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諺把婚姻比作圍城,圍城中的人們想要出來,圍城外的人們想要進去。錢鍾書先生的一本《圍城》,更是讓我們大家都熟知了這個比喻。但是,這個比喻只是告訴我們未婚的人想要走進婚姻,而已婚的人想要擺脫婚姻,它並沒有為婚姻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提供答案。
婚姻到底是什麼呢?嘗過婚姻滋味的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婚姻幸福的人會把婚姻比作一個港灣,身心疲累的時候可以隨時停靠、修整和補充養料;婚姻不那麼幸福的人會把婚姻比作一間陋室,好歹是個家,兩個人搭幫過日子就是了;婚姻失敗的人會把婚姻比作愛情的墳墓,一旦結了婚,什麼浪漫啊、情調啊、趣味啊,全都消失不見了,剩下的就只有日復一日的瀰漫著死氣的平淡。
以我看來,這些說法都對也都不對,說它們對是因為這些回答都是出自親身的體會和經驗,後面都有無數的例子支撐。說它們不對是因為這些回答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的,因而不是所有嘗過婚姻滋味的人所共同具有的經驗,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體驗。那麼,所有人都贊成的婚姻體驗又是什麼呢?我想,除了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圍城、港灣、陋室和墳墓這些比喻,婚姻還可以有其他能夠引起大家會心一笑的比喻。
婚姻可以被比作一個嬰兒,從婚姻的紅線把兩個人連在一起的那一刻起,這個嬰兒就誕生了。作為一個嬰兒,他需要的是大人的全力呵護。夫妻間的每一次爭吵都會引起這個嬰兒的哭鬧,夫妻一方的外遇,會使這個嬰兒生病,而持續地生活在沒有關愛的環境中,嬰兒最終會夭折。因此,婚姻實際上是一個呵護的過程。婚姻可以被比作一根繩子,繩子的一端拴著丈夫,另一端拴著妻子。繩子太緊了,就可能被雙方看成是鎖鏈;繩子太鬆了,雙方就會失去關聯,彼此之間越行越遠;只有當繩子的鬆緊度正好合適,繩子傳遞的才是關愛,雙方才能步調一致。因此,婚姻實際上是一個調節的過程。
婚姻可以被比作一條路,這條路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它會有跌宕起伏的坡度,會有蜿蜒曲折的彎度,會有難以通過的窄度,還會有許多林木蔥鬱的歧路。走在婚姻這條路上的人面臨的是坡度、彎度、窄度和歧路上的風光,存在著隨時停步或者離開婚姻主道走上歧路的選項。因此,婚姻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97斷的選擇過程。婚姻可以被比作一個公司,它的註冊資金是愛情,營業執照是結婚證,開業典禮是婚禮。
雖然是調侃,細想下來也帶有幾分哲理:既然是開公司,當然有興隆的可能,有勉強維持的可能,也有倒閉的可能。哪一種可能最終會成為現實,全看公司管理人員的經營能力和方法。因此,婚姻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
婚姻可以被比作一本書,就像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婚姻這本書有薄有厚,書裡的內容各不相同:有的書裡有養育孩子的章節,有的書裡沒有;有的書裡有離婚的章節,有的書裡沒有;有的書裡有再婚的章節,有的書裡沒有。每個處在婚姻中的人都在寫著自己那本關於婚姻的書,因此,婚姻實際上是一份記錄婚姻全過程的日誌。
對這些比喻再做進一步的思考,我們就能對婚姻的實質產生大致的了解。什麼是婚姻?首先,婚姻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起始點是一致的,都從婚禮開始。但是,這個過程的長短和結局可能因人而異,大相逕庭: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有人高興,有人失望,無法一概而論。其次,婚姻是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完全由點點滴滴的細節所組成,需要我們不斷地呵護、調節和經營如果我們有所疏忽,婚姻就會用解體和消失來報復。
最後,婚姻是一個選擇,處在婚姻中的人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者誘惑,不管我們能不能克服困難,能不能抵擋住誘惑,婚姻的解體或保持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因此,一百個人就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婚姻,對我們大家來說,唯一相同的一點是:婚姻經歷怎樣的過程,具有怎樣的內容,我們做出怎樣的選擇,全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換句話說,婚姻就是我們每天過的日子,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決定了婚姻的質量。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留下了一句關於婚姻和家庭的著名格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不幸的家庭也是相同的,不幸的表現形式雖然可能不同,但背後的原因不外乎那麼幾種。從這個意義上說,左右婚姻和家庭是否幸福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