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2020-12-17 勞月夜聊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兩天前,我終於找到了這部片子,但驚訝地發現,它與雨果的《悲慘世界》根本就沒多大關係。全片只有兩處提到了維克多·雨果。一處是綽號「粉豬」的警察克裡斯在巡邏車裡告訴新來的警察史蒂芬,因為雨果在這裡寫了《悲慘世界》,所以把這座小學命名為維克多·雨果小學。另一處是影片結尾的字幕是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裡的一句話:朋友們請記住,世上本來沒有壞莊稼,也沒有壞人,只有壞的莊稼人。

周所周知,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冉·阿讓、柯賽特、馬裡尤斯是代表著浪漫主義理想的著名文學典型人物。而在去年坎城電影節首映的這部法國電影《悲慘世界》,則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當今法國種族矛盾衝突日益尖銳、激烈的現實。

影片開頭是法國民眾慶祝法國足球隊奪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狂歡場面。就在這個各種膚色民眾舉國歡慶的日子裡,一場悲劇在悄悄醞釀著。

跟著3個警察的巡邏車,我們瀏覽了這個喧鬧、嘈雜的充斥著外來移民的巴黎城效結合部的景觀。黑人、吉普賽人和阿拉伯人似乎是這裡的主體。貧窮和犯罪司空見慣。警察帶著對移民的偏見,不斷地用各種藉口欺負他們。

剛剛從吉普賽人那裡偷了一袋雞的小孩伊薩,居然又從馬戲團偷走了小獅子強尼。馬戲團的吉普賽人衝到阿拉伯人聚居區,向管事的「市長」討要獅子,險些釀成衝突。

幸好克裡斯趕到,制止了即將發生的衝突,答應幫他們找回獅子。根據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警察很快就找到伊薩,卻遭到孩子們的圍攻。慌亂中,黑人警察瓦達的橡膠子彈擊中了伊薩頭部。伊薩倒地昏迷。這段畫面正好被路過的一架無人機拍了下來。

警察們立即通過另一阿拉伯幫派頭子「鐵公雞」查找無人機。無人機小子巴茲逃到穆斯林兄弟會的首領薩拉赫的飯店求救。「市長」、克裡斯、「鐵公雞」先後趕到,都想要無人機的儲存卡,衝突一觸即發。新來的警察史蒂芬把薩拉赫叫到門外,勸他不要激化矛盾,讓他來處理此事。薩拉赫思考再三,把無人機視頻儲存卡給了他,並警告說:我想信任你,但你們避免不了怒火。

克裡斯帶著伊薩把小獅子送回馬戲團,不料馬戲團主卻把伊薩扭進獅子籠裡,伊薩被怒吼的獅子嚇得尿褲子。幸虧史蒂芬威脅要打死獅子,馬戲團主才把伊薩放了。

伊薩回到了家,史蒂芬把視頻儲存卡給了黑人警察瓦達,事情似乎圓滿結束。但是,第二天的巡邏路上,一場針對警察的埋伏和報復正在等待著他們。

這是一個和雨果的《悲慘世界》完全無關的悲劇故事。它雖然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創意卻來自2005年發生在巴黎的大騷亂。

2005年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逃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街頭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引發騷亂。28日到31日,騷亂持續擴大,多輛汽車被焚毀,多名警察受傷。10月31日,時任內政部長薩科齊發表強硬講話,進一步刺激騷亂的擴大,使騷亂迅速蔓延到法蘭西全境以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德國首都柏林。11月8日,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在多地實施宵禁。

這次騷亂是法國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騷亂,是長時間種族矛盾的總爆發。騷亂第二年,導演拉吉·利拍攝了紀錄片《克利希·蒙費爾梅伊的365天》,由此結識了很多騷亂雙方的人員。13年後,拉吉·利終於將那部紀錄片之後他的思考,通過這部《悲慘世界》展現了出來。

曾經以為美國的種族矛盾尖銳激烈,沒想到的是,法國的種族矛盾絕不亞於美國。想想也釋然,就在上個世紀,法蘭西帝國還統治著北非十幾個殖民國家。據法國全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18年法國共有移民650萬人,佔總人口的9.7%。另有移民後代(在法國出生且父母至少一方是移民)有750萬,佔總人口的11.2%。1999年法國人口普查查明,在法國居住的人口中,約有1350萬三代人全部或者部分來自國外,佔當時人口的23%。據說,如今要找一個「純種」法國人都很難。最經典的例子是《悲慘世界》片頭那支奪取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法國足球隊,11名首發球員中居然有7名黑人,核心球員姆巴佩、博格巴、登貝萊等都是非裔球員。

