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烏克蘭東部戰場迷霧重重:東烏克蘭民兵自稱正在整旅整旅地消滅基輔軍隊,基輔則不斷聲稱幾天內就可以解決戰鬥。俄羅斯的人道主義救援車隊神龍見首不見尾,波羅申科一天內兩次聲稱「擊退俄羅斯進攻」「消滅俄羅斯車隊」,可俄方卻似乎一點也不著急,只是淡然否認。在潮水退去之前,實在無法弄清究竟誰沒穿泳褲。
繼前不久擊落馬航客機的「山毛櫸」之後,烏克蘭戰場上又有一顆「明星」緩緩升起,這就是蘇制BM-30火箭炮,這件武器的故事在本周的烏克蘭戰事中值得一提。
同時,美國對伊拉克的轟炸已持續一周,法德等國也開始了對庫德人的軍事援助。庫德武裝是怎麼回事,美國正在援助下一個賓·拉登嗎?
烏克蘭的「龍捲風」
本周烏克蘭戰局風雲變幻,在戰場上的記者們傳回了大量極具衝擊力的戰場圖片和影像。這讓人聯想起那些活躍在美國中部龍捲風高發區的「追風人」,和戰地記者一樣,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追蹤世界上最令人恐懼的力量,讓人肅然起敬。
追蹤龍捲風的勇敢攝影師
失蹤的俄羅斯戰地記者遺作之一,讓人想起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你離戰場不夠近」
龍捲風是目前世界上最難預測和追蹤的氣象現象。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能搞明白它具體的生成、發展和消失的全部理論。這也是戰地記者和交戰雙方各自發布的消息帶給我們的感覺。
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前線激戰的圖像和滿地的屍骸,聽到雙方在社交媒體上你來我往、互相矛盾的戰報,以及俄羅斯、歐盟、美國三方高來高去的制裁、反制裁的辯論。想來,張召忠教授2004年在中央臺直播伊拉克戰爭的時候,面對薩哈夫和拉姆斯菲爾德兩人發布的南轅北轍的消息時,大概也是如此無奈吧……
張召忠教授談「戰爭迷霧」
但從目前交戰雙方發出的消息中,我們還是能大致總結出幾個情況。
第一,和此前我們的分析一樣,交戰雙方仍然沒有組織大規模部隊作戰的能力,所有交戰是以鬆散的營連級單位進行的,根本不存在任何戰役組織的跡象。區別只是,近期烏克蘭政府軍中正規部隊的作戰熱情有所提高,在戰場上基輔軍可動用的重型裝備越來越多。
儘管沒有戰役組織,但是戰役級兵團的支援力量卻被單獨調用參加戰鬥。目前政府軍方面已經使用了BM-30「龍捲風」火箭炮、2S4「芍藥」大口徑迫擊炮等武器。但是,由於缺乏戰役組織能力,政府軍也只能用這些武器來轟炸城鎮,很少根據前線部隊的呼叫實施火力支援。
烏民兵發布遭政府軍火箭炮轟擊的城鎮廢墟照片
第二,雙方的戰線變動並不頻繁。和利比亞、伊拉克沙漠中坐著皮卡一天「進攻」百餘公裡,晚上又「撤退」回原地這樣的戰鬥方式不同,在人口密集、交通發達的烏克蘭東部地區,雙方正在展開一場你來我往很激烈、但深入程度有限的拉鋸戰。戰鬥不是以戰線明確的正規戰形式進行的。東烏克蘭民兵如果真的設立了堅固防線,基輔軍的重炮、飛機和坦克也有能力將其突破。
現在,基輔政府軍正規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開始試圖建立明確的戰線,東烏克蘭民兵主要還是進行遊擊戰和運動戰,儘量避免暴露給基輔軍明確的轟擊目標。而基輔軍的重型裝備和人員集結點,往往成為擁有一定炮兵火力的民兵的打擊目標,我們已經看到不少基輔軍宿營地或集結點遭到猛烈炮擊的景象。
由於這些戰鬥發生地點距離俄羅斯較遠,除非俄羅斯使用了戰術飛彈或者遠程火箭炮,否則打不到那裡。因此,筆者推測這仍是民兵炮兵的戰果。當然不排除有外國的軍事顧問在幫助民兵,否則他們恐怕很難組織起如此精確、密集而靈活的火力打擊——這一點與基輔軍炮兵的低效形成鮮明對比。
東烏民兵已經通過實戰展示了他們對組織炮兵作戰有一套,遠比只能轟城市的政府軍強
