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可8:1-3-9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什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睏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人數約有四千。
一,憐憫中不失看顧的愛
在耶穌教導事奉的生涯中,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因為耶穌太多的時候是站在人性的角度體會人的軟弱,並且和人站在一起面對缺乏;任何時候耶穌都沒有丟棄他愛的人。耶穌不但顧念人心靈的缺乏,對於人肉體的需要更為看顧,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衡。當門徒忘記神的作為和教導時,耶穌依然語重心長的去教導並且糾正他們錯誤的觀念,調整他們在態度上的問題。
在馬可福音中記載耶穌曾以五個餅兩條魚餵飽了五千人,並且豐富有餘,後來耶穌又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了四千人,依然是豐富有餘。耶穌的這一行動也說明他顧念人的身體,看顧人的日常生活。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耶穌有一顆感同身受的心」,他不願意人活在缺乏裡面,所以說耶穌擔心人生命的光景,也擔心人肉體的光景。
經文中提到,那時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什麼吃的,耶穌就叫門徒來,表明自己願意給予這些肉體還在缺乏的人,耶穌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當他看到問題就提出來並且去解決問題,而門徒卻是不理解耶穌的,因為門徒所看的是眼下的困難,僅有的食物餵飽四千人是一個難題,但門徒忽略了耶穌曾在五千人身上所行的神跡,而且門徒雖然作為耶穌的見證者,但當面對同樣的處境(人的肉體缺乏)時,門徒就開始疑問: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
或許這種光景也是我們身上的影兒,因為在環境和艱難面前,我們常常會放大這些環境,甚至將環境帶來的壓力壓抑在心裡,逐漸開始疑惑,失去指望。但耶穌會提醒每個跟隨他的人,操練仰望神的作為,成為信心的見證者。
總的來說,在耶穌憐憫的行動中更體現了他的愛,他顧念眾人同樣顧念門徒,當人的生命出現問題、人的肉體出現缺乏時,耶穌和人站在一起去面對,去經歷,去得勝。
二,憐憫中不失祝福的愛
耶穌的祝福不僅僅體現在屬靈的層面,同樣彰顯在肉體層面。雖然僅僅有七個餅幾條小魚,但神使有限的食物成為豐富的恩典,耶穌並不是為了行神跡而行神跡,乃是因為他愛人,願意給人帶來祝福。
從耶穌以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四千人的事件上,我們認可耶穌是真實的牧者,他是每個人生命的供應和日常生活的供應。我們作為基督徒常常會認為屬靈的祝福來自神,日常生活的祝福來自自己的努力結果;其實不然,我們日常生活的祝福也是來自耶穌,如果沒有耶穌的帶領和幫助,我們無法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盡心做工,從而獲得酬勞。有耶穌的幫助和帶領,我們有做工的技巧和智慧,在任何崗位上盡職盡責,專一到底。
每個人都想要獲得耶穌的憐憫和祝福,但往往未曾想過自己有沒有認識耶穌的心意,活出耶穌的心意;當我們在耶穌面前尋求時,不應該把焦點放在耶穌什麼時候滿足我、什麼時候祝福我,我們的焦點應該圍繞耶穌的心意,體貼、明白、回應、感恩,放手交託。
當耶穌看到很多跟隨者沒有食物時,他所想到的是化逆境為順境,設身處地且周全的憐憫眾人,耶穌說了一句話是: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睏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這句話說明,耶穌知道缺乏帶來的危機,並且理解有從遠路來的需要食物的供應,有了食物才有力氣走回家的路,免得路途上出現危險。
為什麼說耶穌的憐憫是不失祝福的,因為耶穌從沒有忘記每個跟隨他的人,耶穌不希望那些跟隨者空空而歸,乃是希望他們滿有力量繼續走信仰之路。在這裡耶穌為什麼拿餅和魚來作為供應,第一是耶穌明白他們的生活飲食習慣;第二耶穌就地取材;第三耶穌想要教導門徒繼續明白「憐憫與祝福的功課」。所以耶穌既是供應者,又是祝福者;既是憐憫者,又是施恩者。
三,總結
從耶穌身上可以學習愛的功課,這愛包括憐憫、忍耐、祝福、施恩、顧念,當我們去看見別人的軟弱和需要的時候,不應該視若無睹,僅僅作為旁觀者,而當像耶穌一樣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愛別人,因為這是基督徒彰顯神榮耀的行動,更是效法耶穌的榜樣和樣式。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