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提起約翰·納什這個名字,想必很多小夥伴都不會陌生。
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前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也是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然而很多人熟知這位英俊又十分古怪的數學家,可能都是通過美國電影《美麗心靈》吧。
其實最開始拍攝《美麗心靈》的想法始於製作人布萊恩·格雷澤在《名利場》雜誌上看到的一篇關於約翰·納什的文章,他被納什起伏波折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在閱讀了西爾維婭·納薩爾的相關小說之後更加堅定了他將納什的事跡搬上大熒幕的決心,這才誕生了《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上映於2001年,一經上映便深受影迷們的喜愛和推崇,同時也讓天才與「瘋子」雙重身份兼顧的約翰·納什傳奇的一生受到了廣泛關注。
該片不僅一舉包攬了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還榮獲了第59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4項大獎,國內豆瓣也給出了9.0分的高分評價,位列Top250排行榜第56名。
當小麥第一次接觸這部電影之時,產生了一個看似簡單又無法理解的疑問,那就是譯名為什麼要翻譯成《美麗心靈》,而不是「完美大腦」呢?
因為該片的英文名稱是《A Beautiful Mind》,「mind」這個英文單詞本身就具有頭腦和心靈兩個含義,最巧妙的是,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也涉及頭腦和心靈兩個方面。
然而當我看完了整部影片,再三回味,不得不感嘆,還是《美麗心靈》這個譯名更勝一籌。
似乎從古至今就是有那樣一種人,他們的特點就是聰明絕頂但不懂得生活,就像我們在《生活大爆炸》裡看到的謝爾頓那樣,他的智商絕對高人一籌,對量子物理學理論倒背如流,可對於日常生活卻一竅不通。
但很顯然,約翰·納什並不是這樣的人,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片中他的曾經和後來。
曾經的納什爭強好勝,性格內向的他卻總是有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在學術上他總認為自己是個天才,甚至要求老闆請愛因斯坦來傾聽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對大部分人秉持著瞧不起的態度,講課潦草,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和高傲將教科書扔進了垃圾桶。
後來的納什勤勤懇懇,不再胡思亂想,踏踏實實的在讀書館讀書學習,老老實實的為同學們講課,可以說與之前恃才傲物的性格判若兩人。
但導演朗·霍華德是為了借納什前後的變化來向我們展現只有勤奮踏實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踏上成功之路嗎?顯然不是。因為納什最輝煌的成就恰恰是他年少輕狂的時候所獲得的,而不是因為後來的踏實肯幹。
所以《美麗心靈》並不是對於天才的歌頌,而是對於一個真正的天才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學會了如何生活的一種讚美。
先做人,再做學術。這句話十分有道理。
可能很多人對此有著深深的誤解,認為它所表達的含義是「先學會品行端正,再去致力於學術研究」,諸如此類。
當然了,這樣的解讀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小麥覺得,它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應該是作為一個人,首先應當學會如何生活,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
這個道理在當下仍然適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乃至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可能擁有著一顆「完美大腦」,學習成績首屈一指,無人能及,報考上了名校,成為了家人的驕傲。然而在生活方面,他們卻一竅不通,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不懂得人情世故,社交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幾乎為零。
這樣的人與我們口中的「書呆子」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可能會因為某一方面的輝煌令人稱讚,卻缺少了作為一個人來說最基本的東西。
先學會生活,再去追求成功,或者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學會生活,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除此之外,納什的遭遇和經歷也許看起來並不美麗,因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男人卻和自己進行了一輩子的鬥爭,他在早年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最要命的是他的幻覺裡出現的不止一個人,而是三個人。
然而在面對這樣一種曾經擊垮了很多人的挑戰之時,納什並沒有放棄,在妻子艾麗西亞的不離不棄之下,他最終戰勝了疾病、戰勝了自己,從而擁有了一顆美麗的心靈。
我們總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點都沒有錯。
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當挫折與磨難來臨之時,如何去抗爭而不是一味妥協,需要莫大的勇氣。在我看來,挫折不可怕,疾病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它們來臨之際,你的俯首稱臣。沒有什麼能夠左右我們的人生,能夠左右我們人生的,只有自己。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去相信,就像納什一樣,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他不敢肯定自己的學術研究是正確的,就像他不敢肯定自己能夠戰勝疾病一樣,但是,他選擇了去相信。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肯定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達到,在成功以前都是一個未知數。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相信而存在,因為相信去努力,因為相信去執著於此,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相信,生命裡的某些東西,是可能存在並且可能實現的。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能就是如此吧。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