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意願調查:經濟壓力大仍是不願生育主因

2021-02-25 騰訊財經

以宜昌市為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育齡婦女不願意生二孩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費用太高,佔比達52.8%;婚嫁成本高是第二大原因,佔22.8%;第三大原因是「沒有精力帶孩子」,佔21.8%。總之,經濟壓力成為城鄉家庭一致公認的不生二孩首要原因。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發布後,「全面二孩」政策迅速成為最熱話題,在諸多行業引發連鎖反應。這也意味著實施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改革的大幕正式拉開。

11月5日,國家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公開表示,目前相關工作進展很快,現在開始懷孕應該不算違反政策,只要二孩是在新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頒布後出生,就是符合政策的。

楊文莊表示,今後幾年出生人口總量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預計超過2000萬人,預計2030年我國總人口為14.5億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專家也認為,短期內會有小增長,最高年份出生人口預計2200萬左右。

不過,民間對「二孩政策」的響應能否達到預期,才是當下官方、學界和企業界最關注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通過採訪數十國內各大小城市符合生育二孩資格的家庭,綜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湖北宜昌做的40萬育齡女性生育意願調查(下稱「報告」)發現,目前經濟基礎是家庭考慮是否生二孩的第一條件。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80後」年輕人大多表示孩子教育、醫療成本過高,不會輕易考慮生育二孩;一線城市富裕家庭以及三四線地級市和縣城家庭生育二孩的意願則相對略高。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學系教授楊菊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人口政策實際上就是要適度的調節和平衡育齡家庭在一孩和兩孩之間的選擇,其實還是要看政策的保障程度。所以推進家庭友好型政策,尤其是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兩大方面的推進速度能不能跟上,是消除這些中間群體尤其是育齡女性疑慮的關鍵。

有國家衛計委官員在地方調研時稱,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從本地實際出發,響應國家調整政策,並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使老百姓該生的能生,這個成本和代價對國家是有利的。

與此同時,計生工作和相關部門必須轉型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共識。據透露,衛計委最近也在調研如何實現轉型,例如從過去的行政管理為主轉變為服務為主。

家庭:經濟壓力排首位

「不用花心思運作,也可以生二孩了。二孩計劃可以正式列入家庭議程。」中部某省會城市公務員張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熟悉法規的張華在結婚時就「留了一手」。他讓妻子的戶籍留在娘家,準備一胎後,和妻子假離婚,讓妻子回娘家生二孩。

「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後,張華去醫院婦產科諮詢,醫生反饋稱,為二孩來諮詢的人並不如想像中多,「想生的總會有辦法生」。這其中,還有不少是和他一樣的體制內公務員。

張華說,對於他這樣體制內的公務員來說,二孩政策防線的解除,無疑是個好消息。而他接下來要考慮的,首先就是經濟問題——小孩教育、醫療,以及妻子是否能當全職媽媽。

張華的大學同學圈裡,留在北上廣深以及二線城市的人中,準備要二孩的並不多;而沒有上大學的高中同學,很多都留在老家縣市上班,多在前幾年就生了二孩。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北京、上海、武漢的二十餘個已經生一孩的家庭,夫妻雙方均受過本科及以上教育,職業分布在國企、律師、公務員、媒體等行業,反饋準備要二孩的家庭只有2個。

這些不願意要二孩的家庭,幾乎都提到了「經濟壓力大」;而出現頻率第二高的原因則是「沒有精力再照顧一個孩子」。

今年8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石智雷團隊以宜昌市為調研對象,從處於15-60歲年齡段的女性中隨機篩選出40萬個樣本進行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育齡婦女不願意生二孩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費用太高,佔比達52.8%;婚嫁成本高是第二大原因,佔22.8%;第三大原因是「沒有精力帶孩子」,佔21.8%。總之,經濟壓力成為城鄉家庭一致公認的不生二孩首要原因。

而在三四線地級市,生育二孩的意願要高很多。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四川宜賓市5對要二孩的家庭,發現其共同點是家庭年收入在20萬-30萬左右,職業集中在電力、醫院等當地相對較高收入行業,且雙方父母的經濟條件也較好。

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年輕人普遍反映經濟壓力太大。部分「80後」在北京郊區買下第一套房結婚,有了第一個孩子後,目前正在考慮在中心城區換一套學區房,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還有部分「80後」,在北京處於租房子階段,房子以及孩子的戶口、教育等都是難題,這部分人堅決表示暫時不會考慮二孩。

