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2020-12-27 齊魯壹點

985名校畢業、在金融企業工作的丁逸走上了一條與她母親完全不同的路:結婚時,她和丈夫決定不生孩子,組建丁克家庭。

遠在四川瀘州鄉下的王蓉生完兩個女兒之後,雖然婆家還想讓她繼續生個男娃,但她下定決心不生了。「即使國家放開三胎也不生了。現在農村養孩子也得吃幾百塊一罐的奶粉,不吃奶粉就是長得慢,孩子多了養不起。」她說。

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雖然是否已經跌入「低生育陷阱」還沒有定論,但生育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已被廣泛認可。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生育年齡延遲、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喪失機會成本、自我意識甦醒等都是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教育水平提高是近年來影響生育率變化的重要因素,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多孩的比例就會大幅減少。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王廣州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未來育齡婦女生育水平超過1.40的可能性不大,當前迫切需要消除影響生育的障礙性因素,採取鼓勵生育的措施。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近日也撰文稱,按照一般規律,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很難再回到2.1的更替水平,但應該儘可能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如回升到更接近1.8的水平。因此,「十四五」應穩妥推進生育政策改革,儘快實現家庭自主生育。

與此同時,也要推進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降低養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形成育兒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提高家庭生育意願和養育子女的能力。

「內卷」的育兒路

丁逸對第一財經稱,雖然覺得孩子可愛,但並不覺得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對很多方面充滿濃厚的探索興趣,每一個興趣都需要時間和專注度,培養孩子需要大量時間精力,這與個人多元發展和成長衝突。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張熠對第一財經稱,阻礙女性生育的因素很多,生育成本是首要因素,生育成本包括生育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直接成本有教育成本,目前家庭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有住房成本,多生育子女帶來居住空間減少,房價高企導致成本上升;有照料成本,例如月嫂、聘請保姆、託幼等費用。

間接成本則包括時間成本和職業生涯受損。無論家庭教育還是照料都需要大量時間,根據國際經驗,生育兩個孩子以上會極大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率,而且不可恢復。

王蓉告訴第一財經,她是生完兩個孩子後從廣東打工地返鄉的,當她回家探親時看到作為留守兒童的女兒們滿身泥巴地迎接她時,就決定把兩個孩子帶到打工地撫養,但去了廣東之後發現教育費、生活費都大增,最後決定回鄉自己帶孩子。

「村子裡也有生三個的,但也不多見了。大部分都是兩個,如果頭胎生了兒子,有的也只生一個,因為養兒子的成本很高,農村要給蓋房子娶媳婦,父母的負擔很重。」王蓉說。

王蓉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卻是一位見過世面的「打工人」,她也不想「放養」孩子,也想讓孩子吃得好、長得壯,能夠接受好的教育,而這些無疑都需要錢。

「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在關於育齡婦女不打算生育的原因中,首要原因就是「經濟負擔重」,佔比高達58.9 % ;其次是「沒人帶小孩」,佔27 .0 %, 第三位的原因是「養育孩子太費心」,佔比為26.6%。

張熠認為,影響女性生育觀念的還包括社會觀念和閒暇需求的改變,過去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多子多福觀念影響很深的國家,但在新的世代身上,這種觀點已經改變,他們更強調個人的空間、生活品味、閒暇,而不是花在養育子女身上,這些改變是持續的。

育齡女性遭遇「生育懲罰」

劉筠在被裁員之前,在一家國際知名的外企工作。三年前在丈夫的強烈要求之下,她生了第二個孩子。此前她一直都不想要二胎,工作忙、家裡老人年齡大沒法幫著帶孩子,孩子出生之後,她請了阿姨幫忙帶,但沒過多久,她就被裁員了。她給幾家心儀的公司投遞簡歷後,石沉大海,於是她乾脆辭掉了阿姨,自己在家帶老二。

劉筠的經歷用人口學的概念來說,叫做「生育懲罰」,即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由於生育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天津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姜甜、段志民的一項研究顯示,育兒時間對女性當期收入具有顯著不利影響,生育懲罰效應確實持續性存在,並且持續兩年。

王廣州認為,要想提高生育率,首先要分析是何種因素阻礙其回升。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二孩政策出臺以後給女性帶來的更多是損失而非收益。二孩政策的放開,加劇了女性實現自身價值與家庭生育職能的衝突。對於家庭而言,特別是有職業的母親來說,生育將佔用大量的時間,而且還會影響收入。

繼續放開生育?

