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河湖和溼地保護恢復、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若爾蓋草原溼地、阿爾金草原荒漠等嚴格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過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強河湖、溼地保護修復,穩步提高高原溼地、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中幼林撫育,在河灘谷地開展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採用喬灌草結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進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強對冰川、雪山的保護和監測,減少人為擾動;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保護恢復,連通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綜合整治、天然林保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河湖與溼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完善黃河流域水沙調控、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主的攔沙減沙體系,持續實施治溝造地,推進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溝道治溝造地、沙區固沙還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開展封育保護,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開墾利用荒山荒坡,開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水蝕風蝕交錯區綜合治理,積極培育林草資源,選擇適生的鄉土植物,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統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開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態系統質量;開展重點河湖、黃河三角洲等溼地保護與恢復,保證生態流量,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開展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三、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河湖和溼地保護修復、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退田(圩)還湖還溼、草原保護修復、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保護修復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沿線重要湖泊和溼地,加強洱海、草海等重要高原湖泊保護修復,推動長江岸線生態恢復,改善河湖連通性;開展長江上遊天然林公益林建設,加強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加強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實施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全面改善嚴重石漠化地區生態狀況;大力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解決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問題;保護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強化極小種群、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候鳥遷徙路線保護,嚴防有害生物危害。
四、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溼、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草原保護修復、溼地保護恢復、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控與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和後備資源培育,逐步開展被佔林地森林恢復,實施退化林修復,加強森林經營和戰略木材儲備,通過近自然經營促進森林正向演替,逐步恢復頂級森林群落;加強林草過渡帶生態治理,防治土地沙化;加強候鳥遷徙沿線重點溼地保護,開展退化河湖、溼地修復,提高河湖連通性;加強東北虎、東北豹等旗艦物種生境保護恢復,連通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
五、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沙治沙、河湖和溼地保護恢復、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堅持以水定綠、喬灌草相結合,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大力實施退化林修復;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加快建設鎖邊防風固沙體系和防風防沙生態林帶,強化禁墾(樵、牧、採)、封沙育林育草、網格固沙障等建設,控制沙漠南移;落實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實施退牧還草和種草補播,統籌開展退化草原、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修復;保護修復永定河、白洋澱等重要河湖、溼地,保障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及湖泊、溼地面積;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減少災害損失;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解決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環境破壞問題。
六、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河湖溼地保護修復、石漠化治理、損毀和退化土地生態修復等工程。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通過封山育林草等措施,減輕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程度;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蘇鐵等極小種群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修復,開展有害生物災害防治。
七、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推進「藍色海灣」整治,開展退圍還海還灘、岸線岸灘修復、河口海灣生態修復、紅樹林、珊瑚礁、檉柳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熱帶雨林保護、防護林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強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災害防治。重點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和渤海、長江口、黃河口等重要海灣、河口生態環境,推進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治理,促進近岸局部海域海洋水動力條件恢復;維護海岸帶重要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北部灣典型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保護海南島熱帶雨林和海洋特有動植物及其生境,加強海南島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
八、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三江源、祁連山、東北虎豹、大熊貓、海南熱帶雨林、珠峰等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強化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和瀕危物種種群保護,構建重要原生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網絡,整合優化各類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範圍並勘界立標,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根據管控規則,分類有序解決重點保護地域內的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對核心保護區內原住居民實施有序搬遷和退出耕地還林還草還湖還溼;強化主要保護對象及棲息生境的保護恢復,連通生態廊道;構建智慧管護監測系統,建立健全配套基礎設施及自然教育體驗網絡;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庫、救護繁育場所,完善古樹名木保護體系。
九、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技術集成示範推廣與應用,加大重點實驗室、生態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臺建設。構建國家和地方相協同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監管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應急處置、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提升基層管護站點建設水平,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實施生態氣象保障重點工程,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
推薦閱讀: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七大布局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生態系統完整向好 天津北大港溼地內鳥類已超過276種
中國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系統15年:因城施策城林相融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