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女兒小徐是一對父女,女兒小徐說自己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家裡有三個孩子,自己排行老二,從小到大,自己似乎就是家裡的透明人,父親偏向姐姐,母親偏向弟弟,自己就像是一個多餘的。小徐說因為自己成績比較差,姐姐成績比較好,父母就特別看重姐姐,認為她學習成績好,以後會有出息。弟弟因為是兒子。又是全家最小的一個,當然是被所有人疼愛的。但凡自己和姐姐弟弟有什麼衝突,父母永遠都是向著對方,為此還動手打了自己很多次。
說到童年心結,小徐語帶哽咽,這些傷心往事,在她心中已經積壓多年。但父親徐先生這是第一次聽說,他哽咽著吐露了一個小徐不知道的秘密,在小徐剛出生的時候,家裡畢竟窮,家裡人就勸他把小徐送給別人,他不同意,要自己把孩子帶大,徐先生說自己對女兒的愛是毋庸置疑的。
小徐卻絲毫沒能感受到這份無言的關懷,以至於長大之後的小徐仍然執拗地想要從父母那裡得到愛與關注。小徐說自己十五歲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那時候只有五百一個月的工資,拿出450都交給了家裡,就給自己留50的生活費,甚至有一次自己都餓暈在了工廠裡,可是父親從來沒有口頭誇獎過自己一次。
對此徐先生解釋,女兒把錢給自己的時候,自己心裡當然是很高興的,但自己不是一個善於口頭表達的人,很多話都埋在了心裡。在自己休息的時候,會特意家裡煮了雞蛋,騎自行車騎了四五十裡路給女兒送去。
小徐用盡一切努力,只為證明自己得到父母的關注,可父親的愛卻偏偏是內斂而沉默。五年時間,小徐拼命賺錢,給了父親十萬,可也沒能等來父親的一句誇讚,而從小受盡寵愛的姐姐,在這期間卻過得逍遙自在的日子。
同樣是打工,同樣是女兒,自己過得省吃儉用,姐姐賺的錢卻全都自己花了,這讓小徐原本就憤憤不平的心愈發難耐。憤怒之下,小徐向父親提出了一個要求,讓父親也問姐姐要一部分工資,可是父親卻表示拉不下臉問姐姐要錢,姐姐也表示自己的錢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不要別人管。
對此父親徐先生也承認,在家裡的付出上面,確實是小徐付出的比較多,但他做不到因為付出而區別對待,兩個女兒的地位在他心裡是一樣的。小徐依舊認為父親是偏心的,她表示那是姐姐不顧全家反對要嫁人,還從父親這裡借走了一筆錢,事情過去很多年,也沒有歸還。
對此徐先生表示是因為大女兒確實困難,自己才會一直給予經濟支持。這種支持在小徐看來就是一種偏向,她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拼盡全力也得不到的關愛,姐姐什麼都不用做,就能輕鬆地獲得。最後她和姐姐大吵一架,幫父親把錢要回來,但從此以後她也不再給父親交錢了。
努力了五年,也沒有得到想要的關愛,小徐選擇了放棄,那麼又是什麼讓她再次心緒難平,來到這裡要求討一個說法。小徐說之前自己一共給了父親差不多十萬塊,父親全部拿去給弟弟買房,小徐毫無怨言,可她不能忍受父親什麼都不說,自己的功勞苦勞卻被完全免去。
調解到這裡,觀察員老師拿起了話筒,在他看來,小徐今天最大的怨氣不是來自於姐姐給不給錢,而是來自於徐先生在面對著他們兄弟姐妹成長過程中,每個人不同的付出卻呈現出誰弱誰有理,這才讓小徐感到不公平。小徐的做法也有一些問題,一直拿自己的付出來攻擊姐姐的自私,這會讓父母難以對待大女兒,在家庭中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沒必要在兄弟姐妹中去比較。
觀察員的老師的話讓父女倆都明白了很多,調解的最後,父女倆牽起了手,這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久違的愛的表達。都說父愛如山,但如果這份愛變成了一座看不見的大山,或許對孩子來說就會變成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