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精神是角色的催化劑

2020-12-23 柴巍老師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八: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柏拉圖相信靈魂,他認為人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代表著理性,胸代表著意志,而腹則代表著欲望,但他們必須有美德駕馭,因為美德會把理性轉換成智慧,把意志轉換成勇氣,把欲望轉換成自製,我們首先要學會自製,接下來要具備勇氣,從而擁有智慧。

用現代的語言講,柏拉圖所說的駕馭一切的美德指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正如我們經常聽到的貴族精神、騎士精神、英雄主義、基督教的救贖精神,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這類電影,都充斥著基督教拯救的精神,我喜歡看《亮劍》,最吸引我的就是李雲龍的那種有敵無我的亮劍精神。

國家精神、民族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企業精神,只是許多企業的精神就是不擇手段的賺錢。一個沒有國家精神的國家就像是一盤散沙,一個沒有戰鬥精神的軍隊就像是一群綿羊,一個沒有企業精神的企業就像是一臺冰冷的機器,一個沒有自我精神的人就像是一臺糞便製造機,精神力量可以統籌我們的理性、意志和欲望,可以轉化普通人的一般心理模式,使之變得更加強大並做出超越自我的行為。

就像此次疫情中前去救援的那些醫生、軍人、護士,那些戰鬥在一線的人,他們不會恐懼嗎?他們不會焦慮嗎?他們沒有壓力嗎?只是他們還有奉獻精神、還有犧牲精神。多少企業的員工都在抱怨壓力大,社會上的強迫症、妄想症、抑鬱症、躁狂症的患者越來越多,難道真的是因為現今的社會生存不易嗎?

一個員工,哪怕是有一些為了家人能過得更好的奉獻精神,也會在工作中展現出自己積極的一面,精神猶如一個人的魂魄,能夠讓人發揮更加強大的力量,能夠為我們的人生賦予不同的意義並掃除人性的卑劣,猶如太陽升起能夠掃掉陰霾一般掃掉負面的東西。

柏拉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包括統治者、戰士和工匠,這就是他口中的理想國,它是一種種姓制度,在現今的大多數國家都已消亡,只有在印度還存在,也就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非同一種性之間是不能通婚的,記得小時候看印度電影《流浪者》,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講的: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如果這個世界是這樣話,那人也不用努力奮鬥了,安於現狀就行了。

理想國的構想源自於柏拉圖的思維局限在了當時的那個時代,想要建立一個烏託邦式的國家,早期的人類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人們為了防止他人的掠奪,相約聚集在一起,在尋求安全感的驅使下,逐漸形成了城邦,相鄰的城邦在戰爭中合併,才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柏拉圖所處的年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職業的細分也沒有現在這麼複雜,所以他把人的角色分成了統治者、戰士和工匠。柏拉圖的經歷和孔子有些像,孔子稍早,柏拉圖稍晚一些,他們都生活在國與國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的年代,他們都主張人的德行非常重要,他們都終其一生推廣自己的思想,同時他們在世時都懷才不遇。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從小到大所學所做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是為了扮演好未來的社會角色,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最起碼也要能夠做到自己養活自己,不然所學的一切都會慢慢的失去意義。

現代人的社會屬性是多變的,在未來,一個人做一個工作做一輩子這樣的事情,可能會很少見,一生中換四到五個工作都將是正常現象,所以現代人會過得越來越複雜,不會像古人那麼簡單,可以靠一種技能、一種角色活一輩子。

角色扮演能力的培養是在小時候所形成的,當你的孩子開始在意周圍人對他的看法時,也就是他角色自我出現的時候,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旦定型,後面就不好改了,我們可以通過情景劇,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故事,利用故事並在全家互動演出的練習中逐步提升孩子的演繹性,同時還要提升孩子講故事的能力,要講的繪聲繪色,要有肢體模仿和肢體語言。

我們可以從模仿入手,所以父母也需要會演繹並在演繹的過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還要讓孩子在演繹的過程中不斷的切換各種角色,要多看一些繪本,還有就是父母所講的精彩的床頭故事,這些方式都有利於孩子角色自我的發展,這就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其實一生中多演一些角色又有什麼不好呢?如果一生中只演一種角色那會多無聊啊,誰也不會在自己的一生中只看一種類型的電影吧。