北京的「70末」全職媽媽丁悅,去年辭職去美國生二孩。她在北京的朋友圈子裡,生二孩和準備生二孩的比率比較高。這批人的共同特點是,年齡在35歲左右,經濟基礎良好,女方可以或者已經做了全職媽媽。

「兩個孩子的話,很多媽媽都會考慮全職在家。」她身邊就有很多博士和博士後的全職媽媽。丁悅說,朋友中很多人在「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前就已經在境外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生了二孩,而因此次政策放開選擇生二孩的,多是體制內的老師、醫生、公務員。

作為「過來人」,丁悅表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否生二孩,包括多個方面的考慮,對於大多數北京家庭來說,第一考慮的是經濟承受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支出。以部分在國外生二孩的家庭為例,他們的孩子大多沒有打算參加國內高考,從小開始在北京上私立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和社交娛樂活動費用加起來平均也有20萬元左右。

精力不夠是僅次於經濟壓力的第二個難題。上海一位「80末」媽媽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她正在考慮要二孩,唯一擔心的是精力不夠,生二孩時父母年紀也大了,能幫的忙有限;另外,即便有老人或者保姆幫帶孩子,作為負責任的家長,她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受訪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合資格的家庭都會希望家裡多一個孩子,畢竟一個小孩太孤單,但前提是經濟實力和個人精力跟得上。這說明,如果公共服務不到位,即使生育政策放開,很多家庭也不敢輕易生育二孩。

國家:單獨二孩政策效應低於預期

全面二孩政策疊加之前的單獨二孩政策,是否會出現人口爆發性增長?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向五中全會作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時指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基於兩個考慮。一方面,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以來,全國符合政策條件的夫婦有1100多萬對,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請的只有169萬對,佔比為15.4%。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

11月4日,國家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階段全國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條件的夫婦大約有9000多萬對,其中60%育齡婦女超過35歲,40歲上下的各佔一半,城鄉比重差不多。楊文莊預測,未來幾年的出生人口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最高年份預計會超過2000萬人。

但是,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效應影響有限」的觀點也不少,其主要依據是單獨二孩政策不如預期。

「單獨二孩」政策出臺時,國家衛計委人士稱,大概每年新增出生人口200萬人左右。2015年初,衛計委公布了截至2014年底的「單獨二孩」申請數為106.9萬;2015年上半年數據,全國單獨夫婦的再生育申請數為46.34萬。這些數據都距200萬有相當差距。

對此,國家衛計生委官員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單獨二孩政策和當時的預期非常符合。」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的生育意願在不斷的變化。據了解,2013年,調查發現符合單獨二孩政策的家庭有60%希望生育,2015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9.6%的家庭希望生育二孩。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湖北3個地市獲取的反饋,均是單獨二孩政策效果低於預期。

湖北一位地市計生系統官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下一步他們會做目標人群摸底調查,做完調查才能對二孩政策效應有所預判。目前該市20-29歲的育齡婦女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放開單獨二孩後,當地出生人口有小幅度上升,但未如預期。

上述計生系統官員表示,作為一個人口淨流出的中部地級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對城市發展來說不是利好。放開全面二孩應該能帶動當地人口出生率有一定幅度回升,畢竟相對一線城市來說,三四線城市生活壓力小一些。

事實上,在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前的10月24日,國家衛計委在湖北開了一場低生育地區生育政策響應專題研討會。參會者包括國家衛計委官員楊文莊、湖北省衛計委主任楊雲彥以及國內學者。他們討論的報告,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石智雷完成的國家課題——低生育地區的政策響應與家庭發展能力問題的調研結果等。

報告以宜昌市為例,從處於15-60歲年齡段的女性中隨機篩選出40萬個樣本,調查的核心正是一孩家庭生育二孩的意願,全部樣本的二孩生育意願比重為35.8%,總體二孩的生育意願相對較低。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表示,當前關注的重點一是現有政策調整會使生育率有多大的反彈;二是在生育反彈不足的情況下採取什麼措施鼓勵性生育。政府現階段主要關注的是第一個事情。

喬曉春預計,全面二孩放開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會有所增長,但最多每年新增300萬-400萬,最高估計在600萬-700萬,加上目前1600萬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年出生人口峰值預期在2200萬左右。

地方:如何破解「不敢生不想生」


在部分人口學者看來,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教育、醫療等多個職能部門也需要有積極的配套政策,甚至部分低生育率地區需要出臺激勵政策。

