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時一個人本來想小有情調地窩在沙發的角落裡看一部收藏已久的電影,但習慣性劃開手機打開「朋友圈」,發現千奇百怪的曬和炫後,一瞬間被自己營造出來的「孤芳自賞」就變了味道,不由開始背誦初中課文「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樣的畫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經歷過,為什麼看見別人的熱鬧生活,反而會激發我們的孤獨感呢?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Barry在最新的研究中證實:當別人的快樂沒有自己參與的時候,會激發我們的孤獨感及負面情緒,而且這樣的現象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普遍存在的共性[1]。
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7日發表於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為了研究他人的生活是如何影響個體的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Christopher Barry教授對來自全美各地的419名實驗對象展開了調查。
在實驗中,Barry教授重點觀測了實驗對象的恐懼感(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孤獨感等級(UCLA Loneliness Scale-3 (UCLA-3))、自我認知評估(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生活滿意度評估(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社交媒體參與度評估(Social media engagement)等指標。
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當實驗對象無論是通過社交媒體還是其他方式觀察到,當他人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獲得了樂趣後,自己的社交焦慮會增加;這樣的現象與年齡無關,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普遍發生[1]。
在實驗中,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往往是那些對自我認知較低、缺乏自信的人在觀察他人的熱鬧生活後,孤獨感和恐懼感會急劇上升;而那些自信的人在面臨他人獨享的快樂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較少[1]。
雖然發現別人的快樂裡沒有自己的參與會讓人感到或多或少的沮喪,但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這樣的負面情緒並不會影響人們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1]。
也就是說,由於社交圈產生的負面情緒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並不會影響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整體評估。
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對於那些熱衷於參與社交活動的達人而言,缺席別人的熱鬧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更嚴重的打擊,他們會更敏感、更強烈地體會到對孤獨感的恐懼和挫敗感[1]。
因此,Christopher建議,產生負面情緒時,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非他人[1]。
人為什麼普遍對死亡感到恐懼?很大程度上來講,是因為當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後,這個世界依舊豐富多彩,每天都發生著新奇的事,但可惜自己已經無法參與。曾經那些熟識的人在自己死亡後卻依舊能歡聲笑語,但自己已經無權參與。
所以,這種對死亡的恐懼衍生出了我們對缺席參與他人熱鬧生活的恐懼,讓我們在每一次挫敗中預演對死亡的恐懼。
實驗項目:他人影響人們對自己的社交生活的看法的因素
樣本:全美各地419人(98名男性,318名女性,3名未知)。14-17歲105名,24-27歲105名,34-37歲105名,44-47歲104名。
過程:網絡調查平臺Qualtrics上在線完成指標測試。其中,對於14至17歲的未成年人,已與父母取得聯繫,並要求他們同意就孩子的參與與孩子取得聯繫。未成年人表示同意,成年參與者表示知情同意,然後才能在基於安全的網絡調查平臺Qualtrics上在線完成測試。在每個年齡組內提交100份完整的回答後,將儘快停止採集。
[1] Christopher T. Barry, Megan Y. Wong.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A generational phenomenon or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0; 026540752094539.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