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心理系列之八: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柏拉圖相信靈魂,他認為人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代表著理性,胸代表著意志,而腹則代表著欲望,但他們必須有美德駕馭,因為美德會把理性轉換成智慧,把意志轉換成勇氣,把欲望轉換成自製,我們首先要學會自製,接下來要具備勇氣,從而擁有智慧。
用現代的語言講,柏拉圖所說的駕馭一切的美德指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正如我們經常聽到的貴族精神、騎士精神、英雄主義、基督教的救贖精神,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這類電影,都充斥著基督教拯救的精神,我喜歡看《亮劍》,最吸引我的就是李雲龍的那種有敵無我的亮劍精神。
國家精神、民族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企業精神,只是許多企業的精神就是不擇手段的賺錢。一個沒有國家精神的國家就像是一盤散沙,一個沒有戰鬥精神的軍隊就像是一群綿羊,一個沒有企業精神的企業就像是一臺冰冷的機器,一個沒有自我精神的人就像是一臺糞便製造機,精神力量可以統籌我們的理性、意志和欲望,可以轉化普通人的一般心理模式,使之變得更加強大並做出超越自我的行為。
就像此次疫情中前去救援的那些醫生、軍人、護士,那些戰鬥在一線的人,他們不會恐懼嗎?他們不會焦慮嗎?他們沒有壓力嗎?只是他們還有奉獻精神、還有犧牲精神。多少企業的員工都在抱怨壓力大,社會上的強迫症、妄想症、抑鬱症、躁狂症的患者越來越多,難道真的是因為現今的社會生存不易嗎?
一個員工,哪怕是有一些為了家人能過得更好的奉獻精神,也會在工作中展現出自己積極的一面,精神猶如一個人的魂魄,能夠讓人發揮更加強大的力量,能夠為我們的人生賦予不同的意義並掃除人性的卑劣,猶如太陽升起能夠掃掉陰霾一般掃掉負面的東西。
柏拉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包括統治者、戰士和工匠,這就是他口中的理想國,它是一種種姓制度,在現今的大多數國家都已消亡,只有在印度還存在,也就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非同一種性之間是不能通婚的,記得小時候看印度電影《流浪者》,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講的: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如果這個世界是這樣話,那人也不用努力奮鬥了,安於現狀就行了。
理想國的構想源自於柏拉圖的思維局限在了當時的那個時代,想要建立一個烏託邦式的國家,早期的人類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人們為了防止他人的掠奪,相約聚集在一起,在尋求安全感的驅使下,逐漸形成了城邦,相鄰的城邦在戰爭中合併,才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柏拉圖所處的年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職業的細分也沒有現在這麼複雜,所以他把人的角色分成了統治者、戰士和工匠。柏拉圖的經歷和孔子有些像,孔子稍早,柏拉圖稍晚一些,他們都生活在國與國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的年代,他們都主張人的德行非常重要,他們都終其一生推廣自己的思想,同時他們在世時都懷才不遇。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從小到大所學所做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是為了扮演好未來的社會角色,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最起碼也要能夠做到自己養活自己,不然所學的一切都會慢慢的失去意義。
現代人的社會屬性是多變的,在未來,一個人做一個工作做一輩子這樣的事情,可能會很少見,一生中換四到五個工作都將是正常現象,所以現代人會過得越來越複雜,不會像古人那麼簡單,可以靠一種技能、一種角色活一輩子。
角色扮演能力的培養是在小時候所形成的,當你的孩子開始在意周圍人對他的看法時,也就是他角色自我出現的時候,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旦定型,後面就不好改了,我們可以通過情景劇,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故事,利用故事並在全家互動演出的練習中逐步提升孩子的演繹性,同時還要提升孩子講故事的能力,要講的繪聲繪色,要有肢體模仿和肢體語言。
我們可以從模仿入手,所以父母也需要會演繹並在演繹的過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還要讓孩子在演繹的過程中不斷的切換各種角色,要多看一些繪本,還有就是父母所講的精彩的床頭故事,這些方式都有利於孩子角色自我的發展,這就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其實一生中多演一些角色又有什麼不好呢?如果一生中只演一種角色那會多無聊啊,誰也不會在自己的一生中只看一種類型的電影吧。
最後奉上一段柏拉圖對於愛情的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示:讓你所愛的人來改變你吧,真正的愛是仰慕,而另一半的身上有你缺乏的品質,我們需要通過彼此間的親密相處,使你也可以具備那些你所缺乏的品質,這樣可以激發出你全部的潛力,夫妻二人相互之間應該致力於彼此的成長,並且忍受如暴風雨般的旅程,這需要其中一方誘導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