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樂

2020-08-30 大果小果媽媽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日,湖南長沙有一位硬核爸爸火了!

暑假絕大多數家長都在忙著給自己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希望孩子的成績能有所進步,但這位羅爸爸卻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要在戶外運動2個小時,否則不許做作業!



&34;,這一波操作讓網友紛紛直呼:酸了,別人家的爸爸。也引起了爭議,有網友認為這是&34;

對此,羅爸爸表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這點與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34;



不把成績看成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並且還能不受外界影響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得不佩服他的這種定力。

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相比較,你又認為哪個更重要呢?你又會作何選擇呢?



玩和學,都講究一個&34;

羅爸爸要求兒子每天玩兩個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最後結果怎麼樣呢?

兒子除了體育,其他學習成績並不特別拔尖,但也屬於中等水平,羅爸爸表示,孩子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都特別強,遇到困難都會先思考後請教。

對於羅家來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孩子既在玩中擁有了健康的身心體魄,鍛鍊了意志力,又沒有因為玩而成績墊底,運動更是他的長項。

但一般家庭難以複製,一來羅爸爸本身就是運動教練,孩子也樂於參與,二來孩子參加的這些活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蠻耗錢。

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如何兼得?

俗話說,凡事過猶不及。我們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莫走極端,對孩子才最為有利。

家長過於看重成績,結果會怎麼樣?

有些家長過於憂心,把玩和學看成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認為孩子玩勢必會影響到學習成績。所以,對孩子在學習上的要求非常嚴格。

對孩子來說,父母沉重的高期待和緊迫的催促,就像懸在頭頂的大石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嚴重時還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小歡喜》,劇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之間的矛盾就非常典型。

宋倩為了讓女兒專心學習,考上清華北大,不惜辭掉高薪,一心一意照顧飲食起居,嚴格監督女兒學習,不準女兒做任何浪費學習時間的玩樂事。

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高三就應該拼命學習。

最後,原本乖巧成績不錯的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甚至因精神壓力過大,患上抑鬱症,要跳海自殺。此刻,媽媽才幡然醒悟,與成績相比,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更為重要。

這樣的悲劇,並非電視劇故意誇大,在現實生活中也依然存在,而且更讓人心痛。

江蘇曾有一個10歲女孩,因一次考試失利,一番痛苦掙扎之後,留下了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以及374字的2頁遺書,服藥自殺。

是孩子心理太脆弱嗎?遺書中的幾句話,才是真相:&34;

被父母天天打罵,內心壓力大到自殺,也只怪自己學習不好,把所有的錯都歸罪在自己身上,理解父母的&34;,這樣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如果,上天能再給女孩父母一次重來的機會,他們是否還會一味以成績來定論孩子呢?

我們無法猜測,但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到底是孩子的成績重要,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李玫瑾教授:比起上名牌大學,孩子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成績,是我們父母比較上心的問題,所以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上就此談到自己的觀點:&34;

她還特別強調:&34;呼籲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針對李教授的這一番話,不少網友紛紛發表感慨:

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要是有錢有權,我也會說!

誰不想孩子快樂,但問題是允許嗎?

我可能是個佛系家長,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成長,成績差點沒關係。

兩個都要,別問為什麼?

……

果媽跟大家的心理是一樣的,其實,我們都有點貪心,既希望孩子能考個好大學,又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如此再好不過了。

三個原則,減少焦慮,助力孩子成長

第一個原則:端正&34;的態度,現身說法

真正為了孩子好,是恰當的引導,而不是將孩子安排得妥妥噹噹。

李焉想放棄學了五六年的鋼琴時,父親李亞鵬沒有責罵也沒有強迫,只是拿自己開車熟練但依然考科目一失敗又繼續努力考過了的事情跟她分享,告訴她: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呢。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女兒又鼓起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但喜歡聽故事,自己親自現身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個原則: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事事包辦

蒙臺梭利說: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孩子需要我們照顧,但更需要有試錯的機會,這是他們學習的好機會,在家裡,父母要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也要讓孩子學習怎麼自理。

