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MEI VIEW
顧長生老師
顧長生,1941年出生於上海,中華易經風水研究院創始人兼院長、東方易學高峰論壇創始人、上海浦東易友會前秘書長。1998年退休後潛心鑽研易學,並為許多人答疑解惑,安家樂業,創辦玄易堂,與同濟、交大、復旦等院校教授共同舉辦多屆《風水研討會》,為江浙滬乃至全國性的易學文化交流活動增添一份色彩,真正做到文化傳承。
1.走進易學
顧老師:是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是1941年生,今年80歲了,小時候就看到長輩有祭天祭地拜祖宗祭神靈的活動,從小就對我產生影響了。後來開始學習後,知道這是一種文化。到1990年我工作的時候出了一次車禍,肋骨摔斷了,住院兩個月想通了,感覺到命運、運氣還是很重要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需要了解一些命運,所以我和易學結緣了。
問:現在有人認為風水學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人認為風水學是科學,但也有些人認為風水學是封建迷信,您是如何看待這門學問的?
顧老師:風水兩字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絕無迷信可言。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H2O液體。風水學是一種文化,有許多科學的成分,也有現在科學上且難以解釋的道理。這些道理有待於科學發展去認識它,發掘它。對於風水的認識中,有沉迷於其中不可自拔之人,有將其說得神乎其神之人,更有某些所謂的「風水大師」在製造迷信,以顯示自己的何等能耐,這種人還真不少,所以我需要做的尋根究底,正本清源。我與同濟大學的同道們一致認為:應當提倡現代認知,解識風水功效。
2.嚴於律己
問:在您的「顧氏家訓」裡,看到很多「嚴於律己」的規定,無規矩不成方圓,能否從「顧氏家訓」的角度,談下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
顧老師:個人的品德修養,在小時候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古來有「三歲定八歲,八歲定終身」之說。小時候常聽母親說「逢兇別怕,見善莫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撰寫《顧氏家訓》是想留給後人從小誦讀的,《顧氏家訓》突出的是孝、誠、善,我認為只要心中有孝,行為皆誠,就能處處見善意,行為有擔當,就可以為國家做貢獻,去實現美好的追求。
問:顧氏老宅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地方,祠堂和家訓都有完整保留下來,您作為第十五代傳人,是有著一顆傳承的心,您可以介紹一下顧氏老宅和玄易堂嗎?
顧老師:玄易堂原本不是在這裡的,後來因為要弄工作室所以搬過來的。顧氏老宅於清代道光年間建成的,我顧氏十五世祖歷時十年完成。老宅選址在一塊四面環湖,東南巽方來龍的一塊風水寶地上,經歷了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老宅保存較為完好。老宅見證了社會的發展,且在各個時期都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是功德無量的。
3.四季風水
問:您為了即將推出的「四季風水」課程的準備,付出了很多心血,課程內容更是親力親為,就是為了讓學員們有更好的上課體驗,但您年齡已經年屆八十了,是什麼原因使您堅持著這份初心?
顧老師:現在有一些江湖術士的故弄玄虛,使風水學雲裡霧裡。實際上風水學注重的是山形水態,周邊環境,藏風聚氣,許多東西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我需要做的是撥亂反正。我研究、學習、實踐三十年,自己覺得經驗非常寶貴,所以寫寫書,將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有時間再參加沙龍活動,開開班講講課,交交朋友。既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又可拋磚引玉,而且同後生們一起交流自己也開心,做到更好的文化傳承,何樂而不為呢?
問:接下來尚美森活家將協助您推出「四季風水」課程以及相應的沙龍活動,您可以和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門課程嗎?
顧老師:我想就二十四節氣,每月一次準備十二堂課,並且把風水學術中的常識故事也摻雜其中,用碎片化、趣味化的方式去傳播易學文化。簡單介紹一下,例如:1.風水學之由來與發展 2.風水文化內容之簡說 3.風水學基礎知識部分 4.喬遷新居應注意什麼 5.開工動土準備事宜 6.為何要挑選黃道吉日 7.移柩入殮應注意什麼規矩 8.風水羅盤怎麼看 9.清明冬至如何祭祀 10.接送灶神文化 11.恭拜太歲文化 12.怎樣接財神,按文昌等等。
問:在這門課程中提到了四季風水及二十四節氣,這些都是和風水息息相關的,除了四季風水,我們的課程還會涉及到什麼領域?
顧老師:風水文化與四季、節氣既有聯繫,也可以說是兩個內容。四時節氣與人們生活起居、農事勞作、民間習俗相關,風水文化與民眾的居家、生活、健康、事業、升官、發財、生兒育女幾乎都有聯繫,所以話題非常豐富,在沙龍活動上我也會提及一些。
4.正視易學
問:《周易》歷來被尊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易學文化更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您作為傳承人,有什麼話是想和當下的人表達?
顧老師:易道廣大,經天緯地,包羅萬象。《易經》這本書是日月之書、陰陽之書,富於哲理,所以在《周易》面前人人都是小學生。《易經》這本書是活的書,是要隨機應變的書。它的順序、法則、規律都是有定數的,但對具體之事做具體分析的的預測是活的,要加入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及運氣順逆而定的,不可認死理,這樣就沒有生命力了。
更多精彩,盡在尚美森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