石智雷在給國家衛計委做報告時提到,針對個別地方生育水平長期低迷現象,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意識到長期的累積效應必將對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構成巨大的壓力,政策的積極幹預已經勢在必行。

喬曉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目前總體的生育意願較低,二孩政策效應釋放結束後,再加上新一代年輕人生育觀念的變化,人口出生率的趨勢是越來越低。他建議,未來計劃生育政策需要在全面二孩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開。

楊文莊在10月24日的研討會上總結稱,「沒生是什麼問題?收入有問題、機會成本的問題、子女的問題、教育的問題。」

他在會上反問地方官員:「政策下來以後,難道只是讓目標人群去響應嗎?現在該生的不生政府有什麼責任,我們能不能梳理,解決群眾符合生但是不敢生不想生的問題,能不能拿出幾條措施?」

在楊文莊看來,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從本地實際出發,響應國家調整政策,並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使老百姓該生的能生,多生一個就減少一個家庭失獨的風險,這個成本和代價對國家是有利的。

石智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為了調研民間對激勵政策的態度,他們做了激勵政策模型實驗研究。

在針對40萬育齡婦女的調查中,他們首先詢問了受訪者的再生育意願,對於「是否生育二孩」回答「否」或「沒想好」的受訪者,再追問其對於激勵政策的態度。

激勵政策的模擬試驗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第二個孩子,每個月發放撫養補貼100元,直到孩子18周歲」;第二,「對第二個孩子,由國家提供2000元婚嫁保險」;第三,「對第二個孩子,實行入託或入幼兒園免費」;第四,「對第二個孩子,直接追加分配一人份的田地和宅基地」。

在上述四種政策激勵效果的橫向比較中,「入託或入幼兒園免費」的激勵效果最為明顯,且明顯高於其他政策試驗的激勵效果。對於原本不準備再生育的人群,該激勵政策的響應比重可以達到20.6%;對於原本猶豫不決的人群,該激勵政策的響應比重則可以達到59.1%。其他三項模擬政策的激勵效果差異不大(見表3)。

報告認為,應該改變過去各個省份「一刀切」的人口政策,根據不同地區人口規模和綜合承載力,制定差別化的人口生育政策。

報告建議,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的下一階段,到2018年,中央和國家衛計委制定基本方針,各地區根據各自不同區域的生育水平和特殊性,制定相應的差異化政策或條例;2020年政策全部銜接,各地根據當地的社會和經濟需求制定合理化的人口政策,相應的激勵性政策完全落實。

報告還建議,借鑑發達國家採取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在生育政策調整的下一個階段,在局部超低生育地區,建立二孩撫育成本分擔機制,利用優惠政策的引導進行相應的刺激。

在具體的政策刺激上,報告建議,對於超低生育水平地區,未來應出臺二孩的補貼政策。第一,對於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相應補助;第二,政府擴大醫療扶助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提供免費產檢等政策;第三,政府應對早期教育補貼政策進行傾斜,建立學前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採取少部分幼兒園實行入託或入幼兒園免費的優惠政策;第四,考慮延長二孩育齡婦女帶薪孕產假、父親帶薪陪護假等假期獎勵政策。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媽媽中,擇校難、看病難是各收入階層都擔憂的問題。

人口政策轉型契機

相對單獨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意味我國30多年來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徹底轉型。石智雷認為,當下正是計生系統以及我國人口政策轉型的契機。

在基層計生系統工作了20多年的老王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現在的政策風向很明顯,相對以前來說,計生系統的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功能。對於基層人員來說,最難的是適應這種思維的轉變。

喬曉春認為,二孩政策的放開,意味著中國人口政策的轉變,過去的思路是「管」,讓人少生孩子,從懷孕到生孩子處處設卡;現在除了放開二孩,整個工作思路應該轉向「服務」,以前的「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社會撫養費、二孩審批等應該適時轉變。

不過,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梁中堂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五中全會雖然提出「普遍二孩」,也同時強調「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也就是說,計劃生育仍舊是基本國策,這一點沒有變。在這個前提下,「一票否決制」不會取消。

近日,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將進一步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取消二孩審批,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

據湖北計生系統人士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從傳統的「業務領域」職能,比如通過節育措施控制生育等,在往流動人口管理、婦嬰保健、早期教育等方面突破,更多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比如2014年,湖北進行了生育證制度改革,取消一孩生育審批,變行政審批為主動發放,從生育管理往健康服務方向轉變。