因為,一個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餓不著。我們也不用擔心,孩子離開了自己,就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



第三個原則:適時放手,適當壓迫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我們處處嚴格管制孩子,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的叛逆。

但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獨立性又相對不夠,所以,依然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行,也需要適當的壓迫,讓孩子在有限的自由裡,快速成長。

因為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怎麼把握好這個度,就靠我們家長摸索了。



果媽寄語

《奇葩說》有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很多父母毫不猶豫地表示&34;,理由就是&34;。

也有父母提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你想讓孩子少走彎路,但是否想過,你的捷徑反而讓孩子走了更多的彎路?

羅曼·羅蘭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父母於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 作者簡介:果媽,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經驗豐富,同時也是一名老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我的寶媽寶爸陣地,歡迎你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我寧可孩子以後不上名牌大學,也要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教授直言:寧可孩子以後不上名牌大學,也要他活得快樂胡女士的女兒馬上要上高中了,跟別的家長一樣,胡女士也是生怕女兒的學習成績跟不上,每個周末和假期都給女兒排滿了補習班。過大的學習壓力加上父母的不理解讓孩子的心情越來越壓抑,好多次女兒都試著跟胡女士表示自己過得不快樂,胡女士卻置若罔聞。
  • 李玫瑾坦言:我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坦言: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他活得快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幾乎是每個家長都具備的心理。而隨著孩子溺愛年齡的增大,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在跟著加重,這一點本來無可厚非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必須要快快樂樂地生活成長,哪怕是考不上名牌大學那也無所謂。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快樂樂
    導讀: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快樂樂李玫瑾教授,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成績都看得非常重要,成績也就成了孩子童年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但是這樣對孩子是真的好嗎?李玫瑾教授說出了她的看法,李玫瑾教授說: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要讓他快快樂樂!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的快快樂樂
    比起孩子考進名牌大學,孩子的心理問題顯然更重要,不過中國式家長卻並不在意,認為孩子抑鬱都是矯情。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但卻因為心裡不陽光,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 孩子活的快樂有多重要,李玫瑾教授:寧可不上名牌大學,也要快樂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小學的時候考試要滿分,初中要上重點高中,高考要上名牌大學,然而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李玫瑾教授曾說,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要讓孩子活得快樂,可見讓孩子快樂有多麼重要。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不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娃活的快快樂樂
    尤其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父母不僅在孩子的吃穿住行上很上心,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難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娃報各種興趣班,聲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稍微長大了就又是各種的補習班,雖然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有時會讓孩子的壓力更大,不利於他的成長。
  • 李玫瑾教授:寧可孩子不上名牌大學,也要娃活得快樂,父母要反思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父母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是家境都不一樣,又怎麼能說一定是某種方式適合自家孩子呢?在育兒這件事上,沒有人能製作出適用於所有孩子的成功模板,任何忽略孩子個性與特性的育兒經都是紙上談兵,但是無論父母用哪種育兒方式,父母都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 李玫瑾教育理念: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她快快樂樂的
    一次,因為李玫瑾教授的女兒數學成績實在太差,滿分150分她女兒居然只考了15分,老師就跟她直說了:你這孩子肯定考不上大學。李玫瑾當時大怒,直接懟回去:據我所知,邱吉爾數學不及格,黛安娜數學不及格,這不影響他們成為名人和偉人。
  • 李玫瑾教授坦言:我寧願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學,也要讓他活得快樂
    前言: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每位家長都對孩子懷有極高的期待值,希望孩子能夠考入名牌大學,順利讀研讀博,成功出人頭地。但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他們給予孩子的愛真的是太沉重了,沉重到孩子根本負擔不起,迫不及待地想逃離以愛為名的牢籠。
