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心理學家最新研究:他人的快樂讓人們對孤獨的恐懼感加劇

2020-10-10 心理學簡報

導讀:本期《心理學簡報》內容簡介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時一個人本來想小有情調地窩在沙發的角落裡看一部收藏已久的電影,但習慣性劃開手機打開「朋友圈」,發現千奇百怪的曬和炫後,一瞬間被自己營造出來的「孤芳自賞」就變了味道,不由開始背誦初中課文「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樣的畫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經歷過,為什麼看見別人的熱鬧生活,反而會激發我們的孤獨感呢?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Barry在最新的研究中證實:當別人的快樂沒有自己參與的時候,會激發我們的孤獨感及負面情緒,而且這樣的現象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普遍存在的共性[1]。

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7日發表於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研究發現:他人的熱鬧生活讓自己對孤獨的恐懼感加劇

為了研究他人的生活是如何影響個體的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Christopher Barry教授對來自全美各地的419名實驗對象展開了調查。

在實驗中,Barry教授重點觀測了實驗對象的恐懼感(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孤獨感等級(UCLA Loneliness Scale-3 (UCLA-3))、自我認知評估(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生活滿意度評估(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社交媒體參與度評估(Social media engagement)等指標。

  • 結論1:恐懼感來自「你的快樂裡沒有我」

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當實驗對象無論是通過社交媒體還是其他方式觀察到,當他人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獲得了樂趣後,自己的社交焦慮會增加;這樣的現象與年齡無關,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普遍發生[1]。

  • 結論2:缺乏自信的人更在意他人的生活

在實驗中,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往往是那些對自我認知較低、缺乏自信的人在觀察他人的熱鬧生活後,孤獨感和恐懼感會急劇上升;而那些自信的人在面臨他人獨享的快樂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較少[1]。

  • 結論3:恐懼感並不影響生活滿意度

雖然發現別人的快樂裡沒有自己的參與會讓人感到或多或少的沮喪,但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這樣的負面情緒並不會影響人們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1]。

也就是說,由於社交圈產生的負面情緒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並不會影響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整體評估。

  • 結論4:社交達人的孤獨感和恐懼感更甚

Christopher Barry教授發現,對於那些熱衷於參與社交活動的達人而言,缺席別人的熱鬧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更嚴重的打擊,他們會更敏感、更強烈地體會到對孤獨感的恐懼和挫敗感[1]。

因此,Christopher建議,產生負面情緒時,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非他人[1]。

寫在最後:缺席他人快樂的恐懼感可能是對死亡恐懼的預演

人為什麼普遍對死亡感到恐懼?很大程度上來講,是因為當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後,這個世界依舊豐富多彩,每天都發生著新奇的事,但可惜自己已經無法參與。曾經那些熟識的人在自己死亡後卻依舊能歡聲笑語,但自己已經無權參與。

所以,這種對死亡的恐懼衍生出了我們對缺席參與他人熱鬧生活的恐懼,讓我們在每一次挫敗中預演對死亡的恐懼。


附錄

  • 實驗對象樣本及實驗方法

實驗項目:他人影響人們對自己的社交生活的看法的因素

樣本:全美各地419人(98名男性,318名女性,3名未知)。14-17歲105名,24-27歲105名,34-37歲105名,44-47歲104名。

過程:網絡調查平臺Qualtrics上在線完成指標測試。其中,對於14至17歲的未成年人,已與父母取得聯繫,並要求他們同意就孩子的參與與孩子取得聯繫。未成年人表示同意,成年參與者表示知情同意,然後才能在基於安全的網絡調查平臺Qualtrics上在線完成測試。在每個年齡組內提交100份完整的回答後,將儘快停止採集。

