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明執政初期,為了能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援助推行伊斯蘭文化

2020-12-23 小巴手工作坊

烏幹達怨聲載道,阿明卻充耳不聞,繼續我行我素,過著與血為伴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軍隊出現了裂痕,而且導致了後來翻天覆地的連鎖反應。事實上,軍隊中的裂痕在阿明剛剛執政時就已經出現了。

烏幹達軍隊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來自一個名叫盧格巴拉的部族,因為這個部落是西尼羅河地區最大的部族,所以成為阿明招攬軍人和幕僚的最重要的對象。由於這個部落曾經受到過阿拉伯國家的奴役,所以盧格巴拉人十分痛恨伊斯蘭文化。

但是在阿明執政初期,為了能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援助,不惜在烏幹達推行伊斯蘭文化。這一舉措,在盧格巴拉人看來,是對他們部族的侮辱,對阿明的不滿情緒也就由此而生。1972年6月,格巴拉族人阿達米上被殺害。該事件讓這個部族對阿明政府更是恨之人骨,甚至有人說要推翻政府。這件事情發生後不久,很多盧格巴拉官兵經常莫名其妙地失蹤,後來才被確定是被阿明政府暗殺了。

軍隊中的裂痕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而且還有擴大的趨勢。1974年3月4日,盧格巴拉族參謀長阿魯貝發動政變試圖推翻阿明政府,但是卻以失敗告終。參與政變的500多人不是被打斷雙腿後活活燒死,就是被綁住手腳扔到河裡餵鱷魚,那時的尼羅河流淌著的都是帶有碎肉的血水。

從這件事情以後,阿明對自己的軍隊也不像原先那麼信任了。他開始不停地撤換軍政官員,怕他們擁兵自重,起來謀反。內閣改組過19次,總參謀長更是頻繁更替。從執政開始到1977年,阿明殺害了6名內閣部長、3名高級官員,還有15名部長,另有8名常任秘書逃到國外避難。

相關焦點

  • 一周阿拉伯 | 伊斯蘭英語
    這主要是由於英國殖民統治根植在東亞、中亞和中東地區許多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的意識裡。在伊斯蘭國家英語已經成為了有近15億人使用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甚至在文學作品和穆斯林知識著作中使用,雖然在一些內涵和伊斯蘭術語的表達上,英語的表達存在缺失。
  • @中東|摩洛哥能成為收拾「阿拉伯之春」亂局的樣板嗎?
    摩洛哥。獨立初期,摩洛哥只有一個政黨——獨立黨(Istiqlal Party),該黨產生於法國「委任統治」時期的民族主義運動。獨立後,獨立黨欲建立一黨制國家,甚至想減少國王在國家政治生活的作用。但是,這種想法很快就被摩洛哥國王默罕默德五世擊破。
  • 阿拉伯國家商務文化+阿語翻譯
    阿拉伯商務文化阿拉伯國家主要集中在中東,但即使大部分中東國家都是阿拉伯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還有很多細微差別,所以在來中東做生意之前,最好具體了解該國家的文化。所以在大部分中東國家,周五、周六是他們的周末,但也有例外。如下圖所示:伊斯蘭國家有兩個主要節日,即
  • 一文帶你看懂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的區別
    來源:網絡伊斯蘭、阿拉伯、穆斯林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不同?要言君將用五分鐘給您概述這三個概念,並釐清其邊界,說明其交集,幫您迅速構建「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知識結構概圖。相信您得沉思一下費點精神。阿拉伯阿拉伯語、阿拉伯族、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地區,中心詞都是阿拉伯,但我們提到阿拉伯時一般指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主要是說人,說地。排排邏輯順序的話是這樣的,先是有阿拉伯族,他們說的語言叫阿拉伯語,以阿拉伯族為主的國家叫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分布的地區叫阿拉伯地區。
  • 阿拉伯風格裝飾,異域的伊斯蘭迷人風情
    伊斯蘭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在建築以及裝飾上面,依託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地區,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阿拉伯風格。無邊的沙漠、奇幻的海市蜃樓、長長的駝隊、莊嚴美麗的清真寺、蒙著神秘面紗的阿拉伯女子,提起阿拉伯裝修風格,腦中自然而然的浮想起這些。
  • 阿拉伯語的文化危機:捲土重來的東方主義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產生了一些與標準語大相逕庭的方言。進入近代以來,在古典阿拉伯語的基礎上,又誕生了新的現代阿拉伯標準語。這種標準語接替了古典阿拉伯語在政治領域和公共領域中的地位。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現在在阿拉伯國家的官方電視臺所看到的節目,阿拉伯國家政治領導人發表講話等等都使用的是標準語。絕大多數報紙和文學作品也都是用標準阿拉伯語寫作。
  • 尤金·羅根:從「民族主義」到「伊斯蘭」,阿拉伯世界都經歷了什麼?
    (採訪 觀察者網/武守哲) 觀察者網:談及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崛起和衰落,除去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如對以色列用兵失敗,巴勒斯坦對約旦遊擊隊的態度導致外交失衡等因素,還有什麼文化或者社會結構上的深層次原因,導致阿拉伯民族主義逐漸衰落了?
  • 突襲阿富汗領導人阿明的王宮時,蘇軍為何不投入阿爾法特種部隊?
    阿富汗接受了大量蘇聯的經濟援助,包括建設了一條四通八達的公路,把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它北邊的和蘇聯的邊界連接,不過數年後,蘇聯的坦克就從這裡直接開進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阿富汗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即使在現在,只有在它的首都,因為受到西方的影響,可以看到當地的女性有的穿西方式樣的服裝,不帶面紗。
  • 東西方三千年的信仰之戰: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原教旨主義」
    但禮薩登上王位後確實實行了一些限制宗教勢力,推行世俗化和改善婦女地位的措施。六十至七十年代巴列維的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乃父當年改革的延續。在二戰以前和戰後初期殖民主義者直接或間接統治下的伊斯蘭國家,仍然維持著傳統的統治制度的宗教基礎,殖民統治者出於自身利益無意去打破它們。而民族主義運動通常受到君主封建勢力、宗教勢力和西方勢力的共同壓迫。
  • 資料:阿拉伯帝國
    先知遵循亞伯拉罕的遺教傳播伊斯蘭。到他逝世時(632),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在東線,徵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
  • 同為伊斯蘭強國,為什麼土耳其的世俗化成功了,而伊朗卻失敗了?
    穆斯林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薩珊波斯被阿拉伯軍隊持續進攻二十年後,終於在651年滅亡。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逃到了唐朝,請求唐朝派兵幫助復國,但是未能如願復國,自此開始波斯長期被阿拉伯人統治。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是伊朗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事件。波斯本來信奉的是拜火教,伊斯蘭教到來後逐漸成為主流宗教,輝煌的古波斯文明迅速被伊斯蘭文明所取代。
  • 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竟然是因為預言?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圖爾戰役是伊斯蘭勢力入侵阿拉伯半島的開始,其中有一些人從女穆斯林處得到了某些消息。5月19日,伊朗現任總統魯哈尼在政府會議上發言說:「預計可能會在南方造成騷亂」,他的含義是伊朗可能會遭到伊斯蘭世界的襲擊。
  • 阿拉伯世界為何不能實現統一,組成一個國家?
    目前全世界有22個阿拉伯國家,總人口大概4億多人,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廣泛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稱霸中東六百多年,最終被蒙古人所滅,之後這個阿拉伯地區皆被外族所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後,主要區域被英法等殖民者託管,二戰之後諸相繼獨立。
  • 執政四年,川普在中東為美國留下了什麼?
    在反恐方面,川普打擊「伊斯蘭國」、蓋達組織等;中東和平方面,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打擊伊朗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更嚴厲地封鎖、制裁伊朗,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 川普的姿態,告訴世界:美國在中東仍然具有重大影響力。
  •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明總統血濺達魯拉曼宮
    由於地處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歐亞通道,阿富汗屢屢遭受外族侵略,馬其頓的皇帝亞歷山大、印度的阿育王、大月氏民族、阿拉伯人、蒙古人和波斯人都曾先後攻佔過阿富汗。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哈裡發帝國對阿富汗的徵服帶來了伊斯蘭教,它成為這個民族的信仰,這對阿富汗人的影響最為深刻。穆斯林的原教旨主義要麼演變成內部的分裂勢力,要麼對外為這個悲苦的國家招惹禍端。
  • 了解一下:伊斯蘭文化——宗教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伊斯蘭文化——宗教學:(四)伊斯蘭神學伊斯蘭神學,也稱教義學或凱拉姆學,它是伊斯蘭教正統派認識論的集中代表。穆罕默德所啟示的單純、明確的宗教教義,對於當初麥加和麥地那的定居者和遊牧民來講都具有吸引力,他們只管遵經守訓,不去探知其中更深奧的道理,這基本能適應初期神權制國家的需要。
  • 阿拉伯世界為何沒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下世界有三大主要文明:東亞儒家文明、西方文明及伊斯蘭文明。東亞儒家文明與西方文明都有一個統一的大國作為力量中心,相較而言伊斯蘭文明地區一盤散沙,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大國可以作為力量中心。(中東地區的強國:埃及、土耳其、以色列、沙特及伊朗)為何阿拉伯人就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成一個力量中心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從土耳其之春看伊斯蘭現代化之路
    許多西方媒體和本人都用「之春」來稱呼和定義這一場場民眾運動,但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殷罡先生則否定土耳其是阿拉伯之春,因為它是民主國家。雖然殷罡先生僅以土耳其為例,但根據其邏輯,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民眾運動都不屬於「之春」行列。於是本文從土耳其危機和伊斯蘭社會現代化道路談起,併兼與殷罡商榷。
  • 阿拉伯文化「黃金時代」的開創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馬蒙
    當人們講到阿拉伯文化發展史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哈裡發馬蒙(哈裡發,意為安拉的使者的繼承人,穆罕默德死後,繼任執掌國家政教大權的最高統治者),因為是馬蒙把阿拉伯文化推進到一個發展繁榮的新階段。正因為如此,馬蒙時代後來被譽為阿拉伯文化的「黃金時代」。馬蒙是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
  •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校史簡介
    大學由八個政府和伊斯蘭合作組織(OIC)贊助。它與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國際伊斯蘭大學和孟加拉國吉大港國際伊斯蘭大學截然不同。大學成立於1983年5月23日,是根據伊斯蘭教義建立的。伊斯蘭價值觀灌輸於所有學科。IIUM 在其14個學院提供學士,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課程。自1987年以來,IIUM已從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培養了70,000多名畢業生和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