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之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原因在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到理想中的狀態,enjoy~
有人說,最重要的工作技能,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測試下你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嗎?試著解一下這道題目吧:
「公司銷售業績同比下降了20%,該怎麼辦?」
你想到了多少答案?1個,還是10個?
不過,你一定答錯了。
因為,這道題本身就是錯的。(至於它到底錯在哪?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錯誤的問題,只能帶來錯誤的答案。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先判斷問題。
德魯克說過,別從答案出發,要學會先問「我們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甚至於,提問比答案更重要。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道題了。」
由此可見,判斷問題的重要性。
有一家新建的辦公樓,入駐率達到了一半。但是沒過多久,大家紛紛投訴:電梯不夠用,要等很久。
應該選擇以下哪種解決方案呢?
等等,別馬上急著回答。
當心再一次掉入了錯誤問題的陷阱。
要先判斷問題是否正確。
好問題的第一個要素:說清楚要幫誰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是誰提出的?要幫誰解決問題?要讓誰滿意?
剛才看到問題,很容易會立刻默認是在幫電梯使用者解決問題。
但是,假如這個問題是大樓管理者提出來的呢?
那麼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就完全不同了,甚至我們會想到更多的方案:
所以,好問題的第一要素是,講清楚要幫誰解決問題。
壞問題:
員工離職率同比增加20%,我該怎麼辦?
好問題:
員工離職率同比增加20%,作為CEO,我該怎麼辦?
員工離職率同比增加20%,作為HR,我該怎麼辦?
壞問題:
我該如何提高閱讀速度?
好問題:
作為一名考研生,我該如何提高課本的閱讀速度?
作為一名經理人,我該如何提高管理書籍的閱讀速度?
提問者是誰,非常重要。
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答案就會不一樣。
好問題的第二個要素:說清楚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問題一樣,但是如果目的不同,也會導致解決方案完全不同。
比如,要為某公司設計促銷方案。
假如目的是年底清庫存,那麼滯銷商品、高庫存商品可能需要作為促銷重點。
假如目的是年底衝業績,那麼高價商品、主力商品可能需要作為促銷重點。
目的不同,解決方案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過,上面這個例子中,僅僅給出了最簡單的動機。
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想要提出真正的好問題,一定要挖出問題背後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是現實與理想有了落差。
想要消除這個落差,才是提問的真正動機。
經過上述分析發現,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
「晚上不知道該去哪吃,如何才能快速找到好餐館?」
一旦找出落差,原先的問題,就很可能變成了新問題。
而這個新問題,才能帶來真正想要的答案。
提問:競爭對手用低價衝擊市場,導致我們銷售額下降了30%,怎麼辦?
分析現實:對手用降價的方式搶走了我們的客戶。
分析理想:希望對手即使降價也搶不走我們的客戶。
發現落差: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
通過分析發現,這個問題的本質是:
「如何降低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
(如果短期無法降低,那就應該跟進降價,或者容忍短期的客戶流失。)
以上就是教你如何發現落差,找到問題背後的本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類問題較為特殊,它的理想和現實是一樣的。
比如:
「如何讓公司業績保持現在的高增速?」
它的現實和理想,都是要保持業績高速增長。
這類問題,就叫做防患未然型,它的本質是如何維持現狀。
不過思路都是一樣的。
天賦是少數人的,套路是所有人的。——康熙師爺
最後總結下今天的文章:
1、如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不能直接奔向答案,要先學會判斷問題。
好的提問,比答案更重要。問對了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半。
2、怎樣才是好的提問?
一個好問題,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問題的本質,是現實與理想有了落差。找到這個落差,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
康熙師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康熙師爺,專注於「有用、有趣、普適」的套路。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