上百年的民族隔閡和衝突在法國社會埋下了仇恨的火種,一旦有一星半點的火花,就可能釀成巨大的騷亂。2005年騷亂的導火線是兩個少年觸電身亡。而這部《悲慘世界》中騷亂的導火線則是一頭小獅子的失蹤和一個小孩被橡皮子彈打傷。再往前看,1914年6月28日,發生在塞拉耶佛的一場暗殺,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9個國家6500萬人捲入其中,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幾乎所有的大災禍,都源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件,而這些小事件的背後,又是極其複雜的多種因素在起作用,令人扼腕不止。

圖中右一是史蒂芬

這部《悲慘世界》剛剛在2月28日獲得第4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它的成功之處,在於不動聲色的講述和自然本色的表演。非常佩服影片中的演員。飾演史蒂芬的達米安·勃納爾曾經獲得過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他把新來警察的純真、無所適從以及關鍵時刻的果斷、挺身而出演繹得自然,流暢。飾演克裡斯的亞歷克西斯·曼蒂獲得本屆凱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他生動地演出了一個帶有種族偏見、「偶爾剎不住車」的油滑警察形象。3個警察搭檔在影片中喋喋不休的對話,令人想起曾經的法國經典喜劇片《你丫閉嘴》。那種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簡直令人膜拜。這是法國電影最惹人喜愛之處。

圖中右一是伊薩

不過,更有意思的人物還是那個引發了這場騷亂的小混混伊薩。這是一個從片頭延續到片尾的人物,事實上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影片開頭,我們就看到,歡慶遊行隊伍中的伊薩,偷雞被抓進警局的伊薩,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耍的伊薩,後來「市長」也說伊薩到處惹事。可見這個小混混在他那個地區是頗有惡名的,在孩子們中儼然是個領袖式人物,為影片最後的騷亂打下了伏筆。接著,我們看到他偷了小獅子。再接著,他逃跑被打傷,被羞辱。雖然,在警察面前,伊薩不得不道歉認錯,但他倔強的內心豈能容忍這樣的恥辱?在他的指揮策劃下,一場騷亂終於爆發。

