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亭臺樓榭屋簷。
等來了無數歸人,又送走了無數的匆匆過客。
蘇繡,綢緞上的江南故事,承載了江南的溫婉柔美。
古時,蘇州、常州等地,蘇繡是姑娘家的必修課。每逢姑娘談婚論嫁,婆家總要先向媒人求取姑娘的繡品,從繡品的圖案針腳就能判斷未來媳婦是否靈巧和賢淑。
蘇繡在當時成為了衡量一個姑娘賢淑內秀的標準。
中國四大名繡
蘇繡是我國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是我國四大名繡之首,是蘇州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它發源於蘇州吳縣,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在清代時,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蘇繡的歷史
蘇繡究竟起始於何時,以無從考證,我們只能從有限的史料中發現一些端倪。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吳國(我們常說的東吳)已將蘇繡用於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嶽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宋朝
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元朝
明朝
據史記載,明朝時因唐寅、沈周等畫家的出現,刺繡開始結合繪畫作品製作。自此,刺繡在針法、色彩圖案方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
清朝
光緒年間,蘇州出了一位有名的刺繡大師——沈壽(1874---1921年,出生於蘇州吳縣)。沈壽原名沈雲芝,七歲時開始到木瀆「虹飲山房」外婆家生活,跟隨姐姐沈立學習繡藝。八歲時繡成第一幅作品《鸚鵡圖》,十二歲時繡成《秋雨月上圖》,十五歲就以繡藝聞名姑蘇,被譽為「神童」。1894年,沈壽與紹興畫家餘覺結婚。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沈壽與姐姐沈立,學生餘靜芬等人繡成《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兩幅壽屏,進獻給慈禧,老佛爺看後非常開心,親自書寫了「福」,「壽」二字賜給餘沈夫婦,得到慈禧賜字後改名沈壽。
此時朝廷設立女子繡工科,沈壽成為總教習,餘覺是外事總辦。後餘沈夫婦又到日本考察美術學校教學,回國後,開始嘗試以西洋版畫及攝影圖片為繡稿,開創「仿真繡」新技藝。
1906年,沈壽用「仿真繡」技藝繡制了我國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繡作品《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榮獲一等獎。
1914年,沈壽接受張謇的邀請,去南通任女工傳習所所長,為南通培養繡女150多人。次年二月,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穌像」又在美國舊金山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聲名遠播,被譽為「繡聖」。
民國時期
縱觀蘇繡的發展史,萌芽於三國,發展與宋元,鼎盛於明清,但在民國初年仍舊餘勢不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繡娘楊守玉獨創「亂針繡」,吸收西洋油畫技巧,用傳統蘇繡來表現油畫的特點,此時有「藏金不如藏秀」這一說。「亂針繡」可謂近代蘇繡的最後一次高潮,一幅幅作品遠渡重洋,被西方博物館購進。
2006年5月20號,蘇州刺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繡在當代
隨著時代的進步,蘇繡也在與時俱進。蘇繡藝人們將傳統的刺繡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將刺繡圖案以點的形式出現在衣服的門襟、袖口、裙擺等區域。傳統金屬首飾領域,也滲透蘇繡元素。如,蘇繡耳環、手鍊等。受到了無數蘇繡愛好者的追捧。
中國設計師熊英
巴黎Heaven Gaia S/S 2017、2018中國風大秀
初見西施
亭亭玉立,傲立池畔
初見(西施)系列運用蘇繡工藝,水墨韻染,創意立裁的手法,打造含蓄優雅的定製系列,均採用荷,鶴等元素,取意"和美"之意,卻又與雲紗秀荷服不大相同。「亭亭玉荷,悠含昨夜清露」東方意韻用創意立裁的手法拼接,把清麗女子風韻擬成花,服飾意境擬成葉,更加能體現出女性的優雅含蓄。此系列的服裝更是別出心裁,採用了藝術潑墨的印染手法,並將定製中式圓型圖騰與西式浪漫蕾絲工藝融合,在墨染黑蘭中體現出別樣的知性與性感。
醉夢貴妃
水袖丹衣,秀而不媚
