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成都「老市長」趙抃
易旭東
9 以「中和之政」為圭臬
脫離京都的是非之地。
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資政殿學士趙抃罷為杭州知州。
第二次在家鄉浙江任職,二度治杭。
「杭故多盜,聞抃性寬,細民益為盜」。
他,為政素來寬厚,寬嚴相濟、雷厲風行,嚴厲打擊為盜者。
告誡年輕人去惡從善,習好行正,一時民風轉佳。
杭州境內太平了。
短短半年後,又接到遠徙青州的聖旨。
與新知州沈立交割完畢,熙寧四年(1071年)三月,赴青州(今山東青州)任。
青州古城(圖片來自網絡)
曾鞏為越州通判,向以趙抃為政事之師,作《送趙資政》,表達由衷欽佩、期望。
保民追呂尚,分土繼逢公。
淄水穆幢碧,牛山駐旆紅。
魚鹽方軻集,綺繡萬箱叢。
少憩驅千騎,行歸冠百工。
「呂尚」,齊太公姜尚,「逢公」,東漢時「天下共聞」的大賢逢萌,「淄水」「牛山」,都是齊魯的地名。以「追呂尚」「繼逢公」為言,寓有以呂尚、逢萌相比之意。
青州瀕海,「魚鹽」兩句,在言趙抃治理青州,必會給百姓帶來富庶,「少憩」兩句,預祝趙抃治青州有成、歸朝拜相,表達對趙抃的高度尊崇、殷切期盼。
差不多與趙抃到青州任所同時,曾鞏已到知齊州任。
兩人相知甚深,情好彌篤,經常書信探討為政之道。
夏天,曾鞏到任未久,給趙抃有兩篇復文。
《齊州答青州趙資政別紙啟》:「某昏愚不肖,蒙處以煩劇,不敢辭難,勉強即事。大懼不能免於悔咎,以為侍御者之辱,乃蒙以政術嚴簡見稱。蓋治煩不可以不簡,不可以不嚴,而要其所趣則未嘗不歸於慈恕。此非某之所自得,向者竊窺浙西之治,殆出於此,故心潛之日久矣。……伏惟明公,道德高深而器業閎遠,蓋明於此說舊矣,固不待末學之言。」
《齊州答青州趙資政別紙啟》:「……到郡之初,吏事紛紛,良亦可駭。……久仰吏師,竊其緒餘輒自試。數日以來,頗覺簡靜。若遂獲如此,實鄙劣之幸也。更冀愛憐,時賜教誨。」
兩篇復文中,曾鞏向趙抃謙恭地討教,讚頌之辭甚多。趙抃原文已不見諸史料,從曾鞏復文中,可窺「浙西之治」的業績、「治政當威嚴與寬恕相間,以收馭繁為簡之效」的為政思想。
見諸史料,趙抃有《寄酬齊州曾鞏學士二首》詩。
太守文章聳縉紳,兩湖風月助吟神。
訟庭無事玲齋樂,聊屈承明侍從人。
樂天當日詠東吳,一半勾留是此湖。
歷下莫將泉石戀,而今天子用真儒。
兩首七絕,高度肯定曾鞏文華、治理齊州,特別是大明湖的政績,清晰表達為政簡易、以訟庭無事為樂的執政理念,以及「用真儒」的選人用人路線。
「自乞補外」。十一月底,蘇軾到杭州,出任杭州通判,位置重要。
並未貶官,卻「孤危可知」。
趙抃離任杭州,由王安石選中的幹吏能臣沈立接替,受各方關注。
謹慎行事。沈立、蘇軾在實施「變法」過程中,儘量減少流弊。
相處融洽。通判和知州,短暫的磨合後,配合默契。
次年三月,蘇軾遊覽寶成寺,見有趙抃的題詩,靈感突發。
寫一詩《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春風小院初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應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說與春風知。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裡。」
趙抃曾任參知政事(副相),蘇軾尊稱為「趙倅」(副職)。
「應問使君何處去」,不僅問離開杭州到哪裡去,還含對趙抃的懷念。都因執政理念不同,先後被調到杭州。「前度劉郎在千裡」,引用唐代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遭貶謫的典故。
個中心曲。與趙抃「同病相憐」。
專家學者歷來認為,趙抃屬於「保守派」。
還原歷史。他,向以「中和之政」為圭臬,屬於「變法」的積極參與者、穩健派,與曾公亮、富弼、唐介明顯不同。一面,從「民本思想」出發,特別反對「青苗法」;一面,從忠君思想、維護「變法」班子團結出發,不得不居中斡旋,常常受到來自「改革派」與「保守派」兩方的攻擊,身處「兩難」境地,「苦」不堪言。
首先建議宋仁宗改革,實行鹽業國家專營。
稱王安石是相才,第一個支持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中推出的「保甲法」,與趙抃任睦州知州推行的「保長制」類似。
