統的隱喻與微言大義等神秘主義方法。親身踐行,結論靠紮實的實證支撐、理論導引。超越歷史,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文化的盛筵...
    原創 王懷林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西康省政府大門(孫明經 攝)不用深入橫斷山的中心,僅從今天川藏線沿線,即可窺見歷史文化和古族群在此生長遷徙的斑斑足跡。早在張騫尚未鑿通西域、開闢西北絲綢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們就已開發了一條自四川成都至滇池沿岸,經大理、保山、騰衝進入緬甸,遠達印度的「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稱)。
  • 【方志四川•巴蜀文化】餘靜寒 ‖ 巴蜀尋仙文化溯源
    5月24日,四川省圖書館邀請到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做客《巴蜀講壇》,以「巴蜀文脈的歷史發展」為主題,展開了巴蜀仙源文化的探秘之旅。譚繼和(圖片來源:四川省圖書館)獨特的地理環境滋養出了巴蜀的仙源文化。「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今天不少去峨眉山的遊客是被李白這句詩「種草」的。在另一首詩中,李白大筆一揮,「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郫都區中心城區郫都區位於成都西部郫都區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古稱「郫邑」距今2800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歷史上的郫縣一定是天府之國的富庶之地郫都區和溫江是四川僅有的兩個全域都是平原的縣(區)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將岷江水引入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成就了天府之國更成就了郫都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易旭東‖從「駟馬橋」到「靈關古道」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歷史上「揚馬」並稱,「馬」便是比揚雄年代略早,一直被揚雄模仿的「前輩」司馬相如。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司馬相如毫無爭議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 賈雪楓 ‖ 四川荔枝栽培的文獻與文物實證
    荔枝產地既少,產量又低,自古及今向來號稱「果中之王」。我國具備荔枝生長條件的地區不多,四川是荔枝栽種的北界。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根據歷史和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 現在高2℃ 左右。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肖水泉 ‖ 提著詩詞逛成都
    原創 肖水泉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確實如此,成都自古便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不少到過成都的文學大家、知名人物,都對成都讚賞有加,這裡的美食、美景、美女,讓人流連忘返;這裡的悠閒、樂觀、寧靜、繁華又灑脫,讓人戀戀不捨,不想離去。特別是現在,我們還可以透過古人的詩詞,去閒逛千年前的成都,去發現即便在沒有網絡的年代,成都也紅得發紫的秘密。
  • 【方志四川•資治】馬聯松 ‖ 地域文化引領成德同城化的建議(下)
    原創 馬聯松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都文殊院(圖片來自網絡)德陽萬佛寺(圖片來自網絡) (八)成德移民文化。成都、德陽自古以來就是移民地區,最早移民是古羌人從西部山區移民成都平原,建立三星堆古蜀王國。秦滅巴蜀關中移民,據《華陽國志》卷三「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秦統一六國後繼續移民巴蜀。劉秀滅成漢又有一批關中人口遷入蜀郡。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紙幣是如何誕生的?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紙幣是如何誕生的?,作者成都方志 成都方志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益州交子是在成都何處製造、用什麼紙質製造的呢?元代人費著在《楮幣譜》裡說:楮幣「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後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淨眾寺之旁,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始創抄紙場於寺之旁,遣官治其中。抄匠二一人,雜役三十人。」這段文字十分珍貴。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但20餘年來,我與在四川境內的湖廣移民和客家人卻有著一些非同尋常的故事。涼秋知我意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在天府之國的四川成都從事 川籍文化名人研究的我,頗重視海內外的人文信息和研究方法。例如:比較研究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還有系統論思想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風景美 人情美 生活...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秦九韶:數學先驅,領先世界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星朱豔林 秦九韶(1208—1268),字道古,祖籍魯郡(今河南省範縣),出生於普州(今資陽市安嶽縣),南宋著名數學家,精研星象、音律、算術、營造之學,所著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查閱客家移民資料,發現客家移民後代在重慶市榮昌區的盤龍鎮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最多,兩地都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人志遠好動,自東晉「五胡之亂」始,歷經五次大遷徙,成就過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胡為民 ‖ 陸遊在榮州70天(五)
    原創 胡為民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楊氏走後不久,陸遊有一次又來成都公幹,他來到與楊氏初次相見的「驛館」,想到酷似表妹的佳人如同人間蒸發,於是寫下一首詩記錄自己的心情。閒坊古驛掩朱扉,又憩空堂綻客衣。遶庭數竹饒新筍,解帶量松長舊圍。九萬裡中鯤自化,一千年外鶴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