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靈》:天才和「瘋子」的自我抗爭

2020-12-15 High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提起約翰·納什這個名字,想必很多小夥伴都不會陌生。

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前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也是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然而很多人熟知這位英俊又十分古怪的數學家,可能都是通過美國電影《美麗心靈》吧。

《美麗心靈》劇照

其實最開始拍攝《美麗心靈》的想法始於製作人布萊恩·格雷澤《名利場》雜誌上看到的一篇關於約翰·納什的文章,他被納什起伏波折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在閱讀了西爾維婭·納薩爾的相關小說之後更加堅定了他將納什的事跡搬上大熒幕的決心,這才誕生了《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上映於2001年,一經上映便深受影迷們的喜愛和推崇,同時也讓天才與「瘋子」雙重身份兼顧的約翰·納什傳奇的一生受到了廣泛關注。

該片不僅一舉包攬了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還榮獲了第59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4項大獎,國內豆瓣也給出了9.0分的高分評價,位列Top250排行榜第56名

《美麗心靈》劇照

當小麥第一次接觸這部電影之時,產生了一個看似簡單又無法理解的疑問,那就是譯名為什麼要翻譯成《美麗心靈》,而不是「完美大腦」呢?

因為該片的英文名稱是《A Beautiful Mind》,「mind」這個英文單詞本身就具有頭腦和心靈兩個含義,最巧妙的是,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也涉及頭腦和心靈兩個方面。

然而當我看完了整部影片,再三回味,不得不感嘆,還是《美麗心靈》這個譯名更勝一籌。

《美麗心靈》劇照

似乎從古至今就是有那樣一種人,他們的特點就是聰明絕頂但不懂得生活,就像我們在《生活大爆炸》裡看到的謝爾頓那樣,他的智商絕對高人一籌,對量子物理學理論倒背如流,可對於日常生活卻一竅不通。

但很顯然,約翰·納什並不是這樣的人,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片中他的曾經和後來。

曾經的納什爭強好勝,性格內向的他卻總是有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在學術上他總認為自己是個天才,甚至要求老闆請愛因斯坦來傾聽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對大部分人秉持著瞧不起的態度,講課潦草,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和高傲將教科書扔進了垃圾桶。

《美麗心靈》劇照

後來的納什勤勤懇懇,不再胡思亂想,踏踏實實的在讀書館讀書學習,老老實實的為同學們講課,可以說與之前恃才傲物的性格判若兩人。

但導演朗·霍華德是為了借納什前後的變化來向我們展現只有勤奮踏實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踏上成功之路嗎?顯然不是。因為納什最輝煌的成就恰恰是他年少輕狂的時候所獲得的,而不是因為後來的踏實肯幹。

所以《美麗心靈》並不是對於天才的歌頌,而是對於一個真正的天才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學會了如何生活的一種讚美。

《美麗心靈》劇照

先做人,再做學術。這句話十分有道理。

可能很多人對此有著深深的誤解,認為它所表達的含義是「先學會品行端正,再去致力於學術研究」,諸如此類。

當然了,這樣的解讀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小麥覺得,它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應該是作為一個人,首先應當學會如何生活,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

《美麗心靈》劇照

這個道理在當下仍然適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乃至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可能擁有著一顆「完美大腦」,學習成績首屈一指,無人能及,報考上了名校,成為了家人的驕傲。然而在生活方面,他們卻一竅不通,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不懂得人情世故,社交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幾乎為零。

這樣的人與我們口中的「書呆子」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可能會因為某一方面的輝煌令人稱讚,卻缺少了作為一個人來說最基本的東西。

先學會生活,再去追求成功,或者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學會生活,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美麗心靈》劇照

除此之外,納什的遭遇和經歷也許看起來並不美麗,因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男人卻和自己進行了一輩子的鬥爭,他在早年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最要命的是他的幻覺裡出現的不止一個人,而是三個人。

然而在面對這樣一種曾經擊垮了很多人的挑戰之時,納什並沒有放棄,在妻子艾麗西亞的不離不棄之下,他最終戰勝了疾病、戰勝了自己,從而擁有了一顆美麗的心靈。

《美麗心靈》劇照

我們總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點都沒有錯。

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當挫折與磨難來臨之時,如何去抗爭而不是一味妥協,需要莫大的勇氣。在我看來,挫折不可怕,疾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它們來臨之際,你的俯首稱臣。沒有什麼能夠左右我們的人生,能夠左右我們人生的,只有自己。

