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因為不滿家長只給班主任送花,沒有給任課老師送花,山西朔州某小學的一名老師在畢業典禮上,對學生辱罵,行為非常惡劣。甚至當孩子給家長打電話請家長再送一束花時,老師當著學生的面扔花,出言不遜。這一視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我對那位歇斯底裡的老師也非常不解,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老師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幸虧是在畢業典禮上,孩子們帶了手機還給拍下來了。可想而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這樣一位老師,究竟是怎麼教學的呢?
也有不少家長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當孩子升入小學後,他面臨的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如何跟老師相處、和同學相處,遇事如何隨機應變,都是和學習文化常識一樣的重要。可是我們家長往往把孩子擺在一個弱勢群體的位置上,教導孩子要聽話,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培養孩子的主觀判斷和提出不同看法的勇氣。甚至為了和老師搞好關係,家長也都要小心翼翼。其實大可不必,學校、家長都是教育的責任人,雙方溝通本著相互尊重理解,共同為了孩子的學習即可。
對於老師來說,他們的職業目的就是做好教育,並不是日常社交。可是擺在家長面前的現實問題就是:如果孩子遇到不喜歡的老師,家長只能忍辱負重嗎?或者遇到有區別對待自己孩子學習的老師,家長該怎麼辦呢?小島老師想從我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給大家分享一下,如果遇到不喜歡的老師,家長千萬別忍著,把握3點和老師搞好關係。
01家長先和老師溝通,坦誠自己的看法
遇到孩子放學回來說不喜歡某位老師的情況,以開學後兩三周的時間比較常見。有可能是換了新的老師、被老師批評了,孩子心裡有委屈,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先了解為什麼不喜歡老師後,也不要主觀判斷就是老師對自己家孩子不好。而是第一時間,家長和老師溝通,坦誠自己的看法。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也需要有溝通的技巧。對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表示不理解的時候,要直接和老師說出來。
有的家長太過於直接,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是質問和詢問的態度語氣,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姿態,家校溝通一向應該是保持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上進行。家長可以就孩子放學回家後的表現,和老師進行溝通,比如:孩子回家後學習興趣不高,問他也不說,只說老師批評他了,想問問老師,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長這邊也會配合老師進行教育。一句話,就把家長的態度先挑明了,老師自然也會放下心結跟家長進行溝通。
02鼓勵孩子多和家長交流,了解學校發生的事
有家長會問,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師德不好的老師怎麼辦?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同時,也需要教給孩子自保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老師做得不對,家長和孩子肯定也不能忍氣吞聲。像山西朔州的這位小學老師,其實學生們是有了自己的基本判斷,認為老師的態度和所要鮮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孩子們不知道怎麼和老師溝通,害怕老師的威嚴,選擇給父母打電話,再求家長買一束花。那麼家長一定要在日常多鼓勵孩子,常交流學校中的一些見聞,才能了解學校發生的事。
試想一下,如果家長正在上班,接到孩子要求再買一束花的請求後,家長可能會拒絕。這就無疑給孩子造成了二次打擊和傷害,所以鼓勵孩子回家分享在學校的細節,我們家長也可以從這些所見所聞中判斷出,老師是怎麼樣的一位老師,客觀上理解教育和孩子的心理。當發生家校矛盾的時候,我們家長首先不會因為護短而袒護孩子的錯誤行為,也不會因為怕和老師搞不好關係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03讓孩子看到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相處關係
孩子對老師的看法,其實耳濡目染,大部分來自家長對老師的態度。家長如果尊師重教,孩子也會尊敬老師。家長如果在家經常談論老師的八卦、負面新聞、能力等看法,孩子對老師的態度也會戴起有色眼鏡。家長不要懼怕老師,保持和老師一個良好的溝通狀態,讓孩子看到並且跟著家長一起欣賞老師的優點,扭轉對老師的負面看法。這就是一個正能量的教育方向,而不是家長向孩子傳達,老師不可質疑,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以此贏得老師的好感。
讓孩子親眼看到家長對老師的態度,感受到家校的良好關係,即使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喜歡的老師,孩子也會處理好這其中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不能處理,我們家長也不至於怕跟老師搞不好關係影響孩子學習,而是能從公正公平的角度,去建設家校關係,幫助孩子消除對老師的怨恨和誤解。關於孩子遇到不喜歡的老師,你會怎麼辦?歡迎家長一起來分享教育經驗,給我留言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