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兩天前,我終於找到了這部片子,但驚訝地發現,它與雨果的《悲慘世界》根本就沒多大關係。全片只有兩處提到了維克多·雨果。一處是綽號「粉豬」的警察克裡斯在巡邏車裡告訴新來的警察史蒂芬,因為雨果在這裡寫了《悲慘世界》,所以把這座小學命名為維克多·雨果小學。另一處是影片結尾的字幕是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裡的一句話:朋友們請記住,世上本來沒有壞莊稼,也沒有壞人,只有壞的莊稼人。
周所周知,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冉·阿讓、柯賽特、馬裡尤斯是代表著浪漫主義理想的著名文學典型人物。而在去年坎城電影節首映的這部法國電影《悲慘世界》,則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當今法國種族矛盾衝突日益尖銳、激烈的現實。
影片開頭是法國民眾慶祝法國足球隊奪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狂歡場面。就在這個各種膚色民眾舉國歡慶的日子裡,一場悲劇在悄悄醞釀著。
跟著3個警察的巡邏車,我們瀏覽了這個喧鬧、嘈雜的充斥著外來移民的巴黎城效結合部的景觀。黑人、吉普賽人和阿拉伯人似乎是這裡的主體。貧窮和犯罪司空見慣。警察帶著對移民的偏見,不斷地用各種藉口欺負他們。
剛剛從吉普賽人那裡偷了一袋雞的小孩伊薩,居然又從馬戲團偷走了小獅子強尼。馬戲團的吉普賽人衝到阿拉伯人聚居區,向管事的「市長」討要獅子,險些釀成衝突。
幸好克裡斯趕到,制止了即將發生的衝突,答應幫他們找回獅子。根據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警察很快就找到伊薩,卻遭到孩子們的圍攻。慌亂中,黑人警察瓦達的橡膠子彈擊中了伊薩頭部。伊薩倒地昏迷。這段畫面正好被路過的一架無人機拍了下來。
警察們立即通過另一阿拉伯幫派頭子「鐵公雞」查找無人機。無人機小子巴茲逃到穆斯林兄弟會的首領薩拉赫的飯店求救。「市長」、克裡斯、「鐵公雞」先後趕到,都想要無人機的儲存卡,衝突一觸即發。新來的警察史蒂芬把薩拉赫叫到門外,勸他不要激化矛盾,讓他來處理此事。薩拉赫思考再三,把無人機視頻儲存卡給了他,並警告說:我想信任你,但你們避免不了怒火。
克裡斯帶著伊薩把小獅子送回馬戲團,不料馬戲團主卻把伊薩扭進獅子籠裡,伊薩被怒吼的獅子嚇得尿褲子。幸虧史蒂芬威脅要打死獅子,馬戲團主才把伊薩放了。
伊薩回到了家,史蒂芬把視頻儲存卡給了黑人警察瓦達,事情似乎圓滿結束。但是,第二天的巡邏路上,一場針對警察的埋伏和報復正在等待著他們。
這是一個和雨果的《悲慘世界》完全無關的悲劇故事。它雖然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創意卻來自2005年發生在巴黎的大騷亂。
2005年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逃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街頭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引發騷亂。28日到31日,騷亂持續擴大,多輛汽車被焚毀,多名警察受傷。10月31日,時任內政部長薩科齊發表強硬講話,進一步刺激騷亂的擴大,使騷亂迅速蔓延到法蘭西全境以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德國首都柏林。11月8日,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在多地實施宵禁。
這次騷亂是法國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騷亂,是長時間種族矛盾的總爆發。騷亂第二年,導演拉吉·利拍攝了紀錄片《克利希·蒙費爾梅伊的365天》,由此結識了很多騷亂雙方的人員。13年後,拉吉·利終於將那部紀錄片之後他的思考,通過這部《悲慘世界》展現了出來。
曾經以為美國的種族矛盾尖銳激烈,沒想到的是,法國的種族矛盾絕不亞於美國。想想也釋然,就在上個世紀,法蘭西帝國還統治著北非十幾個殖民國家。據法國全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18年法國共有移民650萬人,佔總人口的9.7%。另有移民後代(在法國出生且父母至少一方是移民)有750萬,佔總人口的11.2%。1999年法國人口普查查明,在法國居住的人口中,約有1350萬三代人全部或者部分來自國外,佔當時人口的23%。據說,如今要找一個「純種」法國人都很難。最經典的例子是《悲慘世界》片頭那支奪取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法國足球隊,11名首發球員中居然有7名黑人,核心球員姆巴佩、博格巴、登貝萊等都是非裔球員。
上百年的民族隔閡和衝突在法國社會埋下了仇恨的火種,一旦有一星半點的火花,就可能釀成巨大的騷亂。2005年騷亂的導火線是兩個少年觸電身亡。而這部《悲慘世界》中騷亂的導火線則是一頭小獅子的失蹤和一個小孩被橡皮子彈打傷。再往前看,1914年6月28日,發生在塞拉耶佛的一場暗殺,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9個國家6500萬人捲入其中,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幾乎所有的大災禍,都源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件,而這些小事件的背後,又是極其複雜的多種因素在起作用,令人扼腕不止。
這部《悲慘世界》剛剛在2月28日獲得第4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它的成功之處,在於不動聲色的講述和自然本色的表演。非常佩服影片中的演員。飾演史蒂芬的達米安·勃納爾曾經獲得過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他把新來警察的純真、無所適從以及關鍵時刻的果斷、挺身而出演繹得自然,流暢。飾演克裡斯的亞歷克西斯·曼蒂獲得本屆凱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他生動地演出了一個帶有種族偏見、「偶爾剎不住車」的油滑警察形象。3個警察搭檔在影片中喋喋不休的對話,令人想起曾經的法國經典喜劇片《你丫閉嘴》。那種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簡直令人膜拜。這是法國電影最惹人喜愛之處。
不過,更有意思的人物還是那個引發了這場騷亂的小混混伊薩。這是一個從片頭延續到片尾的人物,事實上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影片開頭,我們就看到,歡慶遊行隊伍中的伊薩,偷雞被抓進警局的伊薩,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耍的伊薩,後來「市長」也說伊薩到處惹事。可見這個小混混在他那個地區是頗有惡名的,在孩子們中儼然是個領袖式人物,為影片最後的騷亂打下了伏筆。接著,我們看到他偷了小獅子。再接著,他逃跑被打傷,被羞辱。雖然,在警察面前,伊薩不得不道歉認錯,但他倔強的內心豈能容忍這樣的恥辱?在他的指揮策劃下,一場騷亂終於爆發。
最耐人尋味的場面出現在影片結尾,當「市長」聞訊趕到現場制止騷亂時,被伊薩一掌打翻在地。點燃燃燒瓶的伊薩威嚴地居高臨下站在3個警察面前,代表著一種不受各方勢力控制的新興力量。這個形象,令我想起這些年席捲全世界的民粹主義浪潮,想起去年的香港、臺灣。那些衝鋒陷陣、叱吒風雲的人物不都是些十幾二十來歲的少年麼?《悲慘世界》裡不受政府、警方和各種黑人勢力左右的孩子,恰恰就是極端自由主義的民粹浪潮的真實寫照。不要小瞧了這些小屁孩,他們可能會掀翻一個國家,掀翻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