第三,東烏克蘭民兵組織正在發生變化。這些組織原本是東烏克蘭若干寡頭組織起來的,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寡頭已經失去了對民兵的控制力。目前,民兵似乎已經形成較為統一的組織,作戰指揮效率、組織作戰行動的能力有所提高。民兵自己發布的消息中出現了一些沒在媒體上露過臉的中高級指揮員的名字。他們從哪裡來,各方尚在猜測之中。
烏克蘭空軍仍然掌握著毫無爭議的空中優勢,他們可不止有前幾天成為爭議焦點的蘇-25攻擊機
第四,從雙方宣傳的方式來看,民兵熱衷於公開戰場上被摧毀的政府軍裝甲車輛或被炮擊炸成焦土的政府軍陣地。基輔軍的宣傳基本除了一些戰鬥場面,沒有看到很多戰果的「真相」,靠「臉書治國」的基輔政府在社交網絡上發布的圖片內容往往可疑或含混不清,大多數戰報只是靠幾個部長和總統空口白牙。
從這一點看,我們似乎可以推測,戰場上基輔軍的戰鬥損失很可能比較嚴重,而民兵方面打得比較靈活。但這與目前基輔軍正在大局上取得上風的推測不矛盾,畢竟基輔方面家底比民兵們厚得多,還有外援支持。而民兵們的俄羅斯外援卻顯得有些猶豫不決。
與烏克蘭官方通常只用錄音做證據不同,民兵們的戰報通常「有圖有真相」,儘管這種少量被擊毀車輛的圖片怎麼也和他們號稱「殲滅幾個旅」政府軍的戰果對不上號
綜合上述四點,現今的局面很像是1919—1920年的蘇俄內戰。當時在烏克蘭這片大地上就是這樣打的,各路白匪,各路紅軍,你來我往,誰也說不清戰線到底在哪裡。所不同的只是,頓河馬拖著的機槍馬車換成了BTR裝甲車,噴著蒸汽的裝甲列車換成了燒柴油的T-64坦克。
某種程度上,現在的烏克蘭人,正在用蘇聯滅亡時的武器裝備,打著一場蘇聯誕生時的戰爭——聽起來有些諷刺。
諷刺的是,已出任頓涅茨克「國防部長」的斯特列科夫也有著扮演蘇俄內戰紅軍的經驗,不知對他現在的指揮有何幫助
本周末,烏克蘭民兵放出消息,稱成功奔襲戰線後方50公裡的一個基輔軍炮兵陣地,當場摧毀「龍捲風」BM-30火箭炮3門,同時繳獲4門火箭炮,以及240毫米「芍藥」自行迫擊炮。
同一個消息源在前一天晚上,報導了基輔軍使用大口徑火炮猛轟頓涅茨克等城市的消息,從描述來看,轟炸城市的正是BM-30火箭炮。
東烏克蘭民兵展示落在城市裡的基輔軍BM-30火箭炮彈殘骸,這是已經拋灑了子彈藥的彈體殘骸
這不是政府軍第一次被指責使用BM-30火箭炮轟炸平民。早在馬航客機被擊落的前一天,烏克蘭民兵方面就稱基輔軍使用這種大口徑火箭轟炸頓涅茨克電廠,並附照片展示火箭彈殘骸。
目前還不知道民兵武裝是否能使用繳獲的火箭炮反戈一擊,但這種武器無疑已經成為本次烏克蘭內戰的重要象徵。
一枚BM-30火箭炮的子彈藥,未爆炸
BM-30火箭炮是蘇聯80年代研製的大口徑火箭炮,口徑為300毫米,射程可達70-80公裡,能夠攜帶各種各樣的彈頭。其中最實用的是人員殺傷子母彈和反坦克子母彈。在海灣戰爭期間,與BM-30火箭炮性能類似的美國M270火箭炮曾被伊拉克軍隊叫做「鋼雨」,可以想像這種武器發射時的可怕景象。
烏克蘭繼承了其境內蘇聯留下的BM-30火箭炮
美國ATACMS戰術飛彈撒布子彈頭連續攝影圖
火箭炮武器圍攻城市早已有之,最出名的例子是1992—1996年的塞拉耶佛圍城戰期間,塞族武裝使用BM-21「冰雹」火箭炮密集轟炸該市,造成大量平民死亡。這也成了前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法庭受審時的重要罪狀之一。西方國家認定那場圍攻戰造成十餘萬人死亡,不過波士尼亞方面的統計認為直接死於戰火的大概是4000-10000人。
1996年,塞拉耶佛街景,該城多次遭到塞族武裝火箭炮襲擊
並非所有使用火箭炮轟炸平民的行為都能得到「正義的審判」。在2008年的「奧運戰爭」中,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喬治亞就使用BM-21火箭炮猛轟親俄的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隨後奪取該城。俄軍稱這造成上千平民死亡。
