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入
伏
來了,三伏天踏著熱情的腳步登場了。今年三伏天7月16日開始,8月24日結束,足足40天超長待機。擁有空調的現代人,當然是無懼炎夏。但古代的人們又怎麼辦呢?其實,從歷代文人創作的古詩詞中便可一窺究竟。「白羽扇」「薄羅裳」「頗黎(玻璃)枕」「玉簟」「水殿」.......是不是很有詩情畫意?接下來,我們就去領略一番吧!
羅衣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宋】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宋】晏殊《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避暑佳人不著妝。水晶冠子薄羅裳。
摩綿撲粉飛瓊屑,濾蜜調冰結絳霜。
【宋】李之儀《鷓鴣天•避暑佳人不著妝》
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羅,中空小路以透風涼,其消息全在軟綜之中,袞頭兩扇打綜,一軟硬。」「羅衣」是質地輕薄,經紗互相絞纏後呈網狀孔的絲織物。我國古代絲織業發達,輕薄透氣的「羅衣」「羅裳」非常適合夏季穿著。
羅織物既輕薄,又結構堅固,不易紕裂,鏤空的組織襯託出美麗圖案,似飄花浮雲,清麗雅致,在絲織品種家族中獨樹一幟,故能經歷兩千多年而不衰。宋羅可以用「筘」織造,這為機器生產創造了技術基礎,傳統方法雖然生產效率比不上機器,但整個裝造、織造工藝也蘊涵了無比的機巧,凝聚著先人的聰明才智,而且有些紋樣和組織用機器還難以做到,它是一項財富,需要保護、傳承,幸運的是,2009年杭羅的傳統生產技藝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一項內容,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雅扇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唐】李白《夏日山中》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秋夕》
雲收雨過波添,
樓高水冷瓜甜,
綠樹陰垂畫簷。
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元】白樸《天淨沙•夏》
扇子,作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暑良助,在古代有「搖風」「涼友」等別稱。據《古今注》記載,早在商代就出現了羽毛制的扇子。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到了唐代已經相當流行,不分男女人手一扇。扇子與書畫的結合最早見於古代晉代王羲之書六角竹扇的軼事,自此小小的扇面更有了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從單一的實用性而走向功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從而變為文人雅士手中的一柄玩物:「雅扇」。因其小巧便攜故而影響廣遠,所以又可稱之為「一種能夠遊走的藝術」。
明清時期,摺扇成為扇面書畫的主要載體,因其具有實用性、工藝性和美術性多種特性,而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青睞,幾乎所有的文人書畫家都曾在扇面上作畫。由於風格與流派的不同,扇面書畫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扇面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讀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要忍不住吟誦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玉簟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宋】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玉簟」就是編制精美的涼蓆,古代稱涼蓆為「夏簟」或「涼簟」,用藤、葦、竹等編織。其實,古時候的席和簟用途是不一樣的。三國時期東吳的張純在《席賦》中說:「席以冬設,簟為夏施」,蓆子性溫,在冬天使用;而簟性涼,在夏天使用。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在宋元時更受歡迎。
宋代《槐蔭消夏圖》就描繪了一位文人在槐蔭下涼榻上怡然自得的消夏情景。畫中的赤腳大叔袒胸露懷,几案上放著書卷、茶具等物,床頭立著一面繪有雪景寒林圖的屏風,皆是讓人舒爽之物——讀書靜心,喝茶解渴,雪景寒林置於床頭有如身臨其境。
頗黎枕
燕爾新婚方美滿,愁聞蕭寺疏鍾。
紅娘催起笑芙蓉,
巫姬雨散,宋玉枕衾空。
執手欲言容易別,新愁舊恨無窮。
素娥已返水晶宮,
半窗千裡月,一枕五更風。
【元】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水精簾裡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唐【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裡頗黎枕》
好一個「一枕五更風」,用來形容瓷枕絕妙極了。形態各異的瓷枕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之一。瓷枕始於隋而盛於宋,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枕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清涼舒爽,是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竹夫人
虛堂一幅接籬巾,竹樹森疏夏令新。
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宋】陸遊《初夏幽居》
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但隨秋扇年年在,莫鬥瓊枝夜夜新。
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為親。
【宋】蘇軾《送竹几與謝秀才》
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
冰肌元本淨,玉骨自然涼。
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剛。