最後奉上一段柏拉圖對於愛情的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示:讓你所愛的人來改變你吧,真正的愛是仰慕,而另一半的身上有你缺乏的品質,我們需要通過彼此間的親密相處,使你也可以具備那些你所缺乏的品質,這樣可以激發出你全部的潛力,夫妻二人相互之間應該致力於彼此的成長,並且忍受如暴風雨般的旅程,這需要其中一方誘導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柏拉圖式愛情(精神愛情)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精神戀愛:柏拉圖式愛情,也稱為精神戀愛,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愛情,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柏拉圖式愛情根植於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傳統和同性戀愛風尚。哲學界對愛情的定義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責任、義務等等這些充滿人類理性光芒的社會化的衍生物。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 走進柏拉圖:了解「柏拉圖式」
    古希臘有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作為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某種程度上他在希臘三賢之中扮演者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當我們追溯古希臘的文化時,柏拉圖註定是一個無法不提及的重要性人物,縱觀柏拉圖的一生,他不僅與哲學有關,也和戀愛有關聯。譬如現在人們經常提及的「柏拉圖式戀愛」,那麼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愛情觀是怎樣的呢?
  • 柏拉圖式愛情——是精神戀愛,還是同性戀?
    說到「柏拉圖式愛情」,人們總是和「精神戀愛」畫上等號。15世紀時期,義大利哲學家馬爾西裡奧·費西羅(Marsilio Ficino)最早提出「柏拉圖式愛情」這一術語,並作了相應解釋:柏拉圖式愛情是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而後,這種說法被廣為流傳。
  • 先剛:柏拉圖式愛情是一座冰山,精神戀愛只是一角
    先剛說:「柏拉圖式愛情可以說是一座冰山,而精神戀愛只是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大多數人會將其與「精神戀愛」畫等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先剛在「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二十年系列講座」上指出,這個從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名詞流傳至今,人們對它的理解已經偏離了柏拉圖的本意。       先剛說:「柏拉圖式愛情可以說是一座冰山,而精神戀愛只是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部分。」
  • 何謂「柏拉圖式愛情?」
    這也不能說完全偏離了柏拉圖的本意,但是它太片面了,因為柏拉圖可是費盡了很多的論證、闡釋才達到了這個所謂的精神戀愛的結論。而且這個結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其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至少對於真正想要了解柏拉圖的人而言。
  •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希臘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是師生關係。柏拉圖曾師從蘇格拉底8年時間,直到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柏拉圖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自稱思想「助產婆」的蘇格拉底怎麼會直接告訴柏拉圖答案呢?
  • 何謂「柏拉圖式戀愛」
    眾所周知,「柏拉圖式戀愛」的另一個稱呼,就是「精神戀愛」,顧名思義,是指處於戀愛關係當中的兩個人,只停留在精神方面的欣賞和維持,而在實質方面卻沒有什麼進展。那麼,這種戀愛情況,怎麼會冠以「柏拉圖」之名呢?
  • 你了解柏拉圖愛情嗎,當今社會是否真實存在柏拉圖式愛情。
    並稱為「古希臘三賢」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三個人在哲學方面的造詣都很大。有一種戀人之間的關係叫做柏拉圖式戀愛不知道你是否聽過?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這種只追求精神上的戀愛在當今社會能存在多少?並不追求肉慾上的感情,而是以兩人公平的愛情觀去面對,在彼此眼中是彼此的完美對象,可這種真的存在嗎?
  • 精神戀愛?在這個時代,「柏拉圖式愛情」或許只是一個笑話
    在如今這個時代,你還會相信有那種只在乎精神的戀愛嗎?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人腦子有病,有人會覺得他們就是在裝。可我依舊是那句話,很多時候,你沒有見過的事情,並不代表就是沒有。我們問過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說他想要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可是始終沒有碰到。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愛情,當然了,雖然這個很多時候用於一種同性之間的感情。他說他始終在尋找一種那樣的愛情,不用他說什麼,對方就能懂他的意思,而那個女生則是即使他說了,她也不會懂。
