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官察室 ,作者鄭深宇
官察室
這裡是《廉政瞭望》打造的時政新媒體品牌。在這裡,讀懂政治。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鐵面御史李漱芳
鄭深宇
渠縣文風興盛,出過包括李漱芳在內的95名進士(圖為渠縣文廟)
清乾隆年間,四川渠縣人李漱芳因「參奏當時權要,言人所不敢言」,有「鐵面御史」之稱。
李漱芳原名李清芳,其父希望他像蘭草一樣「奕奕清芳」,成為正直高雅的君子。
從四川盆地到華北平原,李清芳學優登仕,一氣呵成。在母親去世後,他承擔起照顧幼弟的擔子,一邊「包裹布與巾,中夜再三起;鄰媼乞乳盡,軟嚼糜粥飼」,一邊「背燈究經史」,過了6年「放聲口若鉗,回顧淚漬紙」的日子。在這6年間,他先後通過府試、鄉試、會試、殿試,以24歲的年紀進士及第,踏入仕途。
高山大河阻擋不住李清芳的進取之路,渠縣的一介布衣,轉眼已是六部京官。但進京後不久,李清芳就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北京也有個李清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清芳入京為官。很快,戶部主事李清芳就發現「京官有與同名者」。萬萬沒想到,時任兵部侍郎也叫李清芳。
乾隆帝(圖片來自網絡)
「老李」比「小李」年長30多歲。當福建人「老李」以新科進士身份入翰林院學習時,四川人「小李」才剛剛學會走路。「老李」不僅年齡大、資歷老,身上還有幾個獨特的標籤。
一是「學二代」。福建安溪李氏是資深的書香門第,父子兄弟皆為「考霸」「學神」,百年內曾出現過「四世十進士七翰林」的科舉盛況。二是「官三代」。「老李」的叔祖父李光地曾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父親李鍾僑出身翰林院編修,哥哥李清時曾任山東巡撫,可以稱得上「世代簪纓」。三是「剛直御史」。「老李」先後做過廣東道監察御史和兵科、刑科給事中,雖因冒犯皇帝被多次「嚴加申飭」,但始終剛正直言,凡有關國計民生之事「無不奏陳」,比如他建議放寬奉天海禁等,奏摺一上,即被採納推行。
出於對前輩的尊重,初涉廟堂的「小李」當年就「呈部改漱芳」。
李漱芳「學優才贍,崇尚氣節」,在戶部任職不到一年,就被任命為河南道監察御史。
直言敢諫的「老李」對李漱芳影響非常大。「御史之設,所以防壅弊,必取特立獨行、無所依傍者」,對照著「老李」的話,「小李」特別注意慎獨慎友。他「在京都時,耿介自處,不妄交一人。除上朝預班,入部辦事外,即閉門靜坐,貌若高僧」。
鐵面御史的「厲害」
福隆安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權臣,富察皇后的親侄兒,乾隆帝的四女婿,年紀輕輕就做到工部尚書一職。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他手下的人也越來越放肆,一個名叫欒大(一作藍大)的家奴倚仗著主人的權勢,經常「招徠無賴輩,肆行市衢間」。一天晚上,欒大和朋友們照例在金陵樓喝酒,不知何故竟互相扭打起來,鬧得滿城風雨。巡城御史永明和陳憬知道後,因畏懼福隆安的勢力,既不制止,也不上報。專管治安的巡城御史尚且如此敷衍,其餘官員就更不敢吱聲了,一時之間,城內「無人敢過而問者」。
福隆安(圖片來自網絡)
碰巧的是,李漱芳當晚「巡視中城」,親眼見到欒大鬧事、官員袖手的一幕。他當即下令將欒大抓捕,取證審判後,上了一道彈劾奏章,如實報告了欒大的劣跡,並指出這種仗勢欺人的風氣如果日益滋長,將「貽累於椒房(皇后),其攸關甚巨」,必須對欒大嚴肅處理。巡城御史徇顧私情,更該受罰。福隆安「以忠謹傳家」卻沒有管好家奴,亦難辭咎。
史書記載,乾隆帝看完奏摺後硃批「所奏甚是」,立刻召見李漱芳,當面稱讚他「據實參劾,甚屬可嘉」,並提拔他擔任工科給事中——直接監督福隆安主管的部門。此案的處理結果是:欒大交付「刑部從重治罪」,兩名巡城御史「嚴加議處」,福隆安被點名「明白回奏」並罰俸為誡。
經此一事,李漱芳聲震京門。同時,以福隆安為代表的名公巨卿知道了「鐵面御史」的厲害,開始管教門人家丁,權臣家奴的驕橫風氣明顯收斂。