醉夢貴妃系列運用蘇繡工藝,這一系列的服裝採用了中國古代宮廷的明黃色調,配以與牡丹菊花等華貴花卉,在絲光錦緞上,用明度肌理不一的各色棉花絲線進行立體栽絨絲帶刺繡,高低疏密色彩規律有序。面料局部窗鏡式鏤空拼接絲紗,並在加局部勾金等手法,如同燙金的視覺效果。人體在窗鏡鏤空中閃現,花卉與貴妃遊春圖更是懸浮於窗鏡之上,絲光錦緞融合歐式的廓形與貴族塔夫領型,再穿插各色刺繡,輕易呈現出東方大唐的色調與華麗感。
相思昭君
琵琶遮面,情意相思
相思昭君系列運用蘇繡工藝,這一系列服裝以紅白絲紗配以輕飄絲絨,黑色為主料,白銀刺繡配以琵琶圖騰,在衣身上展現出鮮明的對比。古色系湘妃紅碰撞上素雅系雪花白,再通過絲毛等輕飄面輔料,加以琵琶掛飾與此景結合,無不體現出昭君的俊美麗質與絕世才貌。
蘇繡的分類
蘇繡注重運針變化,截止目前:
按觀感分可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兩類。
針法至近代可分為:亂針繡與平繡兩大類。
單面繡
單面繡又名一面光,是在一塊蘇繡底料上,繡出單面圖像。單面繡的特點是做工精 致,由於價格適中,性價比非常之高,因此相對於雙面繡比較,更受大眾喜愛,市場佔有率極高。
雙面繡
雙面繡又名兩面光,分為普通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雙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
亂針繡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是近代刺繡藝術家楊守玉於20世紀30年代在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授教時始創。亂針繡已成為蘇繡的主要繡種之一。
平繡
平針繡相對亂針繡來講,線條的排列比較整齊,起針和落針都非常有規律,用這種針法繡出的作品較為平整,在繡制植物尤其是花類時較為常見。
蘇繡的製作
蘇繡是一種「慢又」的藝術,它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它的針法精細,一根絲線可以劈成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四十分之一。它的線色有千種以上,每種顏色從淺到深有十多種之分,一件作品有時多達使用了三四百種顏色。因此,一副小幅作品就要花費3至5個月來創作,中等作品需要一年,大幅的作品甚至需要兩三年並由多人合力創作完成。
平:繡面平展;
齊:圖案邊緣齊整;
細:用針細巧,繡線精
密: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
和:設色適宜;
順:絲理圓轉自如;
光:光彩奪目,色澤鮮明;
勻: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
預備階段
首先要將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準備好,材料有底稿、底料、花線、綁線、連綁線、膠皮線;工具有繃框、站架、手扶板、剪刀、羊毛針、繡花針、捲尺。
工藝流程
一、設計(選稿)
繡稿的來源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專為刺繡創作出適合刺繡的畫稿;另一種是選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照片等,也是刺繡的藍本。
二、上繃
將刺繡底料固定到刺繡專用繃架上,使繃面緯向平服。
三、配線
按照繡稿的色彩挑選所需的色線。
四、劈絲
蘇繡劈絲要注重合理用線和絲理的變化,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劈線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和質感。
六、刺繡
根據繡稿要求用最恰當的、最適合的色線進行刺繡。
七、裝裱
刺繡作品需經過裝裱,使繡面平整服帖,有利于欣賞和傳世。
小貼士之如何分辨機繡和手繡
1、手繡蘇繡帶有蠶絲自然細膩的光澤,而機繡就是死板的化纖材質的繡線,手感較硬,光澤生澀不自然。
2、蘇繡畫面中的一個筆畫的形成變化著多種規格的粗度,甚至最細可以達到一毛,倆毛;機繡用線因工藝原因,不能斷線,一根線走完全程,造型呆板。
蘇繡,這門古老的手藝,在時光的長河中靜靜的流淌著。它在一代又一代繡娘上下飛舞的手中傳承著。而這些悠深的古城小巷、雅致的古典園林、俏皮的波斯貓、嬌豔的牡丹花,也隨著蘇繡作品從蘇州走向世界,從現在走向未來。
(本文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傳世」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傳世」
歡迎踴躍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裡行間的相逢,也是一種緣分
—聲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圖片源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