在成都府路,支持推行「募役法」。
利州路轉運使李瑜,將本路役錢「欲定四十萬」。
提舉常平鮮于侁,「以利路民貧,定二十萬,而與瑜議不合。各具奏以聞」。
鮮于侁的主張得到王安石宋的肯定,升任轉運副使。李瑜被罷官。
新繁(今新都區新繁鎮)主簿、蘇軾、蘇轍的表弟的程之邵贊成「募役法」,但反對「一刀切」:「此法乃成周均力遺意,當各以一邑之力供一邑之役,豈宜以此邑助他邑哉?」
「役法初行,成都路為最詳,之邵力也」。
「奏留之」。趙抃是支持者、讚賞者,奏請留用。
王安石調程之邵入朝廷任三司磨勘官,職掌對考績後升降不當者的查核,後跟隨三司度支副使蹇周輔巡視江、嶺鹽務,回到朝廷後,就被任命為廣東轉運判官。
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趙抃在青州任上,詔命「擢大資政、知成都府」。
張先作《沁園春•寄都城趙閱道》
心膂良臣,帷幄元勳,左右萬幾。
暫武林分閫,東南外翰,錦衣鄉社,未滿瓜時。
易鎮梧臺,宣條期歲,又西指夷橋千騎移。
珠灘上,喜甘棠翠蔭,依舊春暉。
須知。系國安危。料節召、還趨浴鳳池。
且代工施化,持鈞播澤,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書名,赤松遊道,飆馭雲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鶴,相望東歸。
「都城」「成都」之錯訛、顛倒。
《沁園春》格調,宋詞的第一首詞作。
上闋,稱讚趙抃是朝廷信得過的輔助良臣,兢兢業業地處理朝政的功績元勳。為國事公務繁忙,不辭辛勞奔波後任成都知府,盡心盡力,深得百姓愛戴,就連蜀地珠灘上的甘棠也翠綠如茵,春意盎然,寓意著清正廉明。
下闋,讚嘆心繫社稷安危,使者持節宣召,再次回到京城輔佐君王,實施教化,恩播天下。期待來日一起讀書,猶如駕神車去仙界遨遊,湖山秀美,猿啼鶴唳,盼望著知己早日歸來。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張先比趙抃大18歲,談詩論文的忘年交。
時常和蘇軾、蔡襄、鄭獬、李常、梅堯臣等名家名士等山郊遊,吟唱往還。
按照趙抃一向輕車簡從、琴鶴相隨的作風,沒有迎來送往的熱鬧場面。
曾鞏有七律一首《送趙資政》相贈。
鎮撫西南眾望傾,玉書天上掇持衡。
春風不覺岷山遠,和氣還從錦水生。
學舍卻尋餘教在,棠郊應喜舊陰成。
歸來促召調爐冶,莫為兒童竹馬迎。
「岷山」「錦水」皆蜀中地名;「持衡」指執掌大權。
第四次入蜀,再赴成都。
兩次經水路沿長江而上,兩次走陸路過蜀道。
仍然「匹馬入蜀」,隨身只帶「一琴一鶴」。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50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前期回顧
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①:做官要像江水保持清白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②:鮮明樹起勤政廉政標杆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③:生命最後一次返川離川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④:一琴一鶴自隨匹馬入蜀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⑤:開啟「平民化」教育時代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⑥:「鐵面御史」威震海內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⑦:「三廉修身」惠政蜀都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⑧:與蘇軾成「莫逆之交」方志四川微店 二維碼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⑨:以「中和之政」為圭臬》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