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日,湖南長沙有一位硬核爸爸火了!
暑假絕大多數家長都在忙著給自己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希望孩子的成績能有所進步,但這位羅爸爸卻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要在戶外運動2個小時,否則不許做作業!
&34;,這一波操作讓網友紛紛直呼:酸了,別人家的爸爸。也引起了爭議,有網友認為這是&34;
對此,羅爸爸表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這點與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34;
不把成績看成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並且還能不受外界影響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得不佩服他的這種定力。
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相比較,你又認為哪個更重要呢?你又會作何選擇呢?
羅爸爸要求兒子每天玩兩個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最後結果怎麼樣呢?
兒子除了體育,其他學習成績並不特別拔尖,但也屬於中等水平,羅爸爸表示,孩子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都特別強,遇到困難都會先思考後請教。
對於羅家來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孩子既在玩中擁有了健康的身心體魄,鍛鍊了意志力,又沒有因為玩而成績墊底,運動更是他的長項。
但一般家庭難以複製,一來羅爸爸本身就是運動教練,孩子也樂於參與,二來孩子參加的這些活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蠻耗錢。
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如何兼得?
俗話說,凡事過猶不及。我們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莫走極端,對孩子才最為有利。
有些家長過於憂心,把玩和學看成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認為孩子玩勢必會影響到學習成績。所以,對孩子在學習上的要求非常嚴格。
對孩子來說,父母沉重的高期待和緊迫的催促,就像懸在頭頂的大石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嚴重時還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小歡喜》,劇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之間的矛盾就非常典型。
宋倩為了讓女兒專心學習,考上清華北大,不惜辭掉高薪,一心一意照顧飲食起居,嚴格監督女兒學習,不準女兒做任何浪費學習時間的玩樂事。
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高三就應該拼命學習。
最後,原本乖巧成績不錯的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甚至因精神壓力過大,患上抑鬱症,要跳海自殺。此刻,媽媽才幡然醒悟,與成績相比,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更為重要。
這樣的悲劇,並非電視劇故意誇大,在現實生活中也依然存在,而且更讓人心痛。
江蘇曾有一個10歲女孩,因一次考試失利,一番痛苦掙扎之後,留下了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以及374字的2頁遺書,服藥自殺。
是孩子心理太脆弱嗎?遺書中的幾句話,才是真相:&34;
被父母天天打罵,內心壓力大到自殺,也只怪自己學習不好,把所有的錯都歸罪在自己身上,理解父母的&34;,這樣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如果,上天能再給女孩父母一次重來的機會,他們是否還會一味以成績來定論孩子呢?
我們無法猜測,但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到底是孩子的成績重要,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成績,是我們父母比較上心的問題,所以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上就此談到自己的觀點:&34;
她還特別強調:&34;呼籲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針對李教授的這一番話,不少網友紛紛發表感慨:
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要是有錢有權,我也會說!
誰不想孩子快樂,但問題是允許嗎?
我可能是個佛系家長,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成長,成績差點沒關係。
兩個都要,別問為什麼?
……
果媽跟大家的心理是一樣的,其實,我們都有點貪心,既希望孩子能考個好大學,又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如此再好不過了。
第一個原則:端正&34;的態度,現身說法
真正為了孩子好,是恰當的引導,而不是將孩子安排得妥妥噹噹。
李焉想放棄學了五六年的鋼琴時,父親李亞鵬沒有責罵也沒有強迫,只是拿自己開車熟練但依然考科目一失敗又繼續努力考過了的事情跟她分享,告訴她: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呢。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女兒又鼓起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但喜歡聽故事,自己親自現身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個原則: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事事包辦
蒙臺梭利說: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孩子需要我們照顧,但更需要有試錯的機會,這是他們學習的好機會,在家裡,父母要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也要讓孩子學習怎麼自理。
因為,一個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餓不著。我們也不用擔心,孩子離開了自己,就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
第三個原則:適時放手,適當壓迫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我們處處嚴格管制孩子,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的叛逆。
但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獨立性又相對不夠,所以,依然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行,也需要適當的壓迫,讓孩子在有限的自由裡,快速成長。
因為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怎麼把握好這個度,就靠我們家長摸索了。
《奇葩說》有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很多父母毫不猶豫地表示&34;,理由就是&34;。
也有父母提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你想讓孩子少走彎路,但是否想過,你的捷徑反而讓孩子走了更多的彎路?
羅曼·羅蘭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父母於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
➤
➤
※ 作者簡介:果媽,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經驗豐富,同時也是一名老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我的寶媽寶爸陣地,歡迎你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