北京一位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2013年,原國家人口計生委與原衛生部合併後,在機構設置上,衛生計生委設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計劃生育家庭發展司、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司,已經是在強調計劃生育服務職能;二孩政策放開,就是明確信號。

石智雷建議,當下應該改計劃生育政策為家庭發展計劃。家庭發展計劃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給家庭更多的自主權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生育間隔,政府或計劃生育機構提供指導和適當的輔助措施。

當前,適齡人口生育意願明顯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於更替水平,少生優生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在許多學者以及基層計生管理部門看來,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這個現實短時間內不會有改變,是否有鼓勵生育的政策,還要看接下來的實際效果。但是在一些低生育率持續很久的發達地區,如何更快的推進家庭友好型的人口政策和制度,降低養兒育女的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覺得不錯,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並點讚鼓勵↓↓↓

關注財經大事件、大人物、大趨勢

中國用戶量最大的網際網路財經媒體!

騰訊財經 | 幫你發現聰明錢!

多檔精品原創欄目:

稜鏡 | 抉擇 | Miss Money | 智圖派 | 資本論

新朋友點擊本文標題下方「騰訊財經」一鍵關注

相關焦點

  • 全面二孩背景下人口生育意願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人口減少、人口萎縮和人口老齡化持續影響經濟發展, 而經濟發展減緩又將壓力轉移到人口再生產, 形成循環往復的低生育率陷阱。這不僅「動搖大國根基」[1], 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還阻礙我國實現民族復興。我國在2013年和2015年相繼調整了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內容, 試圖通過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意願, 促進人口再生產, 保障人口安全, 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 2018.09:居民二孩生育意願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CGSS2015數據的...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與生育二孩負相關,文化程度越高越不想生,初中至大專之間文化程度對女性生育意願影響更顯著;家庭共居人口數越多,生育二孩意願越強烈;家庭收入水平對生育二孩有明顯正效應,城市女性對收入相對更敏感;晚婚未婚減弱居民二孩生育意願;參加醫保促進二孩生育意願;此外,信教者比不信教者更想生二孩,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二孩生育意願強,少數民族比漢族更想生二孩。
  • 2018.08: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張琳)
    內容摘要:本研究基於2015年北京市二孩政策對女性權益潛在影響的調查數據,對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在生育意願的影響因素方面,一是經濟因素,一項關於上海市夫妻匹配調查結果顯示,丈夫的經濟收入狀況會影響到妻子的生育意願,如果丈夫的經濟收入高於妻子,則家庭中的二孩生育意願就會較高(卿石松等,2015)
  • 英媒稱經濟壓力致中國人生育意願低:養孩月均花費過高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7日報導,育齡父母的冷靜背後反映著中國人口數字的冷酷現實:2016年底,中國放開對生育二胎的限制。此前人口學家預測,中國放開二胎後會出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的新生人口高峰。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全國出生的人口比上一年減少63萬。2017年出生的一孩比2016年減少249萬。
  • 60%的人支持放開三孩:生育政策面臨大調整
    70後因為錯過最佳生育年齡想生不能生,80後90後作為生育主力,面臨著贍養4位老人的壓力,在生育問題上因經濟成本(教育、醫療等)、時間精力成本等想生不敢生。近年要不要全面放開生育引發人口大討論,「十四五」時期生育政策調整事關重大,也關係每個家庭。
  • 生育意願不等於生育行為
    從2013年11月開始,各省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單獨兩孩」政策。按照一些專家和政府官員的預測,在經歷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之後,育齡夫婦一旦獲得擁有「兩孩」的機會,他們勢必會趨之若鶩地引發一場人口出生的小高潮。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在過去的大半年中,符合生育條件而又提出申請的人數大大低於先前預估的數值。
  • 風笑天:「單獨二孩」:生育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前瞻
    生育政策變化與人們生育意願變化將帶來人口生育率怎樣的變化?人口生育率的變化幅度及其對社會總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程度如何?「單獨二孩」政策對當前我國人口性別比偏高現象的制約作用如何等等。2「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對城鄉家庭的衝擊和影響   相對來說,人口學研究較多關注的往往是社會整體性的、宏觀層面的人口現象。
  • 生育二孩 你準備好了嗎?
    李露出生於1979年,她出生的第二年,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2007年,李露生下了一個女兒。孩子長到兩三歲時,她開始強烈地想要第二個孩子。雖然在情感和經濟上都有充分的二孩條件,李露的二孩之願付諸實施卻要等到10年後了。理由很簡單:她和先生都是公務員。
  • 二孩時代,如何規避生育風險
    對生得過早、生得過晚、生得過密、生得過多說NO如何規避高齡生育可能出現的風險?怎樣才能夠更有效地保障二孩產婦及二孩寶寶的健康?程利南表示,最關鍵的是育齡女性要了解哪些因素是威脅到自身生育健康的風險因素,並且懂得如何去規避,實現零傷害。
