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暑期生活特別報導
「老師來了!」看到班主任跟兄的車子駛進村口,亞楠迅速扭身跑回院子告訴媽媽,又趕緊跑到大門口等著。今天是跟兄老師到亞楠家家訪的日子。
跟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小學五年級(3)班的班主任,入戶家訪是她的一份「暑期作業」。今年暑假,她已家訪了9戶。「這幾家都比較近,也就十幾裡地,剩下的學生家都在牧點上,最遠的100多裡,下雨路滑不敢開車,我得挑個好天氣再去。」跟兄笑著說。
烏蘭毛都小學校長賴高娃告訴記者,為促進家校共育,2016年起旗教育局要求全旗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假期大家訪活動。而烏蘭毛都小學在10多年前就抓起了家訪工作,寒暑假期間每位班主任都要入戶家訪60%以上,任課教師也要通過電話或微信等及時與學生和家長溝通。
走進亞楠家,她把早已準備好的果條、奶茶端上桌。看到有陌生的記者在,亞楠坐在跟兄旁邊一直低著頭不吱聲。「作業做得咋樣?」聽到老師詢問,亞楠迅速從旁邊拿起一疊作業本遞給跟兄。
「英語都快做完了,還預習了下學期的蒙語文和漢語文。真不錯!數學每天20道題,標著日期,這個習慣好!」跟兄認真檢查著亞楠的作業,「這裡要加上標點符號,這些數學題要寫清步驟,不能只寫答案。」
看到亞楠媽媽在旁邊忙活,跟兄趕緊招呼她坐下,「孩子在家幹家務嗎?」媽媽說亞楠會洗衣服,跟兄追問:「就洗自己的?洗媽媽的嗎?」「都洗,我們去地裡幹活,她在家燜飯、收拾屋子。」媽媽說。「真能幹!」聽到老師再一次誇獎,亞楠抬起頭與媽媽相視一笑。
跟兄告訴記者,班裡基本都是寄宿生,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見面跟孩子都沒話說。「我得利用家訪,為他們溝通架起一座橋梁。」她說。
每次家訪結束,跟兄都會做一個記錄,有的製作成了美篇,有展現孩子們假期生活或作業完成情況的場景,也有孩子們從遠處跑來迎接老師或目送老師離開時的身影。
這幾天,總有學生或家長留言問跟兄:「老師,您什麼時候來我家呀?」「老師還沒想好明天去誰家,也許會給你們一個驚喜,悄悄去,看看你們在幹什麼?」跟兄在家訪美篇的最後寫下這樣一句話,後面還貼了幾個調皮的笑臉表情。(本報記者 齊林泉 郝文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8月1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