然而,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稱,他們只發現44人死亡——同時他們確認有喬治亞向市中心發射火箭炮的證據……至今俄羅斯還在和多個國際組織就死亡數字打筆墨官司。至於直接下令向市中心發射火箭的薩卡什維利,他現在受審是因為親手殺了一個政敵,而不是下令用火箭炮轟炸城市——所以,國際法庭,是為誰而開的呢?巧克力大王、基輔的總統波羅申科先生,大概是不會為了發射了幾枚300毫米火箭彈,而和國際法庭有什麼交集的。
2008年,喬治亞使用BM-21火箭炮猛轟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
庫德人:美國的新朋友?
說到法庭,本周一個被法庭判處死刑,被吊死了快十年的傢伙正在墳墓裡發笑——這是美國一位前外交官文章的標題:《薩達姆在墳裡嘲笑我們呢》。
面對眼前的伊拉克困局,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伊拉克遜尼派重新納入政府,以彌合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爭端,建立一個美好的伊拉克,而不必在那裡扔下昂貴的炸彈,還讓美國士兵去冒險——薩達姆聽了這些,恐怕真的要笑「活」過來了。
薩達姆曾希望塑造「伊拉克」民族概念,終結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裂。兩伊戰爭與這個想法有關,伊拉克的什葉派也參加了戰爭
在今天的伊拉克亂局中,以善戰出名的庫德人獲得了來自西方的援助,美國儼然成了主要屬於遜尼派穆斯林的伊拉克庫德人的保護者——同時美國仍支持土耳其打擊庫德工人黨,美國認定這個組織屬於恐怖組織。為什麼美國在庫德人的問題上會有如此的態度,我們得回顧一下歷史。
庫德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大多數是遜尼派穆斯林,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境內。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近東和中東的政治版圖需要重新劃定。1920年的《賽夫爾條約》中提到了「庫德斯坦」一詞,但到了1923年《洛桑條約》中就沒有了這個國家……此後,在上述四國內都屬於少數民族的庫德人因為他們的建國獨立努力受了不少苦。
伊拉克庫德武裝成為美國和歐洲扶植的新寵
1975年,伊拉克庫德人和當時的伊拉克復興黨政府達成協議,獲得自治地位。此事發生後,當時的伊朗王國立刻停止對他們的援助。可見庫德人在中東這幾個國家常常被人利用為彼此反對的武器,其內部也出現了多個不同的派別。
1979年伊朗革命,兩伊隨即爆發大戰。在這期間,庫德人謀求獨立建國的行動惹怒了薩達姆。1988年,薩達姆用毒氣殘酷鎮壓了庫德獨立運動——當時,美國對此睜一眼閉一眼。
到了今天,美國在庫德人問題上依然採用著分而治之的政策,拉一派、打一派。
同為庫德人,土耳其的庫德工人黨就是美國打擊的「恐怖組織」
其實美國的整個中東政策都是如此,中央情報局和「基地」組織的瓜葛已經是大家很熟悉的事情了,ISIS組織也是脫胎於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
而今,在庫德問題上,美國又是這樣……
就連被美國絞死的薩達姆,也一樣曾是白宮眼前的紅人——他能在伊拉克榮登大寶,中央情報局沒少出力。
1993年英國《獨立報》配發賓拉登照片,標題為《反蘇戰士走上和平之路》……
美國還扶植過另一個讓他們非常頭痛的對手——胡志明的越盟早期就得到了不少美國的支持——當時美國人不希望法國重新回到越南。
所以,胡志明、薩達姆、賓·拉登都應該笑了——從美國的朋友,到美國的敵人,就是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