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何西來先生逝世五周年、何伯群先生逝世兩周年的今天,發布何伯群曾經寫下的悼念何西來的文章,以示對何西來、何伯群兩位先生深切的懷念之情。
西來兄的情深意長
文.何伯群
西來兄去世已過百日,我與仁兄之間的情誼、交往,依然歷歷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昨日。
那是2008年9月6日,我在臨潼空軍療養院療養。朋友告訴我說,北京來了位大家,正在兵馬俑旁的農家樂裡寫字,問我願不願意去看看。我說那是好事,去。一路上,朋友的司機介紹了這位大家的情況:他叫何西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院文學系主任、《文學評論》主編,還是西安交大、魯迅文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兼職教授。他雖然常年生活在北京,但他是臨潼人,陝西的各類文學活動都請他參加。他這次回來就是為了參加在西安舉辦的「冰心文學獎頒獎」活動的。
當我們匆匆趕到,何老師寫好的字已經擺了一地,圍觀者眾,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伏。何西來的毛筆字雖寫得「龍飛鳳舞」、不拘繩墨,但是有味道,很耐看。他書寫內容大都是自撰的詞句,尤其是他寫給親屬的那首詩——「不問漁郎不問船,春風送我入桃源。此生歷盡滄桑季,留得真純返自然」,意境深遠,耐人尋味,足顯其深厚的文學底蘊。
何西來生得高大威猛,兩眼炯炯有神,是典型的關中大漢。寫完字,朋友介紹我們彼此認。他那一口樸實洪亮的陝西方言的親切之感,頓時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何伯群(左)與何西來在臨潼合影(攝於2008年9月)
我與何西來的第二次見面是在2012年4月13日於北京畫院舉辦的「文心化境——張仃書法展覽暨學術研討會」上。研討會第一個發言的就是何西來。他以自作詩「攻玉它山石,遠追石鼓魂。氣劘李斯壘,並世復何人?」直奔研討主題——評價張仃先生的藝術特點和人格、風骨。張仃先生號它山,所以他在首句就借用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就將評論對象提名叫響。「遠追石鼓魂」是借用「石鼓文」的典故,講張仃先生的篆書藝術,不只是追求石鼓文的形式,而是深得石鼓文之魂。第三句詩「氣劘李斯壘」是由杜甫詩的典故「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而來,稱讚的是張仃先生的篆書,既帶有金石書法的筆意,又寫出了書家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風骨。詩的第四句「並世復何人」,則以反詰的語氣,高度評價了張仃先生的藝術成就和地位。儘管參加張仃書法學術研討會的人員都是全國知名的教授、學者和書畫界的大腕,他們的發言又都是「群英薈萃」,各有千秋,但是在我看來,何西來先生的才氣、稟賦以及卓犖不群的風度,再加上他底氣十足,洪鐘一般的聲音,給人的深刻啟迪和心靈震撼更顯突出。
張仃先生 與何西來的第三次見面,是在2012年11月4日,我陪同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詩人灰娃女士到中國生態書畫院參加的趙學敏的書法研討會上。此前,何西來先生撰寫的《評趙學敏的書藝風格及其書法理念》的文章,我已在《趙學敏書法作品集》中讀到,且十分激賞。趙學敏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理事,他的研討會邀請的人都是評論界、藝術界的頭面人物,而研討會的主持人就是何西來。會後的招待宴席,我與何西來又不約而同地坐在了灰娃的左右兩邊。何西來與張仃夫婦的交往甚密,對灰娃女士也是非常尊敬崇拜。灰娃女士與我情同甥侄,有她在中間介紹,我與何西來之間的了解就更近了一步,交換了電話號碼,相約了再次會面時間和地點。
何伯群(北正中)何西來(西左一)在中國生態書畫院舉辦的趙學敏書法藝術研討會上(攝於2012年11月)
我第一次專程拜訪何西來老師,是在「勁松九區」中國社科院的「老年活動室」內。我向他呈上了我的書法作品集,何老師就認真地閱讀起來。他對我的書法作品以很高的評價,對我作品集中的自作詩、自撰聯都一一指點,對於其中的對仗、平仄的不足之處,都直言不諱地給以糾正。
「食唐」,是何西來家附近的西安人開的小飯館。陝西風味的飯食都有供應,尤其是他們自釀的稠酒的濃度、品相、味道都十分地道。他帶我們來這裡就餐,都點了泡饃、肉夾膜、釀皮子,外加一壺稠酒。吃飯中間,何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故土的眷戀,對鄉音的執著,滔滔不絕地嘮著秦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趣事。
雖說稠酒喝不醉人,但是兩杯下肚,我們的臉上都有了紅暈,情緒便高漲了起來。何老師一邊品咂著稠酒的美味,一邊拖長了聲音吟起了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來。我也隨聲附和,接著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對吟起來,完了就是哈哈大笑。他說他很欣賞我的人品和藝品,還提到三百年前的何姓曾是一家人,我們應該是同宗,他要我不要稱他為老師,叫「大哥」。我也就大哥長、大哥短地與他攀談。
何伯群(右)與懷裡抱著急救藥的何西來(左)在北京宋莊何伯群書法藝術館(攝於2013年5月)
2013年5月11日,我在北京宋莊的書法藝術館舉行開館儀式,何大哥帶著大嫂一大早就趕到了。看到他的臉色蒼白,精神憔悴,還以為是最近沒有休息好的緣故。誰知當時何大哥已經患上了惡性的淋巴癌,正在協和醫院化療,他是專意從醫院前來參加我的藝術活動的。
開館儀式由央視主持人董浩主持,在中國書協副主席趙長青的致詞之後,何大哥發言。他說:「按魯迅先生的表達方式 ,何伯群先生姓何,我何西來也姓何,都來自陝西,所以說是『吾家伯群』。伯群今天能在北京,能在宋莊,在這個書畫家雲集之地,開這樣一個他的藝術館,以此來慶祝他自己的七十華誕,是一件盛事。」別出心裁的開場白,很快就吸引了在場的來賓。