  • 二孩不夠,還得生三胎?「催生」無果後,專家又提出新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二孩」政策已經放開,其目的也是鼓勵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小孩,但是近幾年年輕人的思想卻發生了大變化,有的是不願生育二孩,甚至有的是一個孩子都不想生。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過去兩年多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二孩」政策。多省份加入了「催生大軍」行列,採取了各種方法的補貼政策來鼓勵生育,有的是延長產假,有的甚至是給予高額補貼等。但是,出生人口率沒有上漲,還有下降趨勢。顯而易見,二孩「催生」無效果。
  • 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給二孩家庭發"二孩補貼"
    全國代表、教授孫曉梅建議,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發放生育補貼,給予個人所得稅減免。全國代表、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則表示,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在探索引入保險解決家庭二孩生育的經濟壓力。對於今後是否會考慮全面放開生育,馬旭謹慎表示,全面放開肯定是一個趨勢,但需要漫長的過程,要考慮生育量、勞動力、經濟發展水平、養老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生育年齡延遲、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喪失機會成本、自我意識甦醒等都是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教育水平提高是近年來影響生育率變化的重要因素,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多孩的比例就會大幅減少。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 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雖然是否已經跌入「低生育陷阱」還沒有定論,但生育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已被廣泛認可。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
  • 丁克談「全面二孩」:適合生育時沒錢 有養老能力
    全面放開二孩的消息傳出,點燃了中國不少家庭的二孩熱情,包括很多70後的高齡夫妻。最近,廣東各大醫院婦產科及輔助生殖中心前來諮詢高齡生娃的,尋求輔助生殖、解凍胚胎的,以及諮詢取環的人數大大增加。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透露,廣東預計於2 017年、2018年迎來生育小高峰,比目前生育水平每年最高可增近30萬名新生兒。
  • 從單獨二孩實踐看生育意願和人口政策2015-2080年中國人口形勢展望
    易富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人口學專家、著有《大國空巢》一書蘇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教授一、單獨二孩實踐表明當前生育意願不高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人口政策邁出了跨時代的一步——實行「單獨二孩」政策。
  • 上海居民生育意願調研情況
    三是從受訪者年齡看,中年群體對多孩的偏愛高於青年群體。60.8%的36~49周歲受訪者認為理想的子女數量為2個以上,高出26~30周歲受訪者8.8個百分點。❷ 意願怎麼樣:四分之一受訪者有意願生二孩,陪伴成長和兒女雙全是生育二孩的主要初衷25.3%的受訪者有意願生2個以上孩子,70.2%的受訪者仍打算生一個孩子。
  • 「全面二孩」一年了,為何超半數家庭不想生二孩?
    參與本次調查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二孩意願的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為53.3%,不確定是否生育二孩的為26.2%,不想和不確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計為79.5%。在經濟發達省份和城市家庭中,生育二孩的意願相對較低。
  • 衛計委:將取消兩孩審批,夫妻要生育二孩需辦理登記手續
    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我國人口發展提前實現了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生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當。二是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壓力,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淡水資源等會比目前低20%以上,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水平。三是創造了較長的「人口紅利期」,為經濟長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資源支撐。
  • 養孩成本較高 成都超六成職場媽媽不想生二孩
    報告指出,成都本地一半職場女性尚未生育,一孩職場媽媽中有62%不想生育二孩。調查數據一半職場女性尚未生育當代女性同時面臨來自職場、家庭和社會的期待,女性不僅需要在職場上與男性一樣「衝鋒在前」,在家庭中也需要承擔家務、贍養老人、養兒育女等職責,社會 對女性的要求似乎也越來越高。此外,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很多女性又面臨著是否再生育一個孩子的問題。
  •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經濟學思考
    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現行的生育政策保持不變,幾十年後老年人口比重過大,勞動年齡人口銳減,必將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目前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加劇的形勢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對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有益於延遲我國的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