《美麗心靈》劇照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去相信,就像納什一樣,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他不敢肯定自己的學術研究是正確的,就像他不敢肯定自己能夠戰勝疾病一樣,但是,他選擇了去相信。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肯定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達到,在成功以前都是一個未知數。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相信而存在,因為相信去努力,因為相信去執著於此,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相信,生命裡的某些東西,是可能存在並且可能實現的。

《美麗心靈》劇照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能就是如此吧。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相關焦點

  • 常人、天才和瘋子
    到底什麼精神正常和精神異常也沒有嚴格的判斷標準?精神異常和心理異常是一回事嗎?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常?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正常與異常是相對概念。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每個人的精神和心理都是獨特和唯一的。因此相對於軀體症狀的客觀指標,判斷精神和心理是否正常顯得就不那麼清晰了,判斷標準也是相對、模糊而非具體、絕對化的,在一定範疇內就算是正常。而且這一標準也是動態、不斷被修正的。
  • 7部高分天才電影推薦: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差~
    天才都是上帝的寵兒,他們在某一方面擁有著常人可能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也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執著,但同時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擁有著喜怒哀樂,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7部關於天才的高分電影,帶你一起走進天才的世界!心靈捕手豆瓣評分:8.8威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他聰明絕頂尤其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但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波、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 《美麗心靈》:天才數學家的真實故事,讓人思考婚姻的意義
    由羅素·克勞和詹妮弗·康納利主演的這部《美麗心靈》,或許幫我們找到了答案。就是從相互愛慕到相互信任,和不離不棄的相伴相依。《美麗心靈》2001年上映,評分至今高達9分。在這部電影中,羅素·克勞成功完成了從「角鬥士」到「學霸」的轉型,他主演的約翰·納什是一名神秘的數學天才。
  • 願愛你的人有一顆《美麗心靈》
    約翰·納什大概是這個世界最有名的「瘋子」,他是數學天才,卻在婚後不久就患上精神分裂,一生與之抗爭,而他的妻子與他分分合合半個世紀,始終照顧著他,直到生命最後兩人雙雙離去。廣為人知的電影《美麗心靈》正是以他的經歷為素材,講述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天才,在愛與理智的幫助下,逐漸痊癒的感人故事。20歲時是個天才,30歲患上幻想症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Bluefield)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 天才和瘋子一步之遙
    英國心理學家菲利克斯·博斯特博士研究了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作曲家、小說家和詩人。研究發現,這些著名人物的精神病患病率遠高於平均水平,其中小說家和詩人的精神病患病率高達46%,政治家患精神病的比例最低,但仍有17%。看來,創造性和藝術性越傑出的人越可能患精神疾病。
  • 7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8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第一部:貓鼠遊戲 豆瓣:8.8 弗蘭克(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Leonardo DiCaprio飾)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
  • 人格與創造力-天才,怪人與瘋子
    富有創造力的天才真正富有創造力的天才與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區別在哪裡呢?天才,怪人還是瘋子?很多時候富有創造力的天才往往表現的古怪,孤僻甚至瘋狂。天才,怪人和瘋子雖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們其實是是完全不同的三類人。怪人和瘋子的區別在於古怪的人通常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他們很樂意拋棄傳統,並享受這種自由。
  • 《美麗心靈》一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遭受著精神分裂的折磨
    不想讓看過的每一場電影都成為過眼煙雲,所以,簡單講一講的幾天前看的《美麗心靈》影片主要講述一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遭受著精神分裂的折磨,在妻子的陪伴下與幻覺搏鬥,最終憑藉經濟學中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獎。天才或許不被理解,沒人和他親近,他幻想了一個室友,並與他一起生活。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被潑冷水,他沮喪甚至絕望。他渴望愛,渴望一個擁抱,於是他幻想著那個小女孩張開雙臂的樣子。他渴望做出一番事業,他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他熱愛自己的研究,他堅信自己的天賦,他幻想著有一個身著黑衣的國防部的長官交給他機密,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真實。