  • 李玫瑾:寧願他不上大學,也要活得快樂,錯誤的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她正想開口時,卻聽到兒子說:「為什麼把我逼得這麼緊?給我一點自由呼吸的權利不行嗎?」說完,孩子就走回自己的房間,任柳女士在後面怎麼叫,兒子都不回應。分析: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樂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跟柳女士類似,給予孩子的愛與期盼太重,超過孩子能夠承受的極限時,這些愛和期盼,就會變成無形的壓力和枷鎖。
  • 李玫瑾:寧可孩子不上大學,也要活得快樂,好的教育影響孩子一生
    對於孩子們而言,成功的背後一定會有成功的家人,他們會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給予孩子最需要的能量。我們總是想要讓孩子成功,想要讓孩子上好大學,想要讓孩子博學多才卻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說堆砌了知識,孩子就會學得好,作為父母,給孩子愛和陪伴、合理的教育和引導,孩子才會更快樂。
  • 李玫瑾:我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要讓他快樂,父母要深思
    據說,在這名青少年剛開始上初一的年紀時,他就被父母送去加拿大留學了,但由於當時年紀比較小,自理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在外國生活是處處碰壁,甚至還受到那邊寄宿家庭的嘲笑。可想而知,這些情況對於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來說該是多麼沉痛的打擊,由於孩子不敢把情況告訴自己的父母,一直在忍受著這種煎熬,所以這名青少年漸漸地患上了心理疾病。
  • 孩子上名牌大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現在隨便在大街上抓住一個父母,問他們對於孩子哪方面最擔心?相信「學習成績」一定是非常大眾的答案。家長拼命地給孩子送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老師幫著開小灶,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等著金榜題名時,能安安心心地坐進名校的教室裡!但考名校真的這麼重要嗎?
  • 養育男孩,聽聽李玫瑾建議:父母越「捨得」3件事,兒子越有出息
    我之前在網上看見過這樣一項來自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是薩姆利·赫勒博士與他的團隊對1.1萬名媽媽的壽命數據做出的研究,發了男孩之後,平均預期壽命會少活8.5個月。因為生男孩比生女孩消耗得更高。所以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特別寵溺,孩子只需要快樂成長就行。但李玫瑾教授卻不贊成這種做法,她說:「你想生個逆子,就對他百依百順」。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一、那麼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1)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女兒很平凡,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和母親李玫瑾是大學教授,國內聞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相比,她的女兒顯得很平凡。李玫瑾的女兒不是大企業家,也不是知名的教授學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英語老師。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我們看到李玫瑾的頭銜,總覺得她女兒應該要像母親一樣成功,結果發現她女兒只是大學的音樂老師。李玫瑾在訪談節目上也說過,她女兒小時候的文化課成績不好,大學上的也只是藝術類職業學院。女兒卻那麼普通,於是她就被人諷刺說人設"翻車"了:"既然李玫瑾育兒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把自己的女兒教好呢?"我覺得,如果是換個人,不一定能把李玫瑾的女兒教得那麼好,讓她成為大學老師。
  • 李玫瑾教授女兒現在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對比很諷刺
    和「不哭不抱」創始人的後代差距巨大Ⅰ李玫瑾女兒:快樂是生活的主元素李玫瑾教授的女兒現在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對於現在的生活,她是這樣說的:「我現在上班每天都會很開心。」而這種開心,其實正是李玫瑾老師的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內容。李玫瑾老師曾經說:「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她快快樂樂的。」這種育兒觀念通過三個問題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
  • 高中老師孩子成績差?把「別人家孩子」送上大學,教不好自家娃?
    第三種:父母均是初中老師父母都是初中老師,在一定程度上能輔導孩子學習,且知道應試教育的規則,能為孩子鋪路,孩子受父母影響也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專家李玫瑾的女兒僅是普通的音樂老師說道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大家都不陌生,是致力於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教育家,主攻心理犯罪,在教育界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位。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可女兒卻是普通的音樂老師,人設「翻車」了?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對於育兒方面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之所以深受家長們的歡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主抓孩子的內心活動,從孩子的內心活動出發,這樣想出來的方法往往在實踐起來,也會更加有效。
  • 李玫瑾教授直言:和智商相比,父母更應該關心孩子心理方面
    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能自主的孩子,他能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多家長非常關注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卻曾經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孩子活得快快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