  • 柏拉圖在笑
    在這本巨著(中文大約65萬字)中,卡爾·波普爾將筆墨集中於對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社會政治哲學的批判上,認為他們的思想構成了現代集權主義的來源,他們應當為20世紀所發生的人類暴行承擔思想責任。這本書震撼了我(我在《通往哈耶克之路》中有所提及),為了更深入理解本書的觀點,我不得不回過頭來看柏拉圖,以確證柏拉圖究竟怎樣構成了法西斯主義、集權主義的思想根源。
  • 「柏拉圖式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
    柏拉圖是古希臘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畢生著作頗豐,大多以對話的形式,對話的主角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朋友兼老師。柏拉圖自己幾乎沒有參與討論,多是作為旁觀的聽眾。所以柏拉圖指出,在愛情裡,真正的愛是能給對方帶去幫助,能促使雙方共同進步的。而他所謂的幫助更多的是提高思想認識,所以他強調精神交流。
  • 催化劑
    其他定義也有一種說法,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在一個總的化學反應中,催化劑的作用是降低該反應發生所需要的活化能,本質上是把一個比較難發生的反應變成了兩個很容易發生的化學反應。在這兩個反應中,第一個反應中催化劑扮演反應物的角色,第二個反應中催化劑扮演生成物的角色,所以說從總的反應方程式上來看,催化劑在反應前後沒有變化。
  • 古希臘三哲之柏拉圖
    柏拉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是西方第一位有大量著作流傳下來的教育家,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希臘的教育事業,為西方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 柏拉圖:正義的定義
    要充分地理解它的意思,我們必須認清它在整篇對話錄的架構中扮演的角色。它是一個精巧的辯論結構的組成部分。雖然《理想國》具有多重主題,但是這篇對話錄仍然是一個統一而富有美感的整體,它完全服務於一個目標:闡述有關正義的理論,並證明正義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大的善。我們在上一章中已經看到,一件事物的善來自於其不同組成部分的和諧統一。
  • 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他們具有美好的公德、自律精神和豐富的知識,他們是唯一能夠被人民委以國家絕對權力的人。三種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哲人王的統治和領導下,他們發揮各自的美德和能力,相互協調,這樣就會使城邦安定和諧,各人就會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表面來看,這種設計似乎很完美,人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整個國家和社會由處在頂層的精英來負責運轉以確保平穩發展。
  • 柏拉圖的美學思想
    但是,柏拉圖已經感覺"美"這個概念的混亂,覺得有對美加以界說和規範的必要。柏拉圖對美所下的定義柏拉圖早期的著作《大希庇阿斯》中提到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請教,"什麼是美?""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不認同,認為其他的動物、器具也可以是美的。蘇格拉底又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說法,神比人美,人又美過猴子。
  • 柏拉圖和他的理念世界
    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 柏拉圖式愛情,竟然指的是同性!
    與朋友們閒聊時,經常會提到柏拉圖式愛情,那麼,究竟什麼是柏拉圖式愛情呢?對於柏拉圖式愛情,我們一般人的認知就是男女之間「無性的純精神戀愛」然而,柏拉圖式愛情指的竟然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在古希臘時期,男人是喜歡女人的,但他們更喜歡男人。在柏拉圖的愛情觀裡特別明顯,他所討論的愛情基本上是男子之間的感情,就是同性戀。
  • 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提到柏拉圖,大家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和精神戀愛結合在一起。那麼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呢?他的名字為什麼會和精神戀愛聯繫到一起?後人牽強附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呢?我們今天從他的思想開始聊起,最後再揭曉答案。
  • 《魂斷威尼斯》人格理論解析精神困境,從柏拉圖之愛探究愛的本源
    01、以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解析阿申巴赫的精神困境,人性的矛盾與掙扎體現在自我、本我、超我的對立之中精神分析專家弗洛伊德創立的人格結構理論將人格分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在傳統觀念中,「柏拉圖式的愛情」象徵著精神之戀,其實這是一種含義的曲解,柏拉圖之愛作為古希臘文化的延續,實質上指的就是同性之愛。《會飲篇》記載了當時社會名流對愛神與愛情的討論,很多對話都是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表達他內心崇尚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