直言惹來「穿小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東壽張縣王倫打著「清水教」的旗號起義。聚集的農民軍一路攻佔壽張、臨清等地,不僅打砸縣衙,還控制了臨清境內的運河,阻斷漕運。消息從山東傳到北京,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眾說紛紜之際,李漱芳默默遞上了奏摺。
他直言農民聚眾滋事是饑寒所迫,「雖曰奸民」,實則是「無告之饑民」。因為那年山東「雨澤稀少,麥收歉薄」,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不如實上報收成情況。而督撫官員不知災情,反而額外增加賦稅,才導致了「不法之徒乘機起釁」。
他還說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主張要平定起義,必須先安撫饑民,建議乾隆帝停止徵剿,儘快查清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再「寬其徭役,給其耔種,俾得豫為來春之計」。
李漱芳掌握的情況基本客觀,但卻惹惱了乾隆帝。他看完奏疏,也是當場就回復了意見,只是這次的意見與上次截然相反。
「李漱芳所奏一折實大不是!」
皇帝的關注點根本不在「是否饑民」上,只要「聚眾叛逆,劫庫殺官」,就屬於謀逆,對這種行為必須嚴懲。他嚴重懷疑李漱芳和自己不是一條心,有沽名釣譽的不良意圖,不然怎會「置順逆大義於不問」,一心為叛逆者辯護?
奏摺觸犯「龍顏」的第二處,在於捅破了饑荒嚴重、官吏推諉的窗戶紙,刺破了乾隆帝的「盛世夢」。
「若果歉收,各村莊何從得有糧食,以供賊攫掠?」
「若系災民,豈有見倉糧不取之理?」
「若地方官諱匿災傷,又豈肯請發倉米?」
乾隆帝連發三問,似乎是在論證王倫一夥是奸民非饑民,指責李漱芳不該誇大災情。但說到底,他是在倔強地維護「盛世明君」的尊嚴。
為此,他專門派人帶著李漱芳到盧溝橋等京郊城鎮實地查看,結果發現「無流民」。起義平定後,又命令李漱芳到審訊俘虜的現場「旁視」,結果沒有一人承認是饑寒所迫,問到收成時都說「秋收尚及半」。
乾隆帝對調查結果和證人口供很滿意,王倫起義純屬邪教圖謀,清朝的統治絕無問題。他開始思考要如何處置李漱芳。「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是乾隆帝慣用的招數,他一面指出李漱芳「代奸民解說,心術不可問」,必須撤去諫官之職;一面又抬出聖人的「恕道」,網開一面將他降為禮部主事。
李漱芳因直言被貶,在清廷也引起不小震動,很長一段時間「無人敢言事」。
實際上,乾隆帝的惱怒並未輕易消除。4年後,李漱芳因工作出色,吏部尚書永貴保舉他晉升員外郎。但乾隆帝不但駁回永貴的推薦,還責備他「擅專邀譽,涉明季黨援朋比之習」,將其「削職奪花翎」。又過了幾年,李漱芳才升任該職。
接連經歷家人去世後,在京沉浮近30年的李漱芳決定辭官回家。當船隻慢慢靠近渠江碼頭時,父老鄉親們站了好幾排,爭先恐後地想看看這位「直聲播中外」的家鄉名人。
走上碼頭的李漱芳,舉止謙恭,一點都沒有朝臣的架子。老鄉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鄉先生」。令大家吃驚的是,船上搬下一個又一個大箱子,打開一看,沒有金銀錢財,全是新書。原來,李漱芳考慮到川蜀多人才,但「經籍半殘闕,後生失宗仰」,所以希望培養家鄉人的好學之風,教育後輩兒孫不貪不腐、清廉剛正。
「尚聞歸蜀日,無那隕星何。」回川才幾個月,李漱芳就一病不起,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去世,年僅52歲。據說,當地官員和其好友都做了同樣一個夢,夢到李漱芳被「彩仗旗幟」接走,成為當地城隍,護佑全縣平安。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官察室
作者:鄭深宇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物】鄭深宇 ‖ 鐵面御史李漱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