何西來(右),在何伯群書法研討會上(攝於2013年5月)
接著,他又由孔夫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講到我在宋莊開辦藝術館的意義,還引用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來說事——「《商山早行》的寫作地點在就在離何伯群的故鄉洛南不遠的地方。何伯群向來都是黎明即起,聞雞起舞。不過,他舞的不是劍,而是筆,是舞文弄墨,是以筆為劍……他在『雞聲茅店月』的時候就起來寫他的書法,一直寫到現在,一直寫到宋莊,寫到京華。」聲情並茂的講演,一下子就將慶祝活動的氣氛推向高潮。
在熱烈的掌聲中,他繼續借用當年懷素從長沙負笈長安的故事進行渲染:「如果懷素當年不到長安,就不會產生後來在中國書法史上狂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懷素。所以說,對伯群來說,來到北京,來到京華,來到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性的藝術園區來辦他的藝術館、辦他的書法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更為幽默的是,何大哥還將中書協趙長青副主席對我的勉勵,與當年未成名的李白拜訪韓朝宗的事情相聯繫。說「李白是『生不用封萬戶侯,只要一識韓荊州』」;而我「應該說是『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趙長青』。」結尾,他又以我的書法長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給我以激勵。
何大哥獨到的觀點,氣壯山河的高談闊論,成為我開館儀式壓軸的頂梁柱;有他的出現和評價,揭牌儀式現場顯得格外精彩。這哪裡是發言,這是老大哥以自己超人的記憶、磊落的胸懷、「俠義」的精神,在竭盡全力地為我的藝術事業鼓舞、吶喊、歡呼哪!
何西來在北京宋莊何伯群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上演講(攝於2013年5月)
西來兄把我當親弟弟看待,我對他有著兄長和老師一般的感情。過不了一月四十,我們就要在一起相聚。他攜夫人來宋莊,我們就在家裡便飯招待。我們去他那兒,會面地點還在「老年活動室」,就餐還是在「食唐」,吃的依舊是那「老三樣」、喝稠酒。每次見面,兄弟之間,總有討論不完的藝術話題。
2014年10月3日,我應邀去他處。因為下午有客人來訪,我就比往常提前了2個小時到達。「老年活動室」還沒開門,會見地點就在老兄家。他家的住宅面積不大,日用家具很簡陋,豐富的資產全是書籍,犄角旮旯、飯桌四周資料堆積如山。
西來兄正在用早餐,他說自己的散文隨筆精選《母親的針線活》出版,要送我一本,只是印刷品有不少錯字需要校正,說著就一邊吃飯,一邊拿出一本改起裡面的錯字來。何兄雖然有病,但飯量還行,早餐是一個大饅頭加上一個鹹蛋、幾片火腿,就著榨菜吃得津津有味,外加一大碗自煮的五穀豆漿。看著老兄精神尚好,我的擔心也隨之減輕了。
臨走,老兄送我們走出大門,一再叮嚀:「你的藝術走到這一步實在不容易,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永葆藝術的青春。」他要我注意營養保健,冬季出門,一定得戴好帽子,以防受涼。
而今,親切的話語還在耳旁縈繞,西來兄西歸已百日有餘,思兄難見,怎能不叫人痛徹心肺!
何伯群書法作品欣賞
釋文:誰言碧山曲,不廢青松直;誰言濁水泥,不汙明月色。我有松月心,俗騁風霜力,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釋文: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釋文: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釋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釋文: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何伯群,字敬夫,號梅月堂主,筆名古山月,陝西洛南人。生於1943年10月,先後就職於洛南縣文化館、圖書館,曾任洛南縣文化局副局長、洛南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等職。
何伯群自幼在父輩的影響下自學書畫,至今已逾六十個春秋。學書從北魏、「二王」入門築基,追尋「歐」、「顏」、「柳」、「趙」,研究「蘇」、「黃」、「米」,吸取王鐸、傅山、何紹基、于右任等近代大家之長,碑帖兼容,追求博大恢宏,高古勁健,婀娜多姿,老辣自然的藝術風格。
自1987年起,何伯群先後應邀出訪日本、泰國、新加坡、俄羅斯、及歐洲諸國,舉辦展覽、進行學術交流。自1997年起,先後在陝西省美術家畫廊、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山東煙臺、山東省美術館、濟南李苦禪紀念館、北京榮寶齋、遼寧省博物館、臺灣等地成功舉辦個展。其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藝術館及大專院校收藏。作品及文章曾發表於《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陝西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日本《秋萩》雜誌以及美國《人民中國》等報刊。出版有《何伯群書法藝術》、《何伯群書法集》、《何伯群書法新作選》、《何伯群書法精品選》、《梅月堂文集》。先後在故鄉洛南縣、北京宋莊、西安書院門建有「何伯群書法藝術館」。
何伯群書法藝術館
↓ ↓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下載微洛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