  • 福柯教你如何解讀納什:是瘋狂,還是美麗心靈
    徘徊於「天才」與「瘋人」之間       我對200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美麗心靈》的興趣,最初幾乎全是來自於影片的題材——傳奇式的一代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小約翰·納什。對於這位一直被世人視為徘徊於「天才」與「瘋人」之間的學者,我曾充滿著無可抑制的好奇與痴迷。
  • 評分9.0,傳記電影《美麗心靈》,講述一個被精神病困擾的天才
    電影《美麗心靈》於2001年底上映於美國加州,並奪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獎項以及其他四項提名。影片男女主角分別是澳洲知名演員羅素·克勞和《美國往事》裡驚豔了無數人的詹妮弗·康納利。
  • 天才等同於精神病患者?
    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和身邊常見的一般人處於正常狀態,如果某人脫離了這種常態,行為方式和個性表現得太特別,就一定是不正常了。一些擁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由於內在精神世界更為自由,並不願遵循常規模式,不具備大多數人認同「正常」人格。他們往往以不加掩飾的方式來展示自我、呈現生命原初能量,卻被大眾認為患有精神病,遭受排斥。
  • 《美麗心靈》電影賞析:一夢一世界,生命因你而動聽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
  • 《美麗心靈》這部電影用蒙太奇手法,貫穿了約翰·納什的一生
    奈何一本書信息量實在很大,看完之後需要休息,所以就翻出無數人給我推薦的《美麗心靈》開始看並不怎麼用心,對它的定位只是一部放鬆的片子,直到他和同學在酒吧撩妹子,提出的「博弈論」時,被震撼到,這不是我前些天剛剛看完的一本書嗎?具體細節不劇透,這是一本潤物細無聲式的電影,他能打開你最隱蔽的門,而且看起來毫不費力。
  • 10部好看的天才主角電影,喜歡的都趕緊收藏了
    天才與瘋子之間差距只是一線之隔,線前十天才,線後瘋子。天才不一定都是瘋子,但瘋子一定是天才。現實中的你是否是一個天賜呢或者是想當一個天才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天才的世界吧.十部關於天才主角外掛全開的電影吧,跟著天才一起去看看他們的世界和我們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 薦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看高智商瘋子調戲羞辱正常人
    天才與瘋子是兩個極端,普通人是赤道,兩極不懂赤道的炎熱,而赤道不懂兩極的寒冷。時長有一種感覺,就是你在夢裡面夢到的東西,有時候也在現實中以一種同樣的方式重現,突然就想起原來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到底是現在的世界是真的還是在夢裡的世界是真的,後來,看到了這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是一本神奇的書,那些所謂的瘋癲的人口中說出的話語有時候你能從中得到自己世界觀的啟迪,有時候就會想,或許他們不是瘋子,而是他們的世界我們不懂
  • 副刊|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從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間,高銘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進行近距離接觸2010年2月出版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內容引起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瘋子不需要理論,天才只相信內心
    瘋子or天才 據國外科學研究證實,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天才與神經錯亂存在著某種聯繫,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易發於具高度創造性思維和高智商的人群中。 我們無法得知是某種精神病症催生了天才,還是天才的創造性思維會造成某種精神症狀。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天才與瘋子之間肯定是有不少共同點,甚至其中可能會有些關聯。
  • 《心靈捕手》影評:天才為何自甘墮落,世上一切盡可了解
    天才少年卻因為從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問題,他外表看起來對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為無拘無束,心靈深處卻十分膽怯,害怕自己曾經的經歷會被別人厭惡,無論在面對愛情還是面對桑恩的友善詢問他的第一反應都是逃避,這源於他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點自卑。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看高智商瘋子如何碾壓正常人
    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裡正常著,天才在自己的世界裡瘋狂著。這本書,是一群誤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療的瘋子的故事。一條線切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與其做一個痛苦的天才,還不如做一個快樂的傻瓜。書裡的大多數高智商病人都是陷入自己設置的怪圈當中,無法自拔。他們有的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快樂的瘋狂著。有的感到痛苦孤獨,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贖。一樣的是他們都希望得到理解,而不是單純野蠻地認為他們是病人。人的精神就像信仰一樣,一旦崩壞就再無重建的可能。
  • 電影推薦《美麗心靈》|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天才的一生
    『01』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美麗心靈》電影改編自同名傳記,講述了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傳奇一生,電影聚焦於約翰·納什在普林斯頓大學中的生活,講述了他與妻子艾西麗亞的情感故事、精神障礙的發病及治療過程,儘管納什的人生充滿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