  • 參考文獻

[1] Christopher T. Barry, Megan Y. Wong.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A generational phenomenon or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0; 026540752094539.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人們快樂的關鍵因素主要在於朋友而非家人
    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Nathan Hudson在2020年9月17日發表的最新文獻中報導:人們實際上和朋友在一起時會更快樂。伴侶,孩子和朋友,哪個更讓你快樂?
  • 研究發現: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孤獨的鬼」
    實驗還發現,人們二十多歲、五十多歲和八十多歲時,孤獨感會明顯地增加。但是孤獨感並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研究還發現了有三個因素對孤獨感有著重要的影響:智慧、獨居和心理健康。我們到底想要什麼?現代社會中,快節奏的生活,也帶來了各種問題。該研究的發起者之一,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Dr.
  • 瑞士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快樂的關鍵取決於笑的次數,而非笑的音量
    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心理學家Karina Wahl課題組在最新的研究中證實了這個說法,並於2020年6月30日將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生活中經常笑的人通常具備更優秀的能力去處理壓力事件,並減輕對壓力症狀的應激反應的影響,受到壓力的困擾也較少,獲得的快樂也更多。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證實:人們潛意識認為男人比女人更聰明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研究人們的無意識刻板印象(an unconscious stereotype)與性別偏見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哈佛大學、紐約大學、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在人們的無意識刻板印象中,普遍認為男人比女人更聰明、更有才華、更有創造力和更具成為天才的潛質[1]。
  • 心理學家:相當正常
    在特定對象恐懼症中,動物恐懼症是讓人覺得非理性的,許多學派的心理學家都做出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和分析。 這部分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經歷過恐懼之後情緒會出現回升,出現一種滿足、快樂和放鬆的狀態。 恐懼是一種基本情緒,我們釋放恐懼是為了獲得內心的補償和平衡。 也就是說動物恐懼症的具體對象沒有特殊的意義,它們只是承載我們恐懼情緒的載體。
  • 做白日夢能幫人們驅散孤獨?
    雖然有研究發現做白日夢能夠提高人們的創造力,但同樣也有研究人員提出,白日夢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影響智力。在我們了解它的弊端之前,先來看看白日夢積極的一面。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在兩分鐘內儘可能多地想出一些日常常見的物件的用途,比如牙刷、衣架或是磚頭都能用來做什麼。之後休息12分鐘,然後再繼續想像實驗,如此重複。
  • 心理學家:無法與他人親密,其實是因為內心住了一個被嫌棄的自己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嬰兒時期需求的滿足狀況,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情感類型因為內心對於他人的關係充滿自信和安全感,因此他/她能夠清晰地把生活、生命中的重要關係按照輕重排序,並給彼此劃分出清晰的界限。擁有安全型情感模式的人是人群中最好的戀愛對象,完全可以升級為家庭成員,或成為人們最好的朋友。他們普遍有能力接受他人的拒絕、承擔自己的痛苦,而不會歇斯底裡不分青紅皂白的給他人施加壓力或折磨。
  • 最新研究:性格內向者「假裝」外向會更快樂(雙語)
    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性格特徵與人們的幸福感也有關係。最新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的人如果「假裝」外向,會感覺更加快樂。   If you are an introvert, force yourself to be an extravert. You'll be happier.   如果你性格內向,強迫自己變得外向,你會更快樂。
  • 孤獨有多可怕?最新研究發現:一直一個人生活,真的會孤獨死
    這篇文章名為Loneliness in everyday life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psychosocial context ,and health behaviors,譯為中文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獨對心腦血管活動、心理以及健康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50至68歲的中老年進行調查後,發現孤獨感得分高的人高血壓方面也不容樂觀。
  • 研究表明,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
    孤獨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健康、福祉和壽命。為了尋求有效的幹預措施,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導致不同年齡段孤獨模式的心理和環境因素。研究人員通過網絡對全美2843名參與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年齡在20歲到69歲之間。結果發現,年齡與孤獨感呈非線性二次關係(Wald statistic=5.48, P=.019);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45歲左右是另一個孤獨高峰。
  • 注射催產素有助於緩解孤獨症症狀
    核心提示:法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報告說,催產素是腦下垂體後葉分泌的一種激素,它不但能促進臨產孕婦的子宮收縮,幫助其分娩,還在人的社會行為和情感表達中起著關鍵作用。此前曾有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血液中催產素的含量嚴重不足。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最新研究!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健康老齡化中心的學者,研究了孤獨對身體和大腦衰老的影響,包括它如何增加認知能力下降和患痴呆症的風險。 研究認為孤獨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包括缺乏運動,抑鬱症狀,睡眠不足以及血壓升高和炎症。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004孤獨者有哪些特徵呢?首先,獨自一人並不一定意味著孤獨。單身生活也自有它的快樂之處。祈禱和冥想、研究和寫作、跟大多數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一樣,這些都需要人們長時間保持獨身一人的狀態。1.充實自我(extend yourself)畏縮與被動往往都是由孤獨所帶來的恐懼感造成的。想要擺脫恐懼,你需要一個安全的「實驗場所」,並且時刻保持謹慎。
  • 心理學:孤獨、脆弱、無助的人,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成長
    有這樣一類人(多見於女生),他們經常體驗到孤獨、弱小、無助,而且從內心散發出一種強烈的不安和焦慮。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發展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因為在長期相處之後總會暴露出信任危機。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內心脆弱、敏感的人,最終要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成長。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長久的婚姻並不能提升人生的整體幸福感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William Chopik的課題組在最新的研究中對7532位實驗對象展開心理學調查後發現:當實驗對象在生命盡頭,讓他們回顧一生時,人們並沒有發現婚姻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了明顯的幸福感;在對比失婚者和單身者時,William Chopik教授發現,失婚者並不比終身單身的人幸福[1]。
  • 心理學家眼中的幸福是什麼樣子的
    因為快樂往往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所以心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通常在談論這種情緒狀態時使用「主觀幸福感」一詞。聽起來,主觀幸福感傾向於關注個人對當前生活的整體個人感覺。快樂的人仍會時不時地感受到人類的全部情感,包括憤怒,沮喪,無聊,孤獨,甚至悲傷。但是即使面對不適,他們也有一種樂觀的感覺,那就是事情會變得更好,他們能夠應對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能夠再次感到高興。
  • 一個人害怕孤獨,兩個人害怕相處,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群居類動物。早在上古時期,人們便開始了群居生活,原因是方便抵禦野獸,方便繁衍後代。而在如今快節奏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偏向於獨居生活,原因是高效率,矛盾少。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各有千秋,但有些人對這兩種方式卻都不能適應。這些人害怕一個人時的孤獨,也恐懼兩個人時的相處。
  • 為什麼壓力大的時候,人們容易情緒崩潰?
    按照社會的規範,女性被期待為溫婉宜人而快樂的,而不是生氣的、攻擊的或是暴力的,如果女性表現出「性情暴躁」的話,常常會被他人認為是沒有女人味的、不淑女的、缺乏魅力的。 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女性更少地表達出她們的憤怒,這也導致了更多的健康問題出現。除了潰瘍、偏頭疼等明顯與憤怒有關的症狀外,研究者們還發現,乳腺癌與沒有解決的憤怒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