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
【宋】郭印《竹夫人》
除了涼蓆外,古人還有一件涼爽利器——竹夫人,也叫青奴。此圓柱形物用竹篾編成,長約1米,可擁抱,可擱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紅樓夢》中有一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謎底就是「竹夫人」。
水殿
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
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
【唐】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碧藕花開水殿涼。萬年枝外轉紅陽。
昇平歌管隨天仗,祥瑞封章滿御床。
金掌露,玉爐香。歲華方共聖恩長。
皇州又奏圜扉靜,十樣宮眉捧壽觴。
【宋】晏幾道《鷓鴣天•碧藕花開水殿涼》
現代人過夏天不可或缺的空調房,其實古代也有。唐朝宮廷中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季避暑的涼殿。史書記載,涼殿內和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通過扇輪傳動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利用機械將冷水傳送到屋頂,順屋簷流下,形成人造水簾,以實現消暑的目的。去年夏天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自雨亭就是這類涼屋。
到了宋代,涼屋出現了豪華版配置,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涼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翠寒堂」時這樣描述:「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萏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dū)婆、薝(zhān)葡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hàng)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紗櫥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斛。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當然,以上所述涼屋屬王公大臣的專屬納涼之地,平民百姓只能去涼亭避暑,涼屋並不普及。
避暑會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宋】秦觀《橋南納涼》
晴雲輕漾,薰風無浪,
開樽避暑爭相向。
映湖光,逞新妝。
笙歌鼎沸南湖蕩,今夜且休回畫舫。
風,滿座涼;蓮,入夢香。
【元】薛昂夫《西湖雜詠·夏》
古時民間有「納涼」的說法,尋找或搭建遮陰的去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相對王公大臣的專屬涼屋,此類避暑場所更有人氣,更受百姓歡迎。納涼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會」。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中記載了不少古人納涼的場景:「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六月初六到西湖邊集體納涼的風俗:「是日湖中畫舫,俱艤堤邊,納涼避暑。」
更高級的避暑會當屬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賞荷是古人喜好的避暑活動,民間更是有「大暑賞荷」的習俗,這一天泛舟賞荷最為壯觀。清代蘇州文士顧祿撰寫的《清嘉錄》中記載:「畫船簫鼓,競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京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宋代宮廷畫家蘇漢臣的《荷塘消夏圖》描繪了荷塘納涼的景象。兩位仕女衣著素雅,憑欄觀荷,塘中荷葉田田,岸邊垂柳依依,給人清幽舒爽的觀感。
心靜自然涼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唐】白居易《消暑》
前林夏雨歇,為我生涼風。
一室煩暑外,眾山清景中。
忘歸親野水,適性許雲鴻。
蕭散都曹吏,還將靜者同。
【唐】皎然《夏日集裴錄事北亭避暑》
想必小夥伴們打小就聽大人們愛念叨「心靜自然涼」。古人認為,暑熱難耐令人心情煩躁,更容易產生燥熱。《黃帝內經》謂夏季養生之道為「使志勿怒」,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稱夏季「更宜調息淨心」,都是在表達「心靜自然涼」。康熙皇帝教育皇子留下的訓言編錄成《庭訓格言》,其中一則訓文就是《心靜自然涼》,意思就是要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會不熱,並且還指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可見古人如此境界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心靜自然涼」在文人雅士的追求下上升為修身養性、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白居易還有一詩《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通過詩人平白通俗的語言,人們體會到參禪能靜心涼身。北宋詩人梅堯臣《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一詩中寫道:「紺宇迎涼日,方床御綌衣。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在清幽寂靜的佛寺中,品上一杯清茗,讓人忘卻塵世紛擾,暑氣自消,樂而忘返。
小夥伴們,看完了古詩詞中的消暑描寫,
是不是感覺一股唯美的清涼撲面而來?
也留言分享一下你最喜歡的避暑妙招吧!
最後記得不要貪涼哦~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長安號」微信公眾號
來源:西安文聯
原標題:《今日入伏 一品詩詞中的那些「消暑文化」》
閱讀原文