二孩政策放開以後並沒有想像中的人口激增,2017年出生人數已經比2016年減少,2019更是達到了歷史的低谷。2019年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是除1960年外新中國歷史上最低水平。

我國的生育政策已經走到了一個轉折點,蔡昉提出要儘快實現家庭自主生育。恆大研究院任澤平近日發布報告建議先放開三孩。然而在二孩遇冷的大背景之下,開放三孩的效果能有多大,仍然是個問號。

勞動力市場的情況已經證明,全面放開兩孩政策會導致女性在職場中受到更多歧視,對於未生育過的女性來說,她們遭遇更為嚴重的勞動市場性別歧視,女性員工可能會有兩次生育,使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對於已婚已育一胎的職業女性,本來就是職場中的弱勢群體,再次生育的可能性會使他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智聯招聘CEO郭盛曾對第一財經稱,在全面二孩之後,很多公司在招聘女員工時更加看重員工的生育狀況,一些女性為了獲得職位,不得不在簡歷中寫明「已婚已二育」。

「從這個層面來說全面兩孩政策對於職業女性來說是十分不利的,為了保障自身利益,女性可能不會選擇生育多個孩子。」王廣州說。

張熠認為,通常中產階層生育率最低,全面放開生育很難激勵中產階層再生育三孩。我國也並非完全的生育控制,主要是通過社會撫養費的方式調控生育,高淨值人群願意生育多子女的部分已經生育了,因此完全放開生育率帶來的生育增加主要來自欠發達農村地區。除非提高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否則會犧牲生育質量來換取有限的生育率提高,對國家長遠發展並不有利。

王廣州表示,中央「十四五」規劃已經提出,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關鍵是如何落實。

相關焦點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 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雖然是否已經跌入「低生育陷阱」還沒有定論,但生育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已被廣泛認可。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
  • 民政部部長: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 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在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方面,《建議》提出,要「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李紀恆在文中表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對「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 生育意願不等於生育行為
    2001年,人口學家邦加茨(John Bongaarts)指出,從人們的生育意願到實現生育行為結果這一過程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生育意願並非等同於生育行為。在泰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都曾出現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關係發生轉變的現象(見圖1)。第一階段,生育水平較高,人們實際生育子女數量多於理想子女數量。
  • 全面二孩背景下人口生育意願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人口減少、人口萎縮和人口老齡化持續影響經濟發展, 而經濟發展減緩又將壓力轉移到人口再生產, 形成循環往復的低生育率陷阱。這不僅「動搖大國根基」[1], 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還阻礙我國實現民族復興。我國在2013年和2015年相繼調整了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內容, 試圖通過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意願, 促進人口再生產, 保障人口安全, 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 2018.08: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張琳)
    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的兩年間,雖然無數據顯示出生人口中的二孩數量,但從出生人口總量看,生育政策調整後都沒有立即出現人口顯著增加的狀況。可見,無論「單獨二孩」政策還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微觀調查和客觀統計的數據都顯示,北京市女性二孩生育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都不高。
  • 人口發展深度分析:全球生育意願的趨勢性下降可逆轉嗎?
    引言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人口增速普遍放緩,我國出生率也出現了連降,2019 年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10.48‰。同時, 長期低於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和逐漸下降的育齡女性人口數量,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或將進一 步下降。未來生育意願的下降能否逆轉?人口增長及結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
  • 提高生育意願,育嬰津貼或有用
    近年來,大陸關於人口老齡化、提高年輕世代生育意願的討論一直不斷,而一水之隔的臺灣這一問題更加嚴峻。2016年,臺灣老年人口已正式超過青年人口。如何提高年輕人生育意願,創造更好的社會保障條件讓年輕人無生育的後顧之憂?調查顯示,臺灣嘗試推出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得到高達77%的育齡勞工的肯定。
  • 生育意願偏低:生,還是不生,這是個什麼命題?
    近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聽聞此言,在嶽父全家冷酷的要殺人的眼光中,小舅子高興地與我連幹三杯~雖然國家早早的就開放「二胎」政策,可是很多很多的家庭不願意生,曾經計劃生育嚴查不讓生的時候,人們偷著生,想著法子生;可是現在放開了,想像中的嬰兒潮反而沒有到來,為什麼,這是個什麼命題?
  • 中國避孕藥行業現狀,生育意願下降,行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避孕藥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女性人口共有6.8億人,其中20-49歲女性人口佔比約為49%,適齡女性人口數量眾多催生了避孕藥巨大的市場容量。
  • 梁建章:中國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確鑿無疑 五大原因致生育意願低迷
    來源:新浪財經民政部部長: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作者 梁建章最近,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 2018.09:居民二孩生育意願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CGSS2015數據的...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與生育二孩負相關,文化程度越高越不想生,初中至大專之間文化程度對女性生育意願影響更顯著;家庭共居人口數越多,生育二孩意願越強烈;家庭收入水平對生育二孩有明顯正效應,城市女性對收入相對更敏感;晚婚未婚減弱居民二孩生育意願;參加醫保促進二孩生育意願;此外,信教者比不信教者更想生二孩,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二孩生育意願強,少數民族比漢族更想生二孩。
  • 提高生育意願,前提是改善女性社會和家庭處境
    與之同時,社會觀察家還注意到日本的人口增速也在不斷趨於放緩,適齡人口選擇婚育的比例降低,而生育孩子的女性的年齡還在逐年增長,這就是所謂的少子化、晚育化。類似於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晚育化現象,其實在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特大城市非常常見。雖然特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和鄉村,具有更強的人才吸引力,可以聚集到相對更多的人口。
  • 二孩意願調查:經濟壓力大仍是不願生育主因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通過採訪數十國內各大小城市符合生育二孩資格的家庭,綜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湖北宜昌做的40萬育齡女性生育意願調查(下稱「報告」)發現,目前經濟基礎是家庭考慮是否生二孩的第一條件。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80後」年輕人大多表示孩子教育、醫療成本過高,不會輕易考慮生育二孩;一線城市富裕家庭以及三四線地級市和縣城家庭生育二孩的意願則相對略高。
  • 女性生育意願比男性更低!復旦大學調查顯示,完善託育託幼服務是對...
    從今年初開始,文匯報社與復旦大學合作開展中國人口發展研究社會調查。這個調查是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大課題「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組成部分。2020年度的調查工作主要聚焦於託育託幼和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相關問題。
  • 觀中國|如何提高生育意願?專家:應解決好這三大系統性問題
    近10年來,中國的每年出生人口數波動很大,總體上呈現前期緩慢上升、後期快速下降的過程。受生育政策調整的影響,特別是2016年以來,國家允許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子女,從2010年至2017年,每年出生人口由1588萬增長至1786萬。但是,此後中國的年出生人口數已經連續兩年下跌,2019年降至1465萬,為近5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引起了人們對生育率的強烈擔憂。
  • 「不必生」「不想生」「沒有條件生」——臺灣女性生育意願持續走低
    新華社臺北5月7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母親節即將到來,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7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臺灣女性生育意願持續走低,「不必生」「不想生」「沒有條件生」成為越來越多女性的共同心聲。這項名為「2019年臺灣女性生育意願與育兒現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四成六的育齡女性(20至44歲)認為「不一定要生孩子」,高達六成一的育齡女性「沒有計劃要生或再生孩子」。探究不願再生育的原因,調查顯示,有六成四的媽媽表示「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費用」,也有超過四成的媽媽說「無法保證給孩子理想中的生活」。
  • 生育意願不等於實際選擇
    近日,伴隨著「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指向,「單獨」家庭再生育意願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那麼,在中國2000萬「單獨」家庭中,究竟有多少願意生育二胎?想生的生不了,能生的不願生又是為了什麼?全社會應如何為即將到來的人口新增長做些什麼?  調查結論各不相同,生育意願是否等同於實際選擇?
  • 上海居民生育意願調研情況
    「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出生人數和出生率均出現明顯上升,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下降。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為7.2‰,出生人數為17.40萬人,較2017年下降2.30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7‰,出生人數為9.84萬人,較2017年下降1.93萬人。2018年戶籍人口平均每戶僅為2.65人,總體來看,家庭「少子化」現象普遍。
  • 育齡家庭生育意願較低迷,上海市婦聯建議增設夫妻共用育兒假
    上海市婦聯、市婦兒工委辦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上海市育齡家庭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水平較為低迷,家庭平均生育意願為1.3個孩子,僅三成家庭希望生2個及以上孩子。如何進一步優化生育環境?即將召開的2021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市婦聯擬提交一份提案,建議保障女性就業、產假合法權益,加大對損害女性就業權益企業的經濟和行政處罰。
  • 中國「剩女」越拉越多,出生率斷崖式下降,是什麼壓抑了生育意願
    雖然開始鼓勵生育,開放二胎政策,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但是上升效果並不顯著,養兒成本高昂仍然是很多人的要害,壓抑了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促使許多女性改變了以往的結婚生育觀,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也越發苛刻。從而導致結婚率下降造成人口出生率出現斷崖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