最耐人尋味的場面出現在影片結尾,當「市長」聞訊趕到現場制止騷亂時,被伊薩一掌打翻在地。點燃燃燒瓶的伊薩威嚴地居高臨下站在3個警察面前,代表著一種不受各方勢力控制的新興力量。這個形象,令我想起這些年席捲全世界的民粹主義浪潮,想起去年的香港、臺灣。那些衝鋒陷陣、叱吒風雲的人物不都是些十幾二十來歲的少年麼?《悲慘世界》裡不受政府、警方和各種黑人勢力左右的孩子,恰恰就是極端自由主義的民粹浪潮的真實寫照。不要小瞧了這些小屁孩,他們可能會掀翻一個國家,掀翻一個世界。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眾多評論者對這部作品的讚譽,不僅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而是因為這部作品本身足夠優秀。小說的故事,在物質豐富、衣食無憂的今天看來,已經很難想像。那是一個黑暗到仿佛透不過光的世界: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
  • 想要了解音樂劇,可以從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開始
    前段時間,我在叔叔的書柜上發現了一本書,名叫《悲慘世界》,我特別感興趣。上網搜索了這本書的背景,偶然發現,這本書還被改編成了音樂劇呢。我太開心了,迫不及待地要看這部音樂劇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悲慘世界》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悲慘世界》這部長篇小說吧!這部長篇小說是法國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發表的。
  • 重溫雨果傳世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   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要說的作品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跟《巴黎聖母院》比起來,《悲慘世界》的篇幅更長,世界觀也更複雜。如果說寫《巴黎聖母院》時候的雨果,還在努力講好一個故事,那麼到了寫《悲慘世界》時,他就隱約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所謂的「造物主」,是說他不僅要給我們人物與故事,還要給我們整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對現實的照抄,也不是對歷史的還原,它比現實更鮮活,比歷史更深刻。讀完這部《悲慘世界》,你可能仍然不清楚19世紀上半葉法國發生過幾次革命,誕生過幾個共和國,建立過幾個王朝,有過幾個帝國。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餘中先後來的選擇跟他當時讀到的這些法語文學作品不無關係。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
  • 法語音樂會唱響音樂劇《悲慘世界》
    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另外三部分別是《悲慘世界》、《貓》和《西貢小姐》),《悲慘世界》改編自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完成。
  • 《悲慘世界》書寫巴黎有什麼意義?對於雨果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而所謂城市書寫,則可以理解成為是作家以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按照個人的城市體驗,對他所生活的環境予以記錄,對城市的歷史和文明加以闡釋的創作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的書寫,就可以看作是雨果本人對巴黎特有的體驗與感悟,書寫巴黎的意義,主要探討的就是從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來看《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 雨果《悲慘世界》經典語錄,文學名著名句名言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喜歡雨果哪些小說?喜歡《悲慘世界》哪些人物?留言說一說。《悲慘世界》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聞名世界長篇小說,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作品。下面是從《悲慘世界》摘錄的經典語錄。喜歡點個讚!01. 人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死,叫做走;在開始的時候,走,卻等於死。
  • 關於《悲慘世界》——愛、恩典與救贖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僅僅譴責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會現實,《悲慘世界》將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於憤怒的作品。書寫苦難只為控訴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難的深重?更寬闊的小說,需要更超拔的力量。1828年,雨果開始搜集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他想讓現實中的彼埃爾,與現實中的米奧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相遇。這就是《悲慘世界》的胚胎。
  • 電影《悲慘世界》的啟示
    不僅如此,隨著劇情的展開,電影宏大場面的襯託、強烈的音響效果,以及著名演員傑克曼和安妮·海瑟薇在劇中的精湛表演和飽含感情的低吟高唱,讓觀眾在這部片長157分鐘的音樂劇電影中,體驗到了奧斯卡大片的恢弘氣勢。
  • 《悲慘世界》,瑕疵難掩自然美
    《悲慘世界》的故事對很多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它讓我們跟隨著冉阿讓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足跡,去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國大革命後社會的骯髒炎涼、卑微親情和熱血夢想。  《悲慘世界》已經十九次被改編成電影。而今年這一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原著小說,而是1985年登陸倫敦西區而聞名世界的音樂劇,是二次改編的產物。
  • 影視點評:《悲慘世界》面對人生與世界,都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我對《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有著深刻的感情。我從2011年的6月份第一次聽這部音樂劇,一年半的時間中,我自己也計算不清聽過了多少遍。想想這一年半發生的事情,可算得上是世事轉蓬,身世飄搖,在很多特殊的時刻,我是聽著這部音樂劇度過的。
  • 《悲慘世界》書評!雨果的悲憫人道主義!
    讀完《悲慘世界》的感受,就像自己是一個長途旅行之後的老者,風塵僕僕,身心疲憊,卻在靈魂的某個節點上一直顫動不止,過往的風景情節變成一盞盞單獨立體卻不乏聯繫的路燈,一閃一閃,照耀黑暗。於是思路慢慢清晰。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四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到底是什麼永垂不朽?
  • 這是一部音樂劇也是一部悲劇《悲慘世界》
    我們隨著雨果,徜徉在街道,迂迴於巷弄,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巴黎聖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鳥瞰》;《悲慘世界》中,充滿對巴黎街景的不厭其煩的描述。這些文字恍若情書: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細部、巴黎的白晝、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樓房、巴黎的路燈、巴黎的酒館、巴黎的看不見的地下世界……在飽滿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滄桑、衣衫破舊的中年女人,散發著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讓的巴黎。雨果的寫作既恢弘、又細膩,經得起顯微鏡似的審讀:歷史→時代→人物→細節,無論置於哪種倍數之下,《悲慘世界》都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 "悲慘世界"遇兩極口碑 90後稱唱詞像王大拿口音
    上映第二天,本報記者在瀋陽影城觀看了這部電影。不過,記者發現《悲慘世界》在影城的排片場次並不很多,有的影城一天一場,有的影城一天兩三場,時間也不很理想。記者選擇的是中午場次,在進入影院後,發現上座率只有三分之一。觀影過程中,一些90後觀眾因為不適應音樂劇形式而一邊觀看一邊大笑。《悲慘世界》每句臺詞都是唱出來的,每句臺詞聲調都會上揚。
  • 《悲慘世界》:一次對於音樂劇的聰明挪用
    【電影筆記】  作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幾乎在電影這種藝術問世以來,就不斷地被改編。《悲慘世界》很可能是世界上被改編成電影次數最多的小說,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它已19次被拍攝成電影,還有四次被拍成電視劇。
  • 上周六組織欣賞《悲慘世界》,讀者們紛紛表示
    浙江在線03月04日訊頭頂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三大獎項的光環,《悲慘世界》終於與中國的影迷見面了。  上周六下午,「今日下沙觀影團」帶著10名幸運讀者來到新遠下沙影城觀看了這部當下熱映的《悲慘世界》。
  • 雨果創作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風格。